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的情怀,士子的咏叹

——关于《心箴》的阅读理解和有关思考

浙师大附中 肖志高

范浚出身于“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的官宦世家,经历了“靖康之变”的社会动荡,以其进策多篇表露出深深的家国情怀。范浚一生虽然短暂,却著作颇丰,遗憾的是多有散失。作为一代大儒,其著述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他的九十六字心箴》。

所谓,是一种每句字数相等,格律工整,讲求对仗押韵,内容多以规劝告诫为主的文体。正是由于文体的特殊,后人对心箴》的解读或有差异,不在于对字词本义注解的不同,而是对这种格律森严的文体的“言外之意”的延伸解读或有所差别,但各自对心箴》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学习心箴》,各自会有不同的心得,这与个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和视野角度等密切相关。由于笔者所学不丰,本着虔诚的学习态度,以本文所述参与交流。

一、   范浚《心箴》原文:

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眇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形役,乃禽乃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闲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二、笔者对《心箴》的解读:

极目苍穹,天地之广漠,你无法看到哪里是边际。依附自然,生存在天地之间,人的渺小几乎不值一提。在浩瀚的宇宙里,身体的微小,就如同国家仓库里的一粒粟米。所以能成为“天地人”三者之一,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原本应该与天地一样神圣的心。古往今来,那么多人来去匆匆,有谁没有这样一颗心呢?可是,一旦心被身体的欲望裹挟了,人与禽兽还有什么两样呢?只会本能地满足感官需要去行动,投机钻营,损人利己,这就脱离了人的本质,损害了心的尊严,犯上了心病。小小的一颗心呀,总免不了人世间各种欲望的侵扰。唉!原本与天地一样崇高的心呀,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她的纯真还有几分呢?君子之间当至诚至信,克制自我,彼此尊重,相互不欺。让心镇定泰然,不为物欲所动,则行为举止发自内心,达成表里一致,方能与天地同辉。

三、   《心箴》的阅读理解:

虽然从体量上看,人与自然相比十分渺小,但范浚在这里肯定了人的存在与天地具有同等的地位。这是因为人具有独立于自然万物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社会性属性。也就是主宰人的语言行为的思维、想象、审美、思辨、计划、判断等能力,即区别于动物的独特的人格特征,现代人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范浚所讲的“心”的内在涵义。范浚把人分为“心”和“形”两个部分,其中“形”指的是人的躯体,是人的生物性特征。人的生物性特征,只是人作为动物存在的一种物质形式。人类社会无法依靠人的生物性能力主宰世界,因为人的躯体的能力远不足以与所有动物抗衡。而上述思维、想象、审美、思辨、计划、判断等能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立于天地之间,可与天地并列为三才的资格条件。只有人能运用思维、想象、思辨、审美、计划、判断去进行各种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探索自然规律,运用规律改造自然,从而主宰这个世界。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想象、思辨、审美、计划、判断是由大脑完成的,但人们习惯于将其归类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范畴,称之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决定人说什么,怎么说,做什么,怎么做,也决定人的处世态度和对利义的取舍。笔者认为范浚在《心箴》中所指的“心”基本等同于人的这些心理过程。但这颗“心”(心理活动过程)有积极肯定的“善”一面,也有消极否定的“恶”的一面。范浚指出,当“心”被身体本能所奴役,行动被感官(身体本能)需求牵着走,人就与动物没有两样。当“心”(人的思维、想象、审美、计划、判断等能力)被用来投机钻营、巧取豪夺、损人利己、唯利是图时,邪恶就占据了上风,心病就随之而来。他告诫众生,心虽小,总免不了各种利益和欲望的纠缠、诱惑和侵蚀,应时刻自省,保持清醒。同时,面对当时的社会世态他提出诘问:当下人们的“心”的“善”的一面还剩几分呢?他以一个士子的情怀提出:君子之间要至诚至信,遵守法度,克制自我,彼此尊重。把“心”放正,保持初心的纯真,坚定“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泰然处理好利义关系,使行为举止发自内心,做到表里一致。

四、   关于《心箴》的学术成就的思考: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创立的伊洛之学,提出以天理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准则。认为天理永恒存在,万事皆出于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有理就有万事万物。他们还认为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遵循它便合乎天理,否则就是违背天理。他们把天理和人性联系起来,把“天理”凌驾于人性之上,认为天理在人心即为性即理也,显然把人性与“天理”认定为一种从属关系。他们强调人性本善,同时又认为人有之分,是由于气禀不同,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认为浊气和恶性都是人欲,人欲横流,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 这与欧洲哲学史上的“理念说”好有一比,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说”。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强调理式是永恒不变的。在探求事物美的根源时,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把这个“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些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可是,伊洛之学中的天理和“理念说”中的“理式”各是什么?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他们各自也说不清。

于是,我们可以窥见朱熹对范浚的评价:“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无少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有其客观依据。范浚对“人”的地位的肯定,对“心”和“形”的关系以及“心”的善恶两面性的理解,均有其独到之处和进步意义,真正做到了“发前儒之所未发”。以笔者对《心箴》的阅读理解,作为一代大儒,范浚尊孔、崇儒、传儒,但不唯儒。

只可惜,由于时空的错位,朱熹屡次慕名登门拜访不遇,造成两位智者擦肩而过的历史遗憾。否则,这两位大家必定会有一番交流,知音互动或能擦出更多思想火花。也庆幸,朱熹的执着使其有机会因录屏书《心箴》而旋,并于日后把《心箴》编入他自撰的《孟子集注》,才使《心箴》流传至今,才有他为范浚作《香溪范子小传》,才有朱子三访地,朝廷七聘家的美谈,使范浚的学说得以传播。

千百年来,范浚和他的《心箴》在历史上的知音似乎不多,直到明嘉靖年间,皇帝听经筵讲官翟銮等进讲《心箴》,敕建敬一亭,刊立《心箴》于天下学宫,特赐专祠春秋二祭。同时刊立的还有程颐的《视》、《听》、《言》、《动》四箴,和嘉靖皇帝本人的《敬一箴》。其中程颐的《视》、《听》、《言》、《动》四箴,完全出自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是对孔子说的不合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礼的言辞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起心动念。的具体化解读。告诫人们如何以“礼”的标准坚守本心,防微杜潜。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等方面都严格管束自己,使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重在从外在规范薰陶自己,达到仁的境界。由此可见,其视野的宽度、立意的高度和科学的态度,都低于范浚的《心箴》。或者说“四箴”是对儒家道统学说的继承和传播,强调的是行为举止的规范。而《心箴》则没有人云亦云,而能与时俱进地探索人性的本源,提出揭示事物规律的独立见解,强调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君子的境界。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于金华北山融墨斋  肖志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程粹言
觀世音菩薩 降 論 五常之道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易经随笔250记》(128) 易律夫辑
君子之学3: 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天人合一
许一池天地,只你共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