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萧亭 | 端午起源与龙的演变

端午节安康。

今天为各位读者送上一篇关于端午节起源与龙的演变的文章,一窥端午文化的发端和历史脉络。

端午起源与龙的演变

文 | 萧亭

本文刊登于《随笔》总第7期

端午节的主要节目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很久之前,人们就把它附会到纪念屈原上去。《续斋谐记》《荆楚岁时记》《太平寰宇记》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三闾大夫遗爱人间,千百年来,人们也乐于接受这种传说。然而,现代许多学者的研究却指出五月五日原来与屈原无关,就中闻一多先生对端午的考证,最是令人信服。他从竞渡用龙舟和投到水里的粽子常为蛟龙所窃这两个情节出发,探索了古代吴越之地盛行竞渡之风,以及他们“断发文身”的事实:“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斓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

所谓“水神”就是蛟龙。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强化自己同龙的关系,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就在自己的身体和日常用品上,刻画着龙的形状,以表示他们是龙之子孙的身份,冀望获得祖先神灵的保护。每年五月五日,人们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投,献给水神吃,一面也自己吃。还在急鼓声中,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该是最古的端午节的意义罢。 
其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从幼稚的图腾文化中挣扎出来,跨进了一大步。这时的赛龙舟、吃粽子,心情虽然也还紧张,却已经带有胜利的欢乐意味。唐无名氏的《竞渡歌》描绘的情景就说明这个阶段的到来。那时候,文身已为模拟的彩衣代替,龙舟也装饰得更为壮观,人们不再是兢兢业业地唯图腾之神是从了。“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由此可见,划龙舟已由过去的只为祈求图腾庇护,进而为人们体现尚武精神、展示健与力的竞赛活动了;当然也还有追祭先神的意思在内,宗教信仰的色彩也并未完全消失:“棹歌来扬女,操舟惊越人,图蛟怯水伯,照鹢竦江神。”(萧子显《南征曲》)图蛟的目的在于“怯水伯”,人们毕竟还未识透神力的虚无啊。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地域偏于南方。上引古代吴越之地,属长江下游,这些地区河港纵横,盛产稻米,都具有划龙舟和吃粽子的前提条件。可以设想,端午节最初原是吴越之民的风习。后来由于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广大南方疆域的进一步开发,遂在长江中游的荆楚之地及珠江流域一带扩展开来,这是不难理解的事情。古人早就推论这个节日起源于南方,杜台卿在《玉烛宝典》卷五中说:“南方民又竞渡……在北舳舻既少,罕有此事”,并述及吴地包粽子的风习。
值得注意的是,龙这个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为我们先民如此描绘景仰的形象,后来几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一致崇拜的象征,其意义和影响更超出端午节范围。古代传说和我国史籍记载中都把有资格为人之君的帝皇说成是龙的化身,而见之于古代文物(石刻和绢画等等)的伏羲、女娲的造像,则径直是人首龙身(或蛇身)。其实,龙作为图腾,是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综合体。可以推想,古代各个部落各有自己的图腾,或是蛇,或是狗,或是鱼,或是鸟,它们都是自然界实有的动物。以后由于部落兼并,各个图腾单位的形态也就随之不断合并融化,其中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团族最强大,在合并融化过程中,图腾遂保持了蛇的主形,而吸收了代表其他团族的马的头、鹿的角、鹰的爪、鱼的鳞和须等等,于是构成了后世所见的龙的形象。说它是真的罢,世间并无此物;说它是假的罢,它却隐约地包含着各个社会单元的形影,含蓄地寄托着各个民族的感情,反映了先民文化中某种重要的历史联系。直到近代,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一直没有抛开这种历史联系。外国人也把龙视为中国的象征。

当图腾式的部落和部族演变成国家,而封建王国又在中国大地上赫赫奕奕地演变成大一统的帝国时,龙——这个图腾生物已经不是全体成员的共同祖先,而变成为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挂得上号的“真命”了。
通过历史往事的回溯,看看龙形象变化过程,对我们认识祖国社会政治文化演变的历史脉络,是有启示的。顺流溯源,龙的形象,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出来的。它后来被弄入宫廷,升到天上,身价也被抬到吓人的高度。在漫长曲折的封建社会中,它已经变成镇压在芸芸百姓头上的铁塔:狰狞其貌的龙君临天下,黎民百姓却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另一面,即在龙被封建贵族如此美化和神化的年代里,人民群众也仍然有赋予龙的形象以另一种含义的勇气和智慧:千百年来,人们仍在划龙舟、舞龙灯和制作各种以龙为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并且敢于在每年端午节牵出几条龙舟来,让彪形汉子驾驭作竞渡之戏。这就使龙又回到民间。要是投以考察的眼光,我们当能发现:这种敢于把龙拉到身边,踩在脚下的胆量与气魄,同那种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攫夺与横强,使人民不得不向龙膜拜的境况,两相对照,是十分令人感慨、发人深思的。龙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竟然有着这样分明对立的解释和运用,这使我想起列宁关于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存在的论述,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本文图片来源见各图上标识

编辑:揭莉琳

审核:王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午月话端午
关于端午节历史渊源介绍
端午节起源说法多
闻一多和他的端午“祭龙说”
智库解析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新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