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年成名的诸葛恪为什么遭败

前几篇写完了淮南三叛,时间再次回到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公元251年)。

最早之前的南匈奴自称是汉室的外甥,就姓了刘氏,太祖皇帝(曹操)把单于呼廚泉留在了邺城,把他的部众分为五分部,居住在并州境内。

左贤王刘豹是单于於扶罗的儿子,为左部帅,他的部众最为强大。

城阳太守邓艾上书给朝廷,说把单于留在邺城,羌人和夷人就没有了统领者,单于虽然还有着名号,但是和部落之间的关系也生疏了,而左贤王在外,他的部族又最强,权威越来越大,朝廷不可不防备着他们。

听闻刘豹部众中有胡人反叛,可以用这个作为理由,将他的部族分割为二,以削弱他的势力。再给他的儿子加封称号,让他居住雁门,再给他们追录旧的功劳,这才是长久之计。再者,现在和百姓杂居的羌人胡人,应当慢慢让他们离开。

邓艾提出来的这些建议,比《徙戎论》要早,司马师也都接受了。然而,即便是这样,也没能避免后来的“五胡乱华”,也许是这件事没有专人好好的去追踪进度,亦或是上天将要开启胡人、羌人,非人力所能控制。

姜维入侵西平时,擒获了中郎将郭循(三国志上记载为郭修),蜀国以郭循为左将军。但是,郭循一直想找机会行刺刘禅,只是没有机会靠近,在上寿时一边拜一边往前靠近,但是都被左右侍从阻挡。

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正月,蜀国大将军费祎和将领们在葭萌宴会,当时郭循也在座,他趁着费祎欢饮沉醉时,突然起身刺杀了费祎。

费祎这个人生性汎爱,对别人没什么防范之心。越嶲太守张嶷曾经写信告诫过费祎,说他如今位尊权重,对待归降的人又太过亲近不设防,还是应当有些警戒才行。当时费祎也没当回事。

公元253年二月,吴国太傅诸葛恪东兴大捷以后,被进封为阳都侯,加荆州牧、扬州牧,督领总军务。

这场战的得胜,让诸葛恪有了轻敌之心,回吴以后,又打算要出兵伐魏,吴国大臣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频繁征战,国力空虚,将士疲弊,他们都劝阻诸葛恪,无奈诸葛恪不听。

他还写了一篇文章给众人,说凡是敌国之间都会相要吞并对方,昔年秦国只有关西之地,尚且还并吞了六国,如今的魏国,土地比秦国要大很多,而吴国和蜀国加起来,也不及当时六国的一半,但是我们都能得胜(是指东兴之战),正是因为魏国开始衰败,加上司马懿又诛杀了王凌,接着自己又病逝,他儿子司马师幼弱,又不会用人,所以现在正是讨伐的好时机。诸葛恪还例举了刘邦伐楚,以及诸葛亮数次伐魏的事例。

实际的情况,并非诸葛恪分析的这样。

首先,曹魏已经兴国三十多年,他们有精兵良将,分别镇守几方,而吴蜀呢,诸葛亮、费祎、陆逊、朱然已相继去世,此时的吴蜀实在没什么实力。诸葛恪倚仗一场战役的得胜,就认为魏国已经衰败,实在是太过轻敌了。

其次,他说司马师幼弱,又不会用人,说明他太不了解对手了,司马师老谋深算不逊于司马懿。

再者,他认为凭自己的才能足以能对付魏国,不把这个难题留给后人,殊不知他的叔父诸葛亮数次出兵讨伐魏国,最终都没成功,以诸葛恪的才干,不足以和诸葛亮相比。

吴国大臣虽然都明白不可再征伐,但是都不敢再出来阻止。

丹阳太守聂友和诸葛恪的关系比较好,他听说这件事以后,也写信劝谏诸葛恪,让他现在以养兵畜锐为好。

诸葛恪把自己的那篇文章附在回信后面,他给聂友的回信是这样的:虽然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看的不够长远,如果能好好读读我的这篇文章,也许就能明白了。

诸葛恪的亲家滕胤,他也来劝谏诸葛恪说:您受先帝嘱托辅政,声名震于天下,百姓也希望您能带给大家安宁。如果兴师出征,百姓士兵都处于疲惫状态,若不能得胜,反而是前功尽弃还会招来百姓的怨忿,不如休兵养息,伺机再动,况且出征是大事,大家都不赞同,您又怎能独自安心呢。

滕胤的劝言可谓是深切,良苦用心。诸葛恪仍然不听,他说众人不赞同,是因为没有计算,想要苟且偷安,还说曹芳暗弱,魏国朝政都在司马氏之手,他们自己都开始离心,这正是征讨的好时机啊。

公元253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发兵二十万浩浩荡荡的去征讨魏国,他以滕胤为都下督,留他在吴国掌管一切事务。

诸葛恪先入侵淮南,部将就劝他不如引军深入,直接围攻合肥新城,这样魏国必定会发援兵,就可以趁机攻打他们大军,才有大的收获。

公元253年五月,吴兵围攻合肥新城,魏朝廷诏太尉司马孚督军二十万去救援,这时,蜀国也正在入侵陇西,魏国东西受到夹攻,司马师就向虞松问计。

虞松提出建议,他说诸葛恪率众前来,围攻新城,是想要大战,如果一时不能破城,我们又不出战,对方必定疲弊。蜀国的军粮运输一直都有问题,所以没有很大的忧患,我们只要重点对付吴兵,蜀兵没有了东吴的支持,也会不战自虚。现在可以发出关中各路兵马加急行军,出其不意,必能获胜。

于是,司马师派郭淮和陈泰发出关中部队,陈泰到了天水冀县时,蜀兵粮尽,姜维退兵。

当时的新城守将是扬州牙门将张特,吴兵连月进攻,城中守兵三千人,因为生病和战死者已经过半,诸葛恪下令急攻,城池即将要被攻破。

这时候,张特用了一计,他对吴兵说,看现在的状态,自己也无心再战,按照魏国法令,守城过百天援兵又没到达,就算投降,也不会连累家人坐罪,如今守城已经九十多天,城中人已死过半,就算城破,剩下的一半人也不肯投降。

张特还说让吴兵给自己时间去说服众人投降,还扔出自己的印绶以表明决心。

结果,张特利用这个时间,连夜修补城防,第二天早上,他又对吴兵表示会死战,吴人非常生气,继续进攻,但是没能破城。

当时刚好是暑热天气,吴兵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问题,吴兵有的得了腹泄,还有别的疾病,病患者超过一半人数,死伤者无数,各营地报上来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诸葛恪以为将领说假话,还扬言要杀掉他们,于是,众人都不敢再汇报情况。

到了这时,诸葛恪明白自己失算了,新城又久攻不下,所以心情也不好,怒气冲冲。将军朱异因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诸葛恪立即收了他的部众,将他发回建业。

吴国都尉蔡林数次提出计策,诸葛恪都不采纳,蔡林气的去投奔了魏国,魏国诸将知道吴兵已疲弊至极,就加速援兵的前进。

公元253年秋七月,诸葛恪无奈退兵,士兵有的伤有的病,流落于道路,互相搀扶,有的跌倒在沟里,有的被魏军擒获,人人哀痛。

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他在江中岛上住了一个月后,又去了浔阳打算屯田,后来朝廷的诏书一封接一封的召他回京,他才缓缓带兵回去。

对此,吴人大失所望,痛怨不已。

夷灭三族


八月,吴军回到建业,诸葛恪回到府中以后,立即召来中书令孙嘿,厉声的责骂他,说他们随意的滥发诏书,孙嘿害怕提出辞官回到家乡。

诸葛恪又把自己出征以后,有关部门选拔的官员全部罢除,重新改选,而且他治理越来越严,经常责备众人,搞得去见他的人都惊怕不已,他又换了宿卫的人员,任用他的亲信,还整顿部队,打算兵发青州和徐州。

孙峻想要夺权,就以百姓多怨,在吴主孙亮面前构陷诸葛恪,说诸葛恪想要兵变。

公元253年冬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安排了酒席宴请诸葛恪,赴宴的前一个晚上,诸葛恪烦躁不安,通宵不能入睡,而且府中又出现怪异之事,因此,诸葛恪心中起疑。

第二天,诸葛恪在宫门前停车,这时候,孙峻早已安排了伏兵,他担心诸葛恪不进去,就亲自出来迎接他,而且还故意试探诸葛恪,说如果身体不舒服就下次再来朝见吧。

诸葛恪表示自己会尽力去见吴主,这时,散骑常侍张约和朱因就悄悄的递了纸条给诸葛恪,上面写着:今日的宴会非比寻常,应该有其他缘故。

诸葛恪就把纸条拿给滕胤看,滕胤劝他不要进去朝见,诸葛恪不肯,他认为孙峻等人也没什么本事,大不了就是在酒中下毒。(这是第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有其他资料记载是这样的:诸葛恪看了张约给他的纸条以后,就赶紧返回,在大门处遇到了滕胤,诸葛恪就说自己肚子痛,不打算朝见了,滕胤不知孙峻的阴谋,就劝诸葛恪说自从还兵后还没见过陛下,现在陛下宴请,而且已经到了门口,最好还是进去朝见陛下为好。于是,诸葛恪犹豫着进了宫门。

但是,东晋史学家孙盛却不这样认为,所以大部分还是依据第一种说法。

诸葛恪进宫以后,带剑上殿,拜见过吴主以后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诸葛恪这时候还是有些戒备心的,他不愿喝宴席上的酒。孙峻当然也能看出他的犹疑,他就对诸葛恪说:您的病还没有痊愈,应该有带自己的药酒吧,也可以喝带来的药酒。

诸葛恪听了这话以后,心里放松了一大半,酒过几巡以后,吴主起身回到内室,孙峻起身去厕所,他换下长衣,穿着短衣,然后走出来大喊:有诏令把诸葛恪拿下。

诸葛恪听闻大惊而起,还没来的及拔剑,孙峻的刀就落了下来,在一旁的张约用刀去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但是张约的右臂也被孙峻砍断。

这时候,侍卫都冲了进来,孙峻说,今天要杀的是诸葛恪,他已经死了,说完了就收刀入鞘,让人打扫了大殿,继续喝酒。

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竦、诸葛建,听闻这个消息后,带着母亲想要逃走,也被孙峻派人追杀。

诸葛恪的尸体被苇席裹了扔在石子岗,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以及三个儿子,诸葛恪的外甥张震、朱恩,也全部被杀,而且都被夷灭三族。

临淮的臧均上表请求应该替诸葛恪收尸安葬,言词恳切深刻,吴主和孙峻也就任由诸葛恪的部下给诸葛恪敛葬。

诸葛恪被杀以后,吴国大臣都上奏推戴孙峻为太尉,滕胤为司徒,有些讨好孙峻的大臣就上表,以孙峻为丞相,大将军,督领内外军务,而且也不设置御史大夫,因为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相当于副丞相,不设这个职位,就等于吴国朝政都由孙峻一人把控,因此,东吴国人非常失望。

滕胤就以自己和诸葛恪是亲家为由,推辞司徒一职,后来被孙峻挽留,这二人虽然内心不融洽,但是在外看来也是互相包容,孙峻以滕胤为高密侯,像之前那样共事。

齐王孙奋听说诸葛恪被杀,就去了芜湖,打算去建业观察形势,齐王大臣谢慈等人劝阻无效,还被孙奋诛杀,孙奋也因此被废为庶人,迁到章安县。

南阳王孙和的王妃张氏,是诸葛恪的外甥女,而且之前还有传言说诸葛恪曾经想要拥立孙和。因为这些缘故,孙峻下令收回孙和的南阳王玺绶,把孙和迁到新都,后来想想还不解气,又派人去赐死孙和。

孙和的妾室何氏生长子孙皓,其他姬妾有生儿子孙德、孙谦、孙俊,孙和被赐死,王妃张氏也自杀跟随,何氏留下抚育孙皓以及另外三个幼子。

诸葛恪一事牵涉的人员相当庞大,他自己也被草草下葬。

一直到了公元258年,孙休即位,下令重新安葬了诸葛恪、滕胤等人,还把当年被流放的人全部召回。

在诸葛恪还是少年时就颇有盛名,孙权也非常器重他,但是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却因此而担忧,陆逊也曾经告诫过诸葛恪不要太过气盛。

在讨伐魏国出兵新城这件事上,诸葛恪正是像孙权曾经对他的评价:刚愎自用,任何人的意见都不听。而且还过于轻视魏国的国力以及司马师,最不该的是,在战败以后,不仅没有总结原因,还为了掩饰过错,更加的独断专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话《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回
读通鉴(255)谯周的虚名与危害
穷达斋读史——三国(公元233年)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35)——昙花一现的诸葛恪
吴国最惊心动魄的宫廷谋杀案(诸葛恪为何会被曾经的盟友背叛?)
吴会稽王孙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