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氟利昂与臭氧层保护

氟利昂

“氟氯烃”的商品名,亦称“氟氯烷”。一类含氟及氯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氟利昂-11(CCl3F),沸点23.8℃;氟利昂-12(CCl2F2),沸点-29.8℃。均为无色、无毒、无味、无腐蚀性、易液化的气体。可由CCl4经氟交换反应制得。用作冰箱、空调器的制冷剂,及杀虫剂的分散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而产生温室效应。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提出要削减排放氟利昂,2010年停止生产使用。其他常见的还有氟利昂-13(CClF3)、氟利昂-22(CHClF2),后者是制备四氟乙烯的原料。

然而,科学家经过观测发现,氟利昂诞生的短短数十年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比平均水平减少了40%,天空中存在着一个偌大的臭氧层空洞

南极臭氧洞

位于南极地区上空大范围臭氧层厚度减薄和浓度减弱的区域。1985年发现。习惯上将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总量降到低于200多布森单位(表示大气臭氧总含量和浓度的单位)的区域称“南极臭氧洞”,主要是因为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氟利昂之类)造成每年在南半球春季(8—10月)时南极上空臭氧含量严重减少,与特定的气象条件有关。臭氧层有保护低层大气免遭强紫外线侵入的作用,臭氧层出现空洞,会导致人类皮肤癌等疾病的增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为防止极地臭氧空洞扩大,1985年3月在维也纳,美国、日本、加拿大、苏联等20多个国家签署了国际公约——《臭氧层保护条约》。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上制定了限用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际合作框架性协议《蒙特利尔议定书》。2011年在北极地区上空也监测到臭氧总量降低到200~300多布森单位的现象。

臭氧层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产生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

臭氧层

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层。臭氧含量占同高度空气体积的十万分之一以下,且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其浓度最大的一层位于离地面20~25千米的高度。因太阳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所致。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绝大部分被该层吸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重要保护作用。

臭氧层破坏

亦称“臭氧层耗损”。臭氧层变薄、浓度降低的现象。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后在北极、欧洲上空也相继出现臭氧空洞。其原因既有工农业和空运业高速发展,使大量氮氧化物和其他痕量气体进入臭氧层;也有用于制冷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的大量氟氯烃化合物进入臭氧层,与臭氧反应,从而降低了臭氧层的浓度。而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还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温室效应

亦称“大气保温效应”。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入大气底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因可使地面附近大气温度保持较高的水平,故名。20世纪初期前,人们曾误认为大气保温机制与玻璃温室(不经人工加热的花房)保温机制相同,因而当时称其为“温室效应”。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伍德(Robert Williams Wood, 1868—1955)证实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主要不是依赖于阻截或吸收长波辐射,而是在于温室壁阻止室内(暖)外(冷)空气以对流或湍流方式的热交换。这种阻止空气在室内外热交换的作用,比大气保温气体吸收长波辐射致暖作用大3~4倍,两者的原理显然不同,因此,改称“大气保温效应”,而温室效应仍作为俗称使用。

气候异常

气候明显偏离正常变化的现象。例如,旱、涝、酷热、严寒等。常影响人类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并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为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签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制定的关于保护臭氧层,防止其不利变化危害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公约。1985年3月22日订于奥地利维也纳,1988年9月22日生效。中国于1989年9月11日加入,于同年12月10日对中国生效。要求缔约国加强对臭氧层变化的系统观察和研究,采取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控制其管辖范围内可能引起臭氧层改变的有害活动;加强关于臭氧层的情报、法律、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并同有关的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按规定的格式和时间向缔约国大会提交关于履行情况的报告和其他资料。

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限用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际合作框架性协议《蒙特利尔议定书》

蒙特利尔议定书

全称《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限用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际合作框架性协议。在1985年《臭氧层保护条约》基础上,于198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会议上通过,故名。后作了多次修正与调整,主要有《伦敦修正案》《哥本哈根修正案》《蒙特利尔修正案》《北京修正案》《基加利修正案》等。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淘汰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对臭氧层破坏产生直接作用的物质,以及限制排放具有强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内容:规定受控物质的种类、控制限额的基准和控制时间,并确定了评估机制。缔约方成员2016年为197个,中国于1991年6月成为缔约方成员之一。

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世界各国缩减排放温室气体、抑制全球变暖的议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三次大会通过,故名。其中附件A列出要缩减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种类和部门;附件B规定各国需缩减排放的目标量,并定有到达目标量的时限。目的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的伤害。是气候谈判进程中关于减排的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其第一承诺期为2008—2012年,规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需相对于1990年平均削减5.2%。原则是“共同承担责任,但是有区别的责任”。但对执行的规则和条件等方面未做明确规定。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7次大会(“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自2013年起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还将每年的9月16日定为国家保护臭氧层日

国家保护臭氧层日

联合国大会设定的保护臭氧层纪念日。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定为每年的9月16日。旨在纪念《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并要求所有缔约国根据该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一特殊日子。臭氧层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确定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臭氧层耗损问题的关注和对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有人头顶上的大洞还有得治吗
【我的节日手绘封(107
南极洲臭氧空洞破纪录,相当于2.5个我国面积,生物危险了
可能毁掉人类的家电技术 你知道吗?
补天成功?NASA确认:南极臭氧层空洞已经缩小
臭氧层出现恢复迹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