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古茶人“一瓯还一吟” 喻军

.

自古茶人“一瓯还一吟”

 作者:喻军 日期:2022-08-07

玉川煮茶图(中国画) 明·丁云鹏


喻军

      古代文人常常借“茶”栖神物外,发展到极致,则入山唯恐不深、避世唯恐不远。饮茶这件事,经迭代生发成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一种性灵生活的媒介。对于现实人生,一杯茶又可谓“寓万于一,以一驭万”。

茶圈也是个文化圈

茶人多半是钟情泉石的文人,其中一些人杜门避嚣,时参茶禅,喜与山僧结交。有人还自筑茶园、茶寮:“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他们在满是文玩字画的茶室里兀坐,独享其中乐趣;或泛小舟,携琴访友,酬唱于山水之间。他们很注重氛围,把饮茶的过程作为一种个人修为。诚如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所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首重者“神”也。

还有一些“茶人集团”或“文人茶圈”,会以“拉小群”的方式与性情相投、彼此间“相看两不厌”的友人交游酬茶。他们大多是当时江南一带的文化精英,比如“吴门才子”中的沈周、文徵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等。还有一层关系,他们中的大多数同出“山中宰相”王鏊的门下,彼此交游多年,对对方的学殖、性情、品行了然于胸。可以看出,茶圈也是个文化圈。

饮茶衍生出的学问远远超出饮茶本身。明朝炒青法所制的皆为绿茶,诞生于江浙一带的“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为当时的六大名品。同时因应部分文人的雅好,还出现大量花茶。自明代始,饮茶从饼茶、散茶共用改以散茶为主,这和朱元璋推崇节约所下的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有直接关系。

茶具也大有乾坤。明代茶人最中意的是那种精致而新颖的器型,茶具茶器的品类十分繁多。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共录得23种,其名称之古雅让人着实不忍忽略:茶具有“商象、归洁、分盈、递火、降红、团风、静沸、注春”等16种;茶器有“苦节君、云屯、水曹、器局”等7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不能不提的还有诞生于明正德年间的紫砂壶供春壶,这是中国茶史上的重要事件。据载,当年一位名叫供春的书童随金沙寺僧人学习澄炼紫砂泥烧陶技艺,仿照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形状创作了树瘿壶,开创了紫砂壶的新领域。树瘿壶也成为紫砂壶中一个知名品种,又称“供春”。尽管学术界至今对“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供春其人”持怀疑态度,但从根本上讲,紫砂壶的盛行与前文所述大兴散茶以及从抹茶、煎茶改为直接冲泡的茶饮方式有关。紫砂壶色泽之古雅、意蕴之沉厚使风雅之士趋之若鹜,寸柄之壶也因此“贵比流黄”。

繁多器皿和繁缛形式,究竟是增加了饮茶真趣还是冲淡了饮茶真味,我们或许难以判定。而明代的一大趋势是,饮茶主要工具渐渐集中在简便实用的风炉、瓯注、茶碗、瓷盂和煮具、涤器上。

惠山泉从不称“第一”

多年前,我赴苏州博物馆观赏“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此展向20余家国内外文博机构和藏家借来近80幅文徵明作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幅故宫博物院出借的青绿重彩绘画精品《惠山茶会图》。作品尺幅虽不大,内涵却很丰富,描绘了正德十三年清明时节文徵明与好友王宠、蔡羽、汤珍等七人去无锡惠山品茗雅集、山径拾步的场景。居于画幅主要位置的一座四角亭内,有两个人在古井边席地而坐,还有一名茶童列鼎煮茶。其松茂竹幽、山石叠翠的画境,将暮春时节的山林之美和文人墨客的风雅之情聚于方寸。

此画以“惠山”为题,还透露出一个信息,即以“天下第二泉”命名的惠山泉,自唐代开凿后一直在中国茶史上占据超拔的地位。茶圣陆羽和小他22岁的“品水专家”刘伯刍,曾实地亲挹天下名泉,并做过一番品评。刘伯刍将泉水分成七等,陆羽则将泉水分出二十等,其中惠山泉皆居第二名的高位。虽说“天下第二泉”的遐名传遍江南,似无赘述的必要,但值得留意的是,被刘伯刍列为第一的“扬子江南零水”在陆羽那里却排第七,而被陆羽排在第一的“江州庐山康王谷帘水”在刘伯刍那里竟然榜上无名。两位专家排定名次的大相径庭,固与二人品水范围不同有关,却唯独对惠山泉的定位完全合拍,成为两份榜单上值得聚焦的亮点。当然,今人所熟知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也并非定论,有“第一泉”之称的还有北京西山的玉泉及云南安宁的碧玉泉等,相形之下,从不称“第一”的惠山泉,却一直牢牢占据着毫无争议的“千年老二”位置。

那年,我第三次游惠山,在清代书法家王澍所书“天下第二泉”擘窠大字的题刻和井亭遗址前,遥想起惠山泉甘流漱石、富载人文的一脉历史。唐时宰相李德裕喜以惠山泉煎茶,命人从无锡快马运水至长安,专设几千里的“递铺”,这和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场景可谓异曲同工。如此靡费周张自然授人把柄,据说李德裕此举被揭发后只能收敛行为,改饮与惠山泉口感相似的当地泉井。故有人总结说:“泉(惠山泉)之得名自唐李绅始,经品提自陆羽始,奔走天下自李德裕始。”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编书,想请大书法家蔡襄为自撰的序文操刀,又怕蔡襄回绝,便准备了四件礼物算作润笔,其中之一竟是一瓶惠山泉水。嗜茶的蔡襄没嫌礼薄,而是十分欣喜地笑纳并予以书写,足见惠山泉在当时的稀罕程度。还有苏轼,他在浙江为官时,为品尝惠山泉而时常往来无锡,有诗为证:“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后来他被贬海南,有一眼泉水经尝后发现与惠山泉相似,即以“惠通”名之。

明代散文家张岱嗜茶且精通茶理,不仅多次在散文中记录品茶之事,还组建过一个往来运送惠山泉水的车队,按月为“客户”送水。这可是一桩批发零售生意。至于惠山泉到底好在哪儿,当然可以找来诸如甘爽清冽、人间灵液之类的词语加以形容,不过通过以上故事,似已无须细述。

视饮茶为精神漱洗

文徵明嗜茶,曾自称“不与酒客往来的爱茶人”。除创作《惠山茶会图》外,他还画过不少茶人题材的作品,比如《茶具十咏图》《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唐寅的传世茶画亦有不少,比如《烹茶画卷》《品茶图》《事茗图》等。志不得伸展而以茶寄怀,是吴门才子此类作品的基调,唐寅身世遭际跌宕,自然未脱其中。在他的笔下,茶与人、茶与现实、茶与天地,似乎都发生了某种内在牵连。所谓“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那是与品行修养挂钩;“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则脱离了饮用层面,升华为契道之士与茶的性灵对接,似乎倘非如此便是暴殄天物。

其实茶诗、茶画、茶文历代皆有,距今最早的吟咏出现在南北朝。唐代以后,随着饮茶风尚的普及,许多嗜茶的文人墨客,自然在艺术创作上会有所表现。从西晋左思第一首写茶的《娇女诗》开始,历代不乏名篇佳作,唐代李白、杜甫、刘禹锡、颜真卿、皇甫冉等都有咏茶佳作传世,题材则涵盖煎茶、采茶、造茶、茶园等,可谓“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宋代的饮茶较唐代更为兴盛,茶诗茶词数以千首计,林逋、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人都留下了与茶有关的作品。当然,这些大文人于茶酒方面可谓各擅胜场,只是随着年事渐高,相对平淡和超然的心境必然更契合于饮茶的氛围。所谓“内境若静、外境皆宜”,要花多大的修行功夫才能做到?若视饮茶为一种精神漱洗,那么茶的功用无疑是别物所不可替代的。

再说明代,在那时的江南五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嘉兴府、湖州府),明窗净几、以茗自陶的风气蔚为普及,特别是苏州府,以饮茶作为时尚,形成一种与寄情山水、品茶论事、抚琴焚香等高雅生活形态的对接。茶人们借茶脱俗,一边饮茶一边玩赏器物、展读字画,还要进行诗歌、文理间的谈辩唱和。我曾多次游经祝枝山等人吴山雅集的地点,而今木渎一带的穹窿山、天池山、灵岩山、天平山等,都不乏这类遗迹。我常常畅想一群嗜茶同好在吴中“山水窟”以固定日期举办聚会的场景,沉酣新茗、汲水烹茶,于清风披坐间一洗尘襟、化解块垒,好生令人神往。

想来这些茶人也曾追逐时名、志在举业,但遭遇种种挫折后一身零落、徒增兴叹,遂背负行囊,从远方归来。而烟柳画桥的江南、文人渊薮的吴门,正好有这么一个“茶人圈”可供安顿身心,不再随人妍媸、与世偃仰,可以安然栖神于坐客常满的茶席前。如果说“酒”曾代表他们对于世间功名的追求,那么通过品茗,便使不肯降志从俗的风骨达成更高的精神向度。

     所谓“茶坊酒肆,尽是道场”,如果真到了“以茶代酒”的境界,何尝不是另一道人生风景的开启?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陆廷灿(清)续茶经【四之器】+【五之煮】
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20
第五课 择水泡茶及名泉赏析
无锡"天下第二泉"
无锡惠山古镇有个天下第二泉,苏东坡曾写诗赞叹过
聆听二泉映月,品茗惠山古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