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礼”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景观之魂 ——广富林文化遗址观后感 尹军

“礼”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景观之魂

——广富林文化遗址观后感

尹军

(作者系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揭开神秘面纱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大门一开,问题随之而来。这不,说曹操,曹操就到,一位记者带着社会关切捷足先登。在记者面前,我越是回避躲闪,他越是攻势凌厉,直至问得我不得不说。“请你谈谈参观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后的感想,这点要求总能满足吧?”记者说。然而,只要你开口说话,他们就会往深里挖:“部分游客反映,景区里有些耳目一新的景名和建筑景观,令人云里雾里,你知道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知道是知道一些,不过纯属一家之言,最好多去听听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再作定论才是。“”好,算是抛砖引玉。”为了回应记者诉求,我说了自己的观后感: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除了景色宜人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把一个“礼”字刻在了心上。这里的景名和建筑景观,以“礼”为生命灵魂,以“仪”为建构表象,固根守魂,古韵今风,活色生香,写就了一部人工禀赋、后天再造、承载礼仪文化传承的精美作品,而传承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

 

  朱雀门立,礼敬苍天

 

  据广富林文化遗址交通指南所指,景区南大门为广富林路3260弄朱雀门。记者开门见山问道:“此门定名有无接地气的历史脉息可寻?”并补充说道:“朱雀门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主入口,引人注目。如果游客一进门,就觉得这一名称并非名符其实、名至实归,而是无中生有、拍脑袋想出来的,就会失去了真善美中以‘真’作为前提的真实魅力。”说这番话时,记者的脸部表情有些严肃。

  话说朱雀,又称朱鸟,确实是个说来话长、既神奇又抽象的话题。在前往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的路上,我与记者朋友海阔天空地漫谈开去。据《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载,朱雀古为星宿名,同时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祥瑞动物“四灵”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星宿分为四组二十八宿,朱鸟是我国南方七宿的总称。道教奉朱鸟为南方之神。此外,古代军事家按天文四宫布列前后左右军阵,军旗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是朱鸟。《礼记·曲礼上》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可见,四灵”皆有祥瑞之兆、佑护神功。“

  据说早在周代,祀天地日月已为一种礼制。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成为儒家“礼乐兴邦”的文化传统;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所要恢复的就是周礼。《礼记·表记》用“周人尊礼”来概括周代文化特点。周代把人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一切,统统纳入了礼的范畴,使社会从巫术走向礼治。周人对礼的敬畏不仅是对中华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而且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为礼仪之邦的里程碑。

  另据《明史·礼志一》载,祀天地之制原为天地坛,明世宗嘉靖帝时改合祀为分祀。打开北京古地图,可见北京内外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位上,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西分别是日坛和月坛。方位与“四灵”关联,即“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方位同时又与四季相联系,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可见,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南大门名为朱雀门,在方位上是尊礼而立的。也许,因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南北开有四门,而东西为湖为河,所以,仅立一个朱雀门,难以周全而顾及其余了。

  朱雀门让我浮想联翩,一本以山为经、以海为纬、记述上古社会的《山海经》浮现在脑海中。这是一部记录上古文明的奇书。据《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译为白话文的意思是,羽民国在它东南,国中的人脑袋很长,遍体生满羽毛。松江古为吴越之域,猜想百越族祖先可能曾有着身着羽衣的习俗。如果这一猜测不够确切,那么,以下历史现象可谓真实呈现,如河姆渡博物馆标志图案为“双鸟朝阳”,崧泽文化遗址曾出土过多件鸟形器,头饰羽冠的“神像”是良渚文化时期氏族图腾的象征,良渚文化时期大量具象和抽象的飞鸟图案,频繁出现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玉等不同材质器物上。

  上述种种表明,飞鸟曾是广富林先民崇拜的对象。先民何以对飞鸟顶礼膜拜,奉为神灵?也许先民觉得与飞鸟相比,人只能心生双翼,而鸟儿能展翅飞翔,飞上高空。天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唯有鸟儿能与天神沟通。所以,对于靠天吃饭、劳作耕种的史前先民而言,飞鸟是神秘的、梦幻的,它不仅能捎去先民对天神的祈愿,而且能让死者的亡灵驾鹤仙游,升入天堂。可见,在史前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先有真实的飞鸟,后有被幻化或神化了的朱雀。如此看来,将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南大门门头立为朱雀门,不仅有着礼敬苍天的深刻寓意,而且彰显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礼数。

  由朱雀或朱鸟,怀想松江历代先贤对华亭鹤情有独钟,睹物思人,那是因为华亭鹤乃西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陆机生前宠物。陆机因谗惨遭枉杀,临刑前悲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当代施蛰存先生感言:“宇内产鹤之处不一,而独以华亭著。”可见,朱雀是被神化和固化了的朱鸟,而华亭鹤是云间文人雅士津津乐道、寄情抒怀的真实仙羽。当几只水鸟掠过富林湖水面,触景生情,想起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继而又思明代松江广富林,出了位乡贤先生陆润玉,他曾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沈周的老师,其女陆娟也是当地有名的女诗人。陆润玉作《富林十景》诗,开篇开句则云:“旭日始启旦,鸟声出烟萝”。此外,据明万历《青浦县志》卷之二记广富林景山桥:“旧名朱雀,万历癸酉,里人王俞重建”。

  松江广富林,是个古老神奇的地方,到此一游,生发些奇思妙想,属于正常思维。否则哪还有诗情画意,哪有什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无穷变通,而为人生三大境界。我与记者同行,此时已由朱雀门步入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深处;深处是位于富林湖水面之下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在今上海地区的土地上回望历史,冈身(古海岸线)以西地区最早发育成陆,人脉繁衍。所以,上海的历史从此写起。此外,崧泽、广富林、马桥遗址所在的上海市各属区,皆相拥“上海之源”“上海之根”或称之为“上海之本”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都具有共同守护、发掘传承上海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多年以来,青浦、松江、闵行等区均协同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

  说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该部主任陈杰撰写了《实证上海史》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发现“上海第一人”头骨遗骸的考古鉴定结果,陈杰感言,这具头骨遗骸主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先民,上海最早的老祖”。从而证实了青浦崧泽文化先民由浙江马家浜文化先民薪火相传。《实证上海史》又写道:“距今4000多年前,来自中原地区的先民来到上海地区,成为上海最早的一批移民,创造了广富林文化,从而为上海的古代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也逐渐铸就了上海文化多元和文化融合的城市文化特征”。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上海的发展兴盛,靠的就是五方杂处,近悦远来。所以,当代上海城市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位于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由六个展厅组成,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这个水下展示馆令我联想起富林湖东岸边上的一条龙源路,仿佛与穿越时空之旅的水下展厅相互连贯,好似看到龙的传人一路走来,一路龙脉呈祥地谱写古今相续的上海史话,故而心生龙蛰湖底、龙脉潜行的无尽兴叹。记者心里牵挂着一件事,想一睹广富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真容。他们说,景区冠名“广富林文化遗址”,当然要看到文物陈列啰!我对他们说,别急,“面包”会有的;现在只是景区一期试运营,人文松江文博精品展示馆等会陆续开放。

  边走边聊,行至富林湖东南向一处名为“黑渡口”的茶肆。此处风光迷人,茶点也不错。不过记者提出的问题却把我问住了。“黑渡口”,是啊,为什么叫“黑渡口”?网上有种说法,相传这里曾是渡口,晚归船家停泊歇息之处,得名“黑渡口”,茶室以此为名。我是不太相信这个传说的,即便传说是真,但品茗时想到“黑渡口”一名,总觉得有种压抑感,茶味也似乎不那么纯正清香了。由此及彼,想到了“三江口”一名。清代康熙皇帝巡幸松江府时曾泊舟“三江口”,御题松江九峰诗云:“满眼湖山丽,九峰负海隅;沃野吴松境,横云馆驿衢。观风来泽国,非是喜灵区;雨过泊舟处,星连映水珠”。据学者考证,康熙泊舟的“三江口”,实指与广富林水系直接有关的横山塘、神山(辰山)塘、沈泾塘交汇之地,而非《尚书·禹贡》所说的“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因为时至清初,古三江中的娄江和东江早已淤塞消失,仅剩下一条吴淞江了。

  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上为烟云,下为尘土,有不少神神秘秘令人多思量、费猜详,例如该景区626日开放这天,就有个奇怪的现象,气温骤然升高,高达37℃,是今年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景区里热浪滚滚,人气亦旺,大有热到一块儿去的开园气象。我虽非迷信之人,却心生疑惑,莫非朱雀显灵,乾坤感应,才有这番天人合一的氛围。

  令人诗意走心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朱雀门,让我心灵门窗洞开。松江传统建筑以天井分隔,天井除了采光通风外,对于回家之人来说,尚有进门先敬天地的建筑文化寓意。如此看来,开启寻根之旅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朱雀门,立起的是一扇礼敬天地之门。我们从朱雀门进,又从朱雀门出,挥一挥手,白色面包车像鸟儿一样飞走了,这头是朱雀门,那头是回家的路……

 

  建筑诉说,礼仪传承

 

  从广富林回到家门口,松狮犬先迎了出来,对主人施礼,摇尾示好;接着是小孙女脆生生地叫爷爷,还闻到了厨房里飘来的扑鼻香味,听到了熟悉又亲切的铲刀翻炒声……人到了泡一壶茶在岁月里悠闲度日的时候,要的不就是这种温馨有礼、其乐融融的情趣吗!

  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小孙女递过来一把蒲扇,然后依偎在我的怀里。儿媳妇端来一杯凉茶,告诉我说,她们昨天也去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参观了。我问小孙女:“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好玩吗?”她点点头,长长的眼睫毛一眨,嘴里蹦出一个问题:“爷爷,那里的房子为什么会‘长’在水里面?”“房子建在水里是有故事的,可惜你还小,说了也听不懂。”从小爱听我讲故事的小孙女一脸天真,像个小大人似的说:“我都上二年级了,听得懂爷爷讲的故事。”看我只摇扇子不说话,小孙女撒起娇来,双手托着我的下巴,说嘛说嘛地摇个不停。

  头晕。刚才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应对记者时出了一头汗,回到家里应付小孙女似乎也不那么容易。因为小孙女问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让她有兴趣听下去且能听懂大概意思,确实需要编个故事;否则,一五一十地去讲考古发现,她肯定会瞪大眼睛,撅起嘴巴,不爱听了。看着小孙女渴望的眼神,我给她讲了一个自编的故事。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依山傍水的广富林附近,秀木成林,郁郁葱葱,山上山下,松树、枫树、榆树、柳树、槐树等树种很多,还生长着大片的毛竹林。先民用石头打磨成的工具砍伐毛竹和树木,用作建房材料。为方便生活用水和捕捞作业,先民在水源充足、风景秀丽的湖边搭建起一座座楼阁式的两层结构房子。南方雨水多,经常发大水,草楼下层常被大水淹没,就像你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里看到的一半建在水下、一半露出水面的房子。不过,那时生活条件艰苦,草楼简陋狭小,下层潮湿,野兽、虫蛇也多。为了安全起见,先民居住在草楼上面一层……故事讲完了,但小孙女没听过瘾,还要我接着讲。“梦梦(孙女昵称)快来吃饭,别听你爷爷胡编。”奶奶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走出厨房,亮开嗓门招呼孙女。“故事是编的,但不是胡编。刚才给孙女讲的故事,是从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发现遗存中化出来的,并非毫无根据。”我对老太婆嘟哝道。

  说起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松江新城规划拟建一条经过广富林文化遗址北部建设控制地带的公路。“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文物保护的一个专业术语,即各地规划和文物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核心区划定保护范围,并在核心区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保护界限。当年,在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的主持下,对位于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带的广富林相关路段实施了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这次勘探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开挖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并在其中约100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了大范围的竹、木建筑遗存。因遗存具有重要考古研究价值,作出了就地原址保护决定,回土填埋,恢复遗址原状,公路另行规划选址。

  据2008年上博考古报告说,广富林文化时期的村落临湖而建,竹、木建筑遗存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西部发现的较粗木桩,应为干栏式建筑桩基;二是在中部发现的穿插排列竹、木桩,应是一个小码头;三是在东部发现的排列整齐的竹桩,应与先民捕鱼活动有关。此外,广富林文化房址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东部和东北部靠近湖岸的地方,有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两种类型。

  所谓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于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干栏式建筑的主要功能是防震、防潮和一房多用。《博物志》云:“南越巢居”。传说巢居是干栏式建筑的前身。由巢想到树上的鸟窝,走出洞穴后的先民,是否从鸟在树上搭窝得到某种启示,比如鸟窝是鸟生活居住和繁衍生息的巢穴,必须确保安全;而干栏式建筑不仅可以防潮,且可防护野兽和虫蛇的侵袭。广富林地区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2~3米左右。虽然广富林地区有人类居住以后,当地有稻作农业,例如考古发掘时发现了水稻田,表明有水稻种植的广富林地区已脱离了海水侵蚀。但当地海拔较低,时有水患成灾。故,干栏式建筑下层被水浸泡是常有的事。据此推想,这与当下人们所见到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水景建筑,似乎有着某种命运攸关、脉息传承、重塑再造的历史关联。

  如果上述推断能够成立,那么富林湖西岸一线水上景观建筑的形象设计,应是从广富林先民干栏式建筑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得到了启示,进而获得现代时尚的创意灵感。由先民搭建干栏式建筑而思富林湖畔的水景建筑,呈现人字顶架构,合掌敬天,实为寻根而立,彰显一派礼仪建筑风范。观赏这组水漾风华、气势恢宏大度、颇有严整开朗排列秩序的景观建筑,想到了建筑是历史的承载,是文化的容器,是人类文明的综合成果;大凡宗教、文化艺术和科技以及工匠精神乃至人的价值取向,都会在建筑这一空间形态中有所体现。所以说,建筑是可以阅读的。换言之,当历史故事和文化浸润于建筑体内,僵硬的建筑便有了生命和灵魂,而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土木工程。

  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尚有多幢徽派建筑。看到徽派建筑,想起徽居是我国南方系列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为皖南风土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保存下来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歙县、休宁、黟县、绩溪等地。徽居一般以二层楼为主,呈现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大门居中,采用砖雕仿木的门罩或门楼形式。徽居建筑室内,“彻上明造”,屋顶梁架结构抬头可见。总体建筑风貌高敞轩琅,外部以阶梯形或弓形马头墙包绕,墙上可见一溜瓦檐。我曾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见到过两处精美的徽派建筑,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开园后,再次一饱眼福。在徽派建筑中,能够感悟到其所蕴含的追求卓越、精致、美观的工匠精神风采,例如梁柱结合处的月梁、瓜柱、雀替和室内勾栏之下等部位的木雕装饰美轮美奂;尤其是那些门窗格扇雕刻图案,在直线与曲线、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中显得格外华丽丰满,满是养眼的诗情画意。

  行走在富林湖西岸南北向步道上,十多年前的风云往事如湖水荡漾,波光粼粼。多年以前,我曾去过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建筑工地材料现场,那里收集了数量众多的条石、砖瓦等古建筑材料。听说广富林景区的多幢徽居是从外地落架迁移而来的明清建筑,迁移前后按照古建筑保护要求,有测绘数据,有落架编号,有复原修缮方案。故,除了建筑所处的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有了改变外,就徽居建筑本身而言,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因此,我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仿佛听到了“宅有天下”、无礼不立的动情诉说。

  由徽派建筑想起一个人,楚相春申君黄歇。他的初封地原在淮北,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顾全大局,自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此时的江东,是楚国从越国手上夺来的“故吴地”。由此,古代松江之域便与春申君黄歇有了难以割断的文化渊源。今新桥镇仍有个春申社区,旁边有个火车站叫春申站。此外,石湖荡镇“浦江之首”处新建有“春申堂”,而唱叹春申君为民治水的民谣史书有记,代代相传;还有上海简称申,黄浦又称申江和歇浦等。虽然上海地区的许多地名、水名与纪念春申君有关,但位于富林湖西向的明清徽派建筑与春申君所处的时代无法扯上关系,徽派建筑何时导入松江也尚无确切定论。

  然而,这些徽居却能唤醒人们怀古追远的记忆,例如,明代松江董其昌曾多次前往徽州。3年前,我曾造访过歙县博物馆和许国所在的许村,还有西溪南村,在那里看到董其昌、陈继儒的多方书法碑刻。当地人非常尊敬董其昌,把董其昌视为徽州具有历史文化影响力的莫大荣耀。许国是徽州名人,纪念许国的四面连体石牌坊上刻有董其昌的书迹。这些零星的记忆闪闪烁烁,在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看到徽派建筑时一起涌上心头。仅此,笔者以为,徽派建筑迁移至广富林,不仅有其主客观上的存在价值和合理性,而且也是一种情景交融之礼敬。这便有了“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的如影随形,富林湖也随之成为情感涨潮的地方。

  走笔至此,想起有人曾经问我,富林湖西岸一线临水景观建筑是否具有仿唐特征?我说这些大量使用钢结构和玻璃材料的景观建筑,既非古建筑,也不是仿古建筑,而是具有古韵今风的现代建筑。假如与唐代砖木结构特征一一比对,如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很大,柱子粗壮,风格庄重朴实等,是对不上号的。也有人建议说,广富林文化遗址主景区古色古香,临水建筑应以砖木结构呈现于世。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的思考是:一者,砖木结构难以构成现代人需求的巨大跨度空间。二者,从保护生态方面考量,传统建筑大量损耗林木资源,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历史性的矛盾,故而倒逼科技进步,找到了可以替代的建筑材料。这也是砖木结构建筑在近代以后逐渐走向终结的历史必然。所以,对于真实而有价值的老建筑,我们当倍加珍惜,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不可替代性。三者,建筑是心灵的表达,也是时代发展的真实记录。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新老建筑牵手,相敬如宾,和谐友好地弹奏出了一曲以礼仪文化为主旋律、以海纳百川为灵动音符的江南文化传承乐章。

  据说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设计理念是有追求的,希望做到外国人看是中国的,中国人看是现代的,老年人看是怀旧的,青年人看是时尚的。不过,似乎还应补上一句:小朋友看是梦幻的。因为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建筑景观的梦幻色彩中有礼敬故事可传,而1080字、360句的《弟子规》,句句讲的都是“礼敬”二字。此外,我看到不少美术老师带着一批批小朋友经常前往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画画,涂画他们心中的美丽梦想。转而想到自己已是花甲之年,若按以上说法对号入座,属于怀旧类型。故,说到古老的广富林,感叹也多。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让我感叹,建筑有来历,礼仪在传承。这里的建筑厚德载物,既是形而下的“器”,又有形而上的“道”,是比附外在的大宇宙与内心表达之小宇宙的和谐统一。我甚至想到“人情一把锯,你来我去”,广富林寻根之旅,也是一种礼尚往来。因为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建筑尊礼而立,其“根”底里蕴含着“松江广富林,天下一家亲”的文化基因。古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凭这一点,我看好彰显礼仪风范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景区,欢迎八方来客,在此留存美好记忆并留下诚恳的建议和意见,让根深叶茂的广富林礼仪文明之花在渊源有自、流变创新中香飘千万家。

  稿件来源:松江报20180809日大讲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的根——广富林遗址文化回眸
这个在松江的遗址公园,从先民文化看到现代文明
上海之根——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
广富林寻幽(上)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导游记》(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