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墨春秋十日谈

朱刚 源头创新水自活

陈佩秋 我青年时是怎么学画的

刘国松 我的水墨大愿梦圆上海

李厚  水墨四法“画、味、制、写”

秋麦(美国):当水墨遇上摄影

石墨  看好“水墨概念”的未来 

水墨与大数据

水墨中的大国气象

墨池·墨舞·墨戏

只需一滴水一点墨

水墨DNA走进美好生活

 

源头创新水自活  

朱刚 

 

策展的源头是思想,什么样的策展理念呈现什么样的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举行的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水墨概念艺术大展,又是一个怎样的展览呢?用学院创始人、展览总策划龚学平老校长的话说,是一个创新的、从来没有过的展览。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中国水墨之所以能够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奔腾向前、永不止歇,其核心动力就是创新。20世纪以来,中国水墨更是在社会巨变、中西碰撞中迎来了愈加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一滴水、一点墨,已然超越了绘画技法范畴,化作一种观念、一种意识,成为艺术家在对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自然物象深刻体察之上天人合一的境界。新时代、新水墨,呼唤新的展览。创新,是这场盛会的关键词。

  不一样的开幕式。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古琴演奏家龚一以一曲《高山流水》开始了水墨概念的跨界演绎。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让人体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意,一会儿跌宕起伏,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时而风平浪静,轻舟已过,势就徜徉,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如歌的旋律,宛若一幅幅水墨酣畅的山水画卷。

  黄豆豆和陆莎莎的《墨戏》是舞蹈与古筝的对话。因为有水墨,我们的汉字书写演变为世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书,心画也,舞台上的陆莎莎一身青色长裙,宁静悠然,纤手拨筝,时而婉约,时而铿锵,高潮时音符仿佛瀑布般倾泻,尽显书家创作之心境和激情;黄豆豆水墨素衣,水袖作笔,舞台为纸,翩翩起舞,气象万千。

  开幕式尾声,十余名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装模特队的女子,身着一袭水墨旗袍,微微收腰,轻轻抬足,盈盈踮步,颦颦回首,悠然走上舞台,尽显东方女子的柔情与风韵,成为又一道水墨概念的靓丽风景。

  一场属于水墨概念定制的表演拉开了艺术大展的帷幕,刘国松、周韶华等31位水墨艺术家呈现了80余幅作品。创新是他们文化性格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进入新时代,中国水墨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秉承先贤规矩,重铸自己方圆。参展艺术家们扎根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与世界各类艺术交流交融,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试图回归本真释放天性,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气象。

  大展另一个亮点是水墨概念已衍生至学校创新教育。我们在展览会上可以看到,水墨已经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无论是数字影像、互动装置,还是玻璃陶瓷、服装设计等,许多作品都有在校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这些作品在创作观念、形式表达、媒介语言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源头创新水自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校十余年来,秉持创新理念,艺术教育蓬勃发展。我们坚信在文化自信的激励下,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进程中,只要不断创新,上海必将会成为当代水墨艺术中心。

  十日谈

  水墨春秋

夜光杯20181124星期六

 

 

我青年时是怎么学画的  

陈佩秋 

 

中国水墨艺术大展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宫举办,我很高兴,在97岁的年纪还能被邀请来参与这一艺术盛宴。这次的水墨展强调当代两个字,表示着我们的中华古典艺术也在随着时代发展。看到这次来参与的很多都是青少年,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在我看来,画画就要从小学起。先学书法,打好了基础,知道了怎么握笔,再来学习我们的中国画。

  我小时候是怎么学的画,那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事了。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科技强国,于是我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学习理工科。可后来还是喜欢画画,忘不了我们的中国画。我就辍学,去重庆读了国立艺术专科。等到抗战胜利之后,我又到了杭州,跟着黄宾虹老师学画。那时候我们一群学生常常跟着老师去龙华苗圃写生。苗圃还未建造完成,全都是施工的工人。我们就和盖房子的女工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几个月。我每天清早起来去院子里观察花鸟,还自己做了抓虫的容器,留了个进气口,把这些虫子都养起来,慢慢观察他们的样貌和习性。我们还常去安徽,那儿也是个写生的好地方。

  画中国画,靠的就是平时对大自然的观察,看得多了,画得多了,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但也不要一味闭门造车,只顾自己埋头画。画画也要找到老师,选择谁作为学习榜样是很重要的。难学不易画,易画不难学。我曾经师从黄宾虹、黄君璧、潘天寿几位老师,他们给我的帮助是极大的。这种帮助不仅体现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指导,我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一步步深入了解大师的创作,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我年轻时临画七年,同学都说我没出息,只晓得临画。当时我向郑午昌先生请教,他说清六家还是吴恽最好,后来是他借给我照片让我临的。一次我在图书馆找到赵干的《江行初雪图》,我一看喜欢,就画那个。那时新中国还未成立,学校请黄宾虹从北京过来,他看见我临赵干,就说这个是匠人画的,不能临。后来我问郑午昌先生,先生则说学这个东西是有用的,古人都是从临摹起头画的。对我而言,临画的目的不是去模仿,而是从前辈的笔法中慢慢领悟参透其中奥秘。最终,我们自己的作品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上来。临摹是学习,写生是创作,缺一不可。

  近几年因为身体原因,我很少画画。前两年一直躺在病床上,我的左耳几乎听不见了。可即使不能画画,我还是愿意在家养养鸟,摆弄一些花花草草。我尤其爱兰花,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兰花好,兰花是花中君子。从前西藏路上全是卖花鸟鱼虫的小贩,我身体好时,爱去那里逛逛。自然的生命力对我们的艺术修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这次的水墨展谈的是当代艺术,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画即使在巅峰时期,也离不开当时科技发展的助力。新生力量的加入,让我看到了水墨艺术发展的希望。我希望学生们可以好好来学习,不要错过这次和大师交流的机会。绘画艺术的范围很广,中国画的意味很深,须得我们不断努力钻研探索才能得其一二。

  (整理:瞿梦婕)

  十日谈

  水墨春秋

夜光杯20181125星期日

 

 

我的水墨大愿梦圆上海  

刘国松 潘淑平 

 

多少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够举办一次这样的水墨画的大展。

  回想起来,我在14岁的时候就开始画中国画,但到我19岁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一切的艺术来自于生活,使我开始反省,我画了这么多年的国画,都是来自于古人的生活,它们都是临摹而来的,是没有价值的。等到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水彩画和油画,都是写生,发现西画是来自于生活的。我就觉得中国的文人画六七百年来没有发展,于是我开始了全盘西化。就这样经过了七八年的时间,一直到了1959年,那时我已经是27岁了。我从印象派一直追随西方大师的脚步到了抽象表现派,却发现抽象表现派的画家全部是受中国书画的影响。 

  那个时候我在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了一本画册,其中有一幅《泼墨仙人图》让我非常感动。我查它的创作时间,发现是13世纪初宋朝末年。那个时候文艺复兴还没有开始。换句话说,在20世纪之前,中国绘画是领先西方至少七百年之久的。面对这些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还要继续全盘西化,为什么我们不到自己的宝贵的传统艺术里面去开采,去发扬光大呢?因此我开始改走中西合璧的路子。

  其实在1959年,我的油画已经被美国芝加哥大学收藏了两张,但是我依然不想停止对水墨画的探索,因此从1961年到1963年的两年里,我开始了对水墨画的探索之路。但由于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水墨画拿到现代来,怎么样才能创造出个人的风格,那两年我非常痛苦。

  到了1963年,我看到了日本出版的一张早期宋朝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里面衣褶全部是用狂草的笔法。我想到,为什么狂草的笔法在我们的文人画里面失传了?于是我就想到了把狂草的笔法再带进绘画中来,最后我也用此创造了自己的个人风格。

  我对中国绘画是有责任心,也是有使命感的。除了自己创作之外,我决心一定要唤起一大批人,或者整个绘画界,能够一起来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于是我到处展览,到处去演讲,写文章去宣传中国画的现代化。那个时候,我的朋友们说刘国松胆大包天

  上世纪60年代我在中国台湾宣传当代水墨画,70年代去了中国香港,80年代我又来到了北京、上海等地。1994年,我去加拿大参加高等教育会议,加拿大的一个汉学家说,19世纪是西欧殖民世纪,20世纪是美国生活认同世纪,21世纪就是中国文化认同世纪。那次会议之后,美国的温格汉举办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艺术展,展出了中国当代水墨画。后来德国、英国一直到前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相继举办了中国当代水墨画展。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股潮流,上海双年展、艺术博览会各类展事欣欣向荣,上海已变成一个艺术汇集的地方。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把上海打造成世界艺术之都,这是我们大家推动文化发展的一个目标,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一起来打造世界艺术之都! (整理:潘淑平)

  十日谈

水墨春秋

夜光杯20181126 星期一

 

 

水墨四法“画、味、制、写”  

李厚 史卿 

 

我始终认为,凡事都要讲理,画画也不例外,有一套画、味、制、写的理论。

  首先,在作画前肯定会有一个追求,简单来说就是作画的方向,它是画的味,是画的核心、灵魂,至于接下来怎么画就各有千秋了。

  其次,画既是一幅完整的画稿,也是创作的过程,因为画是流动的而不是凝固的,只有在画的过程中,才知道画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就作画的过程来讲,画开始有了衍生,变成了写,接着又有了衍生,变成了制。写画和制画,都是画的延续,也因为有了水墨,中国的汉字书写、工艺品制作才成为一种艺术。

  那水墨概念怎么一说呢?在我看来,中国水墨艺术源远流长,早已是东方文化的基因之一,当代水墨画的延伸可能和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这个画一看是什么年代的,是谁画的,都和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笔墨纸之间的气韵包含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各个时期的底蕴,是特属于中国人的人文之法。而我们现在是21世纪,那当今社会是什么样,科学是什么样的,这些可能会影响到水墨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传统水墨已经颇有小成,然而,我们并不能止步于对水墨的传承。因为画本身是动的,一阴一阳,一规一矩,墨的发掘,为中国当代抽象水墨添上一笔色彩,所以在水墨画中,讲究的非常多,并不是说画的东西受大家爱戴就可以了,那称不上是传承。

  我们要以传统艺术作为前行的灯塔,把老的东西变成现代的、敏感的、画面性的东西,形成现代人自己的艺术语言。现代水墨是需要跨界的,不跨界就回到了几百年前,无论是工艺还是科技,只要是有想法的人都可以跨进来。从古到今,其实优秀的艺术品都包含了跨界的元素,只是有时候跨界元素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符合,所以我们才不易察觉。我们现在的水墨跨界还在探索,在路上走,我们是一块实践的奠基石,需要后人来鉴定我们的创新成果。以此为契机创办的水墨概念首展的意义就在此,作为世界巡展的起点,将中国水墨传统结合创新,一个从中国经验与思想逻辑为起点的、全新的水墨史,并将这种美好而理性的愿望与局部经验传达给世界。

  写字、制作,这些画画的衍生可能是手工艺品也可能是艺术品,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是牛顿时代的万有引力了,可能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不变的是,在现代社会,左右看得见的东西和时代结合一定是现代水墨画的魂,有了这个魂,才是真正开拓探索了中国水墨的现代进程。

  到了今天,水墨已不仅仅是中国的独特艺术,更是世界性的视觉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开始品读水墨,很多西方艺术家也从中汲取营养。

  (整理:史卿)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127 星期二

 

 

当水墨遇上摄影  

秋麦(美国) 

 

因为儿时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我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我在纽约州立大学毕业后至北京语言学院进修中文,又自学了摄影和中国艺术史,转眼,我这个美国人在北京也居住了二十几年。我广泛游历了中国大地,旨在凝望着一个承载着深厚的(有时令人敬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地方,用摄影捕捉它的某个瞬间,虽转眼即逝,却也真实存在。我的作品很多是表达中国的生活和文化的,我也希望自己的摄影作品中充满与中国传统艺术交流的活力。我习惯从中国三种传统艺术——诗歌、绘画和书法——引发的主题开始,让摄影作品集中于山水的描绘,根据景观和集体文化记忆之间的联系而选择创作的对象,且偏向将诗意、绘画,和我对环境问题的浓厚兴趣融为一体。

  在创作方面,与其他摄影师呈现作品方式不同的是,我会让最终作品以在宣纸或三桠皮纸上喷墨输出的方式呈现,这能使观者在展厅中第一眼看见,甚至会不小心错将其认成中国传统水墨画,这样的作品不仅颗粒质感与水墨画别无二致,意境也兼具曲径通幽之感,暗藏诗意之境。在被问到如何用自身的媒介表达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粹时,也许很多专家教授会说摄影并没有办法完全体现古代绘画的感觉,但我想尽量通过摄影这种方式将自然与绘画意境结合起来,使其更加自然,所以会通过裁切、遮幅、放大和折叠等工具尽量表达。比如我会在拍摄中努力寻找富有韵味的拍摄对象,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形式本就起源于自然,我们便可以再觅之于自然,尽管它往往隐匿于细微当中。绘画会有艺术家主观想法在,但被拍摄的风景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拍摄的作品并不会修图,因为改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曾有一张全幅的华山冬景摄影作品,作品中的一条细长的局部被放大,分割成数张单页,打印在宣纸上,然后装裱成经折装册页。观者因此失去了特定的观看视角,这样一来,地点不再关乎远近,它存在于观者凝望画面时焦点所落在的任一个地方。

  摄影与中国绘画的物质载体不同,质感的区别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完全不一样。中国绘画以宣纸、布帛作为创作载体,呈现的大多都是蕴含深厚文化积淀的图画,意义绵长;而摄影则是直观反映在相纸上,瞬间撼动心灵。我试图打破传统呈现方式,将摄影作品制作成长卷,随着观看时的缓缓展开,这种可游可居的读法为作品加入了时间的维度。照片所呈现出的效果以及那种疏离感和模糊的颗粒感,则让这些实景照片与当下拉开了距离,具有一种不确定的历史感。 (整理:王聪宜)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128 星期三

 

 

看好“水墨概念”的未来  

 

 

“大国兴丹青,盛世酣水墨”。日前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水墨概念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尽显风采,所谓俯仰画坛,求证同道,大有“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自兹进入现代梳理和研究”之概。

  常听议论,“水墨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很想告诉他们,意思很多,但根本性的“意思”无非两个字:创新。盖因水墨老矣!其始于隋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一千五百多年来就是脱不了一个窠臼,笔、墨、纸,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暮气沉沉,说她“穷途末路”,我听了总是很难过,须知,“水墨”这朵中华艺术奇葩当初不正是先辈创新的结果吗?进入21世纪,人类无论精神还是物质层面都发生了惊天巨变,唯独“水墨”不变吗?!

  所幸吾道不孤,自上世纪起和我一起孜孜于水墨概念新探索的同道大有人在,仅就本届“水墨概念艺术大展”而言,水墨创新的郁勃灿烂就不是前人所能想象的,首先是表现手段的多元,在水墨本源不变的前提下,且不论周韶华、刘国松、陈家泠诸位大师的扛鼎之作,就是波普嫁接水墨,摄影妙释水墨,多媒体也大张旗鼓地惊现了水墨,就足够让大家一窥水墨之新貌;其次是材质载体的创新,水墨的洇、濡、幻以及穷极造化的种种“妙皴”“幻皴”和不可思议之皴,再不是传统笔、墨、纸的一统天下了,说得粗率点,只要是水墨精魂,天知道我们的艺术家是如何“捣腾”的;第三是题材的百无禁忌,不仅时装、舞蹈和水墨联姻,若说“咏天地、品人生”,不妨澄怀味象,让大机器、摩天楼、互联网、雾霾天也来一快视觉感受,超脱具象之尘寰,竭虑抽象之虚静,大虚大实,纷红骇绿,我因此放眼看好水墨概念的未来。

  水墨概念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因为崭新的叙述,它将从容地步入世界美术舞台,以水墨媒介和水墨语言为外部的世界构建水墨的新世界。

  因为创新的整合,它将微笑地招呼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共同参与,更多的风格,更多的视角将使水墨概念更具兼容性和丰富性,古老的奇葩不但被重新认可,而且会加入世界创新艺术的新秩序。

  因为维新的解读,它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将像酵母一样影响其他画种,它的营养、它的能量将化为公共资源而被各家画派所吸收,暂时的不理解,暂时的困惑不足为奇,遥想石涛当年,不是也被讥为“野狐禅”吗?但现在是无可争议的经典,由此类推,百年后谁说我们的当下不被尊为“经典”呢?!

  山高高,水淼淼,水墨概念的未来,不可限量!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129 星期四

 

 

水墨与大数据

胡介鸣  

 

  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水墨概念大展开幕了,我陪同老友王纯杰先生边走边看边聊,正当我们感叹水墨艺术前世今生时,老友突然问道:为什么在此刻集中呈现这些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水墨艺术家的作品?这一问点中了这个展览的潜在含义。

  参加水墨概念展览的艺术家年龄从上世纪20后到90后,这些艺术家及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美学和观念,把现代主义尤其是抽象艺术的精髓乃至于数字化技术融入到中国传统水墨的表现手法中,进行大胆实验的艺术族群。我们回看一下中国水墨艺术的历史就会发现,水墨画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它的脉络的。据史料记载,中国水墨艺术可以追溯到东晋的戴逵和顾恺之,可谓历史悠久。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水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始终和历朝历代的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唐代的,哪些是宋代的。民国初年,大批有志于艺术的年轻人远涉重洋来到欧洲,学习当时在欧洲也是新兴的现代艺术,这些学子将这些新观念带回了中国,他们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艺术大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机遇,在那个时期出现大批前卫艺术、新表现、新水墨,大大拓展了我们固有的艺术观念,在表现上产生了很多具有东方特征的原创风格,水墨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时间很快推进到了21世纪,回到前面的问题,此刻再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期的水墨艺术家和作品呈现出来,是因为我们又面临了一个新的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其速度之迅猛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短短的20多年中,计算机、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正在悄然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乃至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模式。我们很难想象一部电话机被智能化以后竟成为了头等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我曾经开玩笑地和朋友们说如果停用手机一定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在艺术表现上数字化的历程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记得我在世纪之交第一次用计算机程序写出一根线条,看着这根具有传统绘画中高古游丝描特征的线条随机变幻游弋,我兴奋不已,因为这根线条的神韵将游丝描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我问自己做了什么,其实我只是将一些参数写到代码中而已,很简单的一些步骤,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从那时起我认定这玩意儿一定会改变艺术的表现方式,这只是时间问题,等着瞧吧。

  20多年过去了,在艺术领域数字绘画、影像、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艺术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在这样的语境下水墨艺术必将面临新的挑战,此刻我们仿佛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回望过去和展望未来,从水墨概念展主馆到数字媒体馆我们看到了一条轨迹,水墨概念在数字动画、人机交互、手机网络互动等技术媒介中以动态交互的方式传递出了传统水墨艺术的意境,带来别样的体验。

  在人机耦合的互动过程中,计算机的演算能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将会在传统的笔墨技巧体系中开创出一番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墨艺术将会在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获得它的后续生命。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130 星期五

 

 

水墨中的大国气象

胡建君  

 

  水墨概念是一个全球视野的文化概念和艺术范畴,一端联系着广阔的历史、诗意的过往,一端指向光明的未来。对西方而言,水墨的概念或许展现出某种单纯的素朴与异国情调。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画家而言,它又凝聚着某种复杂的情怀与当代乡愁。水墨画可谓是中国美术史的最独特呈现,以其自成系统的价值原则、视觉体系与人文气象,为世界美术的多元格局提供了自立和自足的一极。

  在当今这个中西并协、古今杂陈的多元化全球化时代,在东西方历史与当下相互参照的纷繁语境中,在中国社会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水墨已不再是单纯的民族立场的诉说与笔墨的书写,而表现出多元文化映照与自我个性超越的多重可能性。当下的水墨画格局,与大时代的包容互补与艺术家的文化自信息息相关,也借助多渠道的文化传播与艺术教育的推进,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现代气质与大国气派。

  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水墨概念大展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应运而生,它兼顾了水墨画的笔墨革新与内涵扩展,注重当下表述与对现状的哲学思考,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代精神的表达与致礼。综观这一次的展览作品,无论概念表达、图式语境、题材选择,媒材表现和技法拓展都令人耳目一新,表现出水墨概念的包容性与可塑性。在文化当代性的框架与语境下,在既有的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本次展览极大拓展了作品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呈现出当代艺术家所秉承的理想主义的人文热情。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有着弘扬传统文化动态再生的美好初衷,还传达了思想启蒙的文化责任,更有着呈示水墨艺术现代性的多元探索。

  20世纪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史正是一个对现代性不断认识的过程。水墨在当下语境中的发展变化不应该是西方文化中心论架构下的中西融合,而是要在坚持文化自信的精神价值的同时,寻求水墨艺术当代创新的转型发展。我们远非止于要从水墨创作自革王画的命和衰败的社会变革思潮而及今的百多年的现代水墨潮流中寻找所谓的现代性,而且要沿波讨源,从更久远的水墨传统中寻找隐含的现代性的内生因子,更需要立足于海派文化的支点,用既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又不排拒外来冲击的开放和包容的视野,在现代水墨的时间轴上,以不同的文化际遇和历史语境标识和折射出不同的创作生态,既可一见古典绘画美学遗泽的丰赡,又可揭示现代艺术涵泳所显现的水墨新意象。

  水墨延伸馆呈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各专业在当代的材料艺术设计中作出的新探索,主要结合了玻璃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纤维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特性,尝试当代水墨语言在材料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数字影像互动馆则呈现了近年来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作的七件水墨画实验性作品,这些师生合作的作品大胆尝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不同角度切入水墨画语言系统,在数字影像、动画、现场智能化交互等形式中演绎水墨概念,使传统水墨画意境在新型载体中产生更多的表现可能性,从而拓展和延续新时代的水墨精神。

  水墨概念大展,作为世界巡展的起点,成为传达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表征,这不是传统精神的简单延续,而是当代艺术家对艺术史叙事方式的自觉认识,也是当代高等艺术院校对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世界面貌的觉知与呈示。这样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全新的水墨现代史,更是一种大国气象、文明精神与自由意志的发抒与传递。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201 星期六

 

 

墨池·墨舞·墨戏

黄豆豆

 

  现在仔细想来,或许我与的缘分,可能从童年就开始了。

  我出生在浙江温州鹿城区,从出生到九岁搬迁前,一直住在一条青砖灰瓦的小街上。这条小街的名字叫墨池坊,这是个听起来很有书卷气的名字。所以有时我也觉得,不管是《墨舞》还是《墨戏》,这两个舞蹈于我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对于家乡的情感在里面。

  最初的独舞《墨舞》诞生在某一年的央视元旦晚会上,导演组希望我从传统的文房四宝中提取编舞的灵感。所以在那一版的《墨舞》中,作为舞者,我时而是入纸即溶的墨,时而是龙飞凤舞的字,时而又是运笔挥洒的人。记得在拍摄当天,导演更从香港请来拍武打片的威亚操作师,为我拍摄飞跃提吊的武侠特技。现在回想,在编舞思路上,当时自己更多的是按照的主观概念去进行的编舞。

  那时的我才20岁出头,当时的大部分舞蹈作品都追求至刚力度的阳刚之美,而塑造过的舞台形象也以古代将领、剑客侠士为主。后来到了2008年要举办自己的第三次舞蹈作品专场,那时候我已经31岁了,结婚后人也渐渐沉淀了下来,同时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和艺术创作,也见识了更大的艺术世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那个阶段,我所追求的阳刚开始向着 “无欲则刚的方向发展转变。于是跳舞时的心态,也慢慢地向而转化。我删减去了原本手中的毛笔和复杂的舞台效果与威亚特技,请来了著名的管乐演奏家左翼伟老师和新秀刘乐与我同台演出。相比较而言,2008年修改过后的独舞《墨舞》,不再追求舞者外在的的呈现,而是聚焦传统文人隐士 “内心情怀的表达。

  说起这次在水墨大展开幕式上的独舞与古筝《墨戏》,就一定要请出我的一位艺术好友——罗小慈。多年来,我和小慈一直都在等待一个合作演出的机会。两年前,为了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罗小慈全情投入创作了古筝曲《墨戏》,当时我连录音小样还没听完,就开始想随着古筝曲跳舞了。一拍即合,我顺着小慈音乐中的律动,完成了《墨戏》的编舞创作。

  《墨戏》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每次演出时舞者与演奏家之间建立在默契前提下的几处现场即兴处理。这种艺术上的默契,是建立在我们彼此对舞蹈与音乐共同的、严谨的理解之上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墨戏》这个作品不可能出现两次一模一样的表演。中国许多传统艺术,在表达上都追求一种超越表面技法的意境之美,如同武侠小说中常提及的——不被招式所限制的。

  《墨戏》在表演时最难控制的就是那长长的水袖,但同时舞动的水袖,又常常出现最无法预知的意外之美。水袖是柔的,舞者无法彻底控制水袖,所以舞者必须要在舞蹈时与水袖互动共舞。或许,这种感觉就好像墨本身一样,人很难彻底控制墨自身的生命力。而《墨戏》的演出正如同沉醉在水墨创作中一样——水墨素衣,水袖作笔,舞台为纸;舞蹈开场的意境如同水墨创作前的入境;之后慢慢缓缓地动起来,舞蹈与音乐,就如同水与墨的渐渐融合;而华彩舞段的气势,则力求接近狂草般的酣畅淋漓;舞蹈的尾声再渐渐入定为通透的平静。

  开幕演出结束后,我观赏了参展的水墨作品。作为一名观赏者,我非常喜欢水墨作品留给我们观赏意境上的想象空间,简约又内涵无穷。以往我们觉得水墨所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但随着水墨在当今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水墨的国际性传播和发展,将远远超出此刻我们的认知。

  回到舞蹈,不论是作为编舞者还是舞者、不论是《墨舞》还是《墨戏》,我都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了自己舞蹈创作的立根之处。作为今天的舞蹈工作者,我们在传承中国舞蹈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的上,而更应该好好努力,由外在的深入到内在的,进而牢牢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在世界的舞台上舞出浓浓的中国风!

  (整理:潘淑平)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202 星期日

 

 

只需一滴水一点墨

王芯悦

 

  今年九岁的我从小爱画画,一支笔、一张纸就能欢快地涂鸦上半天。当妈妈问我要不要学习水墨画时,我心里是欣喜的,因为曾欣赏过一位艺术家的画作,花鸟鱼虫神气活现。可是我又有些胆怯:水墨画给我的印象是传统、严肃、高深莫测的,像我这样小的孩子能学好么?带着这些疑问,1111日,我与《少年日报》的小记者们一起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水墨艺术大展开幕式里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到了嘉宾休息室,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为水墨画而来的艺术家。他们中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尤为显眼,这位老奶奶就是著名的国画大师陈佩秋。陈奶奶虽然已经97岁高龄,但看上去精神抖擞,气质非凡。看到我们,陈奶奶高兴地把我们揽在身边,第一句话就问:你们也喜欢水墨画?好啊好啊!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得知,陈奶奶自幼学画,已经画了几十年的水墨画。当我们问如何才能学好水墨画时,陈奶奶告诉我们: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坚持练习,看什么画什么,花卉、山水全都可以。她小时候就常常画梅兰竹菊,还喜欢花鸟。为了能把鸟画好画活,还特地自己养了一只鸟进行观察。如今,她还坚持画着,着实令人敬佩。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陈奶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在隆重的开幕典礼上,古琴演奏和传统墨韵的服饰展览,都呈现出了一幕幕水墨大戏。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身着墨韵服饰,在古琴的伴奏中与大学生共舞墨戏,探索水墨的另一种艺术表达。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模特队的小姐姐们把从水墨画中得来的灵感设计成了时尚靓丽的服装,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通过这些演出方式,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水墨文化的博大精深——原来水墨艺术,可以这样时尚!

  这里不但有艺术大师们的画作,还为我们青少年提供了相应的绘画体验和比赛区域。在众多参赛小选手中,有两位特地从宝山赶来的初中生小姐姐分工作画,在一张宣纸上默契合作完成了一幅《菊花图》。小姐姐告诉我,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古往今来有不少赞美菊花的诗句,而中国的水墨画是世界绘画舞台上独特的中国语言,用水墨画来绘菊再合适不过了。还有一件名为《浩瀚星空》的作品十分夺人眼球,作者是来自浦东协和双语学校的沈同学。与传统水墨画不同的是,她在创作中加入了丰富色彩和灵动的造型,让人仿佛置身美丽浩瀚的星空下,仰望一闪一闪的星星。作品极具现代感和童真童趣,受到了活动评委、现代水墨之父刘国松爷爷的赞赏。刘爷爷希望我们都能勇敢地拿起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水墨不仅仅是中国的一种独特艺术,更是一种世界性的视觉展现。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法去突破传统。在刘爷爷的鼓励下,我拿起笔现场画了一幅《枇杷图》,原因很简单,枇杷是我最爱的水果之一!没想到,刘爷爷表扬了我的即兴画作,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肯定。

  水墨艺术,是传承经典,也是开拓创新。我想,与传统水墨画不同,本次大展所要展现的就是一份勇气。不限年龄和性别,只需要开放的观念,只需一滴水一点墨,你我都能从水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203 星期一

 

 

水墨DNA走进美好生活

李柯玲

 

  水墨于华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她更深植于我们的DNA当中,人与自然合谐共存,是面对外在世界时东方人的一种智慧。

  相传始于唐代,发展至今的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何将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转化为促进人们幸福生活的创造力?

  此次展览呈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各专业方向在当代的材料艺术设计中新的尝试,结合玻璃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纤维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特性来探索当代水墨语言在材料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本次展览师生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是将艺术融入了大美生活: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汉光瓷创始人,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游宇教授的陶瓷作品是李老师带领本专业优秀毕业生为上海进口博览会各国领导人宴会用瓷设计以及国礼瓷设计,代表了当前国际日用瓷设计与制作的最高水平。

  马克(Marc Leuthold)教授是我校全职引进的国际专家教授,此前为纽约大学终身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国际陶艺家协会的常任理事,他的作品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被世界各大重要博物馆收藏,此次创作的作品是他将水墨与陶瓷有机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 

  刘众老师带来的艺术时装是以当代水墨大师的作品为设计灵感元素。该系列设计主要是通过印花技术来实现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为了让绘画和人体,以及服装结构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所有的绘画作品都经过电脑制图的二次创作。实现画中有衣,衣中有画,人在画中,画在衣中,人、画、衣融为一体。为大师们的绘画作品更多元化地融入生活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此次展出的大师水墨丝巾系列,由我校青年教师张岚老师指导,纤维艺术设计专业刘宣麟同学设计,上海打样堂支持制作。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突出水墨的装饰性及时尚感,充分展现了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设计理念。纤维艺术专业蒋艺老师与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院长克劳斯·海斯教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水墨涂鸦系列作品,由上海鼎天时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用数码提花技术,最终以挂毯的形式呈现。

  我校秦岭老师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以传统文人水墨为核心语言进行当代玻璃艺术创作,此次展览的作品是他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创作项目的系列作品,另外还展示了他带领本专业同学一起于2018年夏天刚刚完成的水墨户外琉璃公共艺术作品,也是目前国内完成的最大的户外琉璃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学成果的汇报,此次展出作品中包含了许多我校优秀学生作品,这是对我们教学创新实践的回馈与肯定。

  必须明确的是,各种技术的使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外在世界的敏锐感悟,才是材料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次水墨语言在艺术生活化中的应用仅仅是一个起始,在未来的实践和研究上其实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这也为今后的艺术教育之路点明了更加长远的方向。

  水墨春秋十日谈

  夜光杯20181204 星期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庚的山水水墨画
最美不过水墨!
袁武《古代人物集珍》册页
中国绘画艺术 缤纷万象
观上夜画 ‖ 第一水墨画大家李可染
「书画名家」新水墨画家王奇寅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