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名家评范浚

号称“婺学之开宗 浙学之托始”的香溪先生范浚(1102一1150),字茂明,浙江婺州兰溪香溪镇人,学者称香溪先生,两宋之交思想家、教育家,着有《范浚集》二十二卷。其学直宗孔孟遗经,而参诸子史,以儒家“仁义心性为本体”,结合当时婺州本土文化,用心性与知识并重、道德与事功并重的治学方法,为婺州学者开启了文道并重、六经与子史并重的治学之风,成为婺学独树一帜的学术特色。婺州后学吕祖谦、唐仲友、陈亮等继承其优秀传统并加以开拓,成为中国宋明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

宋、元、明、清、民以来,范浚受到著名学者及朝廷的很高评价与推崇。兹择要介绍,以供范浚研究者的参考。

一、  

陈岩肖(约1103一1174),浙江婺州金华人,官至兵部侍郎,范浚好友。其评范浚云:

“今天子即位之初,诏复制举以来天下士,当时公卿,有以先生应召者,先生力辞之。先生危坐一室,尘埃栖户牖而凝几席,败帷故器,人所不堪,而先生貌充体胖,神宇泰然。其言经术,如亲得圣人而授其旨;其论古成败事,如目击而身履之。已而出示所为文,则辩博而峻整,正与向所言论者相表里”

(《香溪先生范贤良文集》《范浚集》)。此文是现存最早系统评论范浚的资料。对范浚的研究起有一定的作用。

范端臣1126一1192),范浚从子,学者称蒙斋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其评范浚云:

“呜呼!今吾叔云亡,凡识面者,莫不为之恸哭,亦以夫人之至贤者也。观其道义有宗,学问有源,英华其文,雄辞大篇。浩胸中之万顷,藐锺鼎于浮烟。迹虽于林谷,名已塞乎天渊。使吾叔生于阙里,则备行绝德,必从容乎颜渊之右;使吾叔生于汉代,则大书实,必辚烁于班马之前。在河汾,则文中子不得为独善;在唐室,则韩文公未知其孰先。吟哦乎诗章,则少陵、太白,若心法之授受;游戏乎翰墨,则锺、颜、虞、褚,同笔势之妍。有楚人之雅,而引义托兴,不为湘累之怨怼;有晋人之风度,而动静语默,复与礼法而周旋。至若驰驱朋执,黾勉宗亲,赠必固辞,求无不应;担石之储,常空于私室;方丈之食,常盛于宾筵。此其方笃于古人者。又吾叔孝友仁厚之性,行于无事,而世俗以为绝异而甚难者也。

(《范浚集》《蒙斋遗文》)。此文系述了范浚的道德文章与品质行事,当时已闻名于 高天和深渊,故朱熹二访一悼范浚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高栴(约1122一1190),范浚门生,绍兴二十一(1151)年,登赵逵榜进士,其评范浚云:

“绍兴元年,诏复制举,以征宇内豪俊,一时郡邑公卿,交荐先师为贤良方正,以应诏旨,力辞不起。又自谓不忍遗世远引,慷慨好纵谭天下事,所上皇帝诸书及李、富两柄臣启,抵掌万言,率引喻古今,洞达彼已,凿凿可见施行。后撰策略二十余篇,皆当宁经国之切务。然以秦桧当国,锢于和议,不屑于世而寝。危坐一室之中,瓶储屡空,败帷故,人所不堪,而先师貌充体胖,处之晏如,一毫不苟取于人。诸老名公咸谓:'非知道养气者,不能然也。’”

《范浚集·识香溪范先生遗后集》。此文是最早系述范浚“力辞不起”与“秦桧当国”的第一资料;又细读此文,似乎含有两个“不起”, 一个“力辞不起”后“不忍遗世”, 一个“于世而寝”后“危坐一室”;故对范浚“不起”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朱熹1130一1200),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未拜李侗为师时,曾三次登门拜访范浚。在十八岁和二十岁两次可惜均未见面,其中第二次“录屏书《心箴》而去”。第三次范浚已殁,乃追忆往事,写下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

“香溪范先生者,实兰之望族。祖父昆季皆居显宦,而先生独辞征辟,隐居于宝惠山泉之阳,着书立说,安贫乐道。余尝三谒未遇。厥后再至,而先生已逝。其从子右史蒙斋延余于先生讲学处。观其言论文章,悉本洙泗渊源,而《心箴》一篇尤得千圣不传之秘。惜入其室而未获亲见其人,瞻仰门墙,留连不忍去。因书此以志慕焉。”又淳熙九年(1182),亲作《香溪范子小传》云:

“范浚,字茂明,婺之兰溪人,隐居香溪,世号香溪先生。初不知从何学,其学甚正。近世言浙学者多尚事功,浚独有志圣贤之心学。无少外慕,屡辞征辟不就。所著文辞,多本诸经而参诸子史,其考《易》、《书》、《春秋》皆有传注,以发前儒之所未发。于时家居,授徒至数百人。吾乡亦有从其游者。熹尝屡造其门而不获见。近始得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庸述小传以闻四方学者。时淳熙九年壬寅二月,新安朱熹。”

(《光绪兰溪县志》《范香溪先生文集》《范浚集》)。此传对范浚的人品、著作以及学术之纯作了全面的评价,足见范浚之学在宋代学术界之巨大影响。朱熹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大儒,故对范浚的评价特别值得重视。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浙江婺州金华人,著名的理学大家,东南三贤之一。其评范浚云:

“经济之才,宏博之学。识见之高,制行之确。诚一代伟人,乃万夫之先觉。”

(《兰溪方志》《香溪范氏宗谱》)这是对范浚的学问、才能的至高评价,可见他对范浚的尊崇,故朱熹有“近始得学行之详于先友吕伯恭”之说。

魏了翁1178—1237),四川邛州蒲江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端平三年(1236),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时,对范浚之学深加研究后,评云:

“见识纯粹,践行笃实。学问既高,议论益卓。明堂之质,瑚琏之器。道学所关,昭示来世。”

(《兰溪方志》《范浚集》)这可谓是对范浚学术研究的一次升华。

二、元  

金履祥1232—1303),浙江婺州兰溪人。为浙东学派的中坚,北山四先生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评范浚云:

“浙东学派同程朱理学关系密切,但'浙东学派’毕竟受范浚影响甚深。”又题词云:“忠贤名世,道统流芳。”

《孟子集注考证》金氏明确提出,浙东学派毕竟是受范浚学术影响,这对今天浙东学派和宋明理学研究有着关键性的启发作用。

柳贯1270—1340),浙江婺州兰溪人,官至翰林待制,与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其评范浚云:

“吾乡兰溪之范虽稍后出,而学术之正掩于前闻。紫阳文公集注《论》《孟》,载二范氏,其一成都太史公淳夫,其一兰溪贤良公茂明。《心箴》九十六字,以心德之渊奥,示乡学之范围,而的然系濂洛之统绪,不可诬也。”

(《柳贯诗文集》《范浚集》)这是说范浚的《心箴》重视品德、讲求修养,足可为乡学之启蒙,并特别指出,范浚之学与濂洛之学是一脉相承的。

黄溍(1277一1357) ,浙江婺州义乌人,翰林侍讲学士、著名史官、文学家,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其评范浚云:

“皆闻吾乡文献之传,实于范氏有赖。盖自贤良先生浚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其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

(《兰溪方志》《范香溪先生文集》)此文作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首次提出“婺学大振于世,推原所自,必归于先生”,对范浚开创婺学的历史地位作了肯定。

吴师道(1283—1344),浙江婺州兰溪人,官至元奉议大夫,礼部郎中。其评范浚云:

“先生当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当国不起,大节伟矣!其学多本于经,贯穿精核。诸文皆崭绝矫健,凿凿明整,卓然名家。乡先正有集,盖自先生始也。”

(《吴师道集》《范香溪先生文集》《范浚集》)这对范浚的道德文章作了至高评价,并谓兰溪有史以来着有诗文集者“盖自先生始也”。

胡翰1307一1381),浙江婺州金华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太祖聘致,纂修元史,官衢州府教授。其评范浚云:

“尝曰:'学者,觉也,心且不存,何觉之有。’又曰:'上智之学,性是尊。无视无听,昭然者存。’其言超然自得,不但《心箴》为可取也。干道以前乃有斯人乎?岂非特立有志之士哉!”

(《胡仲子集》《四库全书》。)此文显然指出,在当时儒学受贬期间,范浚能独为崛起,不愧为南宋初期一代儒学大师。

三、  

章懋(1436—1521),浙江婺州兰溪人,官至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其评范浚云:

“独念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

(《光绪兰溪县志》《范香溪文集》《范浚集》)这是继元代黄溍之后,再次明确提出范浚实为婺学之源的历史地位。

童品1466一1518),浙江婺州兰溪人,官至兵部员外郎。其评范浚云:

 “自孔孟殁之后,圣贤心学不传,寥寥千百余年矣。至宋仁宗时,有若濂溪周子,得不传之学,倡道于前;河南二程子及横渠张子,相继于后。而东南知有圣贤心学,实自先生始。

(《光绪兰溪县志》《范香溪文集》《《范浚集》)此文提示范浚对东南地区之圣贤心学的巨大影响。

文征明1470—1559),江苏苏州吴县。官至翰林待诏,明中期著名书画文学家。其评范浚云:

“贤良对策,起于汉廷。宋代崇儒,欲得其真。先生立学,学正而;先生立德,德富而馨。穷居独善,一乡之型。嘉谋入告,天下当宁。名实未加,终称逸民。

(《光绪兰溪县志》《范浚集》)文氏极力赞誉范浚学术之纯正和穷居独善之德,并对其高明的经国谋略(《进策》)未被采用而深为惋惜。

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先生在教学时,为一个学生的提问,用范浚《心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作为中肯解答。文:

“学生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阳明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传习录》一个人,心意多必忙乱,若有事固然忙乱,而无事也忙乱,为心意不静无厌然之心,固无守中之道所制。故阳明先生说,天地生命气机,无一刻停息,但人有一个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靠这个主宰过活,如同天地运行无有停息,即使千变万化,也要从容自在,这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是阳明先生继范浚“心学”的一个缩影。

张璁1475-1539),浙江永嘉三都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评范浚云:

“伏承赐内阁“范浚《心箴》注一通”,臣稽首对扬,乃窃叹曰:至哉,圣人之用心乎!”又曰

 “宋儒朱熹有言:'自古圣贤相传,只是理会一个心。’臣窃谓范浚《心箴》举其纲,程颐《四箴》列其目,相为发明者也。”

(《嘉靖皇帝御书·颁刻心箴制章》《范香溪文集》《范浚集》)此文明确了范浚《心箴》是心的纲领,程颐《四箴》是心的条理。这对范浚心学研究是一种新启发。

朱厚熜1507-1567),即明世宗嘉靖皇帝。其评范浚云:

“范氏之作《心箴》,虽是常言,西山真氏特于《大学衍义》之中,以献时君。宋君虽未能体察,而为后世告,其致意也深,其用功也至。是予所嘉慕而味念之。

(《嘉靖皇帝御书·颁刻心箴制章》、《范香溪文集》、《范浚集》)朱厚熜以宋理宗未能体察《心箴》而惋惜,深感自己能读到《心箴》而有幸,于是御注《心箴》颁布天下学宫。又在嘉靖十九年,敕建范浚专祠于兰溪城南仓岭之侧,前临瀫水,后枕云山,风气完固,栋宇峻整,给帑春秋致祭。(《光绪兰溪县志》《范香溪文集》《范浚集》)

许子良(约15311603),浙江仁和县人,官至巡抚云贵御史。其评范浚云:

“贤良先生为婺儒宗,紫阳朱子采《心箴》入《孟子注》,盖明道学之有在也。”

明确婺州之学术,自贤良先生范浚始。(《兰溪方志》《香溪范氏宗谱》)

焦竑1540-1620),山东日照西湖镇人,万历己丑(1589)进士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其评范浚云:

“宋范浚字茂明,学者称香溪先生,考亭当取其《心箴》载于《孟子集注》,浚有《性论》二篇,其见地超然,殆宋儒所仅见者,特为表而出之。”

(《焦氏笔乘·性论》)焦氏对范浚的二篇《性论》作了很高评价,认为是“宋儒所仅见者”也。

胡应麟1551一1602),浙江婺州兰溪人,诗人、著名学者。其评范浚云:

“俾南渡君臣,一听其言,而委之以国,必载造式微之宋而起之,而徒以空文托诸异代,可悲已!”

(《少室山房集》《范香溪文集》《范浚集》)此文感叹《进策》未被南宋朝廷所见,可惜成为有名无实的空文,令人惋惜。

四、清  

据《兰溪方志》、《香溪范氏宗谱》所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九学生员公举范浚从祀孔庙。历县、府、司道看详,奉总督抚院批准题请。以十三年闽变事寝,刊载《从祀录》。这说明公举范浚从祀孔庙,经省总督抚院批准,呈报朝廷审批。由于次年耿精忠在福建叛乱,朝廷用兵福建,故从祀之议被搁置。这对范浚未能从祀孔庙提供了新的线索。

张祖年(1668-1736),浙江金华汤溪人,著名学者,金华丽泽书院山长。其评范浚云:

“婺学渊源虽盛于东莱,而其源者,实始香溪。故不得略香溪勿载。

《婺学志·例言》此文认为婺学虽然由于吕祖谦而旺盛,而开创婺学者实是范浚,故论婺学不得略过香溪先生而不载。

杭世骏1695—1773),浙江杭州仁和人。官至翰林院编修、副都御史。其评范浚云:

“自汉以降,南北诸儒皆斤斤于名物象数,而心性之学,无一人言及者。又千五百馀年,而后濂洛三大儒出。周子云'诚无为,几善恶’,而慎独之理明;程子云'涵养须用敬’,而存心养性功夫足。香溪先生然崛起于浙水之东,前无师承,独标'心’与'耳目’两箴,大体小体之分,判然而分轻重;为《舜跖图》及《书货殖传后》,善与利皎然而别黑白;《性论》三篇,发明勿正、勿忘、勿助长;又作《耻说》,以阐扬'人不可以无耻’,雄辞伟辨,明白洞达。能得轲之传者,非先生莫克当也。”

(《光绪兰溪县志》《范香溪文集》《范浚集》)此文说明自汉至宋孟子“心性之学”被疏淡,至范浚重尊“心性”之学,而且条畅洞达,故言“能得轲之传者,非先生莫克当也”。

雷鋐1696-1760年),福建宁化城关人。理学家朱轼认为雷鋐“践履笃实,才识明通”;官至浙江学政、通政使、左副都御史。他于乾隆十九年(1754),题“婺学开宗”四字额于范浚专祠,以明婺之道学由于先生“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也”。

(《光绪兰溪县志》《范浚集》)这就明确肯定了范浚乃“婺学开宗”之历史地位。

彭启丰1701~1784),江苏长洲人。雍正五年一甲状元,官至兵部尚书。其评范浚云:

“今读'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二语,想见危坐一室,貌充体胖,穷不加损气象也。时象山陆先生倡学西江,亦无所师承,自谓有心得,直透圣宗,然时与考亭论辨,互相抵牾。而先生键斋独坐,屡踵门而不得见。考亭斥陆为'野狐禅’,而谓'先生之学甚正,发前儒所发’”

《范香溪文集》《范浚集》)。彭氏在对范浚《心箴》作了高度评价而外,还认为范氏之学较之陆学更为纯正。

全祖望1705~1755),浙江宁波鄞州人,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其评范浚云:

“伊洛既出,诸儒各有所承。范香溪生婺中,独为崛起,其言无不与伊洛合,晦翁取之。”

(《宋元学案》《黄宗羲全集》《范浚集》)这对范浚学术及其地位作了全面而明确的评价。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其评范浚云:

“范浚,字茂明,兰溪人。绍兴中,举贤良方正,以秦桧柄政辞不赴,然浚虽不仕,实非无意于当世者。

其《书曹参传后》,则隠戒于熙宁之变法。其《忠臣翟义传》,则深愧夫靖康之事雠。其《读周礼》一篇,则亦为王安石发。而《进策》五巻,于当时之务尤言之凿凿,非迂儒不达时变者也。

充分反应了,范浚关“心民瘼,忧叹国是,以史为鉴,宏济时艰”的忧国爱民思想。

汪又新1726一1795),浙江钱塘余杭人,官至皖江巡抚。其评范浚云:

 “吾浙婺州,理学之乡也。孰肇权舆,其范香溪乎?有宋道脉当显,周程之学盛于中州,杨罗李朱衍于七闽,其所以阐明圣学者,各有师承。香溪辞华,僻处里,独探千圣之绝学于心源,天之生香溪也,固使之独耶?

《范浚集》。这对范浚辞华膴而置身于偏僻之处,致心于精研圣贤之学的治学精神作了很高评价。

姜炳璋(1736一1813),浙江宁波象山丹城人,官至六品,学使宁化雷鋐称其为“东南一学者”。其评范浚云:

“香溪生当绝续交,提挈孔孟振聋聩。”又云:“吾浙道学之传,则自范先生浚始。当是时,朱考亭、吕伯恭尚少,而周、程之书罹党锢不甚行,先生固未有师友之益也,乃崛起于斯文丧之后,树紫阳之先声而开群儒之统。先儒谓其无所待而兴,为古豪杰之士者,岂非然哉?

(《光绪兰溪县志》《范浚集》)。这是说明在两宋儒家学术断存期,范浚在浙中独悟孔孟遗经,而成为开婺学之始,启浙学之先声者。对范浚在两宋之交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作了概括性评价。

曾国藩18111872),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其评范浚《心箴》云:

范浚的《心箴》都讲理学的修身养性。”并以敬畏《心箴》要求下属各级官吏,补过尽忠,抚胸对待百姓,故提《题州县官厅》: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对人对己一贯要求严格,此联是首任两江总督时作,以《心箴》之要,关心民瘼,忧叹国是,对下关心百姓,对上忠于君王,作为自己的为官为人之道。作为封建官吏,其心体达用的作风,用“凛心箴即是官箴”给下属立下规矩,实在难能可贵。

胡凤丹(1828一1889),浙江永康市溪岸人,官至兵部员外郎,编有《金华丛书》。其评范浚云:

“吾郡道学之风,并轨邹鲁,顾莫为之先,虽美勿彰,溯其所自,则香溪先生实为初祖。先生当绍兴中,尝举贤良方正,以秦桧枋政,坚卧不起,髙风介节,堪师百世,文字之传,抑其末矣。然即以文字论,峻洁肃穆,靡不抉经之心,窥道之奥,粹然一出于正。其词皆足以辅世翼教,初非徜徉山水、流连光景者所能髣髴于万一。则旣以钦其品之髙,而又未尝不叹其学之邃也。

(《金华丛书》《香溪集》《范浚集》)此文明确婺之道学,实由范浚始。以及不与秦桧合污之髙风介节,品德学问堪称为百世之师,皆作了至高评价。

朱一新1846—1894),浙江婺州义乌毛店镇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清末著名学者。其评范浚云:

“婺州,理学之区也。自东莱吕成公而后,何、王、金、许薪传勿替,迄于今莘莘俎豆,辉映两庑,而其先肩守待之责者,则香溪范先生也。”又云:“范浚与二程、朱子之言若合符节,并使东莱、北山诸先生有所据依,踵武而起。”

《义乌朱先生文钞·拙庵丛稿》。此文明确了婺州学者是依据范浚之学为体系,而后相继传承及加以完善,使婺州特色的本土之学大振于世,为“婺学开宗”研究提供了根据。

梁仲衡,同治七年进士河北人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衔文渊阁直阁事,其评范浚云曰:

“两浙为人才渊薮,理学文章甲于寰宇。今天子御极之二十年,余奉命典试浙闱,彻棘后获与是邦贤士大夫,接知浙之理学金华尤盛,而开其先者,则自香溪范先生浚始”

这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浙之理学金华尤盛”的婺学定性,在当今中华新概念文化中,对人们理性看待范浚“婺学之开宗 浙学之托始”的历史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香溪范氏宗谱》卷一)

五、现当代

《江海学刊》2010年第03期载,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蒋介石与抗战时期'联美制日’目标的实现”,由单方利用正式发展成双方的支持和合作,弘箍笋平了经济、军事援助,上升为全面的军事合作。其“结语蒋介石曾引古人范香溪之诗句云:

“是心如太虚,外物如浮云。浮云有去来,太虚无得丧。”

蒋氏以此诗比喻中美关系:“美国对华之炎凉轻重于我何予,然屈伸消长之理,不可不明,而自强自立乃为一切基本。人之好恶毁誉与亲疏厚薄岂非外物浮云乎。”

毛泽东《讲堂录》云:

“天君,见《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五官,荀子书中指耳、目、鼻、口、形。'天君泰然’,语出宋代范浚《香溪集》五《心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张剑《中国哲学史·范浚的理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云:

“范浚不仅是金华理学的先声,也可以说是南宋理学的先声,范浚应该被思想史和哲学史重新认知;他的精神财富,应该吸纳到现代文明的知识宝库中,使中华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徐儒宗《范浚集·序》云:

婺州自有香溪之学崛起,然后乃有诸如东莱吕氏、龙川陈氏、说斋唐氏接踵而兴,莫不以道德与事功兼重为其要义。影响所及,浙东事功之派,亦肇乎此矣。是故学者以香溪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岂偶然哉!”

关于范浚《耻说》,《耻感教育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一文云:

“有了羞耻心就会有向善的追求,因而自觉从事修养、接受教化。宋人范浚说:'夫耻,入道之端也。’” 

2010年12月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传统士人耻观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 “治教大端”云:

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既然士人荣辱观如此之重要,道德教化就应该以培养士人趋荣避辱、近荣远耻的耻感为重点。宋代学者范浚将辨荣辱、知羞耻作为为学'入道’的前提,'夫耻,入道之端也’。” 

国家网《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

羞耻感是培养道德的起点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宋人范浚说:'夫耻,入道之端也’”。

2013年7月30日,国学中心,国务院参事室陈来《谈中国传统道德修养

“关于'自欺’,前面讲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自欺’,古人是有讲法的。宋代有一个人叫范浚,是一个儒者,他说,'知善之可好而勿为,是自欺’,你知道是善,你本来知道善是好事,但你不做,这个叫自欺。'知不善之可恶而姑为之,是自欺’,你知道这件事是不对的,你说我姑且做一做,是自欺。'实无是善而贪其名,是自欺’,你没有做这件好事,你要贪他的名,是自欺。'实有是恶而辞以过,是自欺’,你做这件事,因为怕别人批评,你想躲避这个事情。总之,不管是《中庸》里面所讲的'慎独’,还是《大学》里面讲的'不自欺’,都有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一些内容,我就不详细展开讲了。”

在这篇文章里宋代只说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范浚,一个是朱熹,可见其份量。

浙江古籍出版的 (《青少年国学读本》诚信篇德行天下诚为先、南宋·范浚《慎独斋记》) 诚者,不欺者也;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弟子规、范氏心箴、历代蒙求、朱子家训》等等。足可见范浚之学至今还被传承与沿用。

                                                                 范国梁撰于201512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书双胞胎,你能分辨出来吗?
挥洒笔墨,他创造了山水画新境界
1小时烟花炮竹音效
游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4)
夫妻关系再好,永远别做这3件傻事,除非你想离婚
女生的生理性喜欢,很直接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