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夷发酵茶 郑培凯

.

武夷发酵茶

北京晚报 | 2022年04月09日

郑培凯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从早期的生煮羹饮,当作解渴解乏的菜汤食用,到隋唐时期衍生出明确的品赏阶段,制团研末、用心品味,促成了味觉意识的一大飞跃。自从陆羽、皎然、卢仝等茶人提倡茶器要配合茶道,茶饮的主流变化呈现两大阶段——唐宋时期的研末煎点与明清以来的芽叶冲泡。而到了明末清初,福建人开始喝条索发酵的陈茶,此举先在武夷山地区的茶农中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闽粤各地,出现了武夷岩茶、乌龙、铁观音一系。值得注意的是,饮茶风尚的演变,与制茶的技术规范和茶器的形制釉色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唐代讲究煎茶的汤色与沫饽,就崇尚浙江青瓷系的秘色瓷碗;宋代讲究点茶拉花,就推重建窑黑瓷茶碗;明代讲究品赏芽叶新茶,就中意薄胎的甜白釉茶盏与青花瓷杯。至于锡壶与紫砂壶的普遍流行,以及使用精致、细巧的小杯饮酌,是在明代中叶之后,锡壶与紫砂壶特别适合清初逐渐流行的发酵茶,为清代闽南、潮汕地区常用的茶器。

  在明末清初的饮茶习俗进程中,武夷发酵茶的确是新鲜事物。明清两代,江南炒青或蒸青的新茶占据主流,讲究早春新出的茶芽,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采摘制作,如虎丘茶、龙井茶、松萝茶等。比较特殊的是蒸青的罗岕茶,为初夏的新茶,保存有新鲜的春天气息。武夷山地区的茶农原先也沿袭江南炒青绿茶的风尚,但到了清初,在全国品赏鲜嫩新茶的氛围中,影响近现代的饮茶方式流行开来——饮陈茶,也就是饮用经过发酵的茶,有的是轻发酵,有的是重发酵,有的是完全发酵。在世界饮茶史上,由此出现了著名的武夷岩茶、乌龙茶、铁观音以及红茶、普洱茶,许多品种在十七世纪之后成为外销茶的主力,对全球饮食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武夷发酵茶的出现,比较早的记载来自明末清初的文人、学者周亮工(1612年-1672年)。周亮工曾在清顺治年间任福建按察使与布政使,写过《闽小记》,他说明代武夷山地区原本依照江南绿茶的制法,以新茶为贵,后来转为发展发酵茶。书中的《闽茶曲》,也见于他的《赖古堂集》(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康熙刻本),其中有诗:“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他还加了注:“上游山中人类不饮新茶,云火气足以引疾。新茶下,贸陈者急标以示,恐为新累也,价亦三倍。闽茶新下,不亚吴越,久贮则色深红,味亦全变,无足贵。”武夷山地区的茶农不喜欢新茶,在贩卖茶叶时还要特别标注是发酵陈茶,以区别于新茶,因为发酵陈茶的售价是新茶的三倍。

  与饮用发酵茶相对应的,是茶器的变化。闽南、潮汕地区因为饮茶风气的转变(从饮用明前茶、雨前茶转变为饮用发酵茶),相应的,也就需要选择可以呈现发酵茶浓郁口感的茶器,以紫砂壶与细瓷小杯为主。至清乾隆年间,用宜兴紫砂壶冲泡半发酵茶,在闽南、潮汕地区,特别是泉州、漳州、潮州一带,已成为时风。

  清末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深),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这也就是说,台湾人品茶沿袭的是闽南、潮汕地区的风俗。值得注意的是,武夷发酵茶是清初逐渐流行的制茶法,紫砂壶是明末发明的制壶法,若琛(深)杯是清代景德镇制作的阔口小杯——所有历史证据都显示,闽南、潮汕地区工夫茶的独特风格,是在明末清初之后逐渐成型的。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才能把岩茶做“活”了
各地春茶纷纷已上新,究竟好岩茶要到什么时候才上市?
无论水仙、肉桂、大红袍,武夷岩茶是陈茶好喝,还是新茶好喝?
武夷山天心村斗茶赛唯一85后状元——陈志强
武夷山农家小伙成“淘宝红人” 优秀企业家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网
功夫茶的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