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南避暑习俗说古 仲富兰

有荷静水光晓景相伴煮茗忘归 

有草叶清香木屐声响余韵漫长

江南避暑习俗说古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仲富兰


面对不断升温的城市,空调器和私家车的普及,让当代人对持续高温的忍耐度大幅度提升。夏日酷暑中的江南民众,躲进自家空调房,或者钻进百货商店、大型超市,进入地铁车站,去那些地方感受一份凉气,上海话叫“孵空调”,至于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冷饮,数都数不过来。可是古人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江南民众有哪些避暑习俗呢?

“画船箫鼓,观荷纳凉”

“春海棠,夏莲荷”,炎炎夏日时赏荷纳凉的习俗,成为江南各地古人重要的避暑方式。夏日赏荷习俗,大概在宋代已经兴起,明清时达于极盛,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时值廿四节气的“大暑”期间,正值湖塘荷花盛开之时,出家门去赏荷花也成为当时一种极富人情味的纳凉习俗。在古都南京,这时候玄武湖、莫愁湖的荷花已进入最佳赏花期,特别是莫愁湖的“莫愁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炎热的夏天,金陵城男男女女盛装前往观荷纳凉,场面蔚为大观。

苏州葑门外荷花荡的观荷纳凉情景,也不逊于南京。曾经任吴县县令的袁宏道写过《荷花荡》,这样写道:“荷花荡在葑门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舠小艇,偏觅一空。远方游客,至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如雨。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

明末文学家张岱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622年他慕苏州葑门荷花之名,到苏州观看盛况,书《葑门荷宕》曰:“天启壬戌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欚小艇,雇觅一空……游冶子弟,轻舟鼓吹,往来如梭。舟中丽人,皆倩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舟楫之胜以挤,鼓吹之胜以集,男女之胜以溷,歊暑燂烁,靡沸终日而已。”

《清嘉录》还记述了虎丘与太湖原吴王避暑处消夏湾的荷花,谓:道光时,“游客皆舣舟至虎阜山浜”。“洞庭西山之址消夏湾,为荷花最深处,夏末舒华,灿若锦绣,游人放棹纳凉,花香云影,皓月澄波,往往梦留湾中,越宿而归”。关于消夏湾的荷花,清康熙年间吴县文人沈朝初(1649—1702年)的《忆江南》赞曰:“苏州好,消夏五湖湾。荷静水光临晓景,雨余山翠湿烟鬟。七十二峰闲”。消夏湾荷花连绵延续了一千年,成为流传至今的避暑胜地。

“人人避暑走如狂”

古人在夏天外出活动,比之春秋季,显然要少得多。江南的商贾中,一直流传这样一句俗话:“好汉不挣六月钱”,意思是六月伏天,酷暑难耐,即便有生意也不做。这个习俗甚至影响到官府。从汉代起,直至唐宋年间,在官府从事公干的人夏天可以休假,休假做什么?就是避暑。杭州《武林旧事》中说,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江南自古比较富裕,人们静坐、采莲、泛舟、垂钓、弹琴、登高赏景,都是常见的户外避暑娱乐习俗。去跟大自然来一个亲密接触,修身养性,以静制热,可谓“天人合一”,也是惬意之事。

长期在江南为官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此看得很通透:“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禅房即心房,虽然暑热挥之不去,但心静则身凉,白居易找到一个消暑妙方:“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在炎热的夏天,白居易认为避暑不是躲避暑热,而是直面它、化解它。因此,最阴凉之地不是树荫下,也不是在水畔边,而是在人的心里。北宋江南之地著名诗人梅尧臣,安徽宣城人,他很懂得在暑气逼人的盛夏享受生活,他的消暑方式就是“煮茗消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

无论哪种方式,心安则暑避。在古代江南士子看来,避暑,既要避暑气,还要去火避躁气,不急不躁,方得避暑之功。白居易“心静即身凉”的消暑良方,亦是古人避暑的真谛。毕竟,纵使你能遁形匿迹,只要心在,心就知道,你就无处可藏。潜心静气,这不只是一种避暑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这也是古人生活那么绚烂、那么诗意盎然的原因吧。

夏夜消暑乘风凉

最后还得说说近代江南的避暑风俗——“乘风凉”,这个习俗在江南各个城市都很盛行。不久前,我读到一位摄影师的文章,说他儿子曾经问他:“啥叫乘风凉?”我想想也是,如今大多数江南人家都搬进新式民居了,对“乘风凉”习俗的感觉恍如隔世。

夏夜乘风凉,可以称得上是老上海的一道独特风景。那种马车兜风,特别是进入20世纪的汽车兜风更成时尚,租界公园对华人开放,公园便成为市民夏日夜晚喜去的纳凉之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游乐场发明了屋顶花园,从晚清到30年代,上海市内游泳池最多达到20个左右。游泳池里泡冷波,吴淞、高桥“看海”洗热尘,在花园内乘凉加欣赏电影避暑……不过这一切都是有钱人的游戏,一般平民百姓更多是这样度夏:弄堂里,家家门口都会摆出小桌子和几张竹制躺椅,几户人家一起吃晚饭,咸菜毛豆、扁尖冬瓜汤、凉拌西瓜皮,男人大多光着膀子,女人一般是着碎花的睡衣,老人虽有些 唆琐碎,却是神态安闲;孩子不像公寓房子里圈养的孩子那样脸色苍白、胆小怕事,个个敦实活泼。这样的图景,热热闹闹的,真切、温暖而实在。

吃好晚饭,天也就黑了,乘风凉算是正式开始了。路灯底下有人开始打牌,洗好澡的男人大多赤膊,靠在竹躺椅上,手中蒲扇悠悠地摇着。乘风凉的主要节目是听闲扯,说故事。我小时候居住在徐家汇老街里,那种老式民居弄堂的“乘风凉”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小伙伴们做游戏,听大人讲故事,老人们则闲适地微笑着,摇着蒲扇坐在外围,顺带着给孩子们拍赶着蚊子……直到夜深,人们陆续收起椅子,将睡熟了的孩子抱回屋内睡觉,只剩下一些怕热的人,还露宿在弄堂里的竹床上。

“乘风凉”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至今难忘?现在想来,恐怕它满足的不仅仅是避暑纳凉,而是一种契合城市文化和习俗的全方位的人际情感和精神需求满足。它是约定俗成的,左邻右舍就像约定好一样,一个个如期到达,哪家的谁缺席了?为什么缺席?总被探问得清清楚楚,不时发出的笑声总是不会停歇下来。

那时候的江南生活淳朴、悠闲,夏日里的一把蒲扇,散发出特殊的草叶清香,赤脚穿的木拖板(木屐)噼里啪啦的声响,深井水里浸西瓜的旧事,与小伙伴白天捉知了、晚上在路灯下下棋打牌……江南的夏天余韵漫长!这一切虽然“黄鹤一去不复返”,却就像一幅幅风俗画,还长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第一个方法99的人想不到
让唐诗宋词告诉你,古人如何消暑
古人对付高温“三伏天”办法多多,避暑又养生,大家可以试一试
盘点古人纳凉解暑妙招领略令人惊叹的智慧
文竞 | 有一种消夏,叫做“入诗乘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