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慈子孝

浅谈“父慈子孝”的个体意义

范国梁

(浙江省儒学学会)

要:父慈子孝思想产生于先秦,形成于春秋早期,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父之慈,其一是要怜爱抚育子女,其二是要善导教育子女。就是要求父母不仅要以无私的爱心养育子女,而且还要以德本负责的言行教育子女。子之孝,其一是要尽心尽意赡养父母,其二是要诚心尊敬和顺从父母。就是要求子女不仅要以感恩之心奉养父母,而且还要以和颜悅色敬顺父母。“父慈子孝”是趋动人类个体伦理道德进化的基石,应予有一套稍微系统的理论和要求,这在目前家庭伦理教育的实践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父慈 子孝  根源 传统孝慈 实现意义

“父慈”与“子孝”

()

父之“慈”,是子之“孝”产生的榜样。《管子·形势解》中说到,“慈者,父母之高行也”。[1]意为,高行父母者,“高以尚而洁操,行以德而品质”,进而心怀多益是以慈之范式而不懈,则子女由是顺。父母能以慈仁之心教训子女,凡其“格言、善训,丁宁切至而不失理[2]则子女使能孝。又说“父母暴而无恩,则子妇不亲”。[3]如若,父母暴忍寡薄,私心杂念,又不能以身作则、做好亲慈榜样;于是,子女不知亲其亲而长其长,从然不会亲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长辈了。故日“父母慈而不解则子妇顺,父母暴而无恩则子妇不亲”。

这段话,对“'父慈’才能够'子孝’”的内涵进行了粗浅的概述。慈为父母最高的德行,何为父慈子孝的标准? “父母者,子妇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则子妇孝”。[4] 所以说:父母慈爱不懈则子女孝顺,父母残暴而无恩,子女就不亲。故汉·贾谊《新书·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反慈为嚚;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爱利出中谓之忠,反忠为倍;心在恤人谓之惠,反惠为仇。”以此说:做父亲的,对儿女要慈爱;做子女的,对父亲要孝敬。所以父慈与子孝是互为作用的,是不能单方面所要求的。

父“慈”思想的产生与延续

()

父慈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尧(唐尧),唐皮日休《原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5]由此看出在上古时代,唐尧的仁慈以及思想,不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儿子,而是已经覆盖了整个天下。然后到了西周,由于井田制的履行与完善,产生了父系氏族社会的观念,慈(慈爱)开始被确立为心怀多益宗法道德规范为核心。也因经济上实行井田制,由此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社会,然宗族是由各出自于同一男性祖先的家庭而组成,于是井田经济的本源而产生了父慈思想。《礼记·礼运》谓“父之党为宗族”,宗族是以同姓多家庭为核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一宗族的成员按血缘亲属关系的不同,但拥有共同的姓氏,同时祭祀共同的祖先,在一定意义上拥有共同的财产,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宗族是依靠封邑、采地、禄田上以靠劳动而生存的宗族集团。而且这一集团的规模很大,“'五族为党’'党五百家”,[6] 因此,和谐对宗族集团相当重要。又《礼记·坊记》说“君子因睦合族”,所以只有宗族和睦了,宗族的血脉基础及父慈思想才能得以延续。春秋时期的晏子说“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 7]所以,父亲的言谈举止要以礼,又要以仁慈之心关爱子女,那么子女一定会孝顺尊亲;兄长有爱弟之心,那么弟一定会敬爱兄长;丈夫对妻子和气而妻子一定会柔顺贞淑,婆婆仁慈宽厚,媳妇一定会顺从温婉,这就是礼的基本内容所起到的作用。而父慈以礼子女还不够,还需要对子女教之以善,唐人沈既济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8]以此,父亲教给子女礼善,兄长教给弟弟友善,这是不能改变的一种事业。因此有了五尺高的孩童,就要以不能讲文章笔墨的事情为耻,当孩童不懂文章笔墨的事情,就不会懂得礼善事业之要义了,所以家族礼善教育是父慈思想精神延续的保障。

父“慈”的要义

(三)

唐代诗人李白说:“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9]其意说:父子、兄弟亲属天伦之乐矣。所以天伦之乐,是老小辈血缘亲属家庭之乐趣,故乐于事者所事使人愉悦,事情使人高兴而满意之。汉代贾谊说“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10]就是说,择其所乐,其乐则是亲代和子代的和谐与融洽,故为和睦而乐之。如何做到父慈之和乐之,《尚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习:习惯,性:性格;长期习惯于关怀爱护子女,这样,就会形成关心、期待与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双重性格,所以《礼记·大学》:“为人父,止于慈,”这里的父之慈,一是养,二是教,这就是民间经常说的,这“一家子”有教养;故谓“乃得为之”。

父之慈,对子女如何做到“一是养,二是教”。

(一)韩婴说:“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畜养其子。抚循饮食,以全其身。及其有识也,必严居正言以先导之。及其束发也,授明师以成其技。十九见志,请宾冠之,足以成其德。血脉澄静,娉内以定之,信承亲授,无有所疑。冠子不詈,髦子(婴儿)不笞,听其微谏,无令忧之。此为人父之道也。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11]

这里就是韩婴叙述父母对子女“一是养,二是教”的责任,如下:

  1,“怀仁慈之爱,畜(鞠)养其子”。父慈者,以怀仁慈之心鞠养子女,在饮食、衣服及物质等方面,都要予以供给和满足,确证子女(孩子)健康成长。

  2,“及其有识也,必严居正言以先导之”。父慈者,子女(孩子)有意识认知时,必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正直话语,合于正道,示长辈之表。要在言语与精神上对子女(孩子)给予关爱和呵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子女(孩子)作出表率。

3,“及其束发也,授明师以成其技”。父慈者,当子女(孩子)到了十五岁时,有责任为子女聘请最优秀的老师,为自己的子女传授知识、教授技艺,故《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4,“十九见志,请宾冠之,足以成其德”。父慈者,当儿子到了十九岁,也有了他自己的志向,有责任为儿子请宾(德者),为自己的儿子传授好的品行、品德,使儿子具有成人德才兼备的有德之人,故《尔雅·释诂》:“宾,服也。疏:宾者,怀德而服。”

5,“血脉澄静,娉内以定之,信承亲授,无有所疑”。父慈者,有责任为儿子正统血缘,并为儿子订婚成家,亲授儿子诚信传承血脉,达到无有掺杂之疑。

6,“冠子不詈,髦子(婴儿)不笞,听其微谏,无令忧之”。父慈者,当子女已经到成人的年龄,则不能责骂,以免伤害子女的体面、自尊心;孩子幼童的时候,更不能鞭笞与体罚,这是爱护子女的身体与健康,也是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思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外,有些方面也要听取子女的委婉规劝,尽量不要让子女为自己(父亲)担忧,这就是为人父之道。

  句末[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韩婴父慈思想最切至的典范引领。

《诗经·小雅·蓼莪》其意说,父母生下我、喂养我、抚爱我、疼爱我、培育我、照顾我、呵护我,每时每刻牵挂我。这些生养、抚爱、培育,都是做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把这一些事情都做好了,才可以说是父慈之慈爱。故蔡元培先生说:“既能养子,则又不可以不教之。人之生也,智德未具,其所具者,可以吸受智德之能力耳。故幼稚之年,无所谓善,无所谓智,如草木之萌然,可以循人意而矫揉之,必经教育而始成有定之品性。当其子之幼稚,而任教训指导之责者,舍父母而谁?此家庭教育之所以为要也。”[12]

“父慈子孝”的现实意义

(四)

(一)、父慈子孝裕德”是家庭幸福之根本

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趋利”活着(求生)、“避害”避免死亡(畏死),这种“畏死乐生”的本质就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人类不断向前进化的潜力。从上这个意义上讲,先“父慈”后“子孝”,是人类个体存在最大的潜在驱动力,也是人类个体存在向优质生活进化观念的推行。故谓:“亲爱利子谓之慈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主圣臣贤,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其意为君主能圣明、臣子肯定贤能,是国家的福分;父母能对子女慈爱、子女肯定对父母孝顺,故家庭幸福了。所以说:“父慈子孝”是家庭幸福之根本,因此“慈”与“孝”一定要相辅相成,缺一都不可能实现。那么如何做到“父慈”与“子孝”,亲情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亲子关系更是家庭中的基础,家庭中养育出好的子女,才是人生家庭最大的幸福。那么,好子女从哪里来?好的子女都是父母抚养、教育和善导出来的。如果父母感觉自己的子女不够孝顺,那么一定是父母自己平时没有为子女做出好的行为示范,更没有为子女做出“上孝下慈”的具体表现,由于这一些源由促使子女对孝亲思想内涵的淡化。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于是平凡者行孝而积德,方可谓尊祖而爱亲之品德,之所以裕德者可谓:守其所以为子女孝德榜样者,故《史记·日者列传》:“孝子以养其亲,慈父以畜其子,此有德者也。”

(二)、借鉴“传统父慈观念”对现实进行指点引导。

一个家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例如,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哪些东西?学习他的不“心急”、不“恨铁不成钢”、更不“望子成龙”?

那么对于自己的孩子,孔子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呢?

有一天,孔子在庭院里站着,儿子孔鲤从父亲身边地走过,孔子见到叫住他,问道:“你学《诗经》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听了开导他:“不学《诗经》,就不能用很好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孔鲤遵照父亲的教诲,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诗经》。又有一次,孔鲤从父亲身边默默地走过,孔子又叫住了他,并问道:“你学《礼记》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又开导他:“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足于社会。”于是孔鲤又遵从父亲的教导,开始认真地学习《礼记》。

其实孔鲤自幼聪颖,才智过人,久而久之便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孔子看在眼里,但是没有直接指责儿子,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对孔鲤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有一天,孔子带领孔鲤和其他几个弟子参观鲁桓公太庙。来到一尊神像前,他们看到了一个倾斜着的青铜容器。孔子问大家容器叫什么名字,孔鲤和弟子们都摇着头,回答不上来。孔子便让孔鲤提桶水过来,并将水慢慢地倒入容器,当水注入到一半的时候,这个容器还是稳稳当当的,但是当水注满了容器内的时候,容器翻倒了,洒得满地都是水。片刻后,孔子问:鲤啊,这样的变化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孔鲤脱口而出:“满则覆。”此时孔子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并告诉大家,这个容器名叫“宥坐之欹器”,是放在天子座位旁边,作为警诫用的。因为鲁是周公的封地,同洛邑周天子太庙一样设有这样的“宥坐之欹器”。孔子说:“此'宥坐之欹器’告诫人们,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所以骄傲自满,最终就会以失败收场!众弟子听了孔子的一番训诫,人人脸有愧色,孔鲤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从此以后,孔鲤改正了骄傲自满的缺点,学习上也更有长进了。孔子《训子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由此我们可知,家庭教育中父母占主导地位,所以说:父母慈爱不懈则子女孝顺。以此过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引导子女进步,在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方面的学习时,父母要以“能慈仁教训而不失理”,使子女所受教。

幸福美满的家庭离不开父母之慈爱,从古至今都是这个道理。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应当吸取传统“父慈”思想的精华。例如司马光“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贾昌朝“与人谦和,临下慈爱”、彭玉麟“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王夫之“立志之始,在脱习气”、“郑板桥教子守礼恤贫”、“郑母教子为官秉公道”、“韩是升戒子为官清廉”等等,这些对现代家庭教育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因此,父母慈并不是只对子女给予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而是主要对子女进行教育、培养;其次,还要言传身教,要知道自己一言一行对子女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慈爱精神的一种责任本能。而对子女有些严厉的要求,是慈爱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的“严”与“慈”,是严厉与慈爱中的平衡与并举。正如苏士潜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13]因此父母应该深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典故,当然,当子女出现原则性错误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应以慈爱、善意的语气加以批评教育,这样,使子女易于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和缺点。父母对子女要以慈爱为前提进行家庭教育,应以教育好子女为己任,为子女撑起成功人生自信的起点,进而保护子女的自尊心,让子女扬起自己人生理想的风帆,使子女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管子·形势解》

2】《范浚集·伊训论》

3】《管子64形势解》

4】《管子形势解、渊者》

5】《中国文学史》[第四编]

6】《周礼·地官·大司徒

7《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8】《新唐书·艺文志》

9】《春夜宴桃李园序》

10】《治安策》

11】《小雅·蓼莪》

12】《中国人的修养》

13《苏氏家语》

202110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慈子孝 家敦孝友
儿女孝顺父母的成语
论坛论文:儒家孝悌责任伦理论辩
《百恶孝为先》读书笔记
《问题探讨》《孝经》在当代有何价值?
孔子“孝悌”之道的啓示 WORD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