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将改变世界哲学生态

824日,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 (FISP)国际项目委员会主席里卡尔多·波佐(R iccardo Pozzo)、FISP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谢地坤、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肖恩·加拉格尔(Shaun Gallagher)、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梁剑等5位中外知名学者做客第124期文汇讲堂 《全球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从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说起》。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党委书记童世骏担任点评嘉宾。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协办。

    演讲音频请登录文汇微电台 App喜马拉雅·听-搜文汇讲堂 2018)收听。

    摄影 本报记者袁婧  金梦参与本版整理

刘梁剑:波佐教授在演讲题目中提到philosophy East-W est(东西方哲学), East”和 West”之间的联字符发人深思:我们用什么方式联结东方与西方?在世界文明的新时代,东西方之间越来越需要通过一种更加文明的方式相联结。这就是波佐教授反复强调的另一关键词——对话 dialogue)。今天这个圆桌会议,正是一次具体而微的东西方对话。

 

哲学的角色和变化趋势

 

刘梁剑:波佐教授在演讲中设问,要建设一个创新、反思、包容的社会,哲学怎样发挥作用,这涉及到哲学的功能和角色问题。

 

哲学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人的教育

 

    谢地坤:哲学的功能和作用与以往不同。世界哲学大会自1900年在巴黎召开至1973年间都没有主题,直至第15届才设立。20132014年在北大讨论本届主题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当时我与北大一些同事提议 Dialouge in Between”,因为与以往一样宽泛没有得到FISP 39位指导委员的同意,这些哲学家分别代表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几十个不同的哲学团体,以及个人对哲学功能的理解。最后杜先生提出“学做人”,获得普遍赞同并被翻译为广泛接受的 “学以成人”。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哲学分为以人文主义关怀为主的大陆哲学和以英美为代表的分析哲学两大流派。大陆哲学表达得很清楚,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对人类未来和地球未来的拯救”;1965年,萨特造访中国期间提出——“存在主义就是一场人道主义运动”,这是对哲学本质的一种概括,凸显以人为中心。

而此次世界哲学大会确定的主题印证了当代哲学的趋向。罗蒂在21世纪初提出, “我们反思20世纪哲学,那种关注用逻辑学方法来揭示语言结构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一文不值。”因此,在我看来,哲学更大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人的教育。

 

多元-狭隘-开放:英美哲学开始向多样化趋势发展

 

    加拉格尔: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的主流哲学。近期美国哲学论坛上强调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多样化——哲学内部的多样化。

    美国哲学学会采取诸多措施推动学科多样化。一方面,向不同的人群开放,提倡更多的女性介入,改变过去哲学是男性白人的小天地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话题、课题的多样化。现在强调追求更多的国际理解,希望囊括世界各地的各种哲学。但这个转变需要时间。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强调 “理念的影响”,希望哲学家或学术工作者能够关注非学术机构的研究,以拓宽哲学话题。在1718世纪的哲学史中,出现了笛卡尔等大家,他们同时还是科学家、数学家。到20世纪初,哲学被归入某一个系,开始变得狭隘、专业和抽象,仿佛只是纯粹的象牙塔中或教授之间的精神活动。但过去10年中,哲学的确呈现出进一步开放的趋势,以此来看,哲学并不只有某个单一的功能或角色,而应该是多元的。

 

整个人类像青少年,怎样走向心智成熟,还需要“学以成人”

 

    倪培民:本次世界哲学大会主题是学以成人。迄今为止,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个人,但从整体上看,作为一个 “类”,人类还很不成熟,就像一个青少年:肌肉发达,荷尔蒙爆棚,有很大的建构能力,也有巨大的毁灭能力。人的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心智的成熟。所以 “学以成人”还需要看整个人类怎样走向成熟,怎样去学以成人。

哲学确实需有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并不是事事先想着为社会服务。像笛卡尔那样坐在壁炉前所做的纯哲学的、超脱具体时空的 “沉思”,也在实际上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哲学的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人的成熟至关重要。所以,一方面探索永恒的问题和概念必不可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面对不断改变的现实,应当与时俱进地应对具体生活和具体问题。而人类在当下亟需哲学,亟需发展成为 “成熟的人”。

 

意大利高中课堂上用孔子来解释柏拉图,这就会促进哲学思维的创新

 

    波佐:在意大利,高中就需学习哲学。设想一下,这节课要谈论柏拉图,讲解苏格拉底的 《申辩论》,而这个课堂中有个华侨二代,孩子在意大利长大,精通意语和汉语。他可以按惯例用希腊文、拉丁文或英语来阅读柏拉图并写出阅读报告,而他的爷爷告诉他柏拉图提倡的自由灵魂,在中国的孔子也曾说过。于是这个孩子用双语读完柏拉图,同时阅读孔子,并把 《论语》拿到课堂中。多亏了这个聪明的孩子,其他读柏拉图的意大利孩子知道了孔子。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创新和反思。

    创新的冲击之一是体制性的变革,有些事情在改变,例如首先电子书已经改变了图书馆和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其次我们有没有这样的途径,让学生在社交网络上阅读中文译本。第三,是否有这样一些社群一起参与社会活动。第四是用户的数据,这些孩子创造了一些新东西。当然,还有其他变量。

作为一个哲学家,我们应当进行这样的反思工作。因为这个孩子并没有重述柏拉图的字句,而是在自己的传统中找到了柏拉图的镜像,并通过数据流将信息反馈给了其他同学,使课堂变得越来越多元。这就是创新。

 

东西方哲学的对话

 

刘梁剑: “美美与共”是东西方哲学对话的理想境界。不过,在现实层面我们注意到,许多对话并不那么顺利。FISP主席莫兰特别提到,东西方哲学对话需要实现语言、概念工具、偏见和大众传媒片面性等四方面的突破。大家怎么看呢?

 

哈贝马斯说与中国人交流感到不平等,中国哲学人须为平等交流付出努力

 

    谢地坤:黑格尔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并且是正在思维着的精神,任何定于一规的所谓哲学不过是教条。第二,哲学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哲学是对我们生活世界的反思。东西方哲学家的交流,障碍首先来自对哲学的理解和认知。德里达来京访问时,曾在北大和中国社科院谈到中国哲学。他的本意是说哲学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西方的哲学家也想从存在很大差异的中国哲学中汲取营养和其他元素。但这观点被误解为看不起中国哲学传统。我认为,它影响了我们对哲学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理解。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倡平等的多样性,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哈贝马斯曾说,中国人与我们的交往令我们感到不平等。即,现在哈贝马斯的每篇文章几乎都被译成了中文,但德国人根本不知道中国哲学现状。从此次世界哲学大会来看,中国哲学专题提到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但对于当下中国人与中国哲学界研究的内容,实际上谈得极少。所以,这就产生了 “障碍”。冯友兰提倡 “接着讲”,就是必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真正构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风格与新的内容,然后加强中西哲学的融通,这才是发展中国哲学的正确道路。

 

通过不断对话,从以西释中进步到以中释中,进一步到以中释西

 

    倪培民:首先,东西方交流间的状况并不对称。西方哲学界总体而言对东方哲学没什么兴趣。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实际上都没有中国哲学专家,即便有,也只存在于宗教研究或东亚研究等等系科中。其它大学中有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也多为学校为了体现包容多元的文化。

以前中国受到来自西方的压力,认为要拼命地借鉴西方哲学,采用西方的话语概念来诠释东方的哲学——以西释中。但现在,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它的片面性,需要 “以中释中”,这是一个进步,但仍不够。我们需要进入第三阶段 “以中释西”,即用中国视角来诠释西方哲学。近几年我尝试用中国的 “功夫”来解释西方的哲学,看到西方主流视角所看不到的新的景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西方进行新的对话。

 

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将改变世界哲学生态

 

    波佐:奥运会曾在北京召开,展现了不同面貌。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举办也有它的独特性。比如说,西方人觉得100挺好,中国人则觉得99很好,所以我们有99场专题会议。

    如果以 “以西释中”的角度阅读往届哲学大会的论文集,你会发现以前更多的是伦理学、认识论、科学哲学和艺术,但此次全体大会的主题分别是自我、群体、自然、精神和传统,完全考虑了中国哲学的背景。

所以,毫无疑问我们充分融合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指导委员会最后达成共识——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将改变世界哲学生态。

 

哲学面对人工智能和科技发展

 

    刘梁剑:哲学应当如何回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加拉格尔教授的工作与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有着大面积的交叉,他平时也阅读了大量的科学论文,请他先聊。

    最新的AI将带来人机互动、机人互动、机机互动,如何界定共享责任?

    加拉格尔:过去,人们也曾探讨过相关问题,尤其是在电脑出现之时。在过去50年、60年中,哲学已开发出新的基本方法。但现在需要更新的方法探讨这些问题。

    就机器人研究而言,美国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这些机器人将来或许完全可以与人类进行无缝顺畅的互动,能模拟人类直接在机器之间进行互动。已有不少团队专门研究电脑的认知,那么人机互动、机人互动、人人互动与机机互动这些状态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不仅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新的答案,还需要从延展的心智、嵌入的角度,以及深层的角度来探讨。

    与人工智能的互动确实将带来许多复杂的问题。从技术的本意来看,每一个工具都必然存在弱点,我们因此也会受到工具本身的缺陷的影响。例如,为了了解大脑,我们可能会利用脑部扫描等工具,并期待某一技术包揽人类全部的认知,事实是,一味追求脑部扫描不可能得到全部的答案。

又如虚拟现实技术,有时也称为主客观的混合技术。脑科学能使我们了解大脑运行的一些法则,这可能会对法学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某些罪行可能与罪犯的大脑生理学方面的因素有关。那他应在多大程度上担责?这就是有关责任的伦理困境。还有共享的责任伦理,例如人类与电脑合作时,应如何分配责任?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技术和人伦方程中,我们确实需要用哲学眼光进行更多的思考,而哲学家可以作出特殊的贡献。

 

庄子提出“机心”,已经提示了技术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和主观世界

 

    倪培民:我们往往认为,技术不过就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多多益善。其实不然。在古代中国,儒家的思考不多,但老庄这些道家思想家都谈到技术和工具可能带来的后果。庄子就提醒人们注意“机心”。“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意思是人在使用某种工具的时候,不仅是人作用于客观世界,其主观世界也会反过来受到影响。

    今天,已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会作用于我们。大数据会掌握人类的阅读习惯,主动推送首要关注,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和窄化,将人类引入越来越狭隘的领域,造成主观能力退化,例如记忆力下降、方向感萎缩、注意力分散。所以,从长远来看,我们应重新解读人与工具、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到底需要成为怎样的物种:一个手臂加长、头脑增强,一方面控制世界同时又让人类创造的智能物反咬一口的人?还是与技术同步发展能力、心智更为成熟的人类?

    在这一大的思考框架下,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得以显现。技术状态下的人类,更加需要认识到人不是单纯的个体,他还是群体,是国家乃至宇宙的组成部分。我们与周围事物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应建立和谐而非对抗的关系。

谢地坤:从近代或18世纪以来,哲学遇到的每一次挑战都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从胡塞尔到现在都在谈哲学危机。按照哲学界长期的说法,科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但是反过来,哲学如何影响到科学的发展,我们做得很少。今后一段时间内,科学哲学将是哲学中的显学且必须发展的学科,反之,会危及哲学本身的生存。

 

既时刻关注科学最新发展又体现独立性,反之都将危及哲学的生存

 

    当代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实际上都构成了对哲学的挑战。丁肇中教授前几年通过实验发现了暗物质的存在,前两年有人发现了引力波,也是一种暗物质,暗物质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达到70%。对此,如何从哲学上解释所谓的物质?所以现在的哲学定义是不全面的。同理,没有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本身心智的关系这些最新知识和认知,现象学原先提出的所谓意向性、意向结构恐怕是一文不值。

    现在提倡使用大数据。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不禁反思,大数据和认知论到底有什么关系?现在要思考的是,大数据的当下性与哲学追求的永恒性是什么关系?

    所以一方面哲学研究者要关心、了解科学,另一方面要树立相对独立性,否则哲学会遭遇危机。

刘梁剑: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哲学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意象:象牙之塔,十字街头。古希腊哲学中也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意象:agora(市场,苏格拉底找人对话的地方),academy(柏拉图的学园)。哲学,一方面有“十字街头”或agora的面相,另一方面则有 “象牙之塔”或academy的面相,后者意味着必要的理论沉思,前者意味着关注生活世界的新变化,包括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哲学需要实现这两种不同面相之间的良性互动。

 

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危机,东西方哲学并肩创新、反思与包容

 

波佐指出,世界哲学大会再次从欧洲移步亚洲,标志着哲学的对话文明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Riccardo Pozzo(里卡尔多·波佐)

 

    哲学的“对话文明”不可逆转

    首先我想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他指出:当孔子和老子在中国生活与教学的时候,佛陀所在的印度诞生了  《奥义书》,正如查拉图斯特拉之于波斯,众多先知之于巴基斯坦,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柏拉图之于古希腊。雷米·布拉格指出: “字典”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Okeanós。该词最开始的字面意义是指水流的延伸,它能环抱所有大陆,使航海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沟通成为可能。

    而现在,我们有  “对话的文明”的概念,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杜维明教授在其演讲 《精神人文主义:己、群、地、天》中提出, “对话的文明”的要求远高于 “文化的对话”,因为前者是一种根植于对话本性的文化。

今年八月,世界哲学大会再次造访亚洲,来到北京。从欧洲移步亚洲,标志着哲学的对话文明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反思、包容:东西方追求的公平

    何谓反思的社会?该概念指在现代公共领域中,人们以互相理解为目标进行的磋商与恳谈。在西方传统中,这一思潮可以追溯至康德的 《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 《逻辑学》,并在哈贝马斯、费希金、贝克、吉登斯、赖希、费拉拉等当代哲学家的思想中得到发扬。当下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后人类、知识的碎片化、注意周期和数据存取等现象,都值得我们进行严肃的反思。

    在东方,杜维明指出: “人从来不是静态的结构,而是动态的、创造性的成长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坚持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呢?我们当然可以想出一个整体一致的观点,主张先人后己。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别人,才意识到自己。不承认别人的存在,就根本不知自己的存在。”

    何谓包容?当传统与文化中出现信任危机时,意味着我们要借助开放与学科之间的新整合,来管理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种新的叙事下,需要智力、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协同努力。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借助沟通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此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需借助哲学在思维层面实现某种革新,它们涉及教育、终生学习、医疗保健、城市发展与改造等各个领域。学会反思和包容这两种精神对于一个公平的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哲学与教育贯穿始终

    何谓哲学创新?哲学不止一次地与技术创新相遇,而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坚持创新、反思与包容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设计科学与社会合作的蓝图,厘清当下的困境以及提供解决思路。

    文化创新需要交往的空间——其间,人们可以围绕公共利益交换自己的经验。这些不局限于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科学中心,还包括 “艺术与人文的数据研究基础建设”在内的共创平台。

    哲学家无疑为社会的创新带来了实质性的贡献。1937年召开于法国索邦的第九届世界哲学大会就被命名为“笛卡尔大会”,以纪念笛卡尔 《谈谈方法》出版三百周年。哲学家们对因果性、决定论以及科学的统一性做出了精彩的论述。

    哲学亦会给二十一世纪带来许多财富。2024年是康德的三百周年诞辰,我相信,它会在哲学史上留下壮丽的一笔。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 (墨尔本,2023)将会成为康德纪念活动的先声。二十一世纪最大的挑战是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哲学叙事来应对它,而康德的论述无疑为该叙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哈贝马斯曾将黑格尔详加论述的一个概念 “直抵事物的反思”应用于社会。全球化借助其非凡的力量,呈现出当下时代的当务之急:社会需要包容与反思。在理解尊严、不同传统带来的差异以及历史的过程中,创新贯穿始终。因此,哲学必须展开三个层面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行为科学、宗教科学、历史学、经济学和地域研究相结合;在应用研究领域,关联性别研究、社会凝聚力研究、跨文化研究、经济不平等研究;就企业创新的维度而言,与就业平等、人力资本与人才素质、工作组织发展相联系。

    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哲学都会形成新生代的系统变革。只要我们不断地谈论公共利益、分享经验与交换空间,我们就会看见改变。

    有趣的是,当今世界的创新、反思与包容离不开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引导。杜维明提醒我们: “人是关系的中心。”

    (感谢章含舟对本文的翻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信吗?我们都误解了自己
谈哲学家普罗提诺    ​山林子谈人类系列组诗之九十七
八大未解哲学问题
东方的“度”和西方的“数”,东西方思想差异,这两个字精确概括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观点有哪些?
高旭东:【跨学科研究】走向文学与哲学的跨文化对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