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醫基礎理論 第5講中醫學的結構學理論- 臟象學說

我們現在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中醫學的科學思維,中醫學科學思維的形式,講了意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由中國古代哲學的氣、陰陽、五行學說,為中醫學奠定了科學思維方式,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式稱之為樸素的、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在氣、陰陽、五行的,以它為科學觀、方法論的基礎上,中醫學構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我們下面講第二章,臟象學說,臟象就是中醫學的結構學理論,我們在講前面科學思維的時候,已經初步涉及到臟象理論的方法論,這一章的目的要求:

  • 掌握臟象和臟象學說的基本概念
  • 掌握臟象學說的特點及其在中醫學中的地位
  • 掌握臟腑的概念、分類及其生理特點
  • 掌握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臟腑之間的關係
  • 熟悉臟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義
  • 了解五臟與形體、官竅、五志、五液的關係

 我們首先講臟象的基本概念:藏與臟、脏,藏,在漢字裡面讀[cang]和讀[zang],兩種讀音。讀[cang],它的義項為:隱臟、藏匿的意思。是深的意思,這個「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內的,距離較大,在我們脏象學說裡面,當讀[cang]的時候,有這麼兩種含義,比喻一下。讀[zang],義項:是儲存東西的地方,是指內脏,有草字頭這個「臟」[cang]字,日後漢字演化為月肉這個「脏」,體現了人體的心肝脾肺腎五脏這個脏,就漢字的演化過程,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在我們脏象,歷代書籍裡面,表述脏象這個概念的時候,使用的語言符號,可以用這個「藏」,也可以用這個「脏」,月肉這個「脏」是由它(臟)演變而來的,它還體現了漢字的演變形式,那麼它的含義,在脏腑的脏的時候,它的含義取其義項之一,它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小,內涵越來越深,專指中醫脏腑的脏,月肉這個「臟」是我們現在簡化字「脏」的繁體字,《現代漢語大詞典》、《辭海》、《辭源》,語言文字委員會所規定的,現在都使用這個簡體的「脏」,它原來就是繁體的「臟」,按照現行我們國家立法了,語言使用規範了,所以本教材使用這個「脏」,但是為了學習方便,就把原來繁體字的,兩種不同的語言符號,同讀[zang]一一給大家介紹出來, 這個臟(脏)是指人體內臟的通稱,在中醫學當中,主要是指五臟,以別於六腑。

 臟器與臟腑,器,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在哲學裡面,器與「道」相對,器是指有形的具體物質,那麼器和道,什麼關係呢?在中國傳統哲學裡面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古代哲學有形下、形上這一類範疇,把它再抽象出來,稱為「道器」的範疇,那麼,器,是指在哲學上具體有形的物質,而道,是指這種物質世界,所反應出來的規律,道器,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個最重要的範疇,它在中醫學歷代文獻裡面也反應出來,尤其是《內經》,那麼《內經》在說明世界和說明醫學問題的時候,它也引用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來論述自己的問題,在中醫學裡面,這個器,一是指軀體,二是指器官,這是第一,講什麼叫做器。什麼叫做臟器?臟器在中國古代的中醫文獻裡面,也常常出現這個術語,但是按《照現代的漢語詞典》、《辭海》、《辭源》,我們所說的臟器這個符號,這個概念,是指與內臟通稱,也就是說內臟與臟器它倆通稱,在解剖生理學上,主要是解剖學的概念,是指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幾個系統的器官的總稱,就是人體器官的總稱,稱之為臟器,它屬於解剖學概念,實體性的器官,叫臟器,中醫學文獻裡面,並不是不使用臟器的概念,也使用臟器的概念,它反應出來,中醫學是有解剖學基礎的,現在一般意義上講,臟器就是一個實體性解剖學概念,有別於臟腑這個概念。

臟腑,什麼叫做臟腑,臟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它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腑,屬於中醫學的概念,這個概念基於解剖,又非為解剖,我們前面講科學思維的時候,中醫臟象學是以象定臟,基於解剖,又非解剖,由此我們理解臟腑這個概念,它是基於解剖,但是臟腑的概念不完全是解剖,既是又不是,因此,學習中醫臟腑的概念,與解剖學臟器不能等量齊觀。

臟腑和臟象

 臟腑,臟腑的本義和引申義,就中醫學臟象學說裡面所提到的臟腑,其本義是人體實體器官,我們現在臟象學說裡面所說的,心、肝、脾、肺、腎,在中國最早的字書裡面,可以找到根據,《說文》它們同屬於肉部,在象形文字裡面,它們都有具體的形象,它表示了是人體內的、體腔之內的,具體的實體器官,它的本義主要是指五臟,但是中醫學按照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按照中國文化傳統,來闡述醫學問題,形成中國傳統醫學的思維方式,那麼在這種思維方式指導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指導下,它所形成的這個概念引申了,我們今天認識臟腑這個概念,本於實體又非為實體,它具有什麼特徵、屬性呢?是形態和功能相統一,而又重在功能這樣一個概念,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學臟象學說裡面,臟腑這個概念,必須牢牢記住,它有解剖學基礎,但是又非是解剖學的概念,那麼怎麼樣來正確理解呢?它是形態與功能的統一,又重在功能,這樣一個概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臟腑的內涵,為什麼是這樣說呢?因為臟腑概念,我們前面講思維,意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在意象思維基礎上,中醫學運用抽象思維形成概念,那麼這個臟腑就是一個概念,它的形成,一、源於解剖學的內臟實體,因此,中醫的五臟,大多與內臟的實體非常相似,有的就是解剖學的內臟,但是由於中國傳統思維的特點,也就是說,臟象學研究的特殊的方法,是以象定臟,不是以這個實體來定臟,因此,它的認識過程,是整體曾次把握它的功能,從而建立臟腑的概念,這是臟象學的方法,這一點,至關重要,它是從整體層次上把握生命現象,根據象,以象定臟,總體層次把握生命現象,是指它的生理功能而言的,由此而建立臟腑的概念,那麼從臟腑和臟器這兩者的關係來說,如果說解剖學的內臟是實體、是原形,我們就可以認為臟腑是一種模型,是人體內臟的模擬物,是一個思維模型,就這個意義講,有的學者認為,中醫臟腑的概念是思維模型,那麼思維的產物,最後抽象思維要形成概念,說它是模型,模型是模擬原形,與原形某些部分完全一致,它模擬了原形的某些表徵,但是又不僅僅是原形,就這個意義講,中醫臟腑的概念,可以認為是一個思維模型,因此,中醫學臟象學說所說的臟腑,與解剖學所說的臟器或者稱內臟,二者是有本質的區別,在決定了我們研究學習中醫臟象學的基本思維方法。

 我們講臟象的含義,什麼叫臟象,是人體內在臟腑的生理功能,反應於外的徵象,關於臟象的定義,到目前為止,有兩種定義的方法可以稱之為經典定義,定義臟象是人體內臟的生理功能、病理現象,而我們今天在這裡定義是,人體內在臟腑生理功能反應於外的徵象,這是第二種定義方法,那為什麼我們在這裡取這個定義呢?經典定義是源於《內經》,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考察臟腑的生理功能,歷代中醫文獻講述臟腑生理的同時,又把病理講了,就是生理和病理同時來討論、來論述,這是一。

歷代文獻都沒有達到像今天這樣,建立一個完整的病因病機學,沒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在定義的時候,就尊重傳統,還傳統的本來面目,定義臟象是人體內臟的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那麼隨著學術的發展,我們中醫理論自身的發展,現在已經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已經構建了中醫學的病理學,或者稱之為病因病機學,如果現在用經典的定義,定義臟象為人體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那麼我們的臟象學說這一章,就應該講述,按照這個定義,一要闡明中醫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二要講述中醫臟腑的病理變化,而我們現在的學科體系,現在臟象學說的內容,把原來《內經》所建立的這個,關於病理學理論的這一部分,移到病因病機這一章,構建了完整、系統的病因病機體系,基於此,我們採用現在的定義,臟象是人體內在臟腑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如果按照現行的教材體系,按照現在的學科體系,我們仍然用經典的理論,我們在邏輯上勢必會出現一個相悖的現象,我們講述臟象學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而不講述臟腑的病理變化,恰恰定義臟象學說,臟象是人體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這在邏輯上會出現問題,基於此,我們在這裡沒有採用我認為叫經典定義,把生理病理都放在臟象裡面來談,我們在這裡面把它的外延縮小,把它的內涵加深,徵象都是外延,但是我們邇過內涵把它縮小了,縮小為僅談它的生理功能,而不談它的病理變化,臟象的病理變化,放在臟腑病因範疇裡面去講,這一點,大家在看書的時候,現在的教材,現行教材都是。

關於臟象的定義,就這兩種定義的方法,都供同學們參考,而我們在這裡面,是根據本門課程所建立的體系,就這樣來定義的,這就保證了邏輯上的一致性,我們用這個示意圖進一步來看,來理解臟象的概念

臟:它的本義是人體的實體臟器,那麼它是象的本質,臟和象相比較而言。

象:

  1. 一有形象、形態的意思,就是它的原來的解剖形態、形象,
  2. 徵象或者i是現象,是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就是經典定義講的這個「象」,這個「象」,是臟的外在反應,這個象,
  3. 有摹擬、象徵的含義,咱們引用《易經》一句話,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這個象,是對客觀事物的摹擬,印象,
  4. 意象思維,用意象思維,再經過抽象思維建立起這個概念,它有最鮮明的特徵,叫意象思維,因此這個臟象的象,它有想像、意象的含義。

對於臟象的象,將這四種要素綜合起來,才能正確把握臟象的象,這一個漢字就形成一副圖畫,有立體的感覺,將臟象定義為,生理病理表現於外的徵象,臟象是內臟的本質和現象的統一,就是經典的臟象說定義,我們這裡居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是內臟的本質和現象的統一,這是我們現在的定義的基本含義。

三、 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

 

第三個問題講臟腑的分類及其生理特點,請同學們注意,對於臟腑的分類,我們前面講了,是以象定臟,臟象更重要的是一個功能的概念,是一個思維模型,因此決定了中醫學對臟腑的分類,是從功能來分類的,根據功能與它們的功能特點作為劃分的標準,嚴格地說來,都不能用分類這個概念,但是大家已經習用了,至多屬於劃分,分類,它們之間的關係,必須有嚴密的邏輯層次,有種屬關係,但是現在大家都習用,如果在講邏輯學的時候,劃分和分類就是嚴格區分了,我們在這裡面使用這個分類,似乎分類和劃分,找一個中性詞,這樣來理解,臟腑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臟,它們的生理特點叫藏精氣,用內經的文獻所說,「臟宜藏」,叫「藏而不瀉,滿而不實」,這句話,這句經典的判斷,不要求同學們深刻的理解,都背下來,不要求,將來在內經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述,到內經講這個的時候,還要講什麼叫做「藏而不瀉」,什麼叫「滿而不實」,滿是什麼意思,藏是什麼意思,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教科書做個了解,就記住三個字,五臟的生理特點--「藏精氣」,就可以了。那麼六腑呢?包括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它的生理特點是傳化物,也就是傳導代謝產物,用現代語言來說,傳導糟粕,氣化以後的產物,用內經的語言來描述,叫「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後世醫家把它根據六腑這樣一個生理特點,概括出來一個它的生理特性,共同彴特性,叫「腑宜通」,就是指它的氣機應該通暢,氣機就是人體之氣運行的形式,升降出入這種形式,必須在正常狀態,才能夠保證六腑的通暢,就這個意義講,腑宜通,腑氣宜通,只要求同學們掌握,五臟的生理特點--藏精氣,六腑的生理特點--傳化物,同樣的道理,教科書關於「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作了描述,同學們自己看,理解了就可以,按照藏精氣,傳化物,就是貯臟精氣,還是傳導化物呢?按照這個生理功能的特點,來對臟腑進行劃分。

還有一類,它既不像臟又不像腑,從功能上看,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打入另類,稱為奇恒之腑,恒者常也,恒,那必須遵守,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來劃分,說奇者異也,它不同於六腑,也不同於五臟,因此叫做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哪些呢?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它的生理特點,形態似腑,功能類臟。

要求同學們對臟腑的分類和生理功能特點,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四、 臟象的方法

 

第四個問題,講一講臟象的方法,臟象學的方法,再一次來加深如何學習臟象學,這也是中醫科學思維方法,在人體結構學理論的集中體現,我們前面講過意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用今天的話說,先有感性認識,然後有理性認識。我們看感性認識,在科學術語上叫做感性認識所收集到來的,人體的生理現象、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一些徵象,通過直觀感受,這些稱為科學事實,就是人體在生命過程中,臟腑所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那些徵象,這是客觀事實,通過感官,把它收集起來,這就形成意象信息,那麼這個叫什麼?叫科學事實,這個科學事實是通過什麼途徑?把它得到的呢?完整地建立起來,這個臟腑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呢?是通過內外相繫,我們前面講過內外相繫的方法,就是司外揣內,切而驗之,內經講,那就是說通過人體的活體,在動態的狀態下去看它,另外一種途徑叫司內揣外,是見而得之,通過解剖、靜態的來觀察,這在中國中醫學發展史上,從《內經》開始,一直到清代,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都採用這個方法,也就是:

一、從外,從活體動態中、從總體來考察它。

二、從靜態上,從解剖學來考察,司內揣外,把兩者結合起來,內外相繫,建立起人體五臟系統生理功能,表現於外的徵象,把這個稱之為科學事實,那麼這個科學事實,要經過抽象思維的過程,形成科學概念,形成科學概念的過程叫理性認識,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就是人體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功能,那些各種各樣複雜的徵象,將這些徵象,經過理性的認識,建立起科學概念,形成臟腑的概念,這個過程,是合而察之,在內外相繫,收集資料,獲得感性科學事實的基礎之上,一、依據生物學基礎,二、利用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系統整體、結構關係、功能狀態,進行綜合起來,用系統思維的方式,來建立臟腑的概念,因此,中醫學所說臟腑的概念,與解剖學臟器的概念可以是同名,但是它所表述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並非與解剖學臟器完全一致,解剖學臟器的概念,是建立在分析還原的基礎上,它用的是線性思維的方式,雖然是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它以生物學的解剖學為依據,用線性得出來的,而系統思維是非線性思維,大家知道,現代系統論有一個著名的原理,叫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系統的整體所反應出來的功能,大於各個子系統功能之和,那麼中醫學的臟腑的概念,就是這樣一個概念,它是在系統思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臟象學的方法,來進一步加深臟腑概念的理解,由此,用這樣的思維方法,去學習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臟象學的思想,真正掌握臟象的生理功能。

第一節 五臟

 我們下面講第一節,五臟,我們前面講過,講到五臟是心肝脾肺腎的合稱,什麼叫五臟,另外,在中醫臟象學說裡,把心包絡也稱之為一臟,源於經絡學說,稱心包絡為臟,因此,在中醫文獻上,也有稱「六臟」,與六腑相對,我們這個教材,我們現行中醫基礎理論體系,講五臟,強調的是心肝脾肺腎五臟,而心包絡作為心的附屬物,作為「附」來論述它,因為心包絡所反應出來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與五臟相比較而言,還不是那麼系統,那麼完整,因此,我們講五臟,不講六臟,據說,現在有些學者提出,六臟,一是遵循經典的六臟,就是五臟加心包絡,那麼現在的學者,也有人提出來,心肝脾肺腎再加上腦稱為六臟,至於後者,目前是一種假說,正在探索,同學們僅僅了解,有興趣的同學,到了高年級以後,可以進一步參與這種討論,第二、希望同學們進一步來明確,我們在講述五臟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時候,為了便於學習,把它分解開來一個一個講,學習某一個臟腑、某一個生理功能,絕不是某一個生理功能僅僅是這一臟、這一腑所獨有的,因為我們在講臟象學的方法的時候,已經反復強調,中醫學考察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首先把五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在這個思想基礎上,堅持人體五臟系統作何一個生理功能,都是五臟的整體調節的結果,共同參與的結果,僅僅是又承認某一臟,在執行這樣的生理功能的時候,與其它臟相比,占有特殊的地位,這就叫做整體和局部的統一,這就是系統整體思維思想,離開這樣一個思維方式,簡單地、機械地去背誦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建立不起來中醫的思維方式,形成不了對中醫臟象學的某一個科學術語、科學原理,一個完整的認識,這一點也希望同學們注意來加深理解,反復深思,慢慢地真正從本質上來理解臟象學說的具體內容。

心 (附心包絡)

(一) 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有二。

 第一,心主血脈,首先講心主血脈的含義,什麼叫心主血脈,我們採用結構定義的方法,發生定義法,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是指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把這個作用叫做心主血脈,看這個示意圖,我們講心主血脈涉及到三個概念,心、血、脈,心是五臟之一,叫心臟,它的本來意義,就是指人體內的跳動的心臟,血,是流動於人體內的,脈管內的血液,脈,注意,大家在這裡注意,這個脈是指脈道而言,就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因此,它又稱之為血府,心、血、脈,在結構上,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或者說稱為一個封閉的系統,在心的作用下,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循環不已,把這個功能,就叫做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的條件,心主血脈的功能,從結構上涉及到心、血脈,那麼心主血脈的條件,就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保證心能不斷地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呢?就心本身來說,要求心的陽氣充沛,請同學們注意,將來我們在講氣血時會進一步強調,那麼人體是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構成人體的本源來說,氣是陰氣、陽氣的一而二,二而一,那麼落實到臟腑上,我們說臟腑是物質,是物質和功能的統一,心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心臟本身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那麼為什麼強調心在主血脈當中,心的條件,它的功能必須保證陽氣充沛呢,加了陽氣呢,或者說把陽氣加於心氣充沛,為什麼不講心血,只講心陽不講心陽呢?這也是由中醫的理論所決定的,它具體為什麼?我們將來在氣血津液這一章,講氣血觀的時候,著重講它,這是一。

第二,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來理解,我們講陰陽勻平,命曰平人,說心臟的功能正常,必須是心臟本身陰陽勻平,那麼心主血脈這個功能,心要想執行主血脈的功能,心臟本身必須陰陽勻平,按照這個邏輯,那麼心主血脈條件之一,那就應該是心的功能正常,怎麼理解心的功能正常,心的陰陽勻平,而不僅僅是說陽氣充沛,這樣一種觀點,是由中醫學的一個基本原理所決定的,一、中醫學承認事物一定要在正常的範圍一定是陰陽勻平的,可是這兩者關係,在陰陽學說裡面有明確規定,用四個字概括,叫陽主陰從,就這一點,和現代的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有本質差別,現代的矛盾,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規定事物,這兩者誰主誰從,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而我們中醫學講事物的陰陽屬性,永遠規定陽主陰從,這就是《內經》講,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為什麼不說,「陰氣者,若天與日...」中國的文化所決定,如果同學們將來感興趣,可以念念《易經》的卦,乾卦和坤卦,乾卦是陽卦,坤卦是陰卦,這樣一種思想和《易經》它們是一致的,表現了中國的倫理道德,陽主陰從,形成了儒家學說的三綱五常。說句題外話,為什麼在我們現在年青人,女孩子找男朋友,都希望找個帥哥,象小說裡描寫,心胸寬闊,能容納你這個女孩子柔弱的軀體,期望他來保護你,把自己放在從屬於男性的這個地位,這是根深蒂固的,為什麼?陽主陰從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總是強調陽氣的重要作用,而不強調陰,即不把兩者放在平等地位,而是把陰放在次要地位來看,人死了,說亡陽,本來亡陰亡陽同時存在,非要強調亡陽,而強調亡陰的程度不如強調亡陽,在這裡多說幾句,旨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來進一步理解,否則的話,同學們感到,李老師你講的這個課程,邏輯上出現混亂了,或者至少說出現片面性,回來,我們進一步來理解它,就是說心主血脈條件之一,一定是心臟本身的陽氣充沛,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流動在脈管中的血液一定是充盈的,用現代的語言說,它必須滿足生理所需要的,必須的血液量、血容量,多了不可以,少了也不可以,運行速度快了不可以,慢了也不可以,始終處於充盈狀態,這個所謂充盈狀態,就是滿足人體生命過程中所需要的、必須的血量。脈道通利,就是運行血液的這個通道,要想通利,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脈管必須完好無損,如果脈管發生破損,血就出來了,不能正常運行了,就出血了。血液在脈管運行中,雖然脈管完好無損,但是內部環境會影響血液的運行速度,也不可以。一、它本身結構上完好無損,二、內部環境保證它氣機通暢,為血液運行提供一個暢行無阻的通道,具備上述三者的條件,才能夠使心完成主血脈的功能。

講心主血脈的具體生理功能,一、從定義,我們看,說心主血脈是指心臟具有推動血液在脈管運行的功能,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得出心臟,心主血脈的具體生理功能,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行血,就是推動血液在人體內,循環不已地進行運行,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行血,但是《內經》裡面也明確記載,它不僅行血,它也有生血的功能,心生血,《內經》也有記述,雖然後世醫家強調心主血脈的功能的時候,重在強調行血,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循行的功能,而少有講心能生血的功能,我們今天提出來,它主要的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理論依據有二:

  1. 《內經》明確記述了心生血
  2. 將來我們在講血液的生成的時候,我們前面講臟象學說的思維方法就強調,剛才反復強調,人體五臟系統任何一個生理功能,都是在五臟系統共同參與協調平衡的結果,不是某一個臟所專屬。
s基於這樣一種思維方式,人體血液的生成,心也參與,至於具體,心怎麼參與血的生成,將來我們在學氣血津液血液生成一節再進一步講,這個思想也決定了我們在臨床治療當中,治療血液生成障礙,調節心也是一個手段,歷代醫家不乏其術,好,今天的課就到這裡,下課。

五臟:心的生理功能-2 心的生理特性

第一、我們講一講心主神志的含義,首先講什麼是神,在中醫的文獻裡面,神有三個義項:

  1. 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
  2. 指人體生命活動的表現
  3. 指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意識、思維、情志活動。

這個三個義項合起來,稱之為廣義之神,把神的第三個義項稱為狹義之神,心主神志的神是指狹義之神,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意識、思維、情志活動的功能。第二、神的物質基礎,就形神而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形神之間的關係又稱體用的關係,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範疇,它有多種含義,這裡,體,就形神而言,指形體而言,而神是這個形體所產生出來的生理功能,中醫強調形神合一,神離開形,無所謂神,離開神也無所謂形,第一,我們從形神的體用關係,講形是神的物質基礎,而中醫學又認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這從哲學層次來說,從宏觀整體來說,那麼又進一步強調,這個形體是由於父母媾精,陰陽交媾而形成的,而這個生命源於人體內的精氣,在這裡,把精氣理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所需要的精微物質,那麼這個精微的物質,它通過形體作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就這個意義講,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在這裡面強調兩個思想,在咱們中醫學裡面,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神,一種思想稱之為神靈,主觀意識的產物,一種學術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形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把精氣作為神的物質基礎,這裡面強調的思想,神是有物質基礎的,不是主觀意識的產物,這是兩種不同,對神的解釋,兩種不同的觀點,哲學觀點,我們中醫學依據的是,中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堅持世界是物質的,生命是物質的,因此強調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這樣來理解神的物質基礎,在講述氣向的關係的時候,常常又講血是神的物質基礎,血屬於精氣的範疇,精氣在這裡泛指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精微物質,血是其中之一,在講心血在神志當中的作用的時候,在那是講心的主血脈和神的關係,這是總體上講,從形神的關係來講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強調神是有物質基礎的,是物質運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是中醫學裡面,把神的物質基礎規定為精氣,規定為一種具體的物質,一、它承認人的精神活動的物質性,神的物質性,二、把神的活動規定為某種物質,這個結論又是不甚確切的,我們知道,神的活動是大腦板層高級神經的活動,它是在物質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出來的神志活動,如果僅僅歸結為精氣,這個結論,我們今天看來是不甚完善和確切的,但是它是歷史的產物,我們在這裡理解,不要簡單地理解為:神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要找那個具體的精氣,它有什麼形態,應該理解為中醫所說的神不是神靈,是有物質基礎的,是唯物的,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從形神統一觀強調形為神的物質基礎,那麼氣是構成形體的本源物質,就這個意義講,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要正確地理解,我們的中醫文獻裡所描述神的物質基礎,它的合理地方在什麼地方,有不甚確切的地方是什麼?隨著同學們後期,特別是學習腦科學的時候,那麼對這個問題,就有更清楚的認識。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第一個功能叫任物作用,任物是指接收、處理、反應信息,這個過程就是意識思維和情志活動,這裡面就是心在任物的過程中,通過接愛外界環境所給予的信息,然後經過心進行處理,通過心的處理,最後正確地反應信息,這個過程就是人的思維過程,包括意識、思維、情志活動。

第二、它的作用叫主宰作用,是指心主神志這個作用,它是人體五臟六腑之大主,就是人體所有的生命活動的主宰,它起到主宰作用,統帥作用,神志活動同樣需要五臟系統共同來進行調節,但誰佔有特殊作用呢?佔有主導地位呢?心的神位有主導地位,就這個意義講,稱心的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為生命的主宰,這就是心主神志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它主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二、對全身各個系統的生命活動,具有主導的調節作用。

(三) 中醫學的神志學說

從《內經》開始,經過歷代的發展,中醫學的神志學說有兩種學說:

1. 心主神志說
我們剛才講的心主神志,這是佔主導地位的學說,叫心主神志說,在《內經》裡強調心為生之本,神之舍,那麼,心主神志說強調是心,心臟具有主管思維的作用,用現代的語言說,中醫所說那個心,它那個神的作用是現代生理學所說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它具有腦的作用,在中國文化裡面,心主神志這個心,漢字的本義是指心臟,請同學們看《說文》,看《釋文》象形文字裡面畫一個(「心」字)和現代解剖學畫那個心臟非常相似,包括那個心包絡,西醫說心耳,都畫得是惟妙惟肖,在《說文》和《釋文》解釋心的時候,明確定義為心臟,已經明確指出心臟是主管血液循行的,主血脈的,同時,又加上一句,心是思維器官,用現代的語言翻譯,心是思維器官,它屬於中國古代的心範疇,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範疇,叫做心學,大家所熟知的《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是心臟,同時指出它還有思的功能,思,思維,這是中醫學神志學說裡面第一個學說,《內經》裡面已經明確提出心主神明,為生之本,神之舍,同時,《內經》開始,已經認識到腦在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在《靈樞經》講針刺的時候,刺腦,枕骨大孔的禁忌,刺腦,立死,講腦是生命的中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用今天來看,並不是中醫學沒有諗識到腦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中國傳統文化決定了中醫學的神志學說,以心主神志說,佔主導作用,一直到今天,現在的教材,仍然在寫心主神明,而不寫腦主神明,至於說為什麼這樣做,後面我們再繼續講。

2. 腦為元神之府說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現在有人發表文章,我們簡練地說,說心主神明和它對稱,那就是腦主神明,這腦主神明說,它的本來的命題叫腦為元神之府,我們用現代(語言)可以把它簡化,稱為腦主神明,那就是腦主神明說和心主神明說並行,它屬於中醫神志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文獻裡面已經明確指出,腦為精明之府,講人的五官,感官,通過感官接受信息以後,要通過腦來分析、處理信息,叫做精細明察,審思判斷,那麼已經認識到腦,通過感官來接受信息,經過大腦的思維來進行分析和處理信息,完成思維的過程。二、已經認識到腦是生命的主宰,剛才我已引《靈樞經》關於針刺的論述,強調人體有些部位是不可以針刺的,提出來腦不可傷,刺之立死,強調腦是生命的主宰。第三、歷代文獻都記載腦是一個思維器官,腦具有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的功能,那麼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它不僅僅是感官的作用,而是感官任物以後,經過腦的分析處理以後,才能夠連別萬物,辨別黑白,審察物體的形態長短,對信息做出處理,得出判斷,在這個基礎上,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而到了王清任又進一步提出來,人的靈性記墟,不在心而在腦,這就是腦主神明說的依據,這是第二,中醫的神志學說,心主神明說,腦主神明說,這是第二。

3. 五臟藏神學說

前兩個學說,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中醫學從整體系統的思維方式,來看待神志活動,提出第三種學說,叫五臟藏神學說,在承認心主神志,腦主神志的前提下,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五臟藏神,五神是神、魂、魄、意、志的統稱,分別為五臟所藏,因此,中醫學把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五臟密切聯繫起來,上述就是中醫神志學說的三種學說。

那麼根據三種學說,在理論上如何處理它們的關係,在實踐上如何正確地應用這三種學說,一、在理論上,當前,從古至今,特別是李時珍以後,一直存在著鮮明的對立,一者主弳腦主神明,一者主張心主神明,到現在也有的學者提出來,根據腦科學發展的現狀,應該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這是一種假說,這種假說提出有它充分的理論依據,也有充分的實踐依據,至於這種假說是否能夠代替心主神明說,那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改變這種學說,提出用腦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需要對中醫的理論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造,重新構建中醫理論體系,才能最後完成,這也是我們今後中醫學者,特別是你們需要去完成的,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完成,仍然主導地位是心主神明說,那麼,從理論上看待,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和五臟藏神的關係呢?大家看這個示意圖,說心是生命的主宰,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既能夠任物,它又有主宰全身、調節全身生命活動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神志活動當中,仍然是心是主宰的,我們稱心占主導地位,心為主導,那麼,根據第三個學說,中醫又強調五臟皆藏神,說神生於五臟,舍於五臟,心為主導,這個結論處理了,心主神志和五臟藏神的關係。

第二、心主神志和腦為元神之府,它們之間的關係到現在為止,中醫是怎麼處理的呢?從理論到實踐,怎樣處理的呢? 一、中醫講腦為髓海,髓,精能生髓,後面我們再進一步講,精,剛才講那個精氣,是人體生命物質的泛稱,而人體生命物質那個精,是由五臟系統共同協調作用而產生的,通過五臟系統共同的協調,共同的作用,保證了生命的正常進行,保證了各個臟腑系統,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夠產生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在這種條件下,精才能轉化為髓,髓聚於腦,形成了腦,腦為髓海,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腦從形態結構到生理功能,它都和五臟密切相關,它的功能並非是由它自己髓海所決定的,這就處理了五臟藏神和腦主神明之間的關係,那麼根據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心主宰五臟藏神的功能,五臟藏神,就五臟系統生理功能正常,保證精微物質的不斷地化生,使髓不斷地充盈,腦髓充盈,才能保證腦為靈性記憶之府,到今天為止,處理心和腦的關係,心和五臟藏神的關係,就這樣來處理,這種理論,它指導了實踐,到今天為止,我們治療腦的病變,並非是僅僅治腦,也並非是,將來後面我們講腎的時候再進一步講,並非是僅僅治腎,而是從五臟入手來進行調節,我們看中藥學,將來大家學中藥學的時候,安神藥物,不管是哪類安神藥物,根據它所屬臟腑的不同,它可以歸到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理論呢?就是腦和五臟相關的結果,要想改變這種理論,腦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那到實踐去,今後凡是腦的病變,我們至少說,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發生異常的生命過程,我們治腦,而不治五臟,也不治心,這樣才能夠實踐,將腦主神明的理論付諸於實踐,經過實踐檢驗,這個假說才能夠成立,要達到這個過程,那麼需要對中醫的理論,重新進行一番構建,那麼,任何一個學說建立,它必需要一元來解釋所有的問題,這也是當前學術界非常關注的,也是科學研究當中的一個熱門課題,隨著腦科學的發展,這個問題,心主神明說和腦主神明說,這兩者的紛爭、討論,會越來越熱烈,所以出現這樣一種結果,由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決定的,大家可以查字典,看漢字,帶有心字的雙音字,就是兩個漢字符號構成的雙音字,許多的雙音字,它的內涵都是講人的意識、思維、感情活動,為什麼?中國的文化心學決定的,如果要改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必須首先從根本上來解決,首先解決中國那個心學,哲學上,和西方哲學那個腦,它們之間的矛盾衝突,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做到我們所說那個用腦代替心,這是學習中醫理論非常難的,它也體現了我們前面講藏象,臟腑的生理功能是以象定臟,它也體現了那個系統的、整體的思維,也再一次證明了,中醫所說的心,臟腑的心,與解剖學的心臟,作為一個器官,兩者不是等值的,不能同日而語,學習解剖學的心,學習它的生理功能,必須按照西方醫學、西方思維方式來學習,掌握它的生理功能,而學習中醫的心,學習它的生理功能,必須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按照中國的思維方式,按照中國的文化來探討心的功能,這個問題,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還是五臟藏神,特別是心主神明和腦主神明,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我們中醫基礎理論當中,一個重大的命題,也是一個重大的難題,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決定了,以心主神志說佔主導地位,這個學說和實踐是相統一的,單純的腦主神明和實踐,是難以做到像心主神明這樣,能夠用一元統一起來,我們檢驗理論的正確與否,看實踐,我們這裡講的看實踐,是指中醫的實踐,中醫的實踐無非就是臨床、養生保健的實踐,關於中醫的神志學說,要求同學們三個學說都必須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作一般的了解。

(三) 心的生理特性

心臟的生理特性,所謂特性是指事物它獨有的性質,那麼心臟的生理特性,是指心臟本身以區別於其他的屬性,叫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中醫學認為,心主君火,在中醫學裡面,人體的陽氣又稱之為少火,分為君和相,心是君火,與心相對,還有相火,比如,肝腎等,它是相火,關於相火,後面還要繼續學習,君在中國的文化當中至高無上的,因此稱心為君主之官,類比為君主之官,它有至高無上的作用,在人體的陽氣的火,君火是最重要的,這裡面旨在說明心對生命的主宰作用,它有主宰全身的作用,所以古時候用一個比喻,比喻心臟這個特性,說心為火臟,燭照萬物,心這個火就如同蠟燭點燃發光,能夠光照萬物一樣,它的意義在於我們在心有病的時候,一、除了調整它本身之外,更重要的知道,心有病對其他臟腑所帶來的危害,二、在治療實踐當中,處方用藥當中注意保護心的陽氣,雖然也強調心也是陰陽的統一體,而更重要地強調心的君火和陽氣的重要作用,就這個意義說,心臟對全身的陽氣具有主宰作用,與相火是相比較而言的。

心與夏季相通應,這又講心與四時陰陽,它們之間的關係,因為心和夏同屬於五行中的火系統,兩者氣化相通,就這個意義講,它回答的問題,它的內涵,表現了中醫所說的那個心臟,與環境的同一性,就季節而言,與夏季相通應,至於說這個原理,運用這個原理,在臨床治療指導作用,將來同學們一旦到高年級,學習五運六氣的時候,會進一步加深心與夏季的氣化相通,在此僅能知道,心的生理特性為陽臟而主陽氣,並不排斥陽氣僅僅為心所主,前面我曾經講過一句話,說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為什麼不說腎陽有主宰作用呢?而這裡面強調心為陽臟主陽氣呢?因為中醫的理論決定了,是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盡重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但是呢,那麼心是至高無上的,這就是中國的文化,所以在這裡強調心主陽氣,為人身的君火,應該能夠正確地來理解這個判斷,它是在什麼條件下提出這個判斷的,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正確地理解,這個心為陽臟而主陽氣,心主陽氣,心為君火,對全身生命活動來說,有燭照萬物的作用,那麼,無非講主宰作用,第二點的生理特性,旨在說明人體與環境的統一性,拿出來心系統和環境哪一個時候相通應呢?氣化相通呢?和夏季相通應,無論從生理、到病理、到辨證、治療,都時刻注意一點,我們前面強調,治療疾病既要整體調節,又要注重個體化,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這個特性就告訴我們,一旦心臟有病,它的病理變化,乃至它的生理變化,要和夏的氣候相通應,與火相同性,那麼在治療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樣一個特性,它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將來學習五運六氣的時候,會進一步來加深理解,中醫學,我們這個現行的中醫基礎理論,仍然把心包絡不作為一個臟來處理,盡管經絡學說認為一包絡是個臟,佔主導的地位的仍然是五臟,而不是六臟,所以中醫基礎理論把心包絡作為心的附屬,簡單地作一介紹,那麼什麼是心包絡呢?這一句話,指心臟外面的包膜,這句話是用現代語言,對《說文》、對心包絡的描寫的表述,在《釋文》和《說文》已經對心包絡說得非常清楚了,就是講的心臟外面的一個包膜,它有什麼作用呢?一、它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在漢字裡面也說得很清楚,咱們中醫學,中醫理論在漢字釋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代心受邪」,這個邪跑這兒來了,那為什麼說心有病必須由心包代之呢?這也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既然承認前提,說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在五臟系統是至高無上的,在社會學上,天子、皇帝,至高無上的,神聖不可侵犯,用類比的方法,把心的作用,在生命過程的作用類比,如同人類社會,社會結構,中國的社會結構,傳統的社會結構,那個皇帝天子的作用,由此推理,心也不能直接受邪,大家知道,傳統的王朝,皇帝外面有衛兵,那麼,皇帝是不能直接受到侵犯的,那第一道工序受到侵犯,就是衛兵,那麼用此類比,心臟本身不能直接受邪,由誰呢?那麼形容心包絡類似皇帝的衛兵,它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要想受邪,那必須由心包絡代替,基於這樣一種思想,提出來代心受邪這樣一個理論,代心受邪這個概念,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溫病學的時候,會進一步學習,那麼心包所反應出來的病理變化,就是心、神的病理變化,但是由於這樣一種思想,我們闡述它的發病過程的時候,中醫講就是代心受邪,強調心包絡的作用,理解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一、它保護心臟,二、代心受邪,這是文化所決定的。

 下面是一個簡表,通過這個簡表,主要掌握它的生理功能,這些生理功能一但異常,會出現哪些病理變化?這個病理意義只作閱讀、了解,這裡面描述的術語,都要在以後的學習中,陸續地具體接觸,這僅僅作為一個了解;比如這心主血脈的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那什麼是行血,就是心臟推動血液在脈內運行,做什麼?輸送營養物質到全身,這種作用,功能出現異常的時候,一、可以使血液不充盈,那麼足以出現血液虧損,血液虧損,比如出現的症狀,面白無華,脈細無力,同學們知道,這個心血功能失調以後,可以出現血液運行無力,說心的陽氣是運行血的動力,那麼心的功能低下,出現血運無力,血運無力,脈細無力,輸送的血液減少,它輸送給身體各個部分的營養物質就會減少,那麼表現為,外表上可以出現面白無華,那麼行血的功能異常,如果運行速度慢,脈管內的不能夠暢行無阻,血液有淤滯,那麼血液運行通道也受阻,中醫稱之為血瘀,生血功能失調,它不能夠生血,而心的生血是水谷精微經心化赤而為血,它的機制,將在血液生成當中進一步講,說心臟生血功能不足,就會導致血液的虧損,通過這個表,掌握它的生理功能,那麼了解在這種生理功能,一但發生異常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病理結果,在現階段無須背它的病理結果,將來在病機學還要進一步講心的行血功能,在什麼條件下,出現什麼病理變化,同理,我們掌握心主神志的功能的時候,一、記住它有任物作用,二、是主宰作用,了解心主神志學說,它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的作用,了解心主神志說、腦主神志說、五臟藏神說,它們各自的內涵及其相互作用、相互關係,明確心主神志說、五臟藏神說,特別是心主神志說與腦主神明說,是中醫理論當中一個重大研究課題,也可以說,當前我們在理論上碰到一個困惑,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我們中醫學術界,乃至於中國的思想文化界,特別是哲學界,和我們各種學科交匯到一起,共同努力來探討如何處理心主神明、腦主神明,才能夠做到,我們現在有超前意識的學者,有創新意識的學者提出的,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變心主神明為腦主神明以後,這個腦主神明,中醫一旦建立起腦主神明說,就和現代腦科學相符,就是和現代科學對人的神志活動的認識,完全符合,這一個過程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也需要大家來共同參與,這節課就到這裡。

肺的生理功能(1)

上一節我們講了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我們接下來講肺,講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肺的生理功能叫肺主氣,它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一身之氣,由於它具有這樣的作用,中醫稱之為肺為氣之本,這也是一個原理,我們今天看它這個判斷,表達一個原理,肺為氣之本:

第一,講肺主呼吸之氣,首先講一講,呼吸的含義和調節,中醫怎麼樣定義呼吸,中醫學怎樣來認識呼吸過程的調節,換句話說,中醫對呼吸的生理過程,它的調節機制是什麼?呼吸是指機體同外界環境進行氣體的交換過程,呼吸是一個動態的術語,是一個過程,是機體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這個過程,它的調節機制是什麼呢?在中醫藏象學裡面,五臟都參與調節,其中最重要的是肺和腎,肺在呼吸過程中,它有什麼作用呢?叫肺主呼,稱之為肺為氣之主,也就是說,肺在呼吸調節過程中佔有主導作用,僅僅完成肺的調節,還不能完成呼吸的過程,還需要腎來調節,腎在呼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叫腎主納氣,肺主呼,腎主納,由於腎主納氣的作用,和命門學說的腎陰、腎陽,為一身諸陰諸陽之本這個理論,強調腎在呼吸調節過程中,叫做腎為氣之根,根,是根本,如果從字面上理解,一個是主宰、是主導,一個是根本,到底孰輕孰重啊,中醫學傳統就這樣來表述,那麼這個主和根在漢字裡都有不同的意象,如果說我們把它理解為根本,那麼呼吸的調節是以腎為主,而不是以肺為主,在這裡面就相對意義的比較來理解,那麼呼吸的調節過程是肺腎共同參與,它們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總的來說,前提肺為氣之本,肺為氣之主,除了肺腎之外,其他臟腑都參與呼吸調節過程,至少我們還應該想到脾啊,大家將來學習臨床課的時候,咳嗽,不管是喘和咳嗽,這兩大系統的疾病,不管有多麼複雜的臨床表現,其中概括起來只有三個字,咳、痰、喘,用中醫藏象學說來說,咳是呼吸的異常,喘也是呼吸的異常,首先想到肺和腎,所以中醫治療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腎」,那麼,怎麼樣理解痰呢?至少想到,將來講脾的時候,講脾主運化水濕,就這個意義講,中醫還有一個原理,叫脾為生痰之源,所以在咳和喘這兩大系統疾病當中,首先想到痰,要治脾,實踐證明了,健脾燥濕是祛痰第一關,那麼僅僅有肺腎,還有脾,所以歷代的醫家又提出來,治療咳嗽、喘的時候,說:「初病在肺,中期在脾,末期在腎」,至少想到肺、脾、腎這三臟,除了脾之外,肝,將來我們學習肝的生理功能,還進一步講,肝對全身的氣機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呼吸的正常與否,與肝也密切相關的,我們在講五行學說治療方法的時候,有一個佐金平木,咳嗽,在治肺同時,還要治肝,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最典型的讀清燥救肺湯的方解,通過這一個方子就讀出來:一、承認在呼吸調節過程中,肺腎的作用,同時也注意了肝脾的作用,特別是肝的作用,所以在這裡,學到這裡,講到這裡的時候,不要誤以為呼吸的調節,僅僅由肺和腎完成的,在五臟系統中,這兩者佔有重要的地位,從一般情況規律下,想到肺,也都想到腎,所以一呼一納,呼,外出,納,內入,這兩者陰陽平衡,呼納,陰陽平衡,處於和諧狀態,叫呼吸調勻,並不意味著其他臟腑並不參與,在藏象學說最後一講,作為同學們自己看的、參考的,那裡面專門論述,人體的呼吸生命過程,都有哪些臟器參與,這個請同學們自己看,在這裡面,一要明確呼吸調節的基本機制,是「肺主呼,腎主納」,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來認識,呼吸的調節過程,也是五臟共同來完成的,下面講講肺主呼吸的具體作用:一、肺,它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這一個是一個常識性的東西,大家都知道,那麼具體它怎麼樣來進行氣體交換呢?和外界環境氣體交換呢?肺通過呼吸作用,叫吸清呼濁,用現代生理學講,叫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在咱們中醫學裡面,叫吸清呼濁,清,就是對機體有用那個氣,叫做清氣,而經過體內代謝以後,產生那個需要排出的那個,沒有用的氣,叫做濁氣,中醫把氣分為清、濁,這個清、濁,大家注意,在這裡面,在這個特定條件下,吸清呼濁這個條件下,這個清是指的,對機體生命過程有用的清,有用的物質、氣體,這個濁,是機體代謝以後,形成的一個,對機體沒有作用那個氣,僅僅在這個條件下,這個清濁要這樣來進行定義,而講氣的分清濁,分清氣、濁氣的時候,那個濁並不是完全指沒有用的氣,在中國文化裡面,講氣學,氣分清濁、聚散,講清濁,用靜態來理解,那是講它的物理性狀,輕清往上浮,重濁往下降,同樣都是有用的物質,有的可以表現為清,也可以表現為濁,僅僅在這裡面,定義這個濁,是對機體沒有用的氣體,用現代的話翻譯就是二氧化碳,非呼出去不可,除此之外,不能這樣理解,這也進一步來強調,同學們在學習中醫學的時候,某一個術語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這個語境,再來理解這個術語的特定的含義,離開這個語境,常常還有其他的義項,這一點是在學習中醫理論的時候,掌握中醫的概念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語言環境,叫語境,用術語講,另外我們表達的這個判斷、這個術語,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使用,掌握好這個條件,才能正確理解這個概念,第一個生理功能,肺主呼吸之氣,需要同學們掌握上面這些內容。

第二個功能,叫肺主一身之氣,什麼叫一身之氣?一身之氣,從它分類來說,可以從來源於先天的,也可以來源於後天的,什麼叫做先天和後天?在中國的文化裡面,先天、後天有不同的含義,我們在這裡說的先天和後天,是以出生為界限的,一個生命體,在出生之前,稱之為先天,從出生到死亡這個生命歷程,定義為後天,人身上之氣,先天之氣,又稱之為元氣,那麼它主要的來源,來源於腎,後天之氣,一、由肺的呼吸作用所吸入的那個呼吸之氣,二、經口攝入的飲食,經過脾胃的運化所產生的水谷之氣,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氣,稱之為宗氣,這個宗氣的形成,要有肺來參與,要有脾來參與,宗氣再進一步來劃分,可以根據它們運行的部位,它的物理特點,性狀特點和它的功能,又分為營氣和衛氣,現行中醫基礎理論,這種分類方法有很多,現行中醫基礎理論-本教材,就是按照這樣一個系統,進行分類的,由此我們看到,一身之氣怎麼形成的呢?是由肺、脾、腎肺在上焦,脾在中焦,腎在下焦,肺脾腎這三臟,不僅僅代表這三個臟器,實際肺脾腎這三個字,代表了全身五臟系統,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了一身之氣,這個一身之氣,我們在講氣一元論的時候,講它的醫學含義的時候,就指人體之氣,中醫文獻裡把這個人體之氣,更簡化叫作人氣,大家注意了,這個人氣是生理的,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維持生命活動,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不是我們通常意義講的那個一元人氣,我們在這裡把它稱之為一身之氣,在這裡面,肺主一身之氣,它具體表現為,我們看從氣的一身之氣的生成,有肺必須參與的,它通過呼吸之氣的作用來參與,通過這個示意圖,我們可以後出來一個結論,一、什麼叫做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它的內涵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之氣的作用,把這個作用稱為肺主一身之氣,那麼具體的肺主一身之氣作用是什麼呢?(1)它參與宗氣的生成,籠統地講,肺參與氣的生成,那麼更確切地解說,它是通過什麼渠道、通過什麼機制?參與了一身之氣的生成呢?它是通過參與宗氣的生成,而起到參與一身之氣的作用,(2)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表現為它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在這裡面出現了一個氣機的概念,我們在講氣一元論的時候,提到氣、氣化、氣機三個概念,氣是生命的本原,是一種物質,這種物質-氣,運動起來以後,發生了運動變化,我們稱之為氣化,氣化過程和表現的形式,升降出入,這種運動稱之為氣機。肺的第二個作用,它有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就是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使全身上下內外,氣的運行正常,在這個條件下,肺才能夠維持正常的呼吸,發揮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總之,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

  1. 參與氣的生成,
  2. 調節全身氣機的活動,保證氣的運行正常進行。

(3) 肺主呼吸,與肺主一身之氣的關係

它們是什麼關係呢?我們看肺主呼吸,1.它通過吸清呼濁,參與宗氣的生成,2.通過肺本身的運動,在吸清呼濁過程當中,肺要運動,這個運動概括起來,叫宣叫肅,宣,叫宣發,肅,叫肅降,宣是向上向外,肅是向下向內,集中體現了肺的呼吸、肺的運動,集中體現了氣機運動的形式-升降出入,通過肺的呼吸,宣肅正常,保證了氣機能夠正常的進行升降出入,通過這個機制,來調節全身氣機,使氣機運行正常,從而保證了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正常,這就是肺主呼吸的作用,它和主一身之氣是什麼關係呢?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肺主呼吸和肺主一身之氣,誰決定誰啊?誰起主導作用呢?肺主呼吸,因此又得出個結論,說肺主一身之氣,取決定肺主呼吸,那麼在中醫理論當中,由此而派生出一個原理,這句話論證了肺主一身之氣和肺主呼吸的關係,若肺不能呼吸,那麼全身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都會受到影響,說人在陰陽離決的時候,過第一道關,叫呼吸停止,那肺不主呼吸,全身之氣既不能生成,又不能正常運行,那麼人可能就要陰陽離決了,再進一步發展,就陰陽離決,就無所謂氣的生成和運行了,這是肺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肺主氣,包括肺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那麼既要了解什麼叫做肺主呼吸,什麼叫做肺主一身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與肺主呼吸的關係,還要了解肺是怎樣主呼吸的,就是肺主呼吸的機制,在此基礎上,掌握中醫學肺主呼吸過程的調節機制,哪個臟腑發揮的作用,為什麼要突出強調肺和腎的作用,關於肺主一身之氣,掌握肺是通過參與宗氣的生成,而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來保證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運行正常,從而達到全身氣機調節作用。

下面講第二個功能,叫肺朝百脈,

一、肺朝百脈的含義,請同學們注意,將來在學《內經》的時候,肺朝百脈的定義,和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肺朝百脈的定義有區別,《內經》裡面肺朝百脈的定義,可以認為是經典定義,而我們現在的定義,是在《內經》的基礎上,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我們今天取這樣一個定義,那麼什麼叫肺朝百脈呢?所謂肺朝百脈,是指全身血液匯聚於肺,經肺的呼吸,使富含清氣的血液運送全身,這個作用叫肺朝百脈,從這個定義,我們提出來兩個要素:

一、血液,全身的血液必須匯聚於肺,全身四肢百骸、臟腑、經絡,所有的運行的血液,必須都匯聚於肺,我們簡單地把它概括為,由外而內,僅此還沒有完成作用,完成肺朝百脈的作用。

第二個要素,通過肺的呼吸以後,吸清呼濁,然後把血液必須輸送到全身,由肺到全身,那麼這一個階段,就是由內到外,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它,就是外、內(肺就是內)、外,外、內、外,這樣的完整的表達肺朝百脈的作用,如果從字面理解,「朝者,向也」,只能用這樣一個強調第一個要素,來定義它,《內經》就是用這樣來定義的,而我們今天的中醫理論,大家已經得到共識,所有的中醫理論教科書和此書,都是這樣來定義肺朝百脈的含義。

二、肺朝百脈有哪些生理作用呢?用四個字來概括它,叫助心行血,就是幫助心臟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循環不已地運行,如果說用「泵」來比喻的話,這是血液循行的動力,我們可以認為心在血液循行當中,是第一個泵,而肺是第二個泵,因為肺在中醫學裡面,把它比喻為「相傅之官」,僅次於君主心、宰相,就這個意義講,我們說它有幫助心行血的作用,具體怎樣行血呢?它有它的結構基礎,心和肺,通過百脈連接到一起,將來在學習《經絡學》的時候,會進一步來體會,心、肺它們在結構上的關係。它有功能的基礎,肺主一身之氣,肺主氣,那麼中醫學認為,血要想正常的循環不已的在體內運行,它必須由氣來推動它,這個關係將在氣血津液學說,氣血之間的關係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述。在這裡,要求同學們記住,血液的運行,非氣不運,那麼肺主氣,心主血,也就是說,心主血派,非肺氣不運,可以這樣理解,就這個意義講,肺有助心行血的作用,這就是肺朝百脈的具體的生理作用,簡單地概括地記「助心行血」就可以了。

第三個生理功能,叫肺主宣肅,請同學們注意,在現行教材和現行的專著當中,關於肺主宣肅,有的把它當作一個功能的概念提出來,表述肺生理功能的概念提出來,把它放在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範疇,作為肺主要生理功能,有的從它的氣機的運動的屬性,把它作為肺的生理特性的概念提出來,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有的教材就把它當作肺的生理特性來處理,我們現在閱讀的教材,我們是延續著在繼承五版教材的基礎上,仍然是繼承過去的傳統,把它放在生理功能的範疇,我自己的學術專著,我自己主編的,在湖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那可以充分表達我自己的想法,我就把它放在生理特性裡面去了,為什麼呢?我們後面講肺主宣發、肅降功能的時候,大家就可以體會到,一、什麼叫做肺主宣肅,肺主宣肅是宣發、肅降功能的合稱。

  1. 肺主宣發,什麼叫做肺主宣發,肺主宣發是指肺的氣機運動,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的特徵,它有這個作用,把這個作用,實際上是把肺這樣一個氣機運動的狀態,稱之為宣發,或者說把這樣肺向上升宣、向外布散,這樣一個運動的趨向和狀態,即肺的氣機運動的狀態,稱之為肺主宣發,這種宣發,具體有什麼作用呢?
    1. 排出濁氣,我們講肺主呼吸,前面講,就肺的氣機運動而言,必須是宣發、肅降處於和諧狀態,才呼吸調勻,才能做到吸清呼濁,肺主宣發,氣機狀態表現為向上向外,那麼它的作用之一,就是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把體內的濁氣排出去。
    2. 人體內所產生的精微物質和津液,怎樣分布到全身呢?其中肺的宣發作用要參與,通過肺的宣和發,輸布、布散精微和津液到達全身。
    3. 通過肺的宣發作用,來宣發衛氣,我們在前面講肺主一身之氣的時候,講到肺的呼吸之氣,和脾胃的水谷之氣,結合起來形成宗氣,宗氣根據來源不同,根據功能特點不同,它的狀態不同,又進一步分衛氣和營氣,這個衛氣就是指那個衛氣說的,這個衛氣由誰來宣發到人體呢?是由肺的宣發作用來完成的,這個衛氣,將來我們在氣血津液的時候,還進一步講,它對人體有保護作用,執行人體屏障作用,它還能調節人體的呼吸,還能夠調節人體汗液的排泄,這個作用是通過肺的宣發來行使,就這個意義講,肺主宣發,具有這些生理作用。
我們通過這個生理作用,同學們可以理解,一、排出濁氣,涉及到肺主呼吸的作用,二、輸布精微和津液,涉及到人體內的水谷精微、氣血津液的生成和運行,三、宣發衛氣,牽涉到肺和脾的關係,至少我們看,從第一個義項來看作用,排出濁氣,涉及到肺主呼吸的作用。講到這裡,同學們會不會提出來,李老師,那肺主宣發和肺主呼吸,它有什麼關係啊?從邏輯上看來,如果說按照邏輯學的要求,概念的區別開來,是不相容吧,這一個概念,在同一個疾病體系裡面,同一個環境裡面,它的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個概念和那個概念的外延不準相容,那麼請看,肺主宣發這個概念,它的內含和肺主呼吸的概念,相容不相容,有一部分就重合了,那麼所以我還把它放在生理功能裡,我們就尊重傳統,嚴格來說,肺主宣發,應該放肺的特性裡面的,有別於生理功能的概念,區別開來。
  • 肺主肅降,是指肺氣清肅向下通降這樣一種作用,或者說,它的肺的氣機運動的狀態,我們通通用作用來定義它,因為我們把肺主宣肅放在生理功能,定位在這兒,所以定義一律宣發、肅降,都定位在肺的生理功能,外延是功能,肺主宣發,什麼功能呢?就是肺氣具有向上升宣、向外布散,這樣的生理功能,肺主肅降,就是指肺氣清肅下降、通降的功能,在這個教材裡面,把它放在功能的範疇,就不能把它定義為特定的範疇,生理特性,如果這本教材,把它放在生理特性的範疇,同樣是定宣發肅降,它的外延是特性,我們這裡尊重五版教材的分類,這一表述方法,來這樣處理,至於同學們將來學習以後,自己通過閱讀文獻,那麼還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目前處理這個概念,兩種不同處理方法,我認為都可以,貴在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能不能分清楚,肺主宣發,排出濁氣和肺主呼吸的關係,那麼在這裡同樣放在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裡面,是從不同角度來定義,肺主宣發肅降,著重從肺的運動來看的,基於此,可以把肺主宣發肅降放在生理功能,肺主肅降的具體生理作用,和肺主宣發相對。
    1. 吸入清氣,一宣一肅,保證吸清呼濁。
    2. 同樣具有輸布精微和津液的作用,注意,雖然同是輸布精微和津液,那個宣發是向上、向外布散,而肅降是向下、向內輸布,它的氣機運動的形式不一樣,那麼一上、一下,一內、一外,保證了對全身進行輸布精微和津液。
    3. 有清肅異物的作用,這就是肺主肅降的具體的生理功能


  • 我們把肺主宣發和肺主肅降合起來看,宣發、肅降是從肺的運動狀態,來考察它的生理作用,它的生理作用的內涵包容了:一、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二、肺主呼吸的作用,三、我們後面要講,肺主行水的作用,涉及到氣血水,實際上,肺主宣發肅降,它的作用囊括了肺所有的生理功能,我們現在,在這種特定的條件下,來學習的時候,就這樣來理解,剛才又講了,那麼在邏輯上,要求概念之間不準相容,那這就出現肺主宣發、肺主肅降,與肺主呼吸、肺朝百脈。後面我們講的,肺主行水,發生了概念的相容,這在同一個特定的環境下,從邏輯來說,是不允許的,我們今天還這樣處理,是尊重傳統,只是同學們理解概念的時候,要分析,它是從什麼角度來定義的,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存在概念的相容了,就不存在邏輯上的不完善了,這裡面並沒有出現中醫學概念不清,邏輯混亂,在科學概念當中,表述任何一個概念,下定義的時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下定義,可以下性質定義,可以下關係定義,可以下發生定義,那麼同樣一個概念,從不同角度給予下定義,分別可給予出不同的定義,從這個意義來解釋、來理解,那麼肺主宣發、肅降,與肺主呼吸,它們在定義上、概念上,就不存在邏輯上的混亂,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考察,在定義的時候,它是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的定義,把這個條件搞清楚,那麼概念之間的關係就不至於混亂了。

    第三、講講肺主宣發和肺主肅降的關係,簡單地說來,叫做相反相成,前面我們講到,宣發和肅降體現了氣機的升降出入,我們把宣發,根據它的定義,我們定義為它的氣機運動,是向上向外,而肅降是下降和內入、向內,那麼外和入、升和降,是一對矛盾,那麼外和升是陽,入和降是陰,符合我們的規定,它倆個陰陽互根,一、兩者對立,二、必須互根,三、必須對立又統一,轉化為傳統的中文的表述方法,叫既相反又相成,它們是什麼關係?是相反相成的關係,從肺主宣發肅降的角度看,肺的生理功能,宣和肅必須相反相成,一旦這個相反不相成,也就是說,對立互根的關係失調,就會出現宣發肅降的異常,那就會表現為,肺主呼吸的功能、肺朝百脈的功能、肺主行水的功能,發生異常,在臨床上,治肺的疾變,就要注意調整兩者之間的關係,將來學習《中藥》的時候,第一個藥物,發散風寒藥物,同學們將來要學習麻黃,它既能夠有發散風寒、有宣肺的作用,同時還有肅肺的作用,還有利尿的作用,它是典型的代表,那麼任何一個中藥,它們的作用都是雙向的,體現了陰陽的對立互根,不存在單純地宣、單純地肅,僅僅是誰主、誰次而已,這就一味藥物而言,作為治療肺的許多藥物和方劑,就方劑結構來說,既考慮到宣,也要考慮肅,是旨在調解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平為期,達到治療肺、調節肺宣肅失常的目的,這將來在臨床上,同學們在臨床要特別注意的,肺氣不宣,要使用升浮藥物,肺氣不降,要使用沉降藥物,截然相反,辨證不清,那會適得其反,如果從這一點說,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古人說,「醫生不治咳喘,治咳喘丟了臉」,從另一個側面講是什麼呢?咳嗽、喘,雖然是一個最常見的,大家都認為是非常簡單的一個疾病,可是治療起來又是如此的困難,直到今天,也是咱們中醫藥界探討的重大問題,我們從肺主宣發、肅降的關係,要求一個醫生,正確把握,肺氣不宣、肺失肅降的度,做出準確的判定,精細地辨證,在這個基礎上,認識要正確、精細,處方要簡要,還要精細,把那個構效關係、量效關係,做到恰到好處,來調整宣格肅之間的矛盾,最終達到以平為期,何等之難啊,從這個意義,我們就理解咳嗽、喘,為什麼古人說,「醫生不治咳喘,治咳喘丟了臉」,好,休息一會兒,這節到這裡。

    五臟:肺的生理功能(1)

    現在開始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肺主氣,包括肺主呼吸,和肺主一身之氣,二、講了肺朝百脈,三、講了肺主宣肅,三個生理作用。

    接著我們想講講第四個功能,叫「肺主行水」,有的表述為肺主通調水道,這兩個術語同義,在現行的術語規範上叫同義,那麼什麼叫做肺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具有疏通調節水液運行的通道,從而推動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的作用,抽象出來,疏通水道,調節水液代謝,用較為精煉的語言,就是肺具有疏通水道,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稱之為肺主行水,又稱肺主通調水道,古人根據肺主行水的作用,根據肺在人體上、中、下三焦所處的位置,把這個作用又稱之為肺為水之上源,肺為水之上源,這是一個原理,這樣一個原理,是根據肺主行水的作用,而推斷出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中醫學的原理,那麼具體肺主行水的機制是什麼呢?它是通過什麼樣的作用來完成的呢?

    請同學們記住,人體內的水液代謝過程,要靠五臟系統共同來調節才能完成,其中就五臟來說,和肺、脾、腎關係最密切,我們講肺主行水,是講肺、脾、腎這三臟,在調節水液代謝過程中,肺發揮什麼作用,它是怎樣調節水液代謝的,人體的水液,經口攝入以後,經過胃,初步的進行代謝、氣化,到達脾,由脾轉化為精微津液,就是人體內,在這裡理解為精微津液,就是人體內有用的水液,至於怎樣定義津液,我們後面在講氣血津液再講,在這裡面理解為這個精微津液,是脾接受了經口攝入的水飲,或者水谷,就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以後,經過脾的運化,把脾的功能稱作運化,什麼叫做脾的運化,在這裡就理解為,經過脾的代謝,將這些水谷飲食,轉化為體內有用的液體,叫精微津液,靠脾的功能,它的轉輸的功能,將水谷精微送到肺,講到這裡,就是肺參與調節水液代謝,一、表現為它接受由脾轉輸來的水谷精微,這是第一個環節,接受脾轉輸的水谷精微之後,又通過肺的行水作用,來輸布到全身,而後把水液代謝產物輸送出去,完成這樣一個體內、外水液代謝的調節過程,具體的機制是:一、通過肺的宣發作用,將津液精微向上、向外布散到全身,最終達到皮毛,在全身肌膚、皮毛,將津液充分利用之後,供給自身生命活動的需要,將在這裡面所產生的津液的代謝產物,轉化為汗,通過皮膚的汗孔,排泄出去,這個過程,是肺通過宣發這樣的機制,來完成一次水液代謝的循環,調節了體內代謝的平衡,包括利用有用的精微,排除精微津液代謝產物,表現為汗的形式,通過肅降作用,將脾所轉輸來的精微津液,向下、向內輸布,到達於腎,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來調節膀胱的氣化作用,將水液代謝產物轉化為尿,最終排出體外,來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肺主行水,就是通過這樣的機制,來完成調節水液代謝的過程,來疏通水道,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要求同學們掌握這兩個機制,了解肺是怎樣來完成水液代謝的,完成它的主水作用的、行水作用的,這裡面提到一個水道的概念,水道,中醫學說三焦為水道,上焦、中焦、下焦,那麼這個概念,後續還到進一步講,這裡面學習肺主行水的機制,僅僅知道肺宣發和肺肅降,怎樣來調節水液代謝的,最終的代謝產物是什麼?就可以了,具體的代謝過程,都是通過三焦,這個水道來完成的,所以說叫疏通水道,這個水道是指三焦,為水液運行的通道,那肺主宣發,肺主肅降,它在代謝過程中,把精微津液,輸送到全身體表內臟,到達全身,是通過三焦這個通道輸送出去的,而新陳代謝產物以後,也是通過三焦這個通道排出去的,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現在不要去追究三焦為何物,從這個機制,我們看肺主水液代謝的意義,它在理論上,我們剛才講的機制,在理論上說明了肺主行水這個原理,為什麼?從理論說清楚,那麼理論的意義,除了說明意義之外,它還有個實踐的意義,肺主行水這個原理,它在實踐上有什麼作用呢?在肺不行水,注意,這個「不」,漢字裡面這個「不」,並不等於完全不行水的意思,它是肺行水功能異常的一種表述,注意漢字這個「不」,中醫理論裡面,中醫學裡這個「不」字太多了,說肺主宣發,用「失」和「不」,說肺失宣發,肺不宣發,並不等於不宣發,它是異常功能的代稱,要這樣來理解,如果肺不行水,宣發和肅降,任何一個功能失調,那麼就會影響了水液代謝,所以肺的功能失調,一定會出現人體的水液代謝障礙,它可以表現為汗的異常,比如外界的寒邪侵襲到肌表以後,由皮毛侵入到肺,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那麼不僅呼吸功能異常,助心行血功能異常,它也可以表現為水液代謝異常,所以在病理狀態下,那麼肺要不宣發,風寒束肺以後,常常沒有汗,無汗,什麼意思呢?肺上行水的功能發生異常,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宣肺,發汗,使汗液能夠正常進行調節,正常的發汗,對這個指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肺主行水的功能正常,此其一,第二、水液代謝失調,就會在人體當中存在水液停聚,乃至於產生水液的病理產物,中醫稱之為痰飲,甚至出現水腫,由於肺通過宣發肅降,參與調節水液代謝,通過宣發這個機制,以汗液的形式,把代謝的產物排出去,因此,中醫在治療水腫的時候,就有第一個方法,首選的方法,叫發汗法,通過宣肺來發汗,這一個原理,這個方法,它的理論依據,就是肺宣發作用機制,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肺主行水理論依據,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內科的時候,水腫的治療,治療方法,第一關發汗,為什麼?就是根據這個機制來的,理論依據,說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肺的肅降,最後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那麼肺主肅降的功能失常,影響到了水液代謝,必然出現尿液排泄的異常,少尿,因此就派生出來,治療水腫要用利尿的方法排出去,將水排出去,上一節提到麻黃,雖然它是發汗解表的一個藥物,但是在治療水腫的時候,使用麻黃既取其發散表邪,最終達到發汗作用,通過調節肺的宣發作用,來排除汗液,達到調節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其二、麻黃還有肅肺的作用,既宣又肅,因此麻黃這個肅肺,通過麻黃的作用,肅肺的作用,達到利尿作用,麻黃還有利尿作用,通過麻黃,用麻黃來治療水腫,既體現了第一個機制,肺主宣發,通過汗液來調節水液代謝機制,也體現了肺主肅降,通過尿液來調節水液代謝的機制,這就是這個原理在臨床實踐的作用,它的實踐意義,在這裡,大家注意中間有一個環節--腎,將來我們講腎主水液的時候,再進一步講,肺通過肅降作用,通過三焦的水道,將水液代謝產物,下降到腎,它僅此而已,到此它完成任務了,至於腎形成尿液這個過程,是通過腎的氣化作用,在這裡腎的氣化,是指腎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和我們前面講到那個氣化,氣的運動變化的泛稱,概念是有區別的,這裡是講腎的氣化,僅僅限定為腎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通過這個作用來調節膀胱的氣化作用,最終由膀胱形成尿液,通過膀胱的開闔排出體外,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就肺調節水液代謝機制而言,通過肺主肅降到腎,僅此而已,由腎再形成尿液,那是由腎的氣化作用所形成的,所以治療水腫,發汗,利尿,發汗法和利尿法,常常是發汗、利尿同時進行,那麼既兼顧到肺又兼顧到腎,因為肺主肅降,水液代謝要到腎,要促進腎的氣化作用,達到調節水液代謝平衡,大家看將來學習水腫的時候,治療上焦的水腫,治療陽水,就分類,分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那麼病在肺的時候,就宣肺利尿,或者叫發汗利尿,就臟腑定位來說,既涉及到肺又涉及到腎,這就是肺主行水,它的調節機制在臨床上的應用,一、在辨證上的應用,二、在臨床處方遣藥上的應用,確定治法的應用。

    第五個作用,叫肺主治節,什麼叫做肺主治節呢?治節是指治理調節的意思,肺主治節是指肺具有治理調節的作用,什麼樣的治理調節作用呢?是指肺具有輔助心臟,治理和調節全身氣血津液,及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作用,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前面肺的生理功能講了肺主呼吸,肺主一身之氣,講到肺朝百脈,能夠助心行血,講到肺主行水,調節全身水液代謝,那麼肺主治節,這個功能,這個概念的內涵,包括了肺主氣,肺主呼吸之氣,肺主一身之氣,肺朝百脈,助心行血,和脈主行水的功能,就這個意義講,肺主治節是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因為傳統文獻裡面,有肺主治節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在這裡為了同學們學習,我們把它這個功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功能來講述它,雖然它和我們前面講那個功能,在概念上有包含關係,在這裡面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看肺的生理功能,總的肺的功能,那就是治節作用,一提肺主治節,就是肺全部生理功能的概括,站在這個總體的角度,來定義肺的功能叫肺主治節,站在具體的角度,講呼吸作用,講氣的作用,它主氣的作用,講行水的作用,講助心行血的作用,分別定義,肺主呼吸,肺主一身之氣,肺朝百脈,肺主行水,用這樣一個邏輯思維過程,來理解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裡面,講肺的生理功能概念之間的關係,就不至於發生邏輯上的混亂,肺主治節的具體生理作用為,

    1. 肺司呼吸,就是肺主呼吸的作用,它就是說肺能夠治理調節呼吸,
    2. 調節氣機,肺具有治理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
    3. 它能夠通過治理調節,達到助心行血的作用,
    4. 通過它具有治理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作用,

    這四個內涵,就是肺主治節的具體生理作用,這四個內涵包括了我們前面講的肺主一身之氣,肺主呼吸之氣,肺朝百脈,肺主行水的功能,因此,我們前面講肺主治節,是肺生理功能的概括,從整體來定義肺的生理功能,就是肺主治節,到此為止,我們將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講完了,那麼李老師,你講肺主治節,是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從整體上來定義肺的生理功能,叫肺主治節,那還丟了一個肺主宣肅呢,我們前面曾經講到肺主宣發肅降,是從肺的氣機運動狀態,來表述肺的生理功能,肺的宣發的生理功能,肅降的功能,包括呼吸、氣機、行血、水液代謝,這個肺主治節,是從肺作為相輔之官,幫助心的君主之官,來治理調節全身的生命功能,生理功能,就這個意義講,來定義肺主治節,而肺的宣肅,肺主宣肅是從整體角度,立足點是考察肺的氣機運動狀態,從運動狀態來說明肺的全部生理功能,一個從氣的運動狀態來考察,來高度概括肺的生理功能,一個從具體的生理功能來看,從整體上來概括肺的具體生理功能,那麼肺主治節和肺主宣發肅降,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搞清楚不同的概念、術語,它是從什麼角度來定義的?它想說明什麼?這樣就達到概念清楚,不至於出現肺主肅降,和肺主治節什麼關係?和肺主氣什麼關係?和肺主行水是什麼關係呢?它們之間是不是關係邏輯上混亂的?不存在邏輯混亂,關鍵之點就在於同學們學習中醫學的概念的時候,學習它的術語的時候,一定要認清楚,搞清楚這個概念,是從什麼角度來定義的?它要回答什麼問題?在這種條件下,就會做到概念清楚。下面我們講肺的第二個問題,講肺的生理特性,

    1. 肺為華蓋,什麼叫做華蓋?蓋是指傘而言的,華蓋,它的本義,原本是指古代的封建帝王,出行的時候坐那輦,那車啊,就是四輪車,六輪車啊,那個車稱之為輦,它的上面那個蓋,像一把傘的車蓋,同學們注意,現在看咱們這個古裝、這個歷史戲很多,皇帝出行,抬著像轎子,實際用人抬,有的是用馬拉的,皇上出行那個車,馬拉車叫做輦,那頂上有一個,有的是圓的,就像一個傘一樣,把那個稱之為華蓋,漢字的意義,華蓋,是指帝王出行的時候,坐的那個車,頂上那個蓋,車蓋,因為肺在人體的位置,五臟的位置,最上面,和內臟來說,它在最上面,它位置稱之為在上焦,把它類比為像皇帝出行時,車上那個蓋,是個類比的結果,說肺類似華蓋,那麼表述不能說類華蓋,就說肺為華蓋,作為臟腑來說,它居五臟之上,就這個意義講,類似這華蓋,這叫肺為華蓋的意義,它有什麼作用?有保謢臟腑的作用,肺在五臟最上,它覆蓋了臟腑,不僅覆蓋了心,也覆蓋了所有的臟腑,就這個意義講,稱為五臟的外衛,它有抵禦外邪的作用,實際上講肺為華蓋,從它的位置,在五臟當中,它的位置而言,它位置最高,它具體的作用,因為它覆蓋諸臟之上,所以說具有保護諸臟的作用,保謢諸臟,什麼意思呢?就是抵禦外邪侵襲於肺,那麼體現出具體的生理功能,叫統領一身之氣,就是說肺主一身之氣,肺全部功能,表現為它的屬性,這個生理功能,有什麼特性呢?有什麼屬性呢?實際囊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這樣從肺的位置,和其他臟腑的關係,類比它是華蓋,有覆蓋全身臟腑,保護臟腑的作用,可是抵禦外邪的作用,是它因為有覆蓋作用,覆蓋臟腑的作用,它起到一個牆的作用,所以說它有抵禦外邪的作用,實際上肺抵禦外邪的作用,是通過肺主宣發衛氣,發揮屏障作用,來抵禦外邪侵襲而實施的,這裡面的含義在這,把這個抵禦外邪的作用,也同樣類比為華蓋,它都屬於華蓋派生的,它居高,取臟腑之上,統領一身之氣,就是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它在上焦,肺主一身之氣,肺調節全身之氣機,從上而下,氣機運行通暢,氣的生成,運行,氣化過程是正常的,把這些作用,具體的作用,抽象出來,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如同皇帝出行的輦上面那個車蓋,保護皇上、天子、君主不受風吹雨淋,不受外界的干擾一樣,把肺這個屬性,這個生理功能所反應出來的屬性,定義為肺為華蓋。
    2. 肺為嬌臟,為什麼說肺為嬌臟呢?就肺本身與其他臟腑相比較而言,從形態講,中醫認為它叫做清虛之體,我們現代解剖,看解剖肺葉是空虛的,有肺泡,古人把它形容為,叫做清虛之體,既然是有縫隙的清虛之體,那麼邪氣就容易侵襲到裡,這是一。這個清虛之體,古人從解剖學已經看到了這個肺是非常嬌嫩的,從形態學到它的功能,都認為它是非常嬌嫩的,就這個意義講,說肺為清虛之體,稱它為嬌臟,我們透過它的本來意義,如何來理解肺為嬌臟呢?
      1. 肺直接和外界相通,最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肺主皮毛,肺主呼吸,直接和外界相通,那麼外邪侵襲,第一道關,就要侵襲到肺,這是第一。
      2. 不耐寒熱,請大家注意,古書上都講,說肺不耐寒,也不耐熱,說最容易受邪氣侵襲,僅僅提到不耐寒,不耐熱,應該說,風、寒、暑、濕、燥、火,它都不能耐受,都容易侵襲到肺,我們強調,不耐寒、不耐熱,是指調節肺臟的時候,一、要注意調節用藥,處方遣藥,要注意寒涼和溫熱藥的,調整它們之間的平衡,既不能夠過於苦寒,又不能過於溫熱,就這個意義講,它不耐寒,不耐熱。

    這就是它的肺的生理特性。

    第二個特性,肺為嬌臟,這是很有名的一個命題、一個判斷。所以治療肺的時候,調節肺的功能的時候,功能異常的時候,用藥的時候,後世醫家總結一個經驗,叫做「治上焦如羽」,羽毛的羽,說治上焦的病變,主要指肺的病變,提出治上焦如羽,說使用昏藥物,一定是清輕上浮的,偏於升發的藥,同時注意不要過於寒涼,過於寒涼,寒涼藥物是沉降藥物,也會影響肺的宣發,過於辛散,那麼不僅影響肺的宣發,而也影響肺的肅降,不利於調整肺的宣發和肅降的陰陽平衡,把這個特性、這個特徵,轉化為肺的生理特性,概括出來,抽象出一個概念,就是這些科學事實,經過分析加工,由科學事實,轉化為科學概念,抽象出來,定義它是特性叫肺為嬌臟,這個特性,對於我們指導臨床治療,是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的。

    肺氣與秋氣相通應,與心氣與夏氣相通,用同樣的道理,同樣的依據,旨在說明肺的生理功能,具有什麼樣的屬性呢?它與秋金之氣,氣化相通,所以在秋季的時候,肺病多,秋燥之氣,肺病為多,那麼也體現了肺臟與四時陰陽的相對應關係,通過這個簡表,我們簡要地歸納一下,肺的主要生理功能,重在理解它的生理意義,同樣,它的病理意義,作一般的了解,為學習中醫臟腑病機學,奠定個基礎就可以了。

    1. 肺主氣,包括肺主呼吸之氣,肺主呼吸之氣,它的作用就是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叫吸清呼濁,是人體同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這是一。

      要理解、掌握中醫臟象學說,對於呼吸過程的調節機制,一、肺主呼,二、腎主納,在這裡至少要記住,在學肺主呼吸的同時,記住,僅僅靠肺主呼吸,是不能完成呼吸的調節過程的,必須有腎主納氣的作用參與,這才能保證,吸清呼濁處於正常狀態。

      肺主一身之氣,它是通過參與宗氣的生成,而執行生成全身之氣的作用,二、通過肺的宣發肅降,達到調節全身氣機,保證氣機升降出入運行正常,這樣一個作用,在病理情況下,肺主氣的功能異常,一、它可以表現為呼吸異常,二、可以表現為氣的生成運行異常,比如,呼吸異常會出現咳嗽、喘,那麼氣的生成運行異常,就會出現少氣,氣不足,叫氣虛,呼吸無力,這樣一些病理變化,把這些變化概括出來,叫做氣虛,就是生氣的功能低下,那胸悶呢?呼吸有點胸悶,咳嗽、喘,因為肺主一身之氣,具有調理全身氣機的作用,在肺主氣的功能失調的情況下,不僅不能夠調節自身的氣機,也不能夠調節全身的氣機,那氣機運行失常就悶。
    2. 肺主行水,一、記住它的定義,它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通過疏通水道,調節水液代謝,二、記住一個重要的原理,肺為水之上源,在病理情況下,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體內的水液代謝障礙,具體會出現水濕痰飲這些病理產物,表現為病理狀態最容易出現的疾病,就是水腫。
    3. 肺朝百脈,它的作用就是助心行血,就是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循環,通過肺朝百脈的功能,我們由此也可以聯想到,它助心行血,聯想到肺和心的關係,在生理功能上,體現為肺氣和心血的關係,這一個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液運行障礙,表現為心肺之間氣血關係失調。
    4. 肺主宣發和肅降,從整體上,從肺的氣機運動的角度,來看肺的生理功能,抽象出來一個概念,叫肺主宣發肅降,肺主宣發,它能夠吸入清氣,排出濁氣,它主要的任務是排出濁氣,實際上是吸清呼濁,是同時進行的,能夠輸布津液,通過宣發衛氣,調腠理的開闔,肺主肅降, 它吸入清氣,保證呼和吸的動態平衡,呼吸調勻,它能夠輸布水液代謝,參與水液代謝的調節,它能夠通過噱嗽,達到清除異物,保持呼吸道清潔的作用。

      分而講之,分為肺主宣發和肺主肅降,實際上,宣發和肅降是同時進行,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為了便於學習,便於分析這個理論,如何來指導實踐,它的實踐意義,把肺主宣發,肺主肅降分別開來,我們學完了以後,要從整體上來認識,我們前面講陰陽學說,強調陰陽對立互根,那就站在陰陽對立互根,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理解肺主宣發和肅降,從它們的關係來理解,來正確的理解,肺主宣發的具體體現的作用,它具體的生理功能,剛才講了,從整體上,從運動狀態的角度,來定義肺的生理功能,因此,它表現出的生理功能:

      肺主呼吸,通過呼吸,達到主司全身之氣的作用,我們前面講,肺主一身之氣,取決於肺主呼吸,說肺主呼吸是第一位的,肺主一身之氣,實際上是在肺主呼吸之氣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作用。

      肺的宣發肅降失常,會影響水液代謝的運行。

      肺主宣發肅降的功能失常,會影響氣血的運行。

      就是影響到肺朝百脈的作用,那麼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就在這,這是從肺的氣機運動的角度,來進一步來強化,來闡述肺的生理功能。

    5. 肺主治節,是從高度來概括,肺具體生理作用,強調肺與心相比,和其他臟器相比,它在調節全身的功能的時候,它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輔佐心臟,治理調節全身各種功能的作用,在這裡講肺主治節,又把它定義限定在治理調節肺主呼吸,肺主水液,肺主行水,這類功能,來具體概括它的功能,就把肺,相輔之官,具有調節治理作用,這個概念,本來的含義,進一步縮小,縮小到概括肺臟本身的生理功能,定義肺主治節,是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要求同學們記住,說肺主治節。
    它是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就是總體對它定義,具體說來,它的內涵,包括肺主呼吸的作用,包括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包括輔助心臟、助心行血的作用,也包括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也就是說它囊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至於說我們講到的肺的生理特性,肺為華蓋,旨在說明,就心、肝、脾、肺、腎五臟而言,它們的位置而言,肺居於其他臟腑之上,位置最高,那麼肺葉,古書上講,肺葉能夠覆蓋在諸臟之上,這純粹是從形態學來看,這就是剖而視之,得出的結論,這是事實,就這個意義講,古人定義這個肺的特點,它表現的特點,就像一個華蓋一樣,對於人體的臟腑,具有保護作用,後世醫家進一步引申說肺為華蓋,它有抵禦外邪,統領一身之氣的作用,就這個意義講,又得出一個結論,叫「肺為臟之長」,是指肺為華蓋這個作用,由這推理出來,叫肺為臟之長,肺為五臟之長,肺為臟之長無非強調,肺在五臟系統當中,它的位置最高,覆蓋其他幾臟,有保護其他臟器的作用,就這個意義講,它是長,它是兄,它是長,我們今天理解肺為臟之長,應該從肺的功能角度,來理解肺為臟之長,肺在上焦,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第一關,它要呼吸,沒有肺的呼吸作用,就無所謂一身之氣,而只有一身之氣的生成、運行正常,人身的臟腑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說肺主呼吸起到決定的作用,就這個意義講,稱為肺為臟之長,關於這樣一個原理,古書有許多論述,同學們將來有精力的時候,可以專門去探討,一言以蔽之,無非強調,肺作為心臟的輔佐,起到治理調節的作用,強調它,僅次於君主之官,心的作用而已,至於肺為嬌臟,更重要的是,它這個生理特性,告訴人們,在調節肺的生理功能異常,病理變化的時候,處方遣藥,選擇藥物的性和味的時候,既不能夠過於苦寒,更不能夠過於辛熱,旨在於此,至於說,易受邪侵,任何一個臟腑,都是能夠受邪侵,古人稱它,五臟當中,唯有肺臟直接和外界相通,而在病因裡面,咱們中醫學強調的病因,外感病因,外因,風、寒、暑、濕、燥、火,直接通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入人體內,就這個意義講,它是最容易受邪氣侵襲,就這個意義說,它最容易被邪氣攻擊,那說它的低抗能力差,就這個意義講,它是嬌臟,在臨床意義上來看,像前面所說的,調節它的時候,注意,不得過猶不及,不得過於苦寒、過於辛溫,保護宣和肅的平衡,這是用藥和其它臟腑有它的特殊性,這就是肺為嬌臟的實踐意義,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五臟: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1)

    這一節我們接著往下講,講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脾主運化,運即是轉運、輸送,化有消化、吸收的含義,所謂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將水穀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這個定義包括兩個要素:

    將水穀轉化為精微。吸收精微並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脾主運化的功能可以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我們首先講它的運化水穀的功能,什麼叫做水穀?水穀泛指各種飲食物,所謂運化水穀,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對水穀精微的轉輸作用,脾運化水穀的具體作用,飲食水穀經口攝入以後,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作用,在此基礎上,靠脾的運化作用,將水穀化為精微,通過脾的升清、轉輸和溫煦作用,完成化和運的過程,化是指將水穀轉化為精微,脾將水穀轉化為精微,具體的地點是在小腸,至於為什麼在小腸,我們後面在講六腑的時候,再進一步講,在完成了將水穀化為精微之後,通過它的轉輸作用--運,吸收並轉輸水穀精微,將精微物質通過脾的升清作用,上輸給心肺,化為氣血,而後輸布全身,這就是脾運化水穀的具體機制和作用,通過脾運化水穀的作用和機制,我們由此可以後出兩個結論來:

    1. 脾為後天之本。
    2.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這是中醫學著名的兩個原理,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這兩個原理就是根據脾主運化的功能,推理出來的:我們講脾為後天之本,這個原理涉及到的概念: ① 脾  ② 後天  ③ 水穀精微  ④ 氣血通過這些概念,經過邏輯推理後,得出的結論為後天之本,我們看中醫學是怎樣推理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首先,我們看後天,後天是指人從出生之後到死亡,這一段生命歷程,人出生以後,必須攝取食物,通過食物轉化為精微,由水穀精微,轉化為生命必須的物質--氣和血,這是第一,第一點講的是後天必須有充足的營養物質,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這裡面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精微,一個是氣血,精微是指水穀精微,就是後天,他生存的必要條件:

    1. 要有水穀。
    2. 水穀必須轉化為精微。
    3. 精微只有轉化為氣血,才能構成有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脾主運化,水穀只有通過脾的運化作用,才能轉化為精微,在脾運化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水穀不斷地轉化為精微,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質--氣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以維持後天的生命歷程。將水穀化為精微,這個過程是由脾來完成的,就這個意義講,脾稱之為後天之本,這就是中醫學一個著名的原理,脾為後天之本,這樣一個原理不僅有它的理論意義,而且還有它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前面在講緒論的時候,講到了李東垣稱之為補土派,也叫補脾派,他有一個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論》,強調「脾胃一傷,百病由生」,那麼脾為後天之本,在後天的生命歷程過程中,脾在維持正常的生命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異常,就會使後天的生命歷程,從正常過程轉化為異常過程,也就是說從生理轉化為病理,正因為這樣,李東垣才提出來,「脾胃一傷,百病由生」的著名論斷,這一個原理對指導我們在臨床實踐、養生、防病、治療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比如,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研究,如何運用中醫、中藥來延緩衰老,期望人們能夠永保青春,調理脾胃,從古到今,都是一個重要的延緩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為後天之本,第一個問題講,脾為後天之本,這樣一個原理是怎樣得出來的。

    第二個原理,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論證這樣一個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一、氣血,二、源,就是源泉,三、水穀精微,四、脾,中醫學是通過這些概念,經過推理得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判斷。

    氣血,中醫學認為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基本物質,也就是說,人要想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必須有充足的氣血作為物質基礎。

    中醫學認為水穀精微,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來源。

    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水穀轉化為精微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來完成的,因此得出結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這兩個命題或者說這兩個原理,它們共同的使用的概念,它的根據: 一、最根本的就是脾主運化的功能,在這個條件下,前提下,涉及到水穀、精微、氣血、後天,這樣幾個概念,中醫學應用中醫的科學概念,按照中醫學的思維邏輯,推斷出來這樣的結論,那麼脾為血氣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原理,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的理讖意義在於中醫強調,脾在化生生命物質當中的重要作用,氣血化生匱乏,中醫在治療上首先想到是脾,這就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實踐意義。

    下面我們講脾主運化水液,運化水液又稱運化水濕,什麼叫做運化水液,脾主運化水液,就是指脾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換言之,就是脾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脾運化水液和運化水穀是同時進行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分別講運化水穀的作用機制、過程,講運化水液的作用、機制和過程,兩者是同時進行的,脾運化水穀、運化水液的具體機制、過程是什麼呢?大家看這個示意圖,這裡面講的水飲是飲食物的同義詞,就是水,那麼飲和水,我們喝的飲料,水液進入胃以後,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將飲食物當中的水飲轉輸,運輸到脾,換句話說,脾接受了由胃傳送來的,經過胃初步消化的水飲,通過它的轉輸作用,將有用部分的水液,我們可以稱之為清,在這裡面講,水液的清濁,清是指對機體有營養作用,有用這一部分的水液,我們稱之為津液,通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上輸於肺,而後通過肺主行水的作用,來敷布全身進行代謝,脾到肺這是它的第一個機制,就是通過脾的升清作用、轉輸作用,將經過脾的運化以後,這個水液,這個水濕,將其有用那部分,我們稱之為清,有營養作用的部分,通過它的升清轉輸作用上輸給心肺,上輸給肺,脾的作用,到此結束,由肺主行水的作用,那是我們上一節講,肺主行水,是靠肺發揮它的作用,通過它的機制來進行調節,這是第一,它的機制。

    第二、通過脾的轉輸作用,在它運化以後,那個水液,經過運化的水液,其中有一部分,是暫時不能為機體所利用的,我們稱之為水液的代謝產物,如果說清是有用的,那麼我們這裡肯定稱這一部分代謝產物,暫時對機體不能被利用的,無用的,與有用的那個清相比較而言,我們可以稱這部分水液叫做濁,這部分水液通過脾的轉輸作用,通過三焦的水道,又一次提出水道,脾到肺也要通過水道作用,那麼脾到腎也要通過水道作用,也就是說,省略了三焦水道這個概念,這裡面包含了水道的概念,省略了這個,那就是脾通過它的轉輸作用,將經過它代謝以後,暫時不能被機體利用的代謝產物,稱之為濁,下輸到腎,到此結束它的功能,至於說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促進膀胱的氣化作用,將這部分代謝產物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維持機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那是腎和膀胱的作用,脾的作用過程和機制,它的作用過程,就在於它接受了胃所傳輸給它的水液,經過運化以後,分為清和濁,清,通過它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肺,到此結束,濁,通過它的轉輸作用,下輸於腎,到此結束,那麼脾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相當於一個樞紐,上至上焦的肺,下至下焦的腎,這就是脾調節水液代謝的過程和機制,這樣一個理論,

    • 它回答了,脾為什麼能夠調節水液代謝,就是說脾在水液代謝的機制和過程。
    • 它回答了脾在水液代謝當中的重要作用,起個樞紐的作用。

    到現在我們也講到,肺為水之上源,現在講脾主運化水液,我們下一節還要講腎對水液代謝中的作用,如果說,它在中醫理論裡面說,肺是在上焦,脾是在中焦,腎是在下焦,那麼脾在上、中、下三焦,它居於中焦,稱為連接上下的樞紐,就這個意義講,中醫文獻稱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脾稱之為中流砥柱,這一個理論,在指導臨床實踐,中醫學在治療水液代謝異常,水濕痰飲、水腫這一類疾病,就是水液代謝異常所引起的,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治脾,健脾燥濕,治脾,治療方法有個健脾燥濕,是治療水液代謝失常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個,脾的第二個生理功能,脾能生血和統血,

    脾生血,脾生血是指脾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為什麼脾能夠化生血液呢?它是由它的機制,是由脾運化功能所決定的,血液、血氣、氣血,它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水穀精微,水穀精微是由水穀化生而來的,脾通過運化水穀的功能,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為血液的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質來源,就這個意義講,脾具有生血作用,具體的生血機制,脾化生血液的機制,是脾將水穀精微上輸至心肺,由心肺化赤而為血,因此中醫文獻稱,說血液源源而來,化生於脾,也就是說,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源泉,是指脾通過運化水穀精微,為氣血的化生,為血液的化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這一個理論來說明,脾在化生血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上,中醫認識脾化生不足的病理變化,和治療血液不足的疾病,補脾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它的理論依據,就是脾能夠生血,脾不僅能夠生血,而且還能夠統血。

    第二個功能,脾統血,脾統血是指脾統攝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的作用,古書把這個功能叫做脾能攝血,中醫學認為,脾所以能夠統血,它的作用機制是脾氣的固攝作用,至於說氣對血的固攝作用,我們將來在氣血津液這一章,要進一步講,這裡面涉及到氣本身的功能之一,它有固攝作用,那麼它的機制是通過脾氣的固攝作用來完成的,在理論上,這一功能解釋了脾是參與血液運行的調節,我們前面講了血液運行的三個基本條件:一、心氣充沛--心的陽氣充沛。二、血液充盈。三、脈道通利。脾統攝血液,它涉及到了保證血液正常運行的條件,其中:一、保證脈道通利,一是保證脈道完好無損,使血液不溢於脈外,脾統攝血液,另外還有一個含義,通過它的生血作用,保證血液充盈,它在血液的運行過程中,它參與了這樣一個過程,它在實踐上,對於出血性疾患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脾不能夠統血,在病理狀態下,我們稱之為脾的統血功能失常,用一個高度概括的語言,叫做脾不能統血,脾不能統血,就會出現血液溢於脈外,出現各種各樣的出血性病理改變,一般說來,脾不統血所表現的出血性病理改變,多為慢性的出血性改變,少有急性的出血性改變,它出血的特點,一、慢性的,二、量少,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出血量多,而且急,在那個時候就不叫脾不統血,將來我們在病理上還進一步講,那又有另外的概念來表述,這就是脾生血的功能,脾統血的功能,它的理論意義,它的實踐意義,那為什麼?我們上面講,回答了為什麼說脾能夠生血,為什麼說脾能夠統血,生血和統血都是在脾主運化的基礎上,所產生的。

    脾的功能--脾主升清,脾主升清這樣一個概念,在現行的中醫理論中,講臟象學說的時候,兩種處理方法,我們昨天講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提到:一、這個概念把它定為生理功能概念,二、把它定為生理特性的概念,在我們這本教材裡面,仍然是延續五版教材的傳統,把它定為生理學概念,何為升呢?升有上升、升舉的意思,清,是指輕清的精微物質,到此為止,我們多次提到清濁的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下,它有不同的意義,講氣的清濁,輕清之氣,有上升趨勢這樣的氣,我們稱為清,那麼有沉降、向下作用趨勢,從它的氣的運動趨勢來說,我們稱這個濁,是氣分清濁,我們上面又講到人體的水液,經過脾的運化以後,化生為有用的部分,也代謝出無用的部分,在水液代謝,有用和暫時不能利用這一部分,我們稱有用的,就稱之為水液的清,那麼暫時不能利用的代謝產物,我們就把它稱之為水液之濁,這再一次告訴我們,理解清濁這個概念,要充分的考察它的語言環境,來界定這個清濁的內涵,在這裡面的清,是從脾運化水穀精微的定義來說的,是指脾所運化的精微物質,那麼具體脾怎樣升清的呢?也就是說它的升清作用,到底發生了什麼作用呢?一、是將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通過轉輸作用,上輸到心肺,通過心肺化生氣血營養全身,實際上它的升清作用,只在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由心肺作用以後,化生氣血來敷布到全身,講到升清這個過程,就是將水穀精微,上輸到心肺,至於說通過轉輸作用到達全身,不僅僅是靠脾這一個作用,它經過心肺化生氣血以後,就涉及到心和肺的作用,不僅僅是脾本身的作用,這是第一個作用,升清作用。 第二、脾通過升清作用,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穩定,這是一個重要的題目,也是我們學習這一節裡面一個難點,那麼人體內臟的位置的恒定,中醫學從氣機學說來說,這樣來認識, 一、氣機通過它的升降出入作用,五臟系統的氣機,都各自維持正常的升降出入,才能保證人體各臟腑的位置相對恒定,這是第一。 第二、中醫的氣機學說認為,上焦、中焦、下焦,就五臟系統來說,氣機的運動形式雖然各有升降出入,但是它們之間相比較而言,各有側重,它的一般規律是,在上者宜降,就是上焦心肺,它的氣機升降的作用,雖然它本身有升有降,它的主要趨勢應該向下,而在下焦,肝腎,說在下者宜升,就是說在下的臟器,它的氣機升降的趨勢,應該是以升為主,那麼中焦的呢?中醫學認為,脾胃居中焦,能升能降,在中焦的臟腑既有升也有降,那麼脾胃,中焦的脾胃,能升能降,才能保證,上焦的臟腑下,下焦的臟腑升,維持機體五臟系統正常的上下、升降、出入,動態平衡,這是中醫從氣機學說,提到了一個氣機學說,就講升降出入,這已經反復講了幾次了,氣機運動形式,從臟腑的氣機運動形式來考察,它們在什麼狀態下,才能夠正常呢?生理功能正常呢?只有在上、中、下三焦所屬的臟腑,它們維持各自的本身升降出入,處於和諧狀態。 二、臟腑之間上、下,上焦、中焦、下焦之間的升降出入,也必須維持和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 一、意味著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正常。 二、意味著就人體臟腑的位置而言,意味著它們的位置相對恒定。 那麼,為什麼說脾主升清?特殊強調它能夠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呢?剛才我們講,脾胃居中焦,它能上能下,這裡面講,是脾氣要升,因此有脾氣主升,這樣一個原理,胃和脾,相比較而言,胃宜降,就是脾和胃、升和降,構成一對矛盾,脾胃就氣機的運動形式升降而言,構成了一升、一降,那麼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既相互對立,又要互根,兩者維持和諧狀態,說明什麼呢? 一、脾胃的功能正常。 二、脾胃的位置恒定,脾胃的位置恒定、居中。 它才能成為樞鈕,使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保證全身五臟系統氣機升降運動正常,從而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從這個原理,這個功能,它的理論依據,是根據中醫的氣機學說而來,這是從五臟系統氣機運動的狀態,升降出入的關係來論述的,這一個原理,我們將來在講氣血津液的時候,在進一步講氣機的概念,氣機運動形式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論述,在此,同學們只要作一般了解就可以,那麼抓住它一個重點,強調是脾升和胃降,構成一個和諧的矛盾,它是升降的統一體,意味著,脾才能正常的升,脾正常的升,就是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一個重要機制,就這個意義講,脾氣主升,抓住這一個命題的基本機制就可以了,從這樣來理解,它有什麼實踐意義呢?脾氣主升,這一個原理和脾主升清作用,這樣一個原理,它有什麼實踐意義呢?中醫學認為,凡是人體內臟位置,不相對恒定,是指向下,有稱之為下垂,就是下移,中醫的術語叫下垂,不叫內臟下移,叫做內臟下垂,人體的臟腑,內臟下垂,責之於脾氣不升,責之於脾主升清作用功能失常,因此,中醫治療人體內臟下垂,常常治脾,通過脾的作用,來升舉中氣,脾在中焦,稱之為中,就是通過調節脾的升清作用,保證脾氣主升,使脾氣主升的度,回復到正常的生理狀態,來和胃的降,保持和諧狀態,達到治療內臟下垂的目的,在臨床上,將來同學們在學內科的時候,有個著名的方,叫補中益氣湯,它能補中益氣,子宮脫垂,脫肛,都稱之為內臟下垂,那麼首先想到的就是補中益氣,就是根據脾主升清這個作用而來的,那麼這裡面主要是指脾氣主升,這個原理所決定的,是從氣機運動的形式,氣機運動的學說來說明它的作用。

    下面第二個問題,我們講脾的生理特性:

    脾宜升則健,這個結論也可以說是一個原理,這樣一個原理,這句話是一個判斷句,脾升則健,是用判斷,這個原理的理論依據,脾氣主升,從臟腑的運動形式來考察它,那麼脾在什麼情況下,它的運動形式,考察它,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它才能夠充分發揮我們剛才所講到的脾主運化,脾主升血、統血等,它才能夠成為氣血生化之源,才能夠行使後天之本作用呢?從臟腑的運動狀態,氣機運動狀態來考察它,那麼它必須始終保持升,這樣一個狀態,既不能夠太過,升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所謂「過猶不及謂之平」,這個升必須是平,達到平,在這種狀態下,意味著脾的功能正常,就這個意義講,脾為氣機升降的樞鈕,機制之一,那麼我們前面講,脾要升,講到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時候講到,脾要升,胃要降,兩者構成一對矛盾,相互對立,互為根本,維持著和諧狀態,這個時候才能夠保持脾和胃的功能,各自正常,我們在這裡強調,脾宜升則健, 一是從脾本身,從它的氣機運動狀態來考察它,它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它才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它必須是升而且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過,取其平, 二它是和胃相比較而言的,那麼胃必須也是降,既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才能夠保證脾的升,既不太過又無不及,也就是說維持脾氣宜升, 一、我們強調脾的作用趨向,脾的氣運狀態要升,它是以胃氣宜降為前提,所以兩者互為因果,互為條件,宜升宜降,在這種意義下,就脾和胃相比較而言,我們強調它以上升為主,就這個意義講,說脾氣主升,由脾氣主升,得出個結論,最終得出,那麼脾氣宜升,脾宜升則健,脾氣主升是指從它的升清作用而言的,這個作用,得出來宜升則健,因為它有這樣的作用,它這樣一個狀態,才能維持脾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從不同的角度,回答一個問題,脾宜升則健,脾氣主升,都旨在說明,從氣機運動,指臟腑氣機的運動狀態,來說明脾的正常功能,維持正常功能,它的必要條件,這樣一個結論,或者說,這樣一個原理,對於我們考察脾的生理病理,有重要的意義,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生理上,在理論上,我們必須強調,脾氣始終保持升的適度,才能夠與胃的適度的降,構成一對和諧的矛盾,既矛盾又統一,在這種條件下,就能夠保證,人體五臟系統,上焦、下焦,升降出入正常,才完成它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這樣的作用,在這樣的條件下,它才能發揮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功能、作用,就這樣一個理論,我們從臟腑的氣機運動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明,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從臟腑氣機的角度,脾胃這個中焦的軸,樞紐,一旦維持正常狀態,全身臟腑系統都處於正常狀態,全身臟腑處於正常狀態,生命物質就源源不斷而來,後天的生命歷程,就維持在正常的範圍之內,正常狀態,這裡起決定因素強調是,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只從這一個角度,我氜也可以論證,脾胃為後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這樣一個原理,休息。

    第18講 五臟:脾的生理特性(2) 肝的生理功能(1)

    現在上課,這一節我們講脾的生理特性,講了第一個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稱脾氣宜升,得出來脾宜升則健,這樣一個著名的原理,由這個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則健,這樣一個規律來,下面我們講脾第二個生理特性:

      脾喜燥惡濕,這也是咱們中醫理論當中一個難題,在這一節也是一個重點,涉及到中醫的氣化、涉及到運氣,在這裡只要求同學們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實踐意義就可以了,根據氣化學說、運氣學說,至於什麼是運氣學說,以後同學們再學習,暫時這樣來理解,規定脾和胃在五行同屬土,根據運氣學說,那麼還要分陽土和陰土,是濕土還是燥土,脾和胃這二者,規定它們的陰陽屬性,胃為陽,脾為陰,同屬土,胃為陽土,脾為陰土,就氣化來說,胃為燥,脾為濕,那麼濕和燥兩者相比較而言,按照陰陽的屬性,濕屬陰,燥屬陽,把陰陽去掉,從氣化來說,燥濕來說,規定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同學們先理解到這個程度,就是濕土是指脾而言,燥土是指胃而言的,那麼這個燥和濕,有什麼關係呢?根據陰陽學說,燥濕相對,陰陽相對,應該處於和諧狀態,也就是說脾濕和胃燥,處於一個和諧狀態,意味著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這是一。

    第二,就燥與濕相比較而言,中醫還認為燥能勝濕,燥能抑制濕,使濕處於和諧狀態,叫做無過、無不及,那麼燥和濕,燥屬陽,濕屬陰,我們上一節曾講,陽和陰之間的關係,陽起主導作用,這裡為什麼強調濕與燥的問題,強調這個陽,燥能勝濕,沒有陰濕能勝燥,這裡也體現了陰陽之間的關係,陽主陰從的關係,強調是陽氣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點記位,燥能勝濕,至於為什麼燥能勝濕,有興趣的同學,就這個理論問題,將來在學習運氣的時候,再進一步去探討,這裡只記住脾濕胃燥,這兩者比較而言,燥能勝濕,勝濕的結果,使濕處於無過、無不及的狀態,這樣才能保證脾的功能正常,反之,燥不能勝濕,那就是會出現,濕太過,也就是說,胃的燥不能仰制脾的濕,達不到兩者和諧狀態,就會出現脾的濕太過,在這種情況下,脾由正常生理狀態轉化為病理狀態,就這個意義講,脾惡濕,它和燥相對,所以古人得出個結論,叫脾喜燥惡濕,由於這個性質,我們有兩點需要注意,脾是運化水液,脾要運化水濕,換言之,脾能運濕,而這裡面講脾惡濕,那就是說,脾既運濕又惡濕,運濕保證燥和濕處於和諧狀態,使體內的水液代謝,維持正常的狀態,不致於有水濕停聚,那麼又惡濕,一旦濕氣太盛,又要影響了脾的功能,這是一對矛盾,這也體現了中醫思維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就這個意義講,脾喜燥惡濕,我們今天來理解,喜燥,本來燥能勝濕,能抑制它,而不應該是喜,應該是怕燥,所謂喜燥,在這裡是指燥對濕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過也不可以,在這裡喜燥理解為,需要燥和它維持平衡,惡濕是惡濕之太過,不是濕之適度,濕之適度是它正常的狀態,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這樣來理解脾喜燥惡濕,這是脾的一個重要生理特性,這樣一個生理特性,在理論上,我們從脾胃,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從燥濕之間的關係,強調燥與濕的和諧,從性能上,也可以進一步來論證,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後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濕適度,既無太過又無不及,從生理特性來說,在這樣的條件下,意味者,脾的生理功能處於正常狀態,脾的升、胃的降,處於正常狀態,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夠化生氣血,成為氣血生化之源,才能夠成為後天之本,它才能夠維持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平衡,這是從脾胃的屬性、氣化的屬性來說,又進一步來說明脾胃的功能,中醫理論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一個問題,我們講脾主升清,從氣機的升降角度,來說明脾胃是正常狀態,需要什麼條件,那麼從脾與胃、燥與濕之間的關係,來進一步又論述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意味著脾的生理功能正常,那麼脾的生理功能正常,意味著脾胃執行氣機升降樞紐的作用正常,脾胃能夠執行氣機升降樞紐的作用,保證了五臟系統氣機運動正常,意味著人體處於正常生理狀態,各個臟腑都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這是中醫理論在講述每個概念、每個原理,都從不同角度,回答一個什麼問題?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能就概念記概念,進一步探索,它想說明什麼問題,在什麼解度,它想回答這個問題,最終要想說明什麼問題,它的實踐意義,這樣一個屬性,決定了中醫對脾的病變,一旦出現各種各樣的改變的時候,它的治療,特別是處方用藥,要注意它喜燥惡濕,要注意不能用加重脾濕的藥物,將來在學中藥的時候,學方劑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多用辛、溫、散,這樣的藥物,取它燥濕的作用,保證維持濕土和燥土之間關係的平衡,將來學習中藥,老師講勝濕的藥物,多辛溫香燥,這個結論哪來的呢?脾喜燥惡濕而來的,那麼強調病理的情況下,多強調脾的陽氣不足,在虛證狀態下,濕氣盛,就是它的性質所決定,脾有病,多表現為,或者是容易表現為,水濕停聚,所以調節脾,治脾的一個基本原則叫祛其濕,將來同學們學習方劑的時候,任何一個調理脾胃的方劑,都有祛其濕的藥物,這個理論依據,就是脾喜燥惡濕。

     第三個特性,做一般了解,就是脾在五行與長夏氣化相通,長夏濕氣盛,脾主濕,它(長夏)和它(脾)同一系統,脾的生理病理,在氣化上與長夏是相通應的,通過這個簡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運化、生血、統血,升清是從氣機升降的角度,進一步來回答運化、生血、統血,這裡總在強調,運化的水榖精微、運化水濕,保證氣血生化之源正常,通過生血、統血,保證氣血的化生和運行是正常的,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是它的主要功能產生的作用,至於說脾主升清,旨在說明維持脾主運化、生血、統血,這樣一個生理功能,需要脾本身具備什麼條件,這是從氣機升降的角度強調它,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從臟腑的氣機運動狀態來進一步闡述,所以有的教材把脾主升清放在生理特性裡面,也是合理的,這裡面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它的問題,說明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脾主生血、統血,我們強調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學習五臟生理功能,這是一個重點,著重從脾主運化這個功能來理解,它和水榖、和精微、和氣血的關係,至於說升清,喜燥惡濕,都是從脾的性質,脾的運動狀態,從這個角度來進一步論證,如何保證,脾為後天之本,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從不同角度,最終這些問題,生理特性、生理作用,都在說明和論證,脾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至於說執行這樣一個作用,它通過什麼功能、什麼機制來執行。

    下面講肝,這又是臟象學說五臟當中,最難學的一個地方。

     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

    什麼叫做疏?什麼叫做泄?疏有疏通的意思,泄即發泄,升發,那麼什麼叫做肝主疏泄呢?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痛而不滯,這樣的作用,再簡單一點,記這個定義,那就是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通暢的作用,那麼什麼叫做氣機通暢呢?就是通而不滯,散而不瘀,因為它有升發的作用,有散的作用,散而不瘀,通而不滯,瘀和滯,它們意義相近,不瘀不滯就是通,所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以把它定義,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的作用,用它的功能來定義肝主疏泄,從古到今,對肝主疏泄的釋義,對它進行定義,包括語義定義,這是語義定義來說的,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我們在這裡,用它的功能來定義它,那麼具體肝主疏泄有哪些作用呢?在定義肝主疏泄這個概念的時候,又進一步出現機機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在講氣一元論的時候,講氣、氣化、氣機,那個氣化,講氣的運動變化,而氣機講氣的運動,它表現為升降出入,這樣一種形式,在講脾,我們講脾升胃降,講脾主升清,脾升胃降,成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那麼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的氣機通暢,就是維持五臟系統的氣機運行正常,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說中醫認為氣機運行正常,意味著通、不滯、不瘀,就是疏通的意思,那麼我們根據肝主疏泄,對全身氣機調節作用,把它所有的功能抽象出來,總的,它的功能,都是在調節全身氣機基礎上派生出來,從這個角度來定義它,將來同學們看書,看參考書、讀文獻,對於肝主疏泄的定義,採取不同的方法定義,我們在這裡,不是簡單的進行語義定義,如果簡單的語義定義,過去的中醫文獻也有,什麼叫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疏通發泄升發的作用,這是對這個術語的釋義,對疏泄的釋義,也可以說是一個語義定義,我們在這裡講的肝主疏泄的定義,是在語義定義的基礎上,採用功能定義的方法,來表述肝主疏泄的概念。

    肝主疏泄的具體的生理功能是什麼呢?就是它具體生理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叫調節精神情志,我們在講心主神志的時候,講到心藏神,情志,在五行學說中講到,五志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由七情在五行表中分類,成為五志,把這個稱作為情志,就是人的情志活動,也就是說人的思想感情活動,那麼這個情志活動,與肝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前面講了心藏神,又講了五臟藏神,又講了腦主神明,最終我們強調中醫的神志學說,是心藏神和五臟藏神,說心藏神,心為主導,強調五臟藏神的基礎上,強調心為主導,在此講肝主疏泄的時候,肝能夠調節情志,在調節人的,神的作用過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那麼它是通過什麼來調節人的情志,維持人的神的活動當中的情志活動呢?按照中醫的理論,氣機學說,就是全身的氣機必軉通暢,不滯、不瘀,在這個條件下,人的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全身氣機的調暢,雖然是五臟系統皆參與,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依賴於肝的疏泄功能,就這個意義講,肝主疏泄,它具有調節精神情志的作用,就是說肝主疏泄,它通過調整全身氣機,保證全身氣機通暢,維持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正常,達到調節人的情志活動的作用,已有的文獻、教材,通過肝的疏泄,調節氣機,保證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血,使血的運行正常,為心神提供重要物質基礎,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論述,肝能夠調節精神情志的重要機制,這裡面強調了肝和心的關係,第二個,從什麼角度出發,從什麼前提出發,來論證肝能夠調節情志作用,我在這裡講了兩個推理過程,第一個,從總體上,依據我們在這裡對肝主疏泄的定義,從總體上進行推理,那麼肝主疏泄,它能夠調整全身的氣機,使氣機通暢,氣機通暢,意味著全身臟腑功能處於正常狀態,全身臟腑功能處於正常狀態,意味著五臟藏神、心主神志的功能,就神志來說,都處於正常狀態,在這裡從氣機通暢的角度,強調肝的主導作用,由此得出,肝主疏泄對情志調節有作用。那麼第二種推理方法,就是從心主血脈,心主神志的關係,它說心血是心藏神的物質基礎,這個教科書也這樣講,如何來理解心血和心神的關係?血是生命物質之一,應該理解為,是神志活動的物質之一,我們常用的生命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基本物質,那麼神志活動要想正常,五臟都藏神,意味著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那麼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就物質基礎來說,生命物質來說,那麼氣血精津液,都必須處於正常狀態,這是從總體上來理解,生命物質和神的關係,從心和肝的關係,站在氣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那麼講到心血、講到氣血的關係,氣機通暢,才能保證血液源源不斷地到達於心,維持心的功能正常,那麼心就可以發揮主神明的作用,這是從心和肝的關係,這個的角度來論述,心血和心神的關係,聯繫到肝,來論述肝主疏泄、調節情志,同學們在學習古文獻、學習教科書、閱讀文獻的時候,看到每個作者,他的前提是什麼?他的依據是什麼?他是從什麼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論述這個問題的,這樣就容易理解概念,不至於出現歧義,說這本書是這樣講的,那本書是那樣講的,為什麼眾說紛紜呢?我上述講的,從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活動的作用機制,不是互相矛盾的,實際是統一的,僅僅是論證結論的時候,是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思維路線推理出來的,這是第一點,講它的作用,叫肝能夠調節精神情志,這是一個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中醫文獻,根據它這個作用,高度概括、提煉出一個科學術語,叫肝主謀慮,這樣一個生理作用,我們從這兒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就是人的情志活動,人的情志活動雖然與五臟都相關,和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中醫學對情志的異常,就是喜、怒、悲、恐、驚,這樣情志的異常,首先責之於肝,那麼既然前面我們講,中醫神志學說,講到,既然承認心主神明,心為主導,生命的主宰,這個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你為什麼到這兒又講,肝主疏泄,在調節全身情志當中的重要作用呢?為什麼中醫講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這就是回到我們剛才對肝主疏泄的定義,從保證全身氣機通暢的這個生理作用,這個角度看,雖然五臟都參與,但是肝起決定性作用,就這個意義講,我們得出結論,肝主謀慮,情志功能的正常與否,和肝關係最密切,講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強調它在調節精神情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沒有排斥心為主宰,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因此,中醫在臨床上治療情志性疾病,首先責之於肝,這個理論,在當前治療心身疾病當中,是一個重要的依據,由肝主疏泄能調節精神情志,派生出來的,疏肝的方法,就是調肝,就是調理肝臟的陰陽平衡,是治療情志生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選手段。

    第二,講肝主疏泄能夠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疏泄的功能,為什麼能夠促進水榖的消化吸收,前面講水榖的消化吸收,責之於脾主運化,後面在六腑還要講胃的腐熟、脾的運化,都是責之於脾胃,那麼肝主疏泄和脾胃的運化,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說,肝主疏泄,它具有促進水榖精微消化吸收,這樣一個作用,作用機制是什麼呢?第一,它能協調脾胃的升降,這個理論,這個機制,就是從五行的木與土的關係來的,在正常狀態下,木必須疏土,土得木而達,我們把它化為臟腑的話,脾得肝而達,只有在肝的功能正常的條件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從正面說叫肝能疏土,肝疏土,但是保證土脾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具體怎麼實施呢?它怎麼樣來保證的呢?我們前面講脾的運化,胃的腐熟受納,把它兩者結合起來,來完成脾胃對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我們在講脾宜升則健的時候,提到脾升胃降,講到脾升胃降處於和合狀態,意味著脾胃的功能正常,就運化水榖精微而言,意味著脾胃運化水榖精微,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脾的升、胃的降,脾胃同屬土,說土得木而達,木正常疏土,正常叫木能疏土,脾和胃才能維持正常的氣機升降和諧狀態,肝的疏泄功能,就是通過調節脾升胃降,保證脾之升、胃之降處於和諧狀態,為脾胃完成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條件,因此說,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具體說是調暢脾胃的氣機升降,為脾胃的水榖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的條件,因此,脾胃對水榖消化吸收障礙,我們在病理上也好、在治療上也好,都要想到肝,比如:我們吃東西多了,一個字,有個特殊表現,脹,這個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點東西他就感覺到脹,脹是氣機阻滯的一種表現,中醫講氣滯則脹,說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調,有一個脘腹脹悶,脹,這個脹是脾胃的氣機鬱滯不通,氣滯則脹,那麼立刻就想到這個氣滯,這個氣機,取決定肝,因此,中醫治療脾,我們上面講過,祛其濕,還有第二個原則,中醫調理脾的功能,還有一個叫理其氣,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有興趣的同學,你可以去查一查,調理脾胃的方子裡面,每一個方子裡都有那麼一、二味理氣藥物,為什麼用理氣藥物,它的理論依據就在這裡,調整肝和脾的關係,體現了木疏土,肝主疏泄,通過木疏土這個機制,來協調脾胃的升降,保證脾胃的消化系統功能的正常,這是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機制。第二個機制,它能夠分泌排泄膽汁,這裡面請同學們注意,中醫學對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生理機制,和同學們在中學所學的《生理學》,現代生理學所學的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機制是不同的,生理學講,膽汁的生成在膽,分泌和排泄還在膽,膽囊的收和縮來進行排泄,現代生理學已經明確的指出,膽汁對消化吸收有重要作用,這是生理學的角度,而中醫學認為,這個膽汁的生成不在膽,而在肝,中醫過去的文獻有一句話,膽汁的生成,叫做借肝之餘氣而成,生成之後貯存於膽,而分泌的時候,要靠膽的疏泄,就是靠膽它本身疏泄功能正常,而膽的疏泄功能正常,取決定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就膽的生理來說,中醫和西醫,兩種不同的學說,中醫強調,它生成在肝,分泌到膽,貯存,最後分泌排泄,不是取決於膽囊本身的收和縮,用中醫的話說,膽的收和縮,叫膽的疏泄,這個疏泄取決於肝的疏泄,這是第一,將來我們在講六腑,膽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它的生理機制,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與肝有關,雖然在膽,它強調是肝。 二、中醫學在膽汁對消化吸收作用這一點,早在《內經》時代,就認識清楚了,和現代生理學,認識毫無二致。 第三、它這個作用,膽汁具有幫助消化吸收的作用,有促進水榖精微、消化吸收作用,講中醫膽的生理時,強調肝的疏泄決定於膽的疏泄,保證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正常,肝就是通過肝的疏泄作用,來調節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從而達到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這是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的第二個機制。那麼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就會出現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異常,那麼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異常,在病理情況下,不僅會出現肝主疏泄的病理改變,它必然出現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病理改變。

    第三、它還能夠維持氣血的運行,也就是說,肝主疏泄是維持氣血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在這裡講肝主疏泄,在調節精神情志這樣一個原理,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叫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這個結論,對當前指導我們認識心身疾病和治療心身疾病,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瘀致病這個結論,這個原理,它的理論依據,就是肝主疏泄,能夠調節精神情志,保證氣機通暢,情志活動正常,那麼肝主疏泄的功能異常,也就是說,它不能夠疏通氣機,稱之為瘀,肝調節全身氣機的條件是通而不滯,散而不瘀,瘀意味著氣機不通暢,由於肝調暢氣機的功能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叫因瘀致病,那麼在病理狀態下,反過來,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異常,在病理狀態下,又可以影響神的功能,影響氣機的通暢,換句話說,在病理狀態,人們不論是什麼樣的疾病,哪個系統的疾病,都常常會出現情志活動的異常,中醫學把這樣一個過程叫因病致瘀,我們這個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論證心身疾病,現在從心身疾病的角度看,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稱為心身疾病,都有情志精神狀態的改變,或者是先由情志精神狀態的改變,導致的疾病,或者兩疾病狀態下,引起情志異常,這在中醫用因瘀致病或因病致瘀,這樣一個理論,就可以解釋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中醫就是這樣來認識心身疾病,對於指導我們治療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節課到這裡。
    五臟: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特性

    下面講肝,這又是臟象學說五臟當中,最難學的一個地方。

     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

    什麼叫做疏?什麼叫做泄?疏有疏通的意思,泄即發泄,升發,那麼什麼叫做肝主疏泄呢?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痛而不滯,這樣的作用,再簡單一點,記這個定義,那就是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通暢的作用,那麼什麼叫做氣機通暢呢?就是通而不滯,散而不瘀,因為它有升發的作用,有散的作用,散而不瘀,通而不滯,瘀和滯,它們意義相近,不瘀不滯就是通,所以肝主疏泄的功能,可以把它定義,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的作用,用它的功能來定義肝主疏泄,從古到今,對肝主疏泄的釋義,對它進行定義,包括語義定義,這是語義定義來說的,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我們在這裡,用它的功能來定義它,那麼具體肝主疏泄有哪些作用呢?在定義肝主疏泄這個概念的時候,又進一步出現機機這樣一個概念,我們在講氣一元論的時候,講氣、氣化、氣機,那個氣化,講氣的運動變化,而氣機講氣的運動,它表現為升降出入,這樣一種形式,在講脾,我們講脾升胃降,講脾主升清,脾升胃降,成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那麼肝的疏泄功能,對全身的氣機通暢,就是維持五臟系統的氣機運行正常,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說中醫認為氣機運行正常,意味著通、不滯、不瘀,就是疏通的意思,那麼我們根據肝主疏泄,對全身氣機調節作用,把它所有的功能抽象出來,總的,它的功能,都是在調節全身氣機基礎上派生出來,從這個角度來定義它,將來同學們看書,看參考書、讀文獻,對於肝主疏泄的定義,採取不同的方法定義,我們在這裡,不是簡單的進行語義定義,如果簡單的語義定義,過去的中醫文獻也有,什麼叫肝主疏泄,就是肝具有疏通發泄升發的作用,這是對這個術語的釋義,對疏泄的釋義,也可以說是一個語義定義,我們在這裡講的肝主疏泄的定義,是在語義定義的基礎上,採用功能定義的方法,來表述肝主疏泄的概念。

    肝主疏泄的具體的生理功能是什麼呢?就是它具體生理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叫調節精神情志,我們在講心主神志的時候,講到心藏神,情志,在五行學說中講到,五志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由七情在五行表中分類,成為五志,把這個稱作為情志,就是人的情志活動,也就是說人的思想感情活動,那麼這個情志活動,與肝關係非常密切,我們前面講了心藏神,又講了五臟藏神,又講了腦主神明,最終我們強調中醫的神志學說,是心藏神和五臟藏神,說心藏神,心為主導,強調五臟藏神的基礎上,強調心為主導,在此講肝主疏泄的時候,肝能夠調節情志,在調節人的,神的作用過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那麼它是通過什麼來調節人的情志,維持人的神的活動當中的情志活動呢?按照中醫的理論,氣機學說,就是全身的氣機必軉通暢,不滯、不瘀,在這個條件下,人的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全身氣機的調暢,雖然是五臟系統皆參與,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依賴於肝的疏泄功能,就這個意義講,肝主疏泄,它具有調節精神情志的作用,就是說肝主疏泄,它通過調整全身氣機,保證全身氣機通暢,維持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正常,達到調節人的情志活動的作用,已有的文獻、教材,通過肝的疏泄,調節氣機,保證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血,使血的運行正常,為心神提供重要物質基礎,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論述,肝能夠調節精神情志的重要機制,這裡面強調了肝和心的關係,第二個,從什麼角度出發,從什麼前提出發,來論證肝能夠調節情志作用,我在這裡講了兩個推理過程,第一個,從總體上,依據我們在這裡對肝主疏泄的定義,從總體上進行推理,那麼肝主疏泄,它能夠調整全身的氣機,使氣機通暢,氣機通暢,意味著全身臟腑功能處於正常狀態,全身臟腑功能處於正常狀態,意味著五臟藏神、心主神志的功能,就神志來說,都處於正常狀態,在這裡從氣機通暢的角度,強調肝的主導作用,由此得出,肝主疏泄對情志調節有作用。那麼第二種推理方法,就是從心主血脈,心主神志的關係,它說心血是心藏神的物質基礎,這個教科書也這樣講,如何來理解心血和心神的關係?血是生命物質之一,應該理解為,是神志活動的物質之一,我們常用的生命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基本物質,那麼神志活動要想正常,五臟都藏神,意味著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那麼五臟的生理功能正常,就物質基礎來說,生命物質來說,那麼氣血精津液,都必須處於正常狀態,這是從總體上來理解,生命物質和神的關係,從心和肝的關係,站在氣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那麼講到心血、講到氣血的關係,氣機通暢,才能保證血液源源不斷地到達於心,維持心的功能正常,那麼心就可以發揮主神明的作用,這是從心和肝的關係,這個的角度來論述,心血和心神的關係,聯繫到肝,來論述肝主疏泄、調節情志,同學們在學習古文獻、學習教科書、閱讀文獻的時候,看到每個作者,他的前提是什麼?他的依據是什麼?他是從什麼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論述這個問題的,這樣就容易理解概念,不至於出現歧義,說這本書是這樣講的,那本書是那樣講的,為什麼眾說紛紜呢?我上述講的,從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活動的作用機制,不是互相矛盾的,實際是統一的,僅僅是論證結論的時候,是從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思維路線推理出來的,這是第一點,講它的作用,叫肝能夠調節精神情志,這是一個重要的生理作用,所以中醫文獻,根據它這個作用,高度概括、提煉出一個科學術語,叫肝主謀慮,這樣一個生理作用,我們從這兒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就是人的情志活動,人的情志活動雖然與五臟都相關,和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中醫學對情志的異常,就是喜、怒、悲、恐、驚,這樣情志的異常,首先責之於肝,那麼既然前面我們講,中醫神志學說,講到,既然承認心主神明,心為主導,生命的主宰,這個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你為什麼到這兒又講,肝主疏泄,在調節全身情志當中的重要作用呢?為什麼中醫講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這就是回到我們剛才對肝主疏泄的定義,從保證全身氣機通暢的這個生理作用,這個角度看,雖然五臟都參與,但是肝起決定性作用,就這個意義講,我們得出結論,肝主謀慮,情志功能的正常與否,和肝關係最密切,講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強調它在調節精神情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並沒有排斥心為主宰,五臟藏神,心為主導,因此,中醫在臨床上治療情志性疾病,首先責之於肝,這個理論,在當前治療心身疾病當中,是一個重要的依據,由肝主疏泄能調節精神情志,派生出來的,疏肝的方法,就是調肝,就是調理肝臟的陰陽平衡,是治療情志生疾病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選手段。

    第二,講肝主疏泄能夠促進消化吸收,肝主疏泄的功能,為什麼能夠促進水榖的消化吸收,前面講水榖的消化吸收,責之於脾主運化,後面在六腑還要講胃的腐熟、脾的運化,都是責之於脾胃,那麼肝主疏泄和脾胃的運化,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說,肝主疏泄,它具有促進水榖精微消化吸收,這樣一個作用,作用機制是什麼呢?第一,它能協調脾胃的升降,這個理論,這個機制,就是從五行的木與土的關係來的,在正常狀態下,木必須疏土,土得木而達,我們把它化為臟腑的話,脾得肝而達,只有在肝的功能正常的條件下,脾的功能才能正常,從正面說叫肝能疏土,肝疏土,但是保證土脾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具體怎麼實施呢?它怎麼樣來保證的呢?我們前面講脾的運化,胃的腐熟受納,把它兩者結合起來,來完成脾胃對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我們在講脾宜升則健的時候,提到脾升胃降,講到脾升胃降處於和合狀態,意味著脾胃的功能正常,就運化水榖精微而言,意味著脾胃運化水榖精微,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而脾的升、胃的降,脾胃同屬土,說土得木而達,木正常疏土,正常叫木能疏土,脾和胃才能維持正常的氣機升降和諧狀態,肝的疏泄功能,就是通過調節脾升胃降,保證脾之升、胃之降處於和諧狀態,為脾胃完成水榖精微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條件,因此說,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具體說是調暢脾胃的氣機升降,為脾胃的水榖精微正常的消化吸收,提供必要的條件,因此,脾胃對水榖消化吸收障礙,我們在病理上也好、在治療上也好,都要想到肝,比如:我們吃東西多了,一個字,有個特殊表現,脹,這個人消化功能不好,稍吃一點東西他就感覺到脹,脹是氣機阻滯的一種表現,中醫講氣滯則脹,說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失調,有一個脘腹脹悶,脹,這個脹是脾胃的氣機鬱滯不通,氣滯則脹,那麼立刻就想到這個氣滯,這個氣機,取決定肝,因此,中醫治療脾,我們上面講過,祛其濕,還有第二個原則,中醫調理脾的功能,還有一個叫理其氣,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方劑學的時候,有興趣的同學,你可以去查一查,調理脾胃的方子裡面,每一個方子裡都有那麼一、二味理氣藥物,為什麼用理氣藥物,它的理論依據就在這裡,調整肝和脾的關係,體現了木疏土,肝主疏泄,通過木疏土這個機制,來協調脾胃的升降,保證脾胃的消化系統功能的正常,這是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機制。第二個機制,它能夠分泌排泄膽汁,這裡面請同學們注意,中醫學對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生理機制,和同學們在中學所學的《生理學》,現代生理學所學的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它的機制是不同的,生理學講,膽汁的生成在膽,分泌和排泄還在膽,膽囊的收和縮來進行排泄,現代生理學已經明確的指出,膽汁對消化吸收有重要作用,這是生理學的角度,而中醫學認為,這個膽汁的生成不在膽,而在肝,中醫過去的文獻有一句話,膽汁的生成,叫做借肝之餘氣而成,生成之後貯存於膽,而分泌的時候,要靠膽的疏泄,就是靠膽它本身疏泄功能正常,而膽的疏泄功能正常,取決定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就膽的生理來說,中醫和西醫,兩種不同的學說,中醫強調,它生成在肝,分泌到膽,貯存,最後分泌排泄,不是取決於膽囊本身的收和縮,用中醫的話說,膽的收和縮,叫膽的疏泄,這個疏泄取決於肝的疏泄,這是第一,將來我們在講六腑,膽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它的生理機制,由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中醫學認為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與肝有關,雖然在膽,它強調是肝。 二、中醫學在膽汁對消化吸收作用這一點,早在《內經》時代,就認識清楚了,和現代生理學,認識毫無二致。 第三、它這個作用,膽汁具有幫助消化吸收的作用,有促進水榖精微、消化吸收作用,講中醫膽的生理時,強調肝的疏泄決定於膽的疏泄,保證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正常,肝就是通過肝的疏泄作用,來調節膽汁的生成、分泌和排泄,從而達到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這是肝主疏泄,促進消化吸收的第二個機制。那麼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就會出現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異常,那麼膽汁的生成、分泌、排泄異常,在病理情況下,不僅會出現肝主疏泄的病理改變,它必然出現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病理改變。

    第三、它還能夠維持氣血的運行,也就是說,肝主疏泄是維持氣血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在這裡講肝主疏泄,在調節精神情志這樣一個原理,有一個重要的結論,叫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這個結論,對當前指導我們認識心身疾病和治療心身疾病,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瘀致病這個結論,這個原理,它的理論依據,就是肝主疏泄,能夠調節精神情志,保證氣機通暢,情志活動正常,那麼肝主疏泄的功能異常,也就是說,它不能夠疏通氣機,稱之為瘀,肝調節全身氣機的條件是通而不滯,散而不瘀,瘀意味著氣機不通暢,由於肝調暢氣機的功能異常,所引起的疾病,叫因瘀致病,那麼在病理狀態下,反過來,五臟系統的生理功能異常,在病理狀態下,又可以影響神的功能,影響氣機的通暢,換句話說,在病理狀態,人們不論是什麼樣的疾病,哪個系統的疾病,都常常會出現情志活動的異常,中醫學把這樣一個過程叫因病致瘀,我們這個因瘀致病和因病致瘀,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論證心身疾病,現在從心身疾病的角度看,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稱為心身疾病,都有情志精神狀態的改變,或者是先由情志精神狀態的改變,導致的疾病,或者兩疾病狀態下,引起情志異常,這在中醫用因瘀致病或因病致瘀,這樣一個理論,就可以解釋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中醫就是這樣來認識心身疾病,對於指導我們治療心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節課到這裡。
    同學們,現在開始上課,上一節我們講述了肝主疏泄的具體生理作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

    現在我接著往下講,肝主疏泄的具體生理作用。它能夠維持氣血運行,肝主疏泄的功能,通過什麼樣的機制,來維持人體內的氣血運行呢?一、氣,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樣能夠保證氣在人體上、下、內、外,不斷的進行升、降、出、入呢?說氣機運行正常,那就保證了人體各個臟腑上下內外、升降出入才能夠正常,那麼氣機運行正常,氣機是氣的一種運動,說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著氣的運行正常,肝主疏泄作用,通過調節氣機,保證全身各臟腑經絡,氣機升降出入運行正常,就這個意義講,肝主疏泄功能,能維持或者調節氣在全身的運行,那麼為什麼說它能夠維持血液的運行呢?血液的生成和運行與五臟都密切相關,血液運行,我們前面講了心主血脈,又講了肺助心行血,脾統血,這裡面又講到肝主疏泄,能參與血液的調節,在這裡面,中醫理論在論證肝主疏泄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推動氣的運行,推動血液的運行,統稱為維持氣血運行的機制時,中醫理論叫做氣行則血行,一、血液正常運行,也必須依賴於全身氣機的通暢,這是一個依據,那麼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使血液在全身運行正常,二、我們後面將講到氣血之間的關係,氣有推動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氣行則血行」,那麼肝主疏泄的功能,通過調整全身的氣機,使氣運行通暢,從而促進血液在全身運行通暢,就這個意義講,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維持氣血運行這樣的生理作用,中醫理論將肝這樣一個功能,抽象出來一個結論,叫「氣行則血行」,這個結論,就是指肝主疏泄功能,維持氣血運行,這個理論就得出來了,在病理狀態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響氣血運行,由此,又得出來一個結論、原理,叫「氣滯則血停」,從這樣一個原理,在理論上說明了,全身氣機調暢,是氣血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證氣血運行的一個重要的機制,在病理情況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調,不能夠起到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那就會影響氣血的運行,氣不行則血必停,所以,在病理情況下,中醫講,氣滯必血停,或者稱氣滯必血瘀,我們在這裡暫時用「血停」這個概念,停滯,血液運行不暢,血瘀的概念,我們將來在後面還要進一步去講述它,它有什麼指導意義呢?在病理狀態下, 一、凡是有氣鬱、氣機阻滯,就是凡是出現肝失疏泄的時候,不僅有氣鬱、氣滯,最終的病理結果,必然導致血液瘀滯,由氣鬱而血瘀,這是一個必然的病理結果,在中醫的文獻裡面,還有一個原理,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抽象出來的,叫「初病在氣,久病在血」,由氣而血,因此,在治療上,調節肝失疏泄,治療氣鬱,不僅要調氣,最終也要調血,這是第一個實踐意義, 第二、血瘀,因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那麼血瘀必然有氣滯,因此,在治療血液循行障礙,瘀血阻滯的時候,也常常,換句話,也是必然考慮到理氣以行血,這就是肝主疏泄的第三個作用,它通過調暢氣機,維持氣血運行的機制,及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四、肝主疏泄功能,它參與人體內的水液代謝調節,就是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為什麼肝主疏泄的功能,能夠調節水液代謝呢?我們前面曾經講過,說三焦為水液運行的通道,它的內涵就是指全身參與水液代謝調節的臟腑系統,都能夠正常的發揮它們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使水液代謝正常地運行,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而三焦水道若暢行無阻,稱之為三焦的氣機通暢,換句話說,三焦的氣機通暢,三焦才能夠發揮運行水液的作用,而氣機通暢,雖然是全身各臟腑系統都參與調節,我們在上面講肝主疏泄的時候,講肝具有調暢全身氣機的作用,它在調節氣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由於肝通過疏泄的作用,通過調暢氣機這樣一個機制,為三焦水道正常運行提供重要的條件,就這個意義說,肝主疏泄,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根據這樣一個作用,中醫學又概括出一個原理,叫「氣行則水行」,反之,叫「氣滯則水停」,這樣一個原理,它不僅在理論上解釋了,肝通過調暢氣機,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而且在實踐上,它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學治療水腫,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叫「理氣以治水」,這個理論,它的依據就是源於肝主疏泄功能,通過調暢氣機,調節水液代謝,這樣一個作用和原理,因此,中醫治療水腫的時候,無論是陽水還是陰水,無論在何臟何腑,都考慮到要調氣,同學們將來學習方劑學,以及內科學時,如果感興趣,可以將凡是治療水腫的方劑,統統收集起來,你去分析歸納,任何一個方劑裡面的藥物組成,都有理氣的作用,不僅僅是用調氣的藥物,有的藥物既能祛水,也有調氣的作用,這就是「理氣以治水」的立論依據,

    第五、調節生殖機能,那麼男性的生殖機能和女性的生殖機能,肝臟都參與調節:

    女性,調節女性的性和生殖機能,它的機制是通過調理衝入實現的,這裡面又出現一個新的概念--衝任,將來我們在講經絡學說的時候,將進一步去講,衝,就是衝脈,任,就是任脈,衝脈對女性的月經具有調節作用,就這個意義講,稱衝為血海,任脈,對女性的妊娠孕育胎兒具有調節作用,因此,稱之為妊主胞胎,而衝脈和任脈,這兩個經脈,都與肝關係非常密切,就經絡和臟腑來說,衝任二脈,中醫認為它們都從屬於肝,也叫隸屬於肝,由此推理出肝稱之為血海,那麼衝為血海,肝也為血海,前面我們講血海、血海,說衝為血海,在這裡是指衝脈能夠調節女性的月經正常的疏泄,女性二七一十四歲以後,進入青春期,月事,也就是月經因時而下,那麼她這樣一個生理作用與衝脈有關,而衝脈和任脈,均從屬於肝、腎,隸屬於肝,也隸屬於腎,這裡面我們講的是肝,隸屬於肝,也就是說,肝臟參與了女性月經的貯藏和排泄,就這個意義講,稱肝為血海,肝通過疏泄作用,來調節血海的生理功能,保證女性的月經能夠按時而至,處於正常的狀態,就這個意義說,肝臟通過疏泄功能,達到調節衝任機能的目的,從而維持女性月經的正常運行,古人從這一樣個道理,又推理出一個重要的原理,得出一個重要的原理,稱「女子以肝為先天」,「女子以肝為先天」這個原理,旨在說明肝臟在女性的生理病理當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因為月經是女性區別於男性的重要生理特徵,那麼通過肝主疏泄的功能調節女性的月經,在女性的生理病理當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就這個意義講,女子以肝為先天,所以,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婦科學的時候,婦科的生理和病理與五臟系統的關係,把肝作為首要來進行闡述,強調肝在女性生理病理中的作用,因此,治療女性疾病首先要想到肝,比如,當前,也是一個最常見的病,難治性的疾病,當女性進入絕經期的時候,我們叫做女子更年期疾病,就是更年期障礙,治療這個疾病,肝是一個最重要的治療手段,這個治療手段的理論依據,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女子以肝為先天。

    調節精室,就是調節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男性的精室,將來講到腎的時候,我們進一步講,就是生成、貯藏男性精液的地方,稱之為精室,那麼這個精室的開合正常,保證了精液的生成正常、排泄正常,男性的性和生殖功能才正常,這個精室的開合,控制開合的機制,中醫稱之為「精關」,那麼這個「精關」的開合受兩種機制的調節,又肝控制其開,腎控制其合,所以中醫古書裡面,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提出來,說「司疏泄者,肝也;司閉藏者,腎也」,肝與腎,疏與泄,閉與藏,疏泄,閉藏,一開一合,處於和合狀態,意味著男性的精關開合正常,因為肝參與了精關開合的調節,所以說肝主疏泄的功能,具有調節精室,調節男性,性、生殖機能,這樣一個作用,在歷代中醫文獻當中,論述肝主疏泄調節精室與男性的性和生殖機能的關係的時候,也有從經絡學說來論證的,將來我們在講經絡學說,會講到肝與肝臟相絡屬的,叫足厥陰肝脈,它在循行過程中,環陰器抵少腹,陰器,就是指男性、女性的生殖器,說環陰器抵少腹,那麼意味著人的性和生殖機能,與肝的經脈有關,因此說肝主疏泄的功能,具有調節性和生殖機能的作用,這是一種學說,一種理論,我們今天從臟腑學說來說,臟象學說來說,我們是從肝臟本身的生理功能,從臟腑的生理功能,來論證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怎樣來調節性和生殖機能的,這一個理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男生的性和生殖機能障礙,從古至今,歷代的文獻多強調治腎,雖也有強調治肝,但不像強調治腎那麼突出,因此人們常常忽視了通過調整肝的功能,來調節男性的性和生殖機能,比如,古書上記載,我們現在的臨床也常見,陽痿並不一定都是腎陽虛,有的表現為肝膽濕熱,用龍膽瀉肝丸就可以治陽痿,那麼這一種治療方法,一種認識,就是源於肝主疏泄,調節精室,司精關之開合,從而調節男性的性和生殖機能,這是肝臟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肝主疏泄,有上述這些方面,這幾種具體的生理作用,它的最根本的機制,就是肝主疏泄能夠調暢氣機,通過調整全身氣機,而產生上述這些生理功能。

    二、肝主藏血

     什麼叫肝主藏血?肝主臟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作用。

    肝主藏血的具體生理作用。貯藏血液,因為肝為血海,全身的血液,在五臟系統正常生理狀態下,血液源源而來,除了供給五臟系統自身生厘活動需要之外,餘者都儲存於血海,就是儲存於肝,以保證人體所需要的血液的量,就這個意義講,肝有貯藏血液的作用。

    這樣一個作用,除了維持人體內正常的,所需要的血液的量之外,它還有一個作用,它能夠濡養肝臟自身,保證肝臟的陰血充足,達到肝陰與肝臟的陽氣處於和諧狀態,我們稱之為制約肝的陽氣,通過這種制約,通過濡養肝臟,使肝臟本身陰血充足以制約肝的陽氣,保證肝臟本身陽氣陰血的和合狀態,使肝臟處於正常的生理狀態下,特別是保證肝的疏泄功能,不會出現太過、不及,特別是太過,就這兩種機制來說明,肝具有貯藏血液的作用,也就是說,肝為血海的依據。

    防止出血,在中醫文獻當中,明確提出來「肝,攝血者也」,那就是肝具有固攝血液,通過肝氣的固攝作用,來維持氣血正常運行,最主要的是,肝通過藏的作用,貯藏血液的作用,來保證血液具有正常的運行條件。肝的疏泄氣機,使氣血運行的通道,不發生異常,就這個意義講,肝有攝血作用,在中醫文獻當中,論證肝攝血作用的理論依據,尚不像論證肝主疏泄功能那樣,依據充分,說理透徹,只是古人提出這樣一個命題,正因為這樣,在現行的教科書當中,有兩種處理的方法,關於肝藏血的功能,有的沒有攝血作用,有的就有攝血作用,這兩種處理的方法,我認為都是正確的。

    肝主藏血的第三個生理作用就是調節血量,中醫學有兩句著名的判斷,叫「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就是人在生理活動狀態下,為了維持生理活動的需要,血海的肝,必須源源不斷地將它所貯藏的血液運送到人體各個部分,保證生理功能需要,當人的生理活動,處於相對的安靜的狀態下,機體各個部分所需要的血液的量,與處於興奮狀態下,動的狀態下的量要少,因此,在安靜狀態下,機體所需要的血液量減少,那麼多餘那部分,統統回到肝貯藏起來,這兩句話放在一起,那就是說,肝能夠隨著人的生理活動的動和靜,及時地調節血液的分配,保證,動,多供應,靜,那就回到肝臟,少供應,保證機體在生命活動當中,所需要的血液量。

    把上述三個具體作用,我們就稱之為肝藏血的作用,這裡面同學們最重要記住,第一、貯藏血液,二、調節血量,三、肝能攝血,作一般的了解,有的教材提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不記載,不描述,肝主攝血,我們這個教材把這一功能,因為中醫理論當中有這樣一個命題,有這個原理,我們把它拿出來,盡管到目前為止,從古到今的文獻上,對肝攝血的機制,論述它也不是那樣充分,但是肝攝血這樣一個機制,對指導臨床實踐也是有重要意義的,將來我們在講血液運行的條件的時候,再進一步給大家講。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叫肝的生理特性,這是我們這一節,講肝的生理病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題目,而且是非常難的,也就是說,是它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第一,肝喜條達而惡抑鬱,這是一個判斷,也是一個原理,我們從肝的生理特性這個面目出現,把它定位在肝生理特性,叫喜條達而惡抑鬱,從它本義來說,是根據肝的,根據木的屬性,木曰曲直,根據肝的重要生理功能,叫舒通、暢達、升發、發泄,把這個作用,這樣一種運動狀態,再濃縮起來,高度的概括,用條達兩個字來概括木曰曲直的特性,來概括肝主疏泄的特性,它正常狀態下需要條達,它喜好條達,那就是它在正常狀態下必須條達,後面那個惡抑鬱,旨在進一步強化說明條達的重要性,抑鬱,從字面上解釋,是抑制、鬱阻,與條達反義,它從反面來論證肝的特性是什麼呢?就是性喜條達,大家請看這個示意圖,我用了一個形式邏輯三段論,來說明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它的內涵,那麼性喜條達本質上,作為生理功能來說,就是要保證氣機調暢,那麼要想保證氣機調暢,肝必須正常的疏泄,木性條達,我們把舒暢這兩個字再省略了,肝屬木,所以肝之性必須是條達舒暢,這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三段論,自然就推出來了,從五行的屬性再類到肝,形成肝的屬性,木的屬性要條達,曲直,我們轉換為條達,那肝必有條達的屬性,這個條達的屬性轉換為肝的生理功能,就是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這個條達是從它的性質來說的,生理功能的性質來說的,而這個性質所反應的生理功能,就是肝的疏泄功能。

    第二,肝為剛臟,這也是中醫學在臟象學說裡面,用類比的方法得出的結論, 第一、建立這個概念,在五臟裡面,我們前面講過,心是君主之官,肺是相傅之官,如同宰相,那麼肝呢?就是將軍之官,將軍是指揮打仗的,那麼類比人世間,將軍英勇,處事果斷、剛強,從這兒類比來說明肝為剛臟,這是從五行的屬性來類比到肝,這是一種思維路線,從臟腑理論來說,論述肝為剛臟,是指從肝的陰血,與肝的陽氣之間的關係來論述的,下面我們講體陰用陽的時候,再進一步論述它,因為肝的陰血,雖然它是血海,在五行裡面,它和腎相比較而言,水能生木,肝是腎之子,根據這一個理論,肝的陰血與腎的腎水之間的關係,肝陰血要充足,前提是腎水充足,腎為水臟,保證水不斷地生木,才能夠維持肝臟本身在生理狀態下,陰血充足的條件,正因為肝臟僅靠自身,難以維持陰血,以滿足生理的需要,那麼肝臟自身不能滿足自身陰血的需要,這就會出現陰血在正常狀態下,它本身與陽氣相比就處於一個虧損狀態,那麼這個陰血不足,必然導致另一方偏多,叫作陽亢,就這個意義講,肝氣主升主動,易於亢逆,這個理論也從另一方面論證了,肝臟的生理功能講肝主疏泄是主要的,強調肝臟生理功能,疏泄占有特殊地位,那疏泄就要升,就要發,就要暢達,就是動,動、升,就這個意義講,稱為肝為剛臟,這是一,從臟象學,從生理功能來論證,肝為剛臟,從木的屬性類比到人世,取自內經,肝為將軍之官,來喨明肝為剛臟,從另外一個角度,從病理狀態下,肝臟一有病,與其他臟腑發生病變相比,最容易累及其他臟腑,從總體講,任何一個臟腑有病,發生了病理改變,都會影響其他臟腑,其中以肝臟為最,就這個意義講,我們的古人,把這樣一個等徵,這樣一個屬性抽象出來,得出來一個判斷,叫「肝為五臟之賊」,就是肝一旦功能失常,特別是疏泄功能失常,最容易累及其他臟腑,我們的古人又從病理這個角度,從肝為五臟之賊這個角度,肝擅於賊害其他臟腑,如果它不剛強,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就從另外一個角度,從肝為五臟之賊的角度,又反過來論證了肝為剛臟,這樣一個性質,對於我們今天有什麼啟迪意義呢?首要是病理,一旦肝失疏泄,那麼我們就要注意到,肝對其他臟腑的??(影響),肝臟有病的傳變規律,肝病最複雜,危害最多,因此在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治肝成為中醫治療疾病一個重要手段,如何治肝,古人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非常豐富的治療手段,所以在中醫發展過程當中,出現這樣的理論,這樣的實踐,和肝為五臟之賤,肝為剛臟這樣一個生理特性、這樣一個原理有密切關係,肝危害最多,肝治療也最難,方法豐富,治療最難,將來同學們在高年級的時候,要進一步讀有關肝的治療方面的文獻,有許多著名的代表著作,比如,葉天士的《臨證指南》,李冠仙的《知醫必辨》,王旭高的《醫書六種》,這都是我們同學們,在高年級的時候,特別是畢業以後,進入臨床的時候,要想學習調肝的方法,就必讀的經典著作,我們現代醫家秦伯未老先生,在《謙齋醫學講稿》裡面,也專門論述了論肝的治療方法,這些都可以供我們學習、研究和探討。

    第三個性質叫體陰用陽,一、請同學們注意,體用這對範疇,是中國古代哲學一對哲學範疇,我們中醫學,將它引用來說明本身的理論問題,它不是中醫學自身經過理論抽象,概括出來的概念,那麼在中國古代哲學上,體用,體和用是什麼含義呢?體,具有形質、實體,用,具有功能、作用、屬性的意義,那麼體用的關係就是指形質、實體、功能、作用、屬性的關係,這一節到這裡。

    我們現在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肝的生理特性:講第一個特性,喜條達而惡抑鬱,

    肝為剛臟

    3. 體陰用陽

    前面我們講了「體用」這對範疇,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範疇,它的本義,體,指實體、形質,用,指功能、作用、屬性,體用的關係,就是指這兩者的關係,中醫學將「體用」這對範疇,引用到醫學裡面來,是說明什麼的呢?體是指臟腑的本體,用是指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在中醫學裡面,講體用關係,就是指臟腑的本體,與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關係,把這個關係叫體用關係,需要指出的,任何一個臟、任何一個腑,都有體用關係,這是一,中醫理論認為,任何一個臟腑,本身都具有體用關係。

    二、中醫學理論當中,還有一種學術觀點,就臟和腑而言,在五臟叫「體陰用陽」,六腑叫「體陽用陰」,就這樣一個理論,僅僅要求同學們知道,有這樣一種理論就可以,將來閱讀古文獻的時候會碰到,至於它具體是怎樣推理出來的,它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是什麼?將來到高年級的時候,或者有興趣的同學,再和老師一起去探討,為什麼在這裡不深入講,還提出這個問題呢?因為同學們將來在閱讀參考書、自學的時候,必然會看到這個問題,因此,在這裡面僅僅是打一個招呼。

    第三、既然就五臟而言,都有「體陰用陽」,講旁的臟腑,上面所講的那個心、肺、脾生理特性的時候,為什麼不把「體陰用陽」拿出來,作為一個特性來講述呢?唯獨五臟當中,在肝理面講它的「體陰用陽」呢?它的道理,中醫理論從古至今,唯獨肝講「體陰用陽」講得多,其他問題,其他臟腑很少涉及,其他五臟很少涉及「體用」的關係,這體現了對傳統的繼承,也是歷史的痕跡。

    論述肝臟的生理特性的時候,強調它「體陰用陽」,它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義,和指導實踐的意義,這樣講並不意味著其他五臟體用關係沒有這樣重要的意義,僅僅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理論,延續到今天,唯獨肝「體陰用陽」講得清楚,僅此而已,所以大家在學習到這一節的時候,必然頭腦中反應出一系列的問號,中醫的理論怎麼這個地方講的又不平衡,不是一元論啊,道理是有歷史的原因,有它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它的作用,這些原因,決定了唯獨在肝臟裡面著重講,以它的特性來講,強調它體陰用陽的關係,什麼叫做肝的「用陽」、肝的「體陰」呢?

    一、講肝「體陰」的意義,它的含義,「體陰」是指肝的本體,為什麼說「體陰」?肝的本體體陰,一個從它所處的位置來說,那麼肝居膈下,我們講陰陽學說,作為劃分人體的組織結構來講,上者為陽,下者為陰,肝居膈之下,它屬陰,就位置屬陰。

    二、就肝臟本身的生理功能,肝為血海,貯藏血液,血屬陰,就這個意義說,肝的體陰是指肝的陰,肝的血,屬陰,從位置屬陰,最後落實到肝臟的功能上,就是肝的陰血屬陰,所謂肝的「體陰」,從推理看,那麼肝體是指肝的本體,肝的本體就是指肝血和肝氣而言,肝的疏泄和藏血而言,是以藏血為體,這是一,肝體指肝血,血屬陰,所以肝體屬陰,這非常簡單的三段論推出來,那麼又加了一條依據,就位置而言,肝居膈下,這一個論據,只是增加了對這個肝陰血屬陰,稱肝體為陰,增加一個論據而已,並不是所有的臟腑體陰,和五臟的「體陰用陽」,都能用一個標準來說,看他們的位置屬陰、屬陽?就規定它是「體陰」,不應這樣來理解,僅僅在這裡,我們從兩個方面、兩個要素,來理解肝體陰的意義。一、指的位置,位居膈下,下邊屬陰。二、最重要的依據是肝臟的本體,在這裡是指陰血而言,血屬陰,所以稱肝之體為陰,叫肝之體陰。

    「用陽」是指肝臟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表現為陽的屬性,就這個意義講,肝之用為陽。

    一、肝主疏泄,這個疏泄的功能,用陰陽的屬性來判定它,它屬於陽,肝的疏泄是肝臟的功能,肝臟的功能屬肝之用,因此,肝之用屬陽,簡稱「用陽」,這是最主要的依據。

    第二點,從肝臟本身的生理特性出發,上面我們講到肝為剛臟,易亢易逆,易亢易逆這樣一種特性,用陰陽屬性來判定,它也屬於陽,從肝特性本身,就這一點也屬於陽,所以基於這兩條理由,稱「肝之用為陽」,簡稱肝的「用陽」,理由最充足,還應該是肝主疏泄的這個功能,它的性質屬於陽,那麼肝之用指肝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而言,其生理功能、生理特性,表現為陽的屬性,就這個意義說,肝之用為陽。

    肝體陰用陽有什麼意義呢?

    一、肝「體陰」的意義,肝雖為剛臟,非柔韌不可,簡單說,肝雖為剛臟,必須剛柔相濟,只有柔、柔韌,才能保證肝維持正常的剛臟的特性,不會易亢易逆,換句話說,肝主疏泄的功能,其「用陽」,必須依賴陰血的濡養,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在這裡強調肝的陰血,肝陰、體陰,在保證肝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作用,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肝體陰的意義,在這裡面,集中一點,請同學們記住,就肝本身陰陽來說,強調陰的重要作用,強調「體陰」的重要作用,為什麼這樣強調,前面講到一句,就五行講,叫水生木,強調肝和腎的關係,又講到腎陰和肝陰的關係,這將來在後面的課程,我們再進一步去論述它。

    二、肝「用陽」的意義,它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有什麼意義

    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喜條達,它和藏血比較,主要表現為肝主疏泄,表現為具有陽屬性的功能,占主導作用,強調,肝臟,我們講了主疏泄、主藏血,唯獨在這裡通過這個生理特性,強調了肝主疏泄的作用,我們在第一個講,喜條達而惡抑鬱,還是從屬性上,強調肝主疏泄的作用,講肝為剛臟,仍然是強調肝主疏泄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強調肝「用陽」的作用,正因為這樣,才稱肝氣主升、主動,又稱之為肝氣主升、主動,這是一。

    二、在病理情況下,肝的陽氣最容易亢逆,就是說肝氣易亢易逆,這是在病理情況下,最容易易亢易逆,這就是肝用陽的意義。

    上述就是「肝體陰用陽」,它的基本內涵,有精力的同學,可以看近幾年來,中醫基礎醫學雜誌所發表的就「肝體陰用陽」的不同的文章,可以進一步去理解和探索,要想掌握「體陰用陽」它的內涵,首先要了解「體用」在中國哲學上這個範疇,它的內涵是什麼,在此基礎上,中醫學,在中醫理論當中,用「體用」這種範疇,是說明什麼問題呢?就肝臟而言,它是說明肝臟的本體,和肝臟功能和性質的關係,僅此而已,歸結起來,強調的重點是肝陰肝血,在維持肝正常發揮生理功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將來我們在講肝臟的病理機制的時候,還會進一步來論述它,從病理上進一步來論證,「肝體陰用陽」,它的重要意義,這樣一個結論,不僅在病理上提示我們,肝氣易亢易逆,而且提示我們在治療肝臟病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肝的陰血,保護肝的本體,即使是肝主疏泄的功能異常,表現為肝失疏泄,表現為肝氣的病變,而沒累及到肝陰肝血的病變,採用疏肝理氣,調肝的時候,也必須時時刻刻注意保護肝本體的陰血,同學們將來在學方劑的時候,請注意讀柴胡疏肝散,甚至讀四逆散,那麼以柴胡疏肝散為代表方劑,它是疏肝的典型代表方劑,既然是疏肝,為什麼這個方劑裡面,還有活血的藥物,它體現了「肝體陰用陽」這樣一個原理,這在調肝的方子裡面是比比皆是的,這個理論,唯獨在肝強調「體陰用陽」,旨在它對指導實踐有特殊的意義,上面我介紹了是關於肝臟的許多經典著作,將來同學們進一步讀它的時候,會通過這些著作,來進一步理解,「肝體陰用陽」的意義。

    最後一個性質叫肝與春氣相通,也就是說,肝臟的生理功能,它的氣化作用,與四時之春,氣化相通、相適應,心與夏,肺與秋,脾與長夏同義,在這裡面講肝與春氣相通應,通過肝的生理功能這個簡表,我們進一步來加強理解,肝主疏泄、肝主藏血,這樣一個生理功能,那麼肝主疏泄的功能,它有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維持氣血運行,調節水液代謝,調節性與生殖,這樣的具體的生理作用,至於它的病理意義,同學們只讀一下,知道它的意思就可以,將來在病理上去進一步講,在這兒不用去記,那些什麼叫血瘀?什麼叫氣滯?什麼叫水腫?什麼叫痰飲?什麼叫經帶胎產?有精力的同學,可以通過查辭書,中醫常用的辭書,來逐個的把上面所涉及到的名詞術語,它的內涵和外延去閱讀一下,肝臟血,它有貯臟血液、調節血量、收縮血液的作用,在講每一臟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掌握生理功能上。

    下面我們講腎的生理功能:

    腎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叫腎藏精,

    第一、我們講精的含義,在中醫理論當中,習慣上,精又稱之為精氣,請大家注意,我們在前面講氣一元論學說的時候,講氣論的時候,提到中國古代哲學,其中以管子為代表,說:「精者,氣之精也」,以精定義氣,氣就是精,精就是氣,在哲學上定義氣的概念的時候,這是一說。因為「精是氣之精」,所以單字用精少,而用精氣多,精與氣連用,精氣和精同義,在哲學層次上,那個精氣與氣同義,我們在講腎所藏的精的時候,是講人體之精氣,就是人體之氣當中的人體的精氣,那麼人體的精氣,從醫學意義上來說,分為廣義之精和狹義之精:

    廣義之精,是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精微物質的統稱,廣義的精氣,是個泛義詞,是精微物質的統稱,概括了機體內的所有的精微物質,那麼具體說來,哪些精微物質呢?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精微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稱之為精氣。

    狹義之精,我們把它內涵、外延再縮小,從定義來說,屬,都屬物質,種屬的關係,那麼種差,等值,把內涵縮小,內涵的範圍縮小,高度抽象起來,僅僅是指稟受於父母,而貯藏於腎的,具有生殖作用的精微物質,這種精微物質:

    • 來源於父母,稟受於父母
    • 貯藏於腎
    • 具有生殖作用

    把這種物質叫做狹義之精,正因為它的生理作用,是具有生殖作用,因此,又稱這種精叫生殖之精,這是第一,講精氣的含義。

    二、講精的來源和分類,精的來源,

    來源於先天,就是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人體的精氣,的來源。

    源於水谷的精微,就是水谷津液等等,氣血等,這些精微物質,主要是源於水谷精微。

    一個是來源於先天,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稱之為生殖之精,二、來源於後天之精,就是人出生以後,從出生到死亡這個生命歷程中,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維持臟腑功能活動,所需要的精微物質,靠後天生命過程中,通過五臟六腑的共同作用而化生,把這個精叫五臟六腑之精,這兩種精氣在腎中結合,在腎中化生,構成腎所藏的精,腎所藏的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後天之精,根據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腎所藏的精,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維持人的生長、發育、生殖,和五臟六腑的正常功能活動。

    三、講精、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腎精,它的具體生理功能

    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我們剛才定義精的時候,精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作用,定義的時候,說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精微物質,我們這個定義裡面取出一個要素,作為它的功能,是從功能來定義的,第一就是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為什麼說腎所藏的精氣,腎精具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作用呢?生長發育是指生長壯老已,這樣一種自然的過程,就是中醫學認為,人生長壯老已這樣一個規律,換言之,從出生經過發育、成熟、衰老,乃至死亡前,這一段機體存在的時間,就是在人體壽限的時間內,這個過程,與腎精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有腎精為生命之本,這樣一個結論,腎精在人的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歷程中,與五臟系統的心、肺、脾、肝相比較而言,起著主導作用,中醫學關於生長壯老已,這樣一個人的自然規律,有以七、八為期,就時限,年齡界限,以七歲、八歲為限,在《上古天真論》裡,也有以十為限的,我們取《內經》裡面,《上古天真論》,目前大家通用的,就劃分生長壯老已,生命歷程這樣一個年齡的界限,我們看腎精與生長發育的關係,在幼年的時候,同學們不需記二七怎麼樣,二八怎麼樣,大致知道,從幼年、青年、壯年、老年,這樣不同的歷程,這裡講生長發育,沒有講生殖,生長發育,那就從幼年、青年、壯年、老年,這個歷程,在幼年時期,腎精開始逐漸充盛,它在人體的外觀上,具有什麼特徵呢?表現為齒更髮長,長髮,牙不斷地長齊了,骨骼也不斷地生長,那麼身高增加,在幼年時期,天癸未至,天癸,什麼叫天癸呢?天癸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腎精的不斷充盛,由腎精所派生出來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生殖作用,把這個作用,叫天癸,在了解腎的精氣,與生長發育的時候,這個表上出現這個字了,就簡單解釋,暫時不看這一段,就看看幼年時期,精氣逐漸充盛,因此,它生長發育開始逐漸地發育,到了青年時期,精氣就比較充盛,因此表現的生命特徵,機體發育成熟,長智齒,骨骼已經長成,年輕力壯,血氣方剛,標誌著腎精比較充盛,到了壯年時期,腎精充盛到最高峰,這個時候由於腎精的充盛,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那麼隨著壯年以後,逐漸向衰老、老年發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腎精充盛到頂點,隨著年齡的推移,隨著增齡,腎精不斷地衰少,於是人就由壯年,逐漸地全身各個系統,發生進行性的、累積性的功能減退,由壯年而進入老年,由此可見,按照年齡來劃分,以壽命作為尺度來看,人生生長壯老已這個過程,特別是看長、壯、老,生長發育講長、壯、老,那麼它是隨著腎精的,由不充盛到逐漸充盛,比較充盛,就是由逐漸充盛到極點,然後是由衰到盛,然後由盛到衰,體現出來這樣一個曲線,從這個表讀出什麼呢?就是人的生長發育,生長壯老已,是伴隨著腎精的盛衰而進行的,換句話說,腎精的由不充盛到充盛,乃至於到衰少,是人在生命過程中,壯老已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們前面講,說腎中的精氣,在生長壯老已的過程中,起到特殊重要的作用,稱腎中精氣為生命之本,因為生長壯老已這樣一個生命歷程,腎精在這裡面起到一個主導作用,那麼我們講到這裡,同學們就會提問了,說前面我們講氣、講到血,曾經提到,說氣血是生命的兩大物質系統,按照這個理解,應該說人的生命歷程,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是受氣血的盛衰制約的,為什麼到這兒又講,腎臟的精氣,在生長壯老已當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呢?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統屬於氣的範疇,或者共同屬於生命的物質基礎,在這裡,是從腎貯藏五臟六腑之精微物質,五臟六腑之精和生殖之精,它在貯存人體的各種精微物質,從這個角度說明,強調腎精的作用,在生長壯老已中的作用,這是從精氣的這個角度來說明的,這裡不排斥,也不否定,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也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這裡是從腎精這個角度,站在這個角度,強調腎精的作用,這裡面並沒有說,唯有腎精決定人的生長壯老已,不是唯一條件,它是一個重要條件,不是維持生長壯老已的唯一條件,在中醫講,說它是生命的根本,說它在生長壯老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那就意味著,還有不起主導作用,它隱含著講這個作用,在生長壯老已過程中不是唯一的。

    主生殖繁衍,就腎所藏的精,它有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通過這個作用機制,來起到生殖繁衍的作用,前面我們看那個表格,提到一個天癸,大家看天癸和腎之間的關係,天癸,什麼叫天癸,第一個概念,天癸是由腎精所化生,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維持生殖功能這樣一種精微物質,稱之為「天癸」,就這個意義講,男有天癸,女也有天癸,這個天癸有什麼作用呢?天癸從幼年發展到青年,發展到比較充盛的時候,腎精就產生了一種物質-天癸,有天癸的作用,男性進入青春期,它才能夠精氣溢瀉,就是排精,能夠排精,像徵著男性具有了生殖機能,女性有了天癸,進入青春期,表現為月經按時來潮,叫「月經應時而下」,那麼男精和女血,男性能夠正常地排泄精液,女性也能夠正常地排泄月經,正常的月經來潮,在這種條件下,這兩種生命特徵、現象,意味著男性和女性,具備了生殖能力,那麼具備了生殖能力,並不是就一定能夠繁衍後代,要想繁衍後代,條件是男女交媾,胎孕乃成,形成了胎孕,有了生命,這才意味著起到繁衍後代的作用,我們在講氣一元論這一節的時候,曾經提到,中醫學,從哲學層次,按照中國傳統哲學的氣一元論,承認自然是物質的,氣是自然的本原,世界的本原,基於這樣的思想,也承認氣是生命的本原,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進一步闡述了生命的起源,叫「男女媾精,陰陽和合,胎孕乃成」,那麼人的生命的本原性物質,是男女之精,而男女之精,就是這個天癸,天癸,它的源泉,天癸是腎精化生的,就這個意義上說,腎精具有生殖繁衍的機能,這樣一個理論,在中醫學的生殖理論裡面,它具有重要的意義,關於中醫學的生殖理論,雖然強調五臟系統共同來維繫,在這個前提下,尤其強調腎精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從古至今,人們在調節人的生殖機能異常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從調節腎的陰陽平衡入手,理論依據,至今,它仍然是調節生殖機能異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重要的指導思想,重要的手段,在當前學術界,正在研究中醫中藥如何延緩衰老,使人們永保青春,如何保證人的生殖機能旺盛,如何治療生殖機能障礙,人們首先想到是腎精的生理效應,首先想到的是,從腎入手來延緩衰老,永保青春,現在賣的美容藥物,好多都含有補腎藥物,人們處方都想到補腎藥物,那麼它的立論思想是什麼呢?就是腎藏精,與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作用,調整,無論是男性、女性,生殖功能的異常,或者性功能異常,中醫界也首先想到從腎入手,這就是腎精促進生長發育,促進生殖繁衍,具體的生理作用,它的實踐意義,需要指出的,中醫學反復強調,作何一個生理功能,都是五臟系統整體調節的,僅僅是某一個臟、某一個腑,在某一生理過程,它所占據的作用,它所起的作用,有主從輕重而已,因此,我們學習了腎藏精,腎精具有促進生長發育,有促進生殖繁衍的作用,並不能忘記,調節人的生長發育,調節人的性和生殖機能,還需要調節其他臟器,前面強調,說人的生殖繁衍,生長發育,腎精是必備的重要條件,沒有講它是唯一的條件,所以要正確的理解腎精的作用。

    腎藏精的第三個作用,叫「化生血液」,中醫學在古典文獻當中,一個重要的判斷,叫「血之源頭在於腎」,為什麼呢?大家看示意圖,腎藏精,這個腎精,可以轉化為血,它中間通過髓這種物質,就是精能生髓,髓化而為血,在這一點上,腎精生髓的理論,和現代生理學,骨髓造血這個功能,是相近的,那麼腎精怎樣化生血液呢?同學們記住,它和腎精,精能生髓,由髓而化血,至於這個過程,涉及到哪些臟腑,我們將在血液生成那一節,再進一步去講,那麼腎精化生血液這樣一個理論,腎精這樣一個功能,一、用它來解釋血液生成的機制,二、在實踐上用它來指導、認識,血液生成障礙的各種病理現象,用這樣一個觀點,來指導治療血液生成障礙的疾病,這節課到這裡,休息。

    五臟:腎的生理功能(2) 腎的生理特性

    同學們,上課了,我們上一節講了腎精的主要生理功能,講了腎藏精,腎精的生理功能,促進生長發育,促進生殖繁衍,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它第四個功能,抵禦外邪,具有抵禦外邪的作用,中醫學在論述腎精具有抵禦外邪這個作用,是從腎精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這個角度來論述的,那麼,人體的生命基本物質充盛,意味著人處於陰平陽秘,陰陽合和的正常的健康狀態,它表現為人體的抵抗能力強,把這個作用,歸於人體正氣的範疇之內,就是人體所有的生命機能,將來講什麼叫正氣?在講發病機理時,再進一步定義,在這裡理解,正氣就是人體生命機能的總稱,它表現出的生命機能,各種各樣的能力,維持人體的健康,中醫學把這種作用,用正氣機概括,那麼,人的正常生命機能,其中能夠抵禦外邪,有防止外邪侵襲,就是正氣之一,正氣作用之一,就這個意義講,腎的精是基本物質,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機能的重要物質之一,也就是說,它在維持人體正氣當中,具有重要作用,就這個意義講,腎精具有抵禦外邪的作用,我們今天的理解,這樣來理解,它的本義,《內經》有一句話,在溫病學裡面也講到了,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我們現代中醫基礎理論講,腎精具有抵禦外邪的作用,最早的理論源頭,就源於「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樣一個原理,說冬與腎相應,腎精,我們剛才講到,腎精藏五臟六腑之精和生殖之精,那要閉藏起來,儲藏起來,供人體生長的需要,說人在冬季的時候,腎精不能夠閉藏,不能夠儲藏到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這樣一種狀態,使它不能充分發揮,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這樣的作用,也就是說,維持人體正氣的作用,是「春必病溫」,到了春天,常常出現各種溫熱性疾病,最早的腎精能夠抵禦外邪的理論源頭就在於此,那麼,這個理論源頭,它是講腎臟在冬季的時候,如何和冬氣相適應,怎樣能夠保障腎精的功能正常,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機能,而不發生各種疾患,按照溫病學,溫熱病,將來進一步講,為什麼「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我們這裡取腎精和病溫這個關係,最後都去掉,取腎精和病的關係,理解為腎精與疾病發生有關係,腎精充盛,即為正氣充盛,那就可以免於外邪的侵襲,就這個意義講,來理解它抵禦外邪的作用,同學們聽起來,不像我講前面,邏輯上那麼嚴密,引入了好幾個概念,這裡僅僅從它的源頭來理解,理解一個「冬」,一個概念,四時概念,一個「腎精」的概念,還有一個「春」的概念,還有一個「病溫」的概念,就邏輯上是跳躍的,僅僅就是判斷性的,就是這樣認為的,即使將來學習溫病學,學《內經》,無論歷代醫家怎麼注釋,也缺乏邏輯的嚴密性,這也體現出來中醫學理論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古人已經把這個科學命題提出來了,古人並沒有在理論上,進行嚴格的邏輯論證,但是這是事實,它確圶指導臨床實踐的作用,無論在養生、防病,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可以認為是真理,只是在理論上沒有充分論證,沒有充分說明,很令人信服的論據、論點,推理不太嚴密,這也是科學,就這個意義講,這也是科學發展的一個規律,就是說,人們通過實踐,概括科學事實,得出了一個結論,但在這種情況下,並不能用原有的理論,把它說得很清楚,也就是說,實踐與原有的理論發生矛盾,原有的理論並不能把科學事實,新的科學實踐,完整的給予解釋,這個時候出現了實踐和理論的矛盾,首要的條件是需要理論具有突破性的發展,來解釋這個實踐,我剛才講,從腎精,從生命的機能,從正氣的角度來論述它,也介紹了「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樣的原理,都不能夠很嚴密地論證這個結論,回答為什麼腎精能夠抵禦外邪,但是它具有指導實踐的意義,我們現在在中醫歷代的文獻裡,在養生學裡面,現代的養生實踐當中,人們把補腎,吃補益腎精的藥物,補腎埴精的藥物,作為提高機體的生命力,作為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實踐證明是有效應的,產生正的效應,這實踐告訴我們,這個結論是對的,僅僅是從理論上闡述,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還不太令人滿意,這個問題就留給同學們繼續鑽研,希望同學們就這個問題撰寫文章,對古代的文獻,進行系統的整理、梳理,最後達到條分縷析,真正的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得出結論,最後論證腎精抵禦外邪。

    第二個功能,叫腎主水液,什麼叫做腎主水液,腎主水液又稱作腎的氣化作用,腎主水液,是指腎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也可以說,腎主水液是指腎具有主持、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後面進一步表述,加了一個組織,強調的是腎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特殊作用,把這句話濃縮起來,很通俗的講,腎主水液,就是腎調節水液代謝。第二,講一講腎主水液代謝的機制、過程,在這裡請大家注意,講這個定義的時候,講氣化這兩個字,說氣的運動變化稱為氣化,我們前面反復講了一句話,說機體就是一個不斷發生著的升、降、出、入,氣化過程的機體,而這呢?在腎主水液裡面,又講了個氣化,這個氣化術語,腎的氣化術語和前面有什麼區別呢?注意這裡講腎的氣化作用,在氣化前面加一個限定詞,這個腎的氣化作用,就限定為腎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氣化作用,具體腎調節水液代謝的過程和機制:

    它的基本機制,腎調節水液代謝,是通過腎陽對水液的蒸騰作用,或者說是對水液的氣化作用而實現的,在這個機制裡面強調了,腎陽氣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請大家看這個示意圖,我們前面講過了,肺、脾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在講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液中都講到,說肺通過肅降作用,將水液代謝產物--那個濁,稱之為濁,通過三焦下去,到腎,在脾主運化水液的時候,也講到脾通過它的氣化作用,運化水液的作用,也就是氣化作用,將有用的水液、津液,經過轉輸作用上升到肺,將暫時不能利用的水液,也可定義它為濁,通過三焦到達腎,由此,腎在水液代謝當中的作用過程,

    它首先接受由肺、由腎下輸而來的,水液代謝產物。

    經過腎臟本身腎陽的蒸騰氣化,將它所接受來的水液代謝產物,一分為二,分為能夠再次被機體利用的,和不能為機體利用的,能夠為機體再次利用的,我們規定它為清,不能為機體再次利用的,我們稱為濁。由腎的氣化作用,所產生出的,能夠為機體再次利用的清,由腎的氣化作用,經過三焦上輸到肺,由肺的行水,進入肺的水液代謝調節過程中,不能夠被機體利用的,最終的水液代謝產物,那個濁,通過腎的氣化作用進入膀胱,由膀胱的氣化作用形成尿液,最終排出體外,從腎調節水液代謝過程,就是這樣的過程, 一、接收由脾、肺下注而來的水液代謝產物,我們把它定義為濁,這個濁,經過腎的氣化以後,進一步將濁又分出清和濁,這個清,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濁中之清,就是可以再次被利用的,經過腎所氣化所產生的這個濁,水液代謝產物,那麼最終代謝產物,我們可以定義為濁中之濁,濁中之清,經過腎的氣化蒸騰作用,上升到肺,由肺進入肺、脾、腎的循環,而最終那個代謝產物,濁中之濁,就通過腎的氣化,和控制膀胱的氣化,由膀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維持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在此,腎的氣化作用,控制了膀胱的開合,和儲存尿液,排除尿液,所以膀胱的開合,是調節人體內外水液代謝平衡的一個重要機制,就這個意義說,腎臟主水液的作用,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內外平衡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稱腎為主水之本,說肺為水之上源,說脾為制水之臟,腎為主水之本,強調它是調節水液代謝的根本,我們解釋這個定義的時候,解釋調節水液代謝定義的時候,進一步說到,提到一個主持和調節,用主持這個概念,就突出強調它在水液代謝當中的根本作用,到了腎這個階段,那麼它和肺、和脾聯繫起來,到此為止,我們從肺、脾、腎三臟,肺代表了上焦,脾代表了中焦,腎代表了下焦,從上、中、下三焦,以肺、脾、腎為代表,講述了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和調節機制,這三者,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液和腎主水液,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最主要的機制,就五臟而言,臟腑而言,就是最主要的臟腑,除了這些之外,參與水液代謝的,我們前面講了一個肝要參與,那麼後面講六腑的時候,還要進一步講大腸、小腸要參與,也就是說,人體的水液代謝的調節,是以肺、脾、腎為主要調節機制,並且要與肝、小腸、大腸、三焦等,多個臟腑共同來調節,僅僅是以肺、脾、腎作為主要的機制而已,這樣一個原理決定了,中醫學調節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變化,就必然主要是調節肺、脾、腎,所以治療水腫的時候,從肺主行水這個理論,派生出發汗利尿,發汗法,那麼肺宣發而汗,肅降才有尿,但是這個尿,發汗利尿,主要就和腎臟有關係,脾,叫健脾燥濕,腎,表現為利尿,它主要是靠控制膀胱開合利尿,這些治療方法,都是針對調整肺、脾、腎或者調整它們三者之間的關係,最終達到治療水液代謝失常的目的,這個示意圖,同學們需要完整的把凡是參與調節水液代謝的臟器,講了六腑以後,再進一步地來回頭看這個示意圖,這是一個完整的示意圖,表示水液代謝的所有調節機制就在這裡。至於《內經》裡面講的,說腎為水臟,那個不僅僅是從腎主水液,鯛教水液代謝而言的,那個是從腎屬水,在五行屬水,從這個意義來講的。

    第三個部分講腎主納氣,所謂納,就是受納,固攝的意思,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簡單的說來,肺主納氣就是肺調節呼吸的作用,這個納氣,講它的機制,我們從它的功能來定義,就是肺調節呼吸的作用,那麼進一步來描述這個定義,把它的機制都揭示出來,我們定義它是指,腎具有攝納肺吸入的清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

    第二,我們講腎主納氣的具體作用過程,腎攝納肺氣,肺吸入的清氣,也就是說,只有腎的攝納作用正常,才能保證肺的肅降功能正常,肺氣不斷的進行正常的肅降,使吸入的清氣,下注於腎,那麼,肺是主呼,腎是主納,一開一合,一陰一陽,陰陽相交,呼吸乃和,就是說,我們在講肺的呼吸作用時,曾經強調說,中醫學調節呼吸的過程,主要的臟腑是肺和腎,肺氣必須肅降,下降於腎,腎氣必須攝納肺氣,而且兩者的一呼一納,處於陰陽和合狀態,才保證了呼吸的生理過程是正常的,我們稱它為呼吸調勻,這就是腎調節呼吸的作用基礎,中醫理論還認為,腎所以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所決定的,什麼叫做腎的封藏作用,我們將來在下面腎的生理特性中,進一步來論述它,這裡,一、同學們要知道,說腎主納氣的機制是什麼?是腎通過自己的封藏作用而實

    現的,怎樣實現的,它要不斷的攝入肺所吸入的清氣,條件是:吸入清氣,肺之肅,表現為肺的呼和腎之納,一呼一納,陰陽和合,不僅要相交,而且要相合,和合,這個情況下,才完成了調節呼吸的作用。這一個理論,它不僅在理論上解釋了人的呼吸生理,而且在實踐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在前面曾經講過,講呼吸生理的時候,治療呼吸功能異常,這個呼吸功能異常,責之於肺、腎的功能異常,就是肺主呼、腎主納的功能異常,因此在治療的時候,從調節肺、腎入手,說初病在肺,久病在腎,說初病治肺,久病治腎,這個原理,就是根據腎主納氣的作用,而推理、推斷出來的,換句話說,這就是腎主納氣,這樣一個作用,或者說,稱它是一個原理,它的指導實踐的意義。上一節我們曾提到,說肺氣虛,補肺湯,將來學習方劑的時候,補肺湯,那裡面還有補腎藥物,為什麼呢?從那一個例子,也說明了肺腎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講腎的生理特性

    第一、腎主閉藏,我們上面講,腎臟通過它的攝納作用,就是封藏作用來實現納氣的作用,通過這個機制實現的,那麼腎主閉藏,是腎臟一個生理特性,什麼叫做閉藏?閉藏又稱封藏,就是封閉、儲藏的意思,腎主閉藏這一個特性旨在說明腎所藏的精,始終保持封閉、固藏的狀態,就是腎臟本身始終保持封閉、固藏的狀態,才能夠使腎精得以儲存於腎,腎才能完成藏先天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這個功能,這個功能是通過腎閉藏這個機制來實現的,這是一。

    二、我們前面講了,說腎精在生長發育、生殖,和維持全身臟腑功能正常進行當中的特殊作用,那麼腎精要想發揮這樣一些作用,必須保持腎精充盈,腎精要想充盈,必須是腎維持在固閉狀態,封藏狀態,否則腎精隨時無故流失,就難以保證生命活動需要,就這個意義講,腎的特性要始終保持在具有封藏的狀態,這樣一個理論,它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它強調了腎精,一、要充足,二、不得無故流失,這是珍惜腎精,這種思想在中醫學歷代文獻當中,特別是在養生學當中,有一種學派,它的主導思想叫惜精,叫珍惜腎精,形成了養生學裡面一個調精學派,或者叫養精學派,這個養精就是補腎,所以形成了補腎,是防止衰老一個重要手段,這是一。

    第二、得出來一個重要的原理,叫腎精宜秘而不露,宜藏而不泄,這個原理體現於什麼思想呢?腎精必須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它還要求它,必須是密而不露,藏而不泄,是不是矛盾呢?既要輸泄出去,以備不時之需,源源不斷地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又強調必須藏而不泄,密而不露,是不是矛盾呢?這個密而不泄,藏而不露,只是強調腎精不可以無故的流失,不是指腎精只能閉藏,不能遺失,而洽洽在調節性和生殖的功能的時候,那麼腎所藏的那個精,表現為男性和女性,在調節性和生殖的時候,那必須是泄,月經因時而下,男子精氣溢泄,僅僅是強調保持適度,密藏到適度而已,正因為男的精氣,經常處於在溢泄狀態,女性的月經要經常地維持到因時而下,總的趨勢是一個下的趨勢,根據這個理論推論出來,腎病,虛多實少,古人講究腎病多虛,腎無實證,我理解,準確的表達,應該是多虛少實,不能說腎無實證,在《諸病源候論》裡面,許多論述,也否定了腎無實證這個表述,那我們今天的實踐,也是如此,只能說你正確的理解腎無實證,理解為腎臟由於腎精這樣一個特徵,它有封藏這樣一個特性,決定了它經常進行溢泄,這樣一個屬性,根據這個僥勢提出來,應該注意封藏,它決定了它的病理狀態,是虛多實少,在這個意義講,強調惜精,強調補腎,這個思想,中醫學這個思想,也受到了中國的佛、道、儒,佛學、儒學、道學,受到道學理論的影響,同學們將來學習養生學的時候,特別是要鑽研道學關於養生學的貢獻,它那裡突出的貢獻強調保腎,強調惜精,這個思想也體現在我們中醫學裡面,我們強調腎精宜藏不宜泄,說腎精、腎水為人生命的源頭,為生命的根本,我們後面講腎陰、腎陽的時候,進一步講,腎陰為一身諸陰之本,腎陽為一身諸陽之本,這是從封藏這個特性,講它的作用,這裡面記兩點,一、腎精要作為維持它的正常生理狀態,必須維持腎精的特性,腎臟保持在封藏的狀態,二、在病理上有個著名的論斷,腎無實證,能夠正確的理解腎無實證的實質,應該理解為腎病多虛少實,因此,在治療上,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時候,講診斷學,我們後面講病理學,將來在臨床學裡面,講到腎的病理變化的時候,多虛少實,因此,在指導治療的時候,對待腎臟陰陽平衡的調節,常常是補多泄少,補虛多,泄實少,通過腎主封藏這樣一個特性,它提示了我們要注意到這些,那麼具體說來,腎封藏這個特性,反應出來生理功能,它能封藏什麼呢?它藏精、納氣、主水、固胎,從腎主封藏這個特性,這個角度,來進一步論述藏精的作用,納氣的作用,主水的作用,固胎等等的作用,固胎、固精的作用,只有保持正常的封藏狀態下,那麼才能執行這些功能,就這些功能反應出來一個特性,腎是主封藏。

    腎主一身陰陽,這個我們前面曾經提到,命門學說這個概念,這是源於命門學說,或者是腎命學說,說命門為人體生命之門,在生命過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命門的真火,就是命火,我們現在中醫理論,現在認為與腎陽等值,命門真水與腎陰等值,它是生命之門,就這個意義講,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強調腎的陰陽,在人體五臟系統當中,陰陽的重要作用,這個理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強調了久病必窮於腎,無論什麼疾病,從哪開始,五臟系統,最終總要歸結於腎,為什麼?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窮於腎以後,那麼進一步加劇了原來臟腑的不足,這也是為什麼在臨床上,治療疾病常常要從腎入手,道理之一,看這個示意圖,那麼腎主一身陰陽,這樣一個屬性,我們就記住,腎是人體陰陽之本就可以了,講腎在人體陰氣、陽氣的重要作用,這裡涉及到腎精、腎氣、腎陰、腎陽這樣一個關係,關於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這個教材裡面,持這樣一種觀點,我們承認腎所藏的精,是生命基本物質之一,從形神之間的關係來看,那麼腎的精氣屬於形,也就是說,腎臟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這種形轉化為神,就是腎臟的生理功能,把它定義為,和精相對,和精氣相對,規定它為腎氣,大家注意,前面我們講,氣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兒加了個限定詞,腎氣,和腎精相比較,腎的精俘和腎氣相比較而言,我們定義它為腎的功能,它是通過精化為氣,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由物質基礎轉化為生理功能,在理論上,為了闡述腎所反應出來的功能,按陰陽的屬性一分為二,又推導出腎陰和腎陽,腎陰指人體陰液的根本,那麼,按照陰陽的分類,腎陰就是指腎臟功能具有濡養作用,表現為有陰屬性這部分功能,概稱為腎陰,相反,具有溫煦作用那部分功能,我們就概稱為腎陽,那麼腎的陰陽處於陰陽和合、互根的狀態,這個示意圖表達了腎精,或者叫腎精氣,腎的精氣,精、精氣,它倆是同義語,那麼腎氣功能,物質和功能,形和神之間的關係,把這個神用陰陽這個屬性,一分為二,這個腎陰、腎陽是個泛稱,是腎臟功能的簡單的陰陽分類,凡是具有陰的屬性功能,統統稱之為腎陰,凡是有陽的屬性的功能,統統稱之為腎陽,這就是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關係,關於這樣一個關係,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我寫這本教材,今天給大家講課,就是依據我這樣一個想法,來這樣定義它,這樣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關係。

    最後一個屬性,與我們講心、肺、脾、肝相類,它與冬氣相通應,因為同屬水系統,表現它這個性質,腎臟的功能性質,與四時之冬,氣化相通,在這裡面附命門,關於命門,前面曾經提到過命門學說,這是明清之際,明清時期,在臟象學說裡面的一個重大貢獻,關於命門的位置、形態、功能,歷代醫家有不同的學說,這在我們本科的學習過程中,不要求大家去探索,這個命題是從古到今,一直是中醫學術界一個爭論的最大問題之一,曾經有人說,說考古論今看命門,至今也沒有就位置和形態達到統一,那麼,現代的中醫基礎理論,持何種學術觀點呢?根據命門學說,它的生理作用,來判定命門和腎的關係,命門學說的本質,無非強調命門的火,命門的水,它在生命當中的重要作用,命門學說歷代文獻所論述的,與強調腎陰、腎陽,為一身諸陰、諸陽之本,意思是一致的,根據這樣一個認識,所以現代的中醫基礎理論,強調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掌握命門的生理功能,因為命門的生理功能,歷代醫家都沒有疑義,它的功能與腎陰、腎陽相同,所以現代的中醫基礎理論結論是命門的真火就是腎陽,命門的真水就是腎陰,強調命門真水、真火的作用,無非是強調腎陰、腎陽,在生命過程的作用,至於原來歷史上遺留下來,尚沒有解決的形態結構的問題,僅存疑,有待我們未來的中醫學者,學術界,去進一步探討。

    今天這一節,我們重點講了腎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最難理解的是腎的生理特性,它的意義重大,還難以理解,至於腎的生理功能,藏精、主水、納氣,還是比較容易掌握,按照腎藏精,講到精氣的概念,腎所藏的精和人體之氣有什麼關係,將來在講氣血、精、津液的時候,再進一步交待,這裡面再次強調,中醫學的氣一元論,就是古代哲學那個氣一元論,規定精氣就是氣,它倆同義,那麼正確地分清,這兒講的,精氣為何物,關於這個問題,精氣的問題,腎精的問題,至今仍然學術界有爭論,僅最新出版的教材,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解釋,那麼,我們現在講授這本教材,我們就是按照這種觀點來講述的,這樣處理哲學上氣與精氣的關係,醫學上氣與精氣的關係,這樣來定義,至於不同的學術觀點,同學們可以參考其他的書,進一步去研究,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五脏注腑之间关系
    關注健康的:精華,請背下來
    中医论-五脏 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之五脏
    中医中所提到的人体五阳有哪五阳?
    第二章 藏 象(试题与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