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灞柳凄迷 潘向黎

灞柳凄迷

潘向黎

 

出咸阳机场到西安的途中,经过渭河,我惊问:“就是泾渭分明的那条渭河吗?”司机笑着说是,我又问:“泾河在附近吗?”司机说在北面几十公里吧。第一个反应就是:居然是真的!泾渭分明,这个听惯用熟了的成语,居然在我面前还原成真实的、活生生的河!还有“渭城朝雨轻尘”的渭城,也是在渭河北边,就是这附近啊。

我知道司机觉得我有些大惊小怪,可是“司空见惯浑无事,断尽江东刺使肠”,许多景致许多事,当地人对它们的美早已有了免疫力,而对于异地他乡的来客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到它的人,却是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冲击力的。

我兴奋地预感到,我走入的这片土地,似乎是许多成语、典故和传说的源头。果然,此后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在地图上发现的,都是那些在历史书上大名鼎鼎,在古诗词中反复咏叹的名字:长安、骊山、马嵬镇、辋川、蓝田、终南山、还有——灞桥。

在车子经过灞河的时候,我睁大了眼睛,惟恐错过了什么。然而,只有河水在静静流淌,有几株柳树,此外一片荒凉。据说,被水淹没了的古桥墩,在枯水季节还能看见。千年灞桥之所以依然湮没,是因为资金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只能在纸上飘舞,今人也无从体会作为离别伤怀的同义词的“灞桥折柳”。

可是这儿依然是灞桥,是任何一条其他的河,任何一座其他的桥无法代替的。因为,早就知道,唐代习俗,人们由长安远行时,亲友相送,西面送到渭城,东面则送到灞桥,然后折柳相送,依依惜别。“别时容易见时难”,离别总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因此桥又得名“消魂桥”。李商隐当年考中进士后离开长安时,就写下了《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中有:“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灞陵是汉文帝的陵墓,在离灞桥不远的原上。

然而,使灞桥在我心中如此不可代替的,不是因为这些习俗,也不是因为那么多的诗及背后的故事,而是仅仅因为一首词,堪称千古绝唱的一首词。它就是《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样的一首词,它的作者却至今不明。有人说是李白,大概是因为它实在太精彩了,除了李白这样的天才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人能够写出来。可是以这首词在形式和艺术上的成熟和悲凉意境而言,都不像是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放的李白创作的。

我凭直觉相信另一种说法,那就是:这是一位无名词人所写的。词意也不是怀远或者思乡,而是在唐朝衰落或者灭亡的时候,面对家国残破,宫阙荒废,感到一切都像云烟一样过去,为不可挽回的王朝气象、繁华和梦想而写下的一曲挽歌。

听说不少人都在呼吁重修灞桥,可是我对此却是漠然。不是不想领略昔日情怀,而是不相信一切可以复现。这当然不仅仅因为今日的灞桥已经不复是送别之处,而是时过境迁,世风、人情今非昔比,灞柳风雪的神韵已不可追寻。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与其用拙劣的仿冒来破坏想象中的美,不如真诚地追忆和怀想,不如就在原地立一块碑,刻上“灞桥遗址”,反面就刻上这首《忆秦娥》。且容来此凭吊的人各有所忆、各怀所思,让那千年“灞柳风雪”在心里飞扬,凄美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书、画(1)
关中八景
一点资讯【令人痴迷的陕西 关中八景】
八水四色
(散文)“灞桥柳”寄情与《忆秦娥》传承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