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北京晚报 | 2022年08月05日

  ▌郭林丽

      唐李商隐《七夕》诗云:“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成为民间具有浪漫色彩、以女性为主体的传统节日。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浩瀚天河,点点繁星,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无尽的情思与美好的心愿。

  起源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七夕节历史悠久,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民间相传,七姐即织女,也称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的仙女,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初七是其诞辰,因拜祭七姐的活动在当天晩上举行,故称“七夕”。“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因“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而增添了浪漫色彩。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在天上的鹊桥相会。而这一传说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星宿的崇拜,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位于银河东岸,由六颗星组成,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构图整体形似牛角和牛足,故古人称其为“牵牛”;“织女”三星位于“牛宿”北部,形似一个正三角形,其中“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因此人们又常直接称其为“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隔银河相望,人们将其合称为“牛郎织女”。

  在现存文献中,北宋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宋之前多称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宋元之际,“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所辑《醉翁谈录》中载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当时七夕节盛况。

  乞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古代女子在七夕晚上摆好时令瓜果等,拜祭七姐,向七姐祈福许愿,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有“乞巧”,亦有“斗巧”。七夕斗巧,判定巧拙的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多种形式。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穿得越快,就意味着乞巧越多,慢者则称为“输巧”。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载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中亦载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中云:“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对月穿针”,指七夕夜晚家家户户把庭院打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喜蛛应巧”之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曰:“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前一天先准备好一盆水,放在天井里,第二天中午或下午便可“验巧”。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薄膜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出现针影。针影若笔直,则“乞巧”失败;若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载曰:“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清代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曰:“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乞巧时,民间还有“吃巧食”的习俗,其中以“备巧果”为最。巧果又叫“乞巧果子”,种类丰富,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食。巧果款式极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后来演变成各种花式糕点。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如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诗情

  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迢迢牵牛星》

  (汉)《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歌开篇互文见义,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这是浩瀚宇宙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一份牵挂与相思,也是最遥不可及的企盼和夙愿。“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写织女,她虽然整天织布,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中悲伤不已,涕泪如雨水倾泻。“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银河虽清且浅,却阻隔了牛郎织女,各自在水一方,虽脉脉含情,却终不得语。全诗想象丰富,以物喻人,构思精巧;用语婉丽,感情浓郁,真切动人。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宫怨诗,七夕之夜,一名孤单的宫女寂寞独坐,抬头仰望天河,不时用小扇轻扑流萤,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隔河而望,独自落寞,却又相互牵念,正如此时失意的宫女。只是深宫重重,她所牵念之人,或许远望亦不可得。“银烛秋光冷画屏”,秋色渐冷,心中亦冷;“天阶夜色凉如水”,夜色寒凉,心中更是凄凉。秋天渐凉,秋扇已无用,故古诗中常用秋扇比喻弃妇,如班婕妤《怨歌行》诗中写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其孤寂幽怨之情亦入扇中。《艇斋诗话》评此诗云“含蓄有思致”。《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此诗曰:“为秋闺咏七夕情事。前三句写景极清丽,宛若静院夜凉,见伊人逸致。结句仅言坐看双星,凡离合悲欢之迹,不着毫端,而闺人心事,尽在举头坐看之中。”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上片写牛郎织女的相聚,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闪亮的星星正飞驰长空,仿佛都传递着离愁别恨,织女渡过遥远银河,相逢是多么美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下片写他们的离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情意如悠悠流水,温柔缠绵,“佳期如梦”,相逢如短暂梦境,转瞬即逝。二人不忍归去,不舍离别。最后两句点明全词主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爱情应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只要真心相爱,哪怕天各一方,无论身在何处,都矢志不渝。全词立意高远,构思精巧,语言婉丽,借牛郎织女离合悲欢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坚贞纯洁的美好爱情。清人许宝善《自怡轩词选》中评此词曰:“七夕词以此为最,以其本色耳。”

  结语

  夜月一帘幽梦,清风十里柔情,七夕佳节,庭中静坐,可赏牵牛织女星;院中相聚,亦可学习传统乞巧习俗。愿你佳节有佳人,佳期如梦;真情共真心,真爱长存。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迢迢牵牛星
情恋·七夕
试论为爱言情:浅谈宋代七夕词
七夕,星空之下,所思何人
诗词中的七夕,爱情中的离愁别绪
诗话七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