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向黎:以“爱情”之名,努力为世界增加一点确定性...张滢莹
.
潘向黎
本报记者  张滢莹
希望以这组故事为年轻人引进一点“活水”
爱情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数人曾经尝试回答,却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作为文学的重要母题,爱情等同于不胜枚举的经典作品、经典形象,人们经由缠绵曲折的故事经历他人的爱情,也唤醒自己内心的悸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许多人却困惑地发现,爱情这个词不再是年轻人情感生活中的“高频词”,当谈及爱情时,曾与之紧密相连的冲动、眷恋、迷醉、望眼欲穿、非他(她)不可渐渐隐退,更多出现的却是思量、判断、比较、权衡、盘算等理性至上,甚至有些冰冷的语汇。是爱情不再重要,还是如今的年轻人“不会爱”了?
很久以前,作家潘向黎就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当自己从爱情的亲历者中后撤一步,在更广的时间跨度和社会变迁中观察年轻人的情感世界时,她隐隐有些担忧。这种担忧,在她暌违12年后推出的小说新作《上海爱情浮世绘》中,成为了一抹铺垫于故事底层的暖灰色调。以九个相对独立又内在相通的故事篇章,她勾勒这座城市中属于爱情的种种浮光掠影,也在对城市里年轻人自制、理性品格的描摹中暗含着“再迈出一步、再试一试”的鼓励与期许。
自《白水青菜》《我爱小丸子》《穿心莲》等作品一路陪伴而来的读者在《上海爱情浮世绘》的评论区说,潘姐姐还是那么温柔。这种温柔,是评论家施战军眼中她一以贯之的、亲切又舒朗的美学风格,更是她对笔下主题和人物在洞悉之余的关切和珍惜。九个故事里的男男女女,有历经峰回路转最终携手的,也有带着误会和遗憾草草收场的,不变的是,她从不愿意写那些决绝和凌厉——众生皆有尊严,也有体面地处理事情、与世界相处的意愿和能力,尽管这种能力可能是经历挫折磨难后才习得的。相较于无可转圜的结局,她更愿意在故事里敞开一个从容的出口,让人在意犹未尽之时又觉得本该如此:故事也许会终结,但生活总在继续。
作为全书开篇的《荷花姜》即是如此。单篇发表于《人民文学》的《荷花姜》以一家日式餐厅老板的视角出发,展开一场看似“落俗”,结局却出人意料的爱情故事。这部以精妙的语言和结构讲述男女在情感中进与退的作品,陆续摘得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和郁达夫小说奖等奖项,人民文学奖的授奖词表示,作品“将不知名男女间曲折幽深的情感经历表达得摄人心魄,显示出了作者世情洞悉的书写能力”。《荷花姜》也是《上海爱情浮世绘》中审美意味最强、书写最耗时、修改也最多的一篇。在一个基本不存在戏剧冲突的场景中,视角如何选择、情节如何推进、伏笔的针线如何排布、谜底如何揭晓,都是对作家的考验,其中也深藏着她对笔下人物的谅解和体恤。都说写作者天生会对笔下人物偏爱或苛责,在《荷花姜》中,潘向黎却并未谴责临阵退缩的男主人公。“因为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他对婚姻这件事的恐惧感很正常,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他不想再结婚有错吗?其实也没错,他只是对女主人公不够怜惜——这种怜惜,是很东方的情感,也是许多爱情得以延续的基础。”谈及笔下人物的选择,她更像在聊某位现实中朋友的遭际,每个人物都活生生地在她脑海里跃动,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也有自己的挣扎和困顿,她只是负责倾听、理解、记录和提供宽慰的那个人。
恰如书名,《上海爱情浮世绘》中的一系列故事带着浮世绘似的斑斓色泽:《荷花姜》里揣度和退缩的遗憾,《旧情》里重新执手的温暖,《觅食记》里歪打正着的喜悦,《你走后的花》里蓦然回首的恬淡,《兰亭惠》里完成心愿的释然……从十几岁时朦胧青涩的爱,到五六十岁的彼此补缺和依恋的爱,形形色色的爱,恰如其分地绽开在这座现代都市中。但其中对于爱情的观念显然是经选择的:小说里,大多数现实生活中在道德层面混沌不明、意味含混的“爱情”没有出现,保留在故事里的,是一种清澈、雅正,充满古典意味的情感质地。这倒不是出于某种天然摒弃或者道德洁癖,而是因为潘向黎更希望以这组故事为年轻人引进一点“活水”,而她希望,这些水是干净的。“我觉得好像在这里我是有点功利心的,不想把复杂、晦暗的伦理问题牵涉进来。”她说,“对现下的年轻人来说,主要问题不在这里,不是说爱上一个结了婚的人,而是男未娶女未嫁,好好地'闲着’,任由自己的内心沙漠化,却不愿意去试着谈个恋爱。”
在爱情中,自由的让渡是很重要的一点
“我真的怀念我那个时代,充满了不靠谱的爱,有的真的是绝对不能爱上的人,然后偏偏人家就爱上了。”潘向黎说。因为孩子恋爱问题而“鸡飞狗跳”的邻居家庭,为了爱情与父母“决裂”的子女,离家“私奔”、靠好友接济的朋友,她统统遇见过。在宿舍用各国语言争辩、谈恋爱、弹吉他、读诗、写情书、夜夜笙歌,她记忆中的青年时代充满了明丽跃动的色彩。有次和同学们一起夜游十六铺码头时,其中有个她曾心仪的男孩提议去看看还有没有船,“不知道想干什么,也不管去哪里,就想跳上下一班启航的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许多同学反对,但我说,好,我去看看。结果没有船了。那天晚上如果还有船,也许我们真的上船就走了。”多年以后,潘向黎还梦到了这个夜晚,在梦里,船还在,所有同学一致决定去坐船——这个梦恰似一个隐喻,映照着年轻人在青春荷尔蒙的鼓动下激越和跳脱的心。
潘向黎所熟悉的一位友人,仍像多年前这样充满对爱情的向往,过着在她看来“不着陆”的生活,他爱的似乎不是人,而是爱情本身。“他就这么一直飞,很疲惫却不着陆,他也会停在树枝上,但只是暂歇,不会像我们那样选择一块安稳的大地停驻下来。”多年前,潘向黎对他并不理解,也很难认同,但如今却有了几分尊重,“这样一个身上满是裂隙、带着摇摇晃晃的认知的人,让我想到很多文艺作品里的人。他没有被'格式化’过吗?没有那种很稳定的东西吗?当我们都努力站稳在一个屋檐下时,他始终在外面风吹日晒,经历各种背叛、伤害。如果坚持到这份上,付出这样的代价,我觉得我应该重新尊重这样一个人,和他面对世界所做出的解释。”
她有时也会想,这样的激情与冲动,在如今的年轻人身上去哪了?在这系列小说陆续问世的期间,她收到不少已经成为家长的读者的吐槽,说自己的孩子宁可宅在家打游戏、追剧,也不愿意出门社交,更不用提谈个“像样”的恋爱。“似乎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原始的那种东西太少了。许多事都有'攻略’可以参考,有'标准答案’可以复制,让人潜意识里觉得恋爱也有一套标准答案,当你像刷题一样按部就班地把一个个环节都完成、都做对,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幸福在等着你。而且这种'高分’,还是一整套完整、妥帖的幸福,是独生子女时代孕育出的个性舒展的幸福,一旦发现这种幸福达不到,就不愿意做这个题,索性放弃。”
人生真的是这样吗?在潘向黎看来,现代社会所提供的种种选择,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源自个人的自我意志。“你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许多人也不是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甚至衣食住行也大多与经济条件挂钩,或是听从他人的意见,属于你自己的选择其实并不多。但爱情不是这样,爱情是你拥有的为数不多的自主选择,为什么就轻言放弃呢?”以一个终极的比方,她说,人都是要死的,就像手机一样,不管运行着多少程序,突然就黑屏关机,再也打不开了,意识到死,也许才能学会如何好好地生活。“当这一天到来,躺在死榻上时,你都没有不顾一切、淋漓尽致地去爱过,脑海里能够回忆的东西、想要呼唤名字的人都没有,不会觉得遗憾吗?”
更可惜的是,许多持这样态度的年轻人,都是在潘向黎看来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深谙都市职场运行的规则,不由自主地在自我规训中变得越来越理性,彰显一种个体的、理性的、冷清和孤高的存在,唯一的问题是,过度的理性使得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前文提到的某种沙漠化。“他们的孤高和冷清,很多时候是出于骄傲,为了自我保护,也是出于对不可控的厌恶。因为不想承受可能失败的结果,就选择不与'敌军’遭遇,自己先退三十里。”由是,潘向黎认为,在爱情中,自由的让渡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袒露自我、不让渡自由,是无法进入真爱的。渴望感情的人,应该去大胆试错,在底线之上让渡自由。“恋爱当然是不可控的,情绪不可控,时间不可控,连一日三餐的胃口都不可控,高兴和暴怒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的一条微信,太骄傲的人是不会喜欢这个样子的。但人是不能太骄傲的,拥有骄傲本钱的人,一定已经是被老天眷顾的,那么在你的骄傲,和很丰沛但同时也很复杂的人生体验中,你一定要这么决绝地做选择吗?”
对幸福的珍惜,是面临爱情时重要的能力
如今读者看到的《旧情》,就是在母亲重病期间,女孩和多年前因为一些小纠葛就轻易分手的前男友重逢,假戏真做后再续前缘的温暖故事,这也是整本书中唯一修改过结局的故事。早先的版本中,当男孩向女孩提出重新来过的时候,女孩的选择是冷静地拒绝。换成以前,潘向黎肯定就这样将故事结束了,但现在她却意识到,从前的自己,是否太轻易下结论,太言之凿凿了?“当我们谈爱情时,其实就是在谈我们的终极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在谈生死。几乎所讲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相反的一句话拉扯着它。你只是凭自己之前的经验在下判断,但太确凿的结论却是可疑的。”重新开始恋情,意味着接受旧关系中的瑕疵并尝试弥补,虽然其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却也展现了对幸福的一种珍惜——这种珍惜,是面临爱情时一种重要的能力。
在《上海浮世爱情绘》的新作分享会上,表演艺术家奚美娟说,写上海,未必要凸显世俗的味道,因此,她欣赏潘向黎笔下的上海。其实从最早的《荷花姜》开始,潘向黎就想好,要整体地写一组关于上海的爱情故事。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九个故事虽然都在万字左右的篇幅,但无论是语言,还是视角、结构,甚至情绪的收放度都不尽相同。“就像是插一盆花一样,有主花,也有次主花、副花和配花,要考虑色调的和谐,也要考虑花材的大小、插放位置,色泽浓烈还是清淡,细节精致还是粗枝大叶。”她说,“在我心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位置,如果每一朵都精雕细刻也不是不行,但整体的气韵就太紧,不生动。如果有一两支像野花一样旁逸斜出,也许更像这个城市给人的感觉。”
《兰亭惠》一篇,就恰如其分地演绎了上海人的一种性格特质:得体。这个故事里,一对中年夫妻宴请刚刚被儿子提出分手的女孩,并为她准备了一份临别赠礼。他们无力阻止儿子的选择,只希望能略微弥补心中对女孩的亏欠,也替儿子体面地为这场感情收尾。“这样用比较漂亮、得体的手段有头有尾地处理一场感情的故事,大概只会发生在上海。也许是他们要买个心安,但其中一定也有包括亏欠在内的多种感情。在这样的不如意和尴尬里面,上海人会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平衡,尽量做到最好,上海人对自己有这个要求。”
为年轻人提供一条路径,发掘更多人生可能
以这一系列细腻而丰沛的故事,潘向黎完成了一次带着“出口”的写作。“我觉得我原来的框架太稳固了,但这几年却觉得,人生不需要那么稳固,一定会有很多出口。人需要保持'求道之心’,如果想对人生了解得多一点,想对两性关系、爱情、对人性、对社会、对众生相了解得更多,就一定要去尝试,哪怕是错的、不靠谱的,也比空白好。”  (下转第5版)
这个出口,也是她希望为年轻人提供的一条路径。她并不希望自己的这本书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恋观相连,而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好好打起精神,试着从爱情开始,发掘更多的人生可能。“除了爱情是人生中一项很大的自由之外,我觉得追寻爱情会让人得到自我的很大激发,和很好的成长机会,甚至那是无关爱情的成长。”她以异地恋为例:“因为异地恋,你可能遭遇地理环境的差异,需要重新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甚至全新的文化;可能遭到父母的反对,才会真正明白自己跟父母的连接点和差异在哪,哪些是自己的边界和底线;也可能会有来自朋友和社会的各种成见、与他人恋情相比时的压力,你才会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也许会去努力奋斗一下、拼搏一下。在这里面,人会获得巨大的成长。”在父母全心呵护之下长大的这一代,也会以爱情为由,面对重新确立自我的契机:“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的保护有时会变成过度保护,因为爱情产生了与家庭的冲突,这个过程也是孩子的自我迅速壮大的过程——他有意愿,有动力,但发现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就去锻炼能力,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自我的确立,也真正为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由是,潘向黎认为,爱情的意义和价值需要被大家重新认识,“爱情不是加加减减的简单算数,也不是以谁为中心就靠拢过去的简单物理,爱情是个化学反应,而且巨大的爱情能够产生的化学反应还蛮剧烈的,对人生的影响非常大。”
有社会学家认为,从人类本性的构成来看,除非有艰苦的工作要做,有困难要克服,否则人可能会迅速堕落,而且这种发奋努力,对身体和道德的健康也是必要的。“我觉得这用来探讨年轻人要不要克服困难去追寻爱情,也是可以讲得通的。”潘向黎说,“爱情在今天的确很难,但是不是可以把它当做克服困难,去获取一场珍贵的化学变化的契机呢?克服困难、克服淡漠、克服懒惰、克服畏惧,从而获得自我的确立,获得人生一次宝贵的、巨大的自由,以及巨大成长的可能,如果这样理解爱情的话,我觉得怎么去为之努力、两个人打起精神来尽全力去奋斗都是完全值得的。”
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活动中,评论家李敬泽如是阐释了文学的意义:世界正变得高度不确定。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为了确定,就是要在颠簸中顽强地守护我们的生活和心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坚信文学意义的写作者,都是在一块确定的礁石上点亮的灯。潘向黎同时想到了老作家汪曾祺曾说的“人间送小温”:“我也希望给点小启发、小鼓励,也努力增加一点确定性。”
文学报2022.11.03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潮聚散,心动时分——潘向黎《上海爱情浮世绘》新书分享会在沪成功举办
蓝盈莹新剧诠释都市女精英,浣碧居然这么好看了?!
你的脸透出你的命,命好不好全写在脸上了
《喜迎亲》长长的长桌宴,唱出长长久久的黎乡爱情故事……
让300000000年轻人都感动流泪的爱情故事
穿心而过,女性的疼痛———读潘向黎长篇小说《穿心莲》文学报 2010年07月08日 星期四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