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孙昕晨

“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孙昕晨

20110429   文学报

 

 

  “每年的初秋,是心情微妙的季节,从暑热中挣脱出来,怀着喘息刚定的喜悦,却发现西风漫漫,吹来了预示一年由盛转衰的缕缕秋凉,不由得四顾茫茫。”这是潘向黎随笔集《看诗不分明》中的一篇《天凉了,读杜甫吧》的开篇。

  我默念着,继而把它念出声来。因为,这样的文字怀抱了汉语的节奏,像那“漫漫”,像那“茫茫”,音与义都在诵读中延伸。我读着她的《看诗不分明》,沉浸其间,于是一次次梦回唐朝,心的旷野上幻化出空阔辽远的一片。西风渭水,落日故人。正是正是,无论我们如何地作后现代状,只要身上流淌着先人的血脉,只要我们还看得见一轮古中国的月亮,心中那份潜伏久远的幽幽古意,总会在不经意间荡出些涟漪。无论我们用多少牛奶咖啡洗刷我们的肠胃,我们的味蕾还是倔强地惦记着家园稻麦的清香。

  向黎这些年以小说为人知,散文写得少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什么缘故,她的目光突然向后转。宝马,雕车,香满路的都市,蓦然回首,她躲到那灯火阑珊处,从她的上海“城堡”走向古诗词的“密林”,开始了她的诗路花语之旅。于是,在古木森森的莽莽丛林里留下了她的绿野仙踪;于是,在我们熟视无睹的风景里,她看见了风景里的风景。向黎带着我们来到一首诗面前,念出了那句“芝麻开门”的咒语,于是我们得以凝视五律七绝汪汪的眼睛,得以呼吸到平平仄仄里的清新空气,得以从某个朝代某个诗人的诗句里听到另一个朝代另一个诗人的回声。我们的心情也终于押上了唐代那个著名月亮的韵脚。于是,在某个夜晚,我们成为一首唐诗的小小注脚。

  率性自在,从容信步,带着这样的心情重返古诗词的密林,向黎的“看”,或是“相看两不厌”的凝神,或是惊鸿一瞥、悠然心会,即便是“何必不然”的喃喃自语,也是可以自度其步,悠然得之。

  从童年开始,一个中国人的知识累积常常都是从一首唐诗开始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名为《江南》的乐府诗,我们耳熟能详。只是我们第一次读到它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到了“鱼戏莲叶间”不就可以结束了吗?作者“偏偏还往下唱,往下唱也就罢了,又不唱别的,单唱鱼,而且还是鱼在荷叶中间”(潘向黎语),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而且傻傻地把四个方向都说了个遍,真是岂有此理。

  余冠英先生曾说“鱼戏莲叶东”以下可能是和声,汉乐府歌辞中的“相和歌”就是一人唱众人和的。在荷叶亭亭荷香袅袅的水上嬉游中,一个小女子唱,众姐妹齐声和之。事到如此,算是有个交待了。可向黎与古人的审美互动才刚刚开始,她的文字是在我们停顿的地方开始出发:

  如此说来就不奇了?还是奇。这么简单的几句,如此天真,一清见底,几乎一读就能背诵,但是就是难以忘记。读了其它繁复华美或者奇崛高古的诗篇,回头再读它,还是丝毫不逊色,这是为什么呢?

  想了想,觉得是因为:这里面有空气。作为一个作品,它不是板结的一块,而是有空气在流动,在莲叶、鱼、采莲人组成的画面里,充满了空气,新鲜湿润的空气,可以容人大口呼吸。这样呼吸着,你就进入了那个空间,美丽,单纯犹如童话。荷花荷叶遮天盖日,清香惹衣,人和鱼在荷花下面,看不见,只有笑声在这清新撩人的空气中阵阵传来。有空气,作品就是活的;有空气,作品就是个开放的世界。于是,她又引出《西洲曲》,引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引出苏东坡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我是第一次听说字里行间是有空气的,而且我也呼吸到了这滋肺润腑的空气。可以看出,向黎的阅读是一种卷帘推窗式的敞亮,民歌的那份天真是一种“空气”,看似稚拙的唱和是一种“空气”,劳动者自由的空间是一种“空气”。那有限的诗句不再是板结的水泥,而是松软的泥土,可以让我们阅读的根须在其中呼吸起来、舒展开来。

  她一路上发现那些“看似寻常、内藏惊雷”的诗,她发掘那些“外表奇特、内里单纯”的诗,她遍寻那些“外表清浅可人,却饱含痛楚”的诗。“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这首被称为乐府第一奇诗的《陇头歌辞》(其一),是因为向黎的推荐我第一次读到。“看到陇山顶上的山水,从山顶淋漓四下,远离故乡的旅人的孤独、悲怆油然而生,后面的两句突如其来,那不是诗,而是猛然涌上眼眶的泪水!”被诗歌的淋漓之气唤起的向黎,这样地为一首浑然天成、喷薄而出的好诗击节而歌。而在两篇关于王维的文字里(《向王维致敬》《绚烂往往归平淡》),他在史与诗交响般地叙写了那个“行到水穷处,坐看运起时”的诗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后,发出这样的慨叹:

  想想做人实在是难的。若心怀天下,积极进取,强极则辱,容易受挫,难免郁闷、愤恨,若是执著更可能痛苦一生;若沉湎功名、醉心利禄、纵情声色,绝对是俗不可耐,况且容易自祸其身;那么像王维这样超然物外、寻求清净呢?又难逃漫漫的枯寂、彻底的虚无。人生如此,如此人生,难怪连弘一法师这等大绚烂入大平淡的高人,到了圆寂之前,还是“悲欣交集”。

  面对诗与史里的家国人情、世态炎凉,向黎总会心驰八荒,思及千里。她自由(冲动,飞翔)、思考(滑翔,俯瞰)的文字,常常让我想象她全身心进入阅读与写作之境时的那种自我迷醉状态,也许可以借用一首摇滚歌词描述一下——“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有这双脚,我有这双腿,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被诗人吟咏过的土地、山川、草木是幸福的,就像被少女祝福过的嘴唇。向黎写过一篇《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说的是被诗歌吟唱过的那些花儿。“可以说,在中国这片国土上,从来没有盛开过那么多的鲜花,从来没有流淌过那么鲜艳的颜色。同样,花花朵朵也在诗歌中盛开着,而且开得从来没有过的娇俏、恣肆(连涧边幽草,连微不足道的苔藓都被诗人吟咏过)。”她的话让我想到了此生的阅读,想到了一个人现世的静好。那些千百年来依然在诗歌中活着的诗人是有福的,那些和远古的诗心相遇的时刻是幸运的,那些在阅读中悄悄开放过的心灵是幸福的。或许,那就类乎西人所言“当晚祷的钟声响起的一刻”。

  这本薄薄的书,向黎前后写了几年,确实是慢慢、细细写来的,喜欢她文字的读者,不妨也慢慢品读。我喜欢这个“慢”,我是从阿尔卑斯山上那块导游牌上学来的,“慢慢走,欣赏啊!”

  (《看诗不分明》潘向黎/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唐宋诗病举隅(56):铺陈
这些乐府诗经典名句,一定要背下来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江南
汉代最经典的一首诗,流传了2000多年,却不知道作者是谁!
香远益清:历代诗人笔下的荷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