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中的博物馆力量 作者:刘曙光

.

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中的博物馆力量

作者:刘曙光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3日 12版)

.

参观博物馆已成为不少人休闲娱乐的选择。图为国家博物馆展厅里,后母戊大方鼎总是观众心目中的明星。李韵摄/光明图片

上海博物馆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青铜的历史”展海报

  【忆言忆语】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对内表现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凝聚力;对外则表现为跨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展示国家形象与民族特质的必要前提。相较于“物质硬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凝聚社会认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性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作为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承担着建设、展示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光荣使命。

  博物馆集中、典型、充分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博物馆外展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金色名片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的数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壮大、影响力大幅提升,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优势显著、成效突出。“文明殿堂”的崇高性和知识性,“文化桥梁”的亲民性与传播性,这两种看似不同的秉性在博物馆中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博物馆大国。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183家,各类博物馆保存藏品达6777万件(套),这些藏品及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各个方面,不仅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形象阐发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而且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坚实而丰厚的基础。

  博物馆文物收藏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基础,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则形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别具一格的传播枢纽。作为一种以实物为文化媒介、以空间为传播场域、以感官为教育途径、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所体现的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本国国民与国外观众较易产生信任并留下持久性印象,以非强制的精神牵引力塑造文化向心力,更容易实现厚植家国情怀、浸润思想人心、消弭文化分歧的传播效果。总之,博物馆特有的知识多样性、视听形象性、影响广泛性的特征,在强化本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与文化认同,促进外国观众增进跨文化理解等方面有着胜于其他文化机构的突出作用。

  通过博物馆对外展览,丰富对外文化交流形式、提升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是我国文化外交的优势所在。1973年至1978年,新中国首个文物出境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先后赴法、日、英、美等16个国家和地区巡展,接待观众654.3万人次,在对外宣传和发展友好关系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享有“文物外交”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对外展览数量不断增长,精品迭出,不断取得新成果。“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举办文物出境展览约400场次,“故宫”“兵马俑”“丝绸之路”等,都是亮丽的“外交使者”和“文化名片”,成为象征中华文明标识的文化品牌。由中方自主策划的文物展览更多体现“以我为主”的理念,在陈列艺术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展览题材不断丰富,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历史文物类为主的展览,发展为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主题的各类综合性文物展览与反映不同文化艺术类型的专题性展览相结合的展览体系,更加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形象。展览阐释更加重视多元化、普世性,积极探索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途径,涌现出一批更富教育性、对话性和情感性的展览案例。博物馆对外展览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要成为展示和传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更要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环境复杂激荡,只有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切实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021年,由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宏伟目标。“博物馆大国”,体现的是博物馆藏品资源、馆舍硬件等客观优势;而“博物馆强国”则需要在硬件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强大的向心力、吸引力等软实力优势。由于“世界博物馆强国”是以建设文化强国为依托的,所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已经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此,我们要努力构建国内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创新转化新格局。首先,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找准博物馆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合适定位和独特优势。其次,要不断优化体系布局,配合国家重大战略与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加强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再次,要创新展览展示,做好中华文明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工作,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最后,要推动开放共享,通过“博物馆+”跨界融合进一步开发、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教育项目、文创产品与数字应用,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更多博物馆藏品资源转化为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深厚滋养,赋能经济社会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创新性推动博物馆国际交流合作。要积极构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话语体系,提升博物馆对外展览的传播效益。注重发掘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外交价值,讲清楚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物化呈现中国人对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文化习惯与心理规律,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引导国际社会形成对“中国”的完整观念、正向认知。我们要推动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培育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构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博物馆文化品牌。此外,还可参考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设置分馆等成功经验,探索我国一流博物馆的海外分馆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刘曙光,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

“新引擎”助力上海加快迈入“新赛道”

——博物馆如何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作者:郑奕《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3日 12版)

日前,上海博物馆携手上海民族乐团跨界合作,为上海市民奉献了一台“海上生民乐——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文物民乐展演”。

上海科技馆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图为上海科技馆外景。 

  【业界新视角】

编者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博物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刊特邀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分别撰文,就博物馆在提升大至整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宏观思考和微观探索,以期为各层决策者提供新的方案和路径。

  “软实力”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竞争进入更高阶段后提出,其实质是研究“领先者如何在更高水平竞争中持续领先”的策略。随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与此同时,博物馆作为文化建设的缩影和彰显,越发成为城市软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上海市于2021年6月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战略,这是一种领先的城市发展战略,以适应高阶竞争需要。对外,上海希冀与东京、伦敦、巴黎、纽约等全球一线城市同步进入软实力竞争的“新赛道”并加速前行;对内,上海与北京、西安、南京、大同等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相比照,文博的竞争优势尚需进一步凸显。

  鉴于此,上海市近160座博物馆若要助力城市软实力的跃升,一些共性问题亟待破解。同时,相应的对策提出主要基于三位一体的制度设计框架——评估、规划、投入。其中,评估对应结果,规划对应目标,投入对应资源。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制度性元素,实质性增强全市博物馆的在地贡献度,以期为上海软实力的能级提升呈送“文博方案”。

博物馆扩增城市软、硬实力的力量

  博物馆与城市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包括提升城市软实力(为主)、增强硬实力(为辅)。世界四大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冬宫,无不得益于所在城市——巴黎、纽约、伦敦、圣彼得堡。软实力看似无形却客观存在,关乎中长期效应,可定性评估。同时,硬实力关乎短期效应,是指场馆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与城市经济有关的贡献。它有形,相较于长期效应也更易定量评估。

  博物馆提升城市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助力当地教育、创新等价值提升。这可培育更和谐的人地关系及更好的社会文教景象,并进一步吸引人财物资源,从而形成集聚效应,且各方都从该优质环境中受益。其二是助力城市特色与形象塑造。现在全国不乏千城一面的尴尬,而这恰恰给博物馆特色化发展及其与城市进一步良性互动提出了新课题。其三是助力地方身份认同、公民意识培育。博物馆可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擎,帮助人们理解“他者”(外来者、弱势群体等),从而巩固社会关系。

  博物馆增强城市硬实力主要通过三类效应集成:直接效应指场馆内产生的就业和经济收益。就业覆盖了所有员工,包括长期工和临时工、合同工或外包服务人员;经济收益则涉及门票、活动、纪念品、餐饮等。延伸效应指由观众于馆外及城市内消费所引发的就业和经济收益,并惠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信息和旅游服务等。间接效应指场馆对当地与区域经济的影响力,且通过一系列变量复合计算得出,包括税率、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等。

“规划”全市博物馆增量、存量并举发展

  截至2021年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58家。以常住人口2487.1万计,平均每15.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免费开放馆128座,国家一、二、三级馆29座。同时,国有馆119座(文物类馆51家、行业类馆68家),非国有馆39家。此外,历史类馆47座、艺术类馆9座、自然科技类馆7座、综合性馆13座、其他类型馆82座。

  目前,我国对博物馆与城市的联动发展认知和研究普遍不足,导致相关的中长期规划缺位。鉴于此,建议上海配套全市博物馆增量与存量并举发展的专项规划,从顶层设计上示范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就继续增量而言,以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计,上海约每40.2平方公里有一座馆,于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但全市博物馆总量并不领先,在每百万人拥有的场馆数量上次于浙江省。因此,上海要继续合理扩增博物馆,同时提高国家一、二、三级馆的数量,使其占比升至19%左右。

  就盘活存量而言,宜培育更多的“地标型博物馆”,同时在杜绝同质化基础上协同治理所有场馆。城市规划者往往将博物馆分为社区型与地标型两类,并通过观众结构,即“游客比例”来体现。“游客”主要指来自城外的人,其消费的每分钱都为城市经济添砖加瓦。因此,博物馆吸引的游客越多,越倾向于是地标型场馆。上海科技馆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首家创建5A成功的科普场馆。《2019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显示,它以482万多的实地参观量位居全世界第11名,在我国排名第2,仅次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20年该馆排名不变。

  基于2021年5月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正一方面整合、协同、促进不同层级、属性、类型的博物馆成长,避免同质化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规划”杠杆,促使今年建馆70周年的上海博物馆引领“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包括掌握东馆建设的历史主动,强化国内外文博资源配置能力,践行“一个馆·一座城”以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等定位。

加大文博“投入”,助力城市软、硬实力“双循环”

  目前,我国博物馆在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硬实力之间相对脱钩,场馆的硬实力作用几乎被忽略。事实上,软实力是在硬实力“量的积累”基础上“质的飞跃”。同时,正因为前者无形、难用数据衡量、更易被忽略,才不能让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需同步确认软、硬实力作用,包括场馆对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带动力等。

  鉴于此,建议全市继续加大文博领域专项投入,以达求博物馆助力上海软实力提升、硬实力增强的“双循环”。一方面,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博游作为新板块,完全可与红色游、都市游、工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科技游等结合,助推上海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同时,博物馆还可与全市“生活秀带”“人文水岸”“艺术商圈”“城市书房”“街角公园”打造等结合,以建成更有温度、有人气,既好看、又实用的“文化客厅”。

  另一方面,发展博物馆业态、繁荣消费(包括夜间经济)、甚至未来构建“博物馆之都”皆是对城市核心功能的叠加和放大,正如2020年7月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动员大会所强调的。事实上,文博业态的繁荣将牵引流通、生产、供给,综合提高博物馆经济的循环效率,既繁荣市内、国内消费,又引流全球潮流。也即,上海把更多文博资源转化为消费流量,同时加大场馆产业链构筑、整合,以形成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态势和规模。

  比如,上海玻璃博物馆曾被美国CNN旗下网站评选为中国最不容错过的三个馆之一,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疫情前的2019年,该馆参观人次超过29万,门票收入逾2265万元(人均门票消费约78元),同时配套园区设施营收约2036万元。在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综合排名中,该馆位列第三,是唯一进入前三名的非国有馆。

创新“评估”,率先构建博物馆在地贡献度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外皆缺乏评价博物馆在地贡献度的指标体系和系统研究,但国际业界已有些许尝试,并同时关注单体和整体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鉴于此,建议上海市率先构建相关体系,用数据说话,且充分考量场馆对城市软实力提升、硬实力增强之间的联动性。具体如下:

  一方面,按照国际通行的理念,一级指标设定为博物馆的“产出”(即“基础力”)、“结果”(即“消费力”)、“影响力”(即“吸引力”)。在本评价体系中,“产出”指标如全市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博物馆数量;“结果”指标如实地参观人次占全市人口的比率;“影响力”指标如博物馆带动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率。三者存在递进关系,且分别代表了城市博物馆文化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层面。

  另一方面,评估体系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型经验框架,未来可酌情增减指标,以与时俱进。同时,当案例积累到一定广度,还将形成单体和整体博物馆的在地贡献度均值等。如此,其他城市、博物馆可参照此进行自我比对,开展“横向比较”;同一座城市、博物馆也可通过历年数据对比,进行“纵向比对”。此外,该评价体系还可为我国图书馆等衡量其贡献度提供借鉴,甚至最终累计形成全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在地贡献度综合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软实力的提升事关城市、地区、国家的全局和未来。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其博物馆发展也是世界观察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事实上,全市正将博物馆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弘扬城市精神和品格。期待近160座博物馆形成文化共同体,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贡献卓越智慧和方案,且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

(作者:郑奕,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如何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如何打造升级博物馆、美术馆?解读来了→
我喜欢博物馆
坐地铁游古今 学文化长知识
“网红”版本馆如何“长红”
博物馆推动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