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开说《老子》12——善良不能脆弱
        前两天关于善良的信仰有点动摇,有时会感觉自己的善良很多余、很廉价,不被珍惜,甚至直接被无视。于是赶紧反躬自省,总结了几个观点。实录如下,仅供参考:
        之所以怀疑动摇,其实还是对善良的信仰不坚定。“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旦不信,就绝对无法达到“至善”。
        善良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真正的善良不求回报。我善良我的,也不需要你做裁判。不过,这比较唯心,任性、自我,威力与灾难有可能成正比。因为,尺子由自己掌握,可要是尺子错了呢?好比武侠小说里的武功心法,一般人修行不了,容易自以为是、走火入魔。所以,这应该属于高阶武器,要求使用者必须达到相当的认识高度和自律水平。
        只有善良的目的还不够,还要有善良的手段。反正我心是善的,反正我为了你好,我怎么做你都应该接受,你不接受我就不高兴,我行我素甚或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这样下去,容易好心办坏事,假善名行恶事。所以,“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并不正常,不仅效果没法保证,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大部分时候还是应该“以菩萨心肠,行菩萨手段”。真正的善良既要把事办成,还要把事办好。既要讲求结果正义,还要讲求程序正义。
        善良应该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善善不止。如果善良一直得不到理解和回应,就会让人感觉自作多情,产生挫败感。孔子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境界段位已经很高,适用于大部分人。
在老子眼里,无所谓善恶,同归大道。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老子则认为:无论善恶,都各有其价值意义,圣人应该超脱于善恶之上,“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是发展变化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什么是真正的善?“上善若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仅仅是善利万物,关键在于不争,类似于俗话说的“善要人知,必非真善;恶怕人知,便是大恶”的意思。“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思就是即使圣人有一亿个正当理由可以作恶,别人也能完全理解,但他绝不会去作恶而是为善去恶,得理反而更饶人。善的好处与回报,圣人完全不在乎,因为他只在乎天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个人感觉老子的境界,甩孔子几条街,妙处简直没法用语言表达。
        按理说,好人应有好报。然而,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反差作用,好人即使寿命再长,总是让人觉得不该死;恨不得坏人立马game over,可他偏偏久拖不死。就像小时候看电影,大反派总要熬到剧终,让人咬牙切齿却徒呼奈何。另一方面,坏人厚颜无耻,做事不择手段、没有底线;而好人爱惜羽毛,顾虑太多、束手束脚。同样条件下,坏人出手快、下手狠,往往占得先机、打垮好人,导致好人生存率比较低。其实,我感觉还有一个原因比较重要,那就是好人太脆弱。好人之心过于柔软,动不动就被扎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所以,想当好人,必须足够坚强。怎么坚强?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妙要”。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善恶自有天判
人善人欺天不欺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七集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
老子指微 - 第二十七章
《道德经》“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是破什么?
善恶谚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