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别关注】特优生:高分成绩下的“缺货清单”
“问题学生”不会凭空出现,每个“问题学生”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出来的。——张厚超

许多成绩优异的“学霸”、“状元”,也并非都是“学而忧则全优”,在名校和高分光环背后掩盖着许多值得重视的“缺货清单”​。

2005年,11名内陆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高考状元”本就是人中龙凤,居然被称作“书呆子”,太不可思议了吧?

在百度输入“拒绝高考状元入学”字样,就可以得到许多此类的信息(见下图)。其中不乏“985”、“211”、“双一流”,甚至国外的一些世界名校。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走上社会生活前的“演习场”,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摘自《家庭教育学》P186 赵忠心 著)

很显然,问题出在家庭和学校所营造的“演习场”和“必由之路”上。

根据平时的案例咨询、热线答疑和训练营中的观察,我来列举一下这些特优生背后的“缺货清单”。

01  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是是美国作家Richard 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术语。

Louv在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人的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如果孩子们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这不仅仅是香港大学所拒绝的“书呆子”,还是无数焦虑、抑郁、厌学、自杀、暴力等恶性事件的源头。

众所周知,人类完整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等多方面,而不是很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在盲目追随的仅仅文化科知识一种。

越是所谓的“高分”孩子,分配在文化科之外的时间就越少,包括亲近自然、运动、睡眠和人际交往。

现今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各类五花八门培训班和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使得孩子与自然互动性更差。

在我发表的文章和电视访谈节目里多次强调:孩子应该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大自然的接触。亲近自然,本身就是拥抱健康。落实双减政策,必须把“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02  生活自理能力差

面对咨询的家长,尤其是孩子成绩特别好的家长,我常反问一个问题——孩子在家做家务吗?

孩子做家务就意味着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能主动收拾房间床铺、能参与日常赶集买菜做饭、外出旅行能管理好自己的行李物品……

其实,我早就知道,若是孩子能处理好这些事情,多半不会来找我咨询了。

(马未都谈“高分低能”)

不知其人观其子。孩子若能熟练惯常地处理好这些家务,不仅体现出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还能培养出孩子的计划性、条理性、独立性、生活观、时间观、责任感和意志力。

总之,生活习惯会影响学习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和坏的生活习惯都会往学习上迁移。

咨询中的家长被这一问,很快就明白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多半是一开始说的“演习场”和“必由之路”出了问题。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就叫成长。反观现在,有多少家长还在越俎代庖、溺爱包办,阻碍着孩子的成长!

我曾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做婚姻辅导志愿者。面对准备离婚的夫妻,我发现很多男性对家庭、对妻子和孩子责任感的缺失,源于孩提时家长的溺爱、父亲正向榜样示范的缺失、家务的缺失。

一个“忙碌”的父亲,很少在家示范做家务,“吃喝拉撒生养育”几乎都由妻子承担。那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男孩,潜意识就会认为“做家务、带孩子”那是女人的事,男人嘛,理所当然不用做,把这种观念带入婚姻里,难免就会有纷争和纠葛。很多年轻夫妻的矛盾,就产生在鸡毛蒜皮的家务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成长过程中很少做家务,很少去付出、去承担,那他对自己的学业、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又有多少责任感和使命感呢?

现实中,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上“懒”得出奇,开水不知道打,地不知道拖,办公桌面乱七八糟……遇到问题牢骚满腹,缺失耐心与责任,逃避应付成为常态。

学校里,很多特优生在学习上是“学霸”,在家务上是“学渣”,“两科”一平均,难免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业绩平平。

一个人,责任感不能真正建立,人生路上将处处是“坑”。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足,能力不能补。”

对了,今年9月1日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但愿能落实好,也希望家长们能多多支持。

03  嫉妒心强,耐挫力差

前段时间,新未来教育研究院的翟院长和我交流咨询案例。他发现高中的很多特优生嫉妒心特别强,不接纳同学的进步,不允许同学成绩反超,嫉妒老师对其他同学的关注与帮助。

咨询中,一位高三的学生对我说:“班里的学习气氛很压抑,每个人都在拼命学自己的。你看不到有人在闲聊,听不到有人在说笑,下课和上课一个样,每个人都像是一座孤岛,好怀念以前那些打打闹闹、有说有笑的日子……”

也有家长反映:高中培优班的学生很少主动给同学提供帮助,尤其是学习上的帮助,比如借个课本啦,复印什么资料了,想也别想,唯恐自己被赶超。班里有些同学,甚至一学期都没打过招呼。

当屡遭学业挫败时,有些孩子感觉一下子从山峰跌到谷底,就绷不住了,开始不断地自我怀疑,全面地自我否定——“我不值得一切”。抑郁、厌学、自残甚至自杀的现象,直戳家长的心,痛!痛!痛!

为什么有些特优生会这样?学业名次对他们是否意味着唯一?家长穷途的高期待会不会推波助澜?

我不知道,那些所谓的特优生煎熬拼杀出一个“高分”或名校”之后,他的这种嫉妒心、耐挫力、交往合作能力,会不会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会不会突然制造出又一个“马加爵”、“刘洋”和“吴谢宇”。

其实,我更欣赏下面的话——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和紧要,反觉得烦琐和无味,后来却为那经炼过的人结出平安幸福的果子,这就是教育的“义”。

04  方向感差,运动能力堪忧

​什么方向感?就是辨别东西南北啊!现在很多孩子,出门不知道东西南北。

你问他,学校南边是不是又新开一家文体超市?

他会说,别问我什么南北,你就说左边右边,还是对过?

这样的孩子,我会担心,他会在自己家前面的一条街迷路;我敢断定,他无法绘制出所在城市的主干道路和辖区图。

孩子若只有学习,没有生活,那他很有可能罹患“自然缺失症”,自我疗愈能力也堪忧。因为很多问题,都是一点一点累积的结果。

但是,家长会说——只要成绩好就行!

真的是这样吗?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的一种体育精神。

清华大学有一条“铁”的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其目的是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开明宗义第一句话就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家长朋友对照一下,那些长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被“钉”在板凳上的孩子,成绩或许上去了,身体是否需要调节和放松呢?实际运动能力又怎么样?

一分钟跳绳还能跳多少?1000米/800米用几分钟?引体向上能拉几个?俯卧撑能做多少?有没有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

研究发现:长期坚持一项或多项体育运动的特优生,很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且性格开朗,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很强。

原因很简单,运动放松了疲惫的大脑,合理释放了学习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还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了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在运动过程中促进了人际交流与合作。可谓一劳多得。

关于学习、运动和健康,我们可以共享几句话——

健康的人未察觉自己的健康,只有病人才渴望健康。

对待运动和学习,偏见比无知更可怕。

“问题学生”不会凭空出现,每个“问题学生”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出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目前家庭教育的缺失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这5件事!(写得真好)
不让孩子做家务,是爱,还是害?
孩子有这4个迹象,说明你把他养得很好!
斯坦福大学教务长:如何在不过度管教的情况下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 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那些 他们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