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醫基礎理論 第13講 體質

中醫基礎理論 第13講

體質:基本概念

第五章 體質

我們今天講第五章體質,首先說一說這一章的目的要求:

  1. 要掌握體質的概念和正常體質的分類。
  2. 掌握體質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
  3. 了解體質的形成因素。

一、體質的概念

下面講第一節體質的概念,在沒講體質的概念之前,簡要的把體質學說大致的情況,向大家介紹一下,中醫學從內經開始,就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體質學說,歷代醫家,關於體質和健康與疾病的關係,都做出了不少的論述,都從不同的角度,對中醫理論的體質學說,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在長期以來,關於中醫體質學說,只是在具體的健康和疾病過程中,特別是在疾病和治療過程中,能夠體現出來,而做為完整的學說,是在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當中,才逐漸地形成這一門學說,這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當中,一個新興學科,近年來,又應用現代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它進行了研究,我們這一章僅僅是簡要地介紹一下體質學說有關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體質的含義

關於體質的含義,就現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並不完全一致,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定義的方法,對體質進行了定義,我們在這裡,對體質做這樣的定義,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的、穩定的、固有特性,記這個定義的要素,關鍵詞是固有特性,體質是固有特性,什麼樣的固有特性呢?1.是在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表現為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穩定這兩個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1)強調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2)具體表現的形式,是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在這幾個方面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換句話說,體質是稟受於先天,調養於後天,在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的個性特徵,我們這樣來定義這個體質,它的內涵:

  1. 強調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強調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用這樣一個內涵來表述體質是怎麼形成的,人的體質,用我們中醫學話說,取決於先天的稟賦,但是體質究竟會是個什麼樣的,那需要在後天的環境中不斷地來進行培育,也就是說,體質不僅僅取決定先天,那就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統一起來,為體質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2. 強調人的體質,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3. 人的體質必須是和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中醫學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就是強調體質的形,要和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
  4. 形與神合一。
  5. 其體形式表現為人的形態、功能、心理狀態,它反應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幾個方面。上述這幾點,集中體現了中醫學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換句話說,形神合一就是中醫學的體質觀,就是中醫學形神合一的生命觀,決定了中醫學的體質觀,強調「形神合一」,從內經開始,關於形與神的問題,內經就建立起中醫學的形神觀,也就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和體質觀,但是希望同學們注意,咱們中醫理論關於形和神的關係,內經提出來「形與神俱」,這是在中國傳統的心理學史上,在秦漢時期,第一次提出來形和神的關係,對中國的心理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對中國傳統的關於形神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形神的關係,這對範疇,在心理學上,或者在哲學上,它在不斷的往前發展,正確處理形和神,用我們今天的觀點看,作為兩者,那麼是辨證統一這樣一個思想,是直到漢代范縝,大家注意,將來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范縝的《神滅論》,中國的心理學史認為,或者說中國的哲學史認為,關於形神關係,直到范縝的時候,提出「形質神用」的觀點,叫「形質神用」,形是質,神是用,實際上就是用體用合一來闡述形和神的關係,完成了正確的處理了形神關係,比內經「形與神俱」,又前進了一步,這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和中國心理學史上,學術界一致的共識,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講的,是在內經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心理學,關於「形質神用」的觀點,就是說形神合一,我們在這裡講的形神合一,是現代中醫理論形神合一,不是內經「形與神俱」的那個意義,「形與神俱」還沒有明確說明形和神之間的辨證關係,只是強調「有形才有神,形去則神滅」,沒有明確地、詳細地論證它們之間的關係,在內經裡面,請同學們注意,關於神的,明確提出神是氣,「血氣者,人之神」,把它規定為人的神,是某一種特定的物質,我們今天看來,神是大腦高級神經活動的一種產物,是物質高度進化、高度發展的一個產物,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物質,同學們在學習中醫學,神的概念的物質基礎的時候,學習形和神的關係,應該是從現代意義來理解,注意現代講的形神關係,已經是在內經「形與神俱」的觀點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是站在現代的認識觀點,特別是合理地吸收了「形質神用」的這個形神觀,基於此,我們今天在這裡面講形神的關係,體質,中醫關於體質概念,就體現了形神合一。

注意,「形神合一」不能與「形與神俱」等同起來,中醫學到了類經的時候,張景岳提出來「形神俱備,乃為全體」,雖然較「形與神俱」往前走了,它說「形神俱備」,但是就「形神俱備」這個判斷,仍然還沒有正確地處理形和神的關係,還不能是現代意義上的形神合一,這是第一點,講一講體質的內涵,把握中醫學關於體質定義的內涵,就是在中醫學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觀,換句話說,形神合一的體質觀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來定義體質,

  1. 強調體質的形成稟受於先天,而調養於後天,先天是決定體質的首要因素,但是體質如何,還要受後天環境的改變的影響,所以強調先、後天,在體質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2. 這個體質形成,要與社會、自然環境相統一。
  3. 表現的形態,體質,我們能考察外在的生命表徵,是指什麼說呢?是指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這是這個概念的內涵。

它的外延叫特性,固有的特性,特性也叫特徵,是指什麼說的呢?它的外延,它的特徵。

  1. 它的特徵,所謂特徵,是體質特有的、顯著的表徵或者標誌,它以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狀態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用現代語言說,體質的特徵的指標是什麼呢?我們考察到的生命表徵,從形態結構來考察,從生理攻能來考察,從心理狀態來考察。它的性質呢?也就是說這樣一個體質概念揭示了生命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呢?
  2. 它的本質特點叫「形神合一」,把握中醫學關於體質的含義,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把握,體質的形成過程中,體質所表現出來的固有特性,它是通過在生命過程中,表現為健康和疾病過程中,就是生命運動過程中,通過健康和疾病而表現出來的。

(二)體質、素質、氣質、性格

同學們將來在學習中國心理學史,中醫學的體質學說的時候,碰到這樣幾個概念:

1 素質

現在,素質大家是非常熟悉了,我們現在強調文化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素質,在中國文化裡面是個多義詞,就現代意義來講,素質有三個義項:

  1. 是指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就是人,或者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這是第一個義項,這是最大的義項,含義非常廣泛。
  2. 是指修養而言,牽涉到中國的倫理,是指人們在實踐當中,不斷增長的修養,比如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我們在前面講課的時候,反復強調,同學們學習中醫基礎理論,通過學習中醫基礎理論裡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逐步培養自己,貝有中國傳統的、樸素的辨證思維方式,進一步來培養自己科學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那叫思維素質,具備這樣的科學素質,就是指修養而言的。
  3. 指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以至體質學說,注意,第三個義項,就是講我們作為體質學說裡面的這個素質,如何來理解,體質學說,1.是指生理學範疇。2.就生理學一個分支,就體質學而言,兩者對素質的定義有所差別,不一樣,在現代的心理學、生理學,素質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運動器官,和神經系統的特點,那麼素質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指感覺、運動器官和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生理學認為,這個特點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前提,生理學這樣定義素質,強調人的身體素質,包括了人的各種基本活動能力,是會人的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的反應,它是通過人的形體,在運動中反應出的力量、速度、耐久力、靈敏性、柔韌性、協調性和平衡性,換句話說,身體素質,在現代的生理學和心理學,所說的身體素質,就是主要的解剖生理特點,包括了形體運動所產生的力量,力量、速度、耐久力、靈敏性、柔韌性和平衡性,這是在生理學、心理學關於素質的含義。

在體質學裡面,素質是指人在體質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包括形和神兩個方面,體質不僅是我們中醫學研究,現代運動生理學專門有一個分支學說,叫體質學,它著重從運動、生理去研究體質的,在體質學中,素質,包括了體質的本來面目,大家注意,體質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強調是體質,在運動體質學當中,身體的體質,包括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也就是說,在體質學當中,素質,身體的素質,僅僅是體質的構成部分之一,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兩者綜合起來,構成了體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運動生理學研究體質的時候,著重從運動能力來考察,通過運動能力來判斷體質的好壞,那麼身體的素質與人的體型、體格、功能、神經、心理有密切關係,所以在運動生理學裡面,關於體質,這個身體的素質,著重從運動能力來考察,這是在生理學範疇內,強調素質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著重是神經系統來考察,而在生理學的分支,叫體質學,體質學裡面講的素質,是體質的本來特點,用我們中醫學來看,中國的心理學來看,強調體質是從形神兩個方面,來考察體質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這就是關於素質的含義。

要求同學們掌握的:(1)從生理學意義上來衡量,就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來衡量、來掌握,什麼叫做素質。(2)在現代的體質學,特別是同學們,將來閱讀運動生理學的時候,那個體質,著重強調的是身體的素質和運動能力,注意,我們中醫學體質學強調的素質,是形神的統一,又回到前面體質概念上去,體質和素質的關係,即我們上面講了素質的含義,從這個素質的含義,又強調了體質和素質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在生理學,在體質學,特別是剛才我們提出讓同學們掌握,中醫體質學說關於素質的定義的時候,大家看體質、素質,素質應該是表述體質一個內涵的一個概念,但是它應該是它的下位概念,體質概念大,體質包括形、神兩個方面,那麼素質,僅僅強調體質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這是現代中醫體質學說,和生理學、心理學,關於體質的定義,意義相近,強調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

2.氣質

氣質這個概念,在中醫歷代文獻中,不僅是中醫學歷代文獻,也在中國心理學史的歷代文獻中,體質、氣質混稱,不分,常常是把兩者視為同義語,我們這裡面講的氣質,是指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或者說現代的中醫體質學,中醫體質學說,現在除了已經出版了幾本中醫的體質學,以北中醫(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王琦教授為代表的,從七十年代開始,研究中醫的體質,形成了專著,同學們有精力,建議同學們看一看,進一步來理解中醫的體質學說,在現代的中醫體質學說當中,體質和氣質是有區別的,氣質是指個體出生之後,隨著身體的發育、生理的成熟,而發展起來的人格心理特徵。體質是個體的人格心理特徵,簡單的記它的定義,這樣來記,那麼這個個體的人格心理特徵,包括哪些要素呢?包括性格、態度、智慧等等,它是怎麼形成的?是在後天形成的,是隨著出生之後,隨著身體的發育、生理的成熟,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注意,氣質強調後天的作用,而素質強調是先天的作用,雖然中醫關於體質,強調稟受於先天而培養於後天,強調先後天的統一,但氣質著重強調在後天過程中,怎麼樣逐漸地形成他的人格心理特徵,而素質強調的是稟受於先天的,本來特點和原有的基礎,中醫學,或者說叫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叫做中國心理學史,氣質又常常稱為氣稟、稟性、氣性,大家注意,這個氣質,在中國古代哲學關於心學這個範疇,常常在心學這個範疇裡面反復使用,也就是說,氣質和心、和性相關,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範疇,心範疇、性範疇,前面講課中建議大家,將來讀一讀中國心理學老前輩高覺敷老先生,一部代表著作,叫中國心理學史,也建議同學們讀一讀中國古代哲學史心範疇,讀一讀什麼叫做心,什麼叫做性,它和氣的關係,和氣質的關係。氣質,西方心理學也講氣質,現代心理學也講氣質,注意,中醫學在我們這一章所講的氣質,比現代心理學所講的氣質,內容更加豐富,中醫學強調形神合一,而現代心理學講的氣質,強調神,這是第二,什麼叫氣質。

3. 性格

性格是指個體在現實中,習慣了的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大家注意,將來學習心理學的時候,這個性格和氣質不同,人格心理特徵和個性心理特徵,它們還有差異,所謂的性格,在現代心理學當中,是指個體在現實中,習慣了的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什麼樣的生命徵象表現出來呢?通過個性的心理特徵,哪些是指個性心理特徵呢?比如驕傲、謙虛、勇敢、怯懦等等,這些個術語,這些詞都是表現人的個性心理特徵的,有的人說,這個人性格內向,這個人性格外向,就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逐漸地習慣了,一種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同學們是學醫的,一但畢業,生產實習開始,進入接觸患者,每天在病房實習,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原來性格活潑、外向,那麼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下,由於工作的需要,你必須認真去思考,去了解病人的痛苦,為病人解決痛苦,許多原來性格外向的同學,逐漸地沉靜起來,表現為性格內向,那麼這個性格的形成,就是在醫生這個特定的職業,他的工作,特定的環境下,逐漸來形成的,穩定的特定,對事物觀察態度和行為方式,就在不同的環境下,在後天的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在行為方式和對事物的態度,就會有所改變,性格是指這個意義而言的,中醫學所說的氣質和性格,和西方的心理學,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始終強調形神合一,不著重從心理學來考察問題,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上面講的,要求同學們掌握,體質與氣質和性格的關係,從現代心理學,東西方文化相比較來定義,我們上面講這幾個概念。

(三)體質與形態、體格、體型

下面講一下體質和形態、體格、體型的關係,這幾個概念,大家注意,前面我們講了在運動生理學中,也就是在運動生理學範疇內,講這個體質,強調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通過運動能力、身體素質,判斷這個人體質好壞,常常通過這樣幾個概念表現出來,也就是說,用這幾個概念來表達這個人身體好壞。

1.形態:

形態是指軀體的形態,形態這個概念,包括人體的各部分的大小、重量、特徵、骨骼、體形和身體的姿勢等,它是體質的基礎,就是人體的形態,將來同學們學習人體解剖學,屬於人體形態學,從大體來講,人體的形態學,在體質學裡面所說的形態,就從解剖學來說,包括人體各個部分的大小,各個組織器官的重量,它的特徵、它的性徵、它的骨骼、體形和姿勢,形態這個概念,包含著量的概念,就是對人體進行測量。

2.體型:

體型是指人體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態特徵,它是以軀體形態為基礎的,並且和人體的內臟有一定的關係,在運動生理學上、在體質學上,用它來衡量人的體格,做為一個重要指標,用它來標誌人的生長、發育狀況,中醫學體型在病理學上,有個重要的論斷,叫什麼呢?像我這樣的人,苗條,瘦人,瘦人怎麼呢?瘦人多火,那胖人怎麼呢?肥人多痰,胖和瘦,是指體型而言的,衡量這個人的身體胖和瘦,那是從測量學來表現各部分大小比例,它是考察人的身體素質,是一個重要指標,中醫講肥瘦長短。

3.體格:

還有一個概念叫體格,什麼叫體格,體格是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營養鍛鍊程度的狀態,注意,體格是一種狀態,這個定義包括三個要素:

  1. 生長、發育水平。
  2. 營養狀態。
  3. 鍛鍊狀態。

它是考察體質的標誌之一,我們當醫生,將來學西醫診斷學,有個體格檢查,體檢,要量一量,測量一下這個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肩寬、骨盆等等,這些指標是反應體格,反應人的發育水平、營養狀態和鍛鍊程度,體檢,全稱叫體格檢查,簡稱叫體檢,中醫在四診當中,強調望神色形態,形,望形,可以理解為考察這個人的體格,通過它表現出來的形態,我就知道它的營養狀態、發育情況、鍛鍊的程度,這是第一個問題裡面教的幾個基本概念,同學們重點掌握什麼叫做體質,注意在中醫基礎理論當中,在現代中醫體質學當中,體質的含義,這是第一。在這個前提下,在閱讀中醫歷代文獻的時候,涉及到幾個術語,什麼素質、氣質,把它們的關係搞清楚。在此基礎上,了解什麼叫性格、形態、體格、體型等等,重點在體質的含義,從體質學說,我們衡量判定說,這個人是健康的體質,中醫學有哪些標誌呢?從形和神兩方面考察,中醫學的生命觀,也是中醫學的體質觀叫「形神合一」,因此,中醫學考察人的體質,也是從形和神合一這個觀點,來進行考察的。

我們在前面講氣、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的時候,從不同角度都闡述過健康的含義,從氣一元論看,從氣血、精、津液看,氣之和為正,意味著人體是健康的,從陰陽學說說,陰陽和合,或者叫陰陽勻平,意味著身體健康,從五行學說說,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系統,生剋制化,五行互藏,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意味著健康,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一體,就臟象學說而言,以五臟為核心的,臟腑系統的功能活動處於動態平衡,表現為臟腑氣血和合,陰陽平衡,從經絡學說來看,用它來說明健康的內涵,就是以十二經脈為主體的經絡系統,這個網絡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不斷地、循環往復地,陰陽相貫,循環不已的運送生命物質,通過經絡的調節,保證人體內部,以及人體外部的陰陽平衡,意味著健康,從氣血精津液學說來說,在生命物質系統中,它們的互相化生,它們所反應出來的,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處於正常狀態,意味著健康。

從不同角度來定義健康,其中中醫學從辨證系統的科學思維,就這個意義講,著重從陰陽來說明它,所以我們這裡,經常講叫「陰陽勻平」,從形和神的關係來看,就是形神合一,生理標誌,著重是從形來考察的,比如,中醫文獻上,用這樣一些術語來表達它,說「形體壯實」,看這個人,看看他體態,看看他的面色,面色要求紅潤,紅潤,它是營養狀態良好的一種標誌,說「呼吸微徐」,那就是呼吸調勻,呼吸調勻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人體的氣機升降正常,氣機升降正常,意味著人的各種生理功能是正常的,各種生理功能正常,就是健康,標誌著健康,說「鬚髮榮潤」,頭髮和鬍鬚要含有光澤,不是枯燥的,我們前面講過,「髮為血之餘」,到衰老的情況下,營養狀態不好的情況,會出現鬚髮枯涸、脫落,這是中醫判定,西醫的體質學,它不看重這個,運動員它不考察頭部,你這個人是不是拔頂了,頭髮是乾了,那不考慮,中醫非常強調要潤澤,有光華,顏色還得好,雙耳聰敏,就是這個人聽力非常正常,那它標誌什麼呢?牙齒緊固、堅固,腰腿靈便,步履輕盈,這些反應了什麼呢?如果它可以說是腎氣旺盛的標誌吧。

我們既強調先天,又強調後天,從脾腎這個角度理解,二便正常,體現了「六腑以通為用」,氣機通暢,中醫學考察這個人是不是健康,既問胃納如何,就是食欲如何,又要強調二便的通暢不通暢。望神,看這個眼神,通過目,心靈的窗口,來判斷,通過這個形體,反應出來的神志的功能如何,看它是不是,神,生命的表徵,集中反應,脈象調勻,中醫考察的時候,在視診看脈,脈要調勻,意味著脈有神,有胃神根,這是從形體方面,以這些標誌,作為考察健康,體質是健康的指標。心理指標,用現在意義講心理指標,主要是表現為這個人始終精神飽滿,處於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情緒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情緒怎樣,要求情緒和調,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外界刺淚,反應既不過強烈,也不是無欲。性格,這個人無論是內向和外向,這個性格非常隨和,善於與人共處,人腦的記憶,既是心理,又是生理,這個人記憶良好。

用這些指標,從形到神,用這些指標,來看,考察這個體質如何,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診斷學的時候,望診,神色形態,來觀察這個患者,進來以後,通過觀察,考察他形和神,來判定這個人的體質如何,這節課就到這裡,休息一下。

中醫基礎理論 第41講

上一節我們講了體質的概念,在講述體質概念的基礎上,又簡要的介紹了氣質、素質、性格等幾個概念,在此基礎上,從中醫學的體質觀,按照形神合一這樣的觀點,簡單的介紹了,中醫學怎樣判定體質的健康,這些指標僅僅是選擇一些最常用的,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診斷學的時候,望聞問切的時候,講望神、望形,再進一步來學習,世界衛生組織按照現代的生物醫學模式,曾經為健康規定具體的指標,在我們國家,根據這樣一個標誌,最近有的學者提出來,不僅僅從形和神考慮,在神當中,還突出來強調,人的倫理道德,就現在意義講,人的健康的標誌,形正常、神正常,又突出強調,人的道德觀念、倫理道德健康,我們用現代的術語講,現在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那麼精神文明,我們把它這個詞顛倒一下,就是文明的精神,再說得具體點,就是這個人有高尚的道德觀念,這個道德觀念,體現為人們的社會行為方式,把這個也作為考察健康的一個重要要素,我簡單說一下,同學們聽一聽就可以,就是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來的,用下述這些,十個指標,來判定你健康如何?我們前面是從中醫體質學,來考察健康的體質的,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來,衡量人體健康的具體標誌是:

  1.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
  3.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
  5.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 體重適當,體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7.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 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 頭髮光澤,無屑。
  10. 肌肉、皮膚有彈性,走路輕鬆。

世界衛生組織的文獻,關於健康的具體指標,從英文的原文,翻譯出來這十條,就這十條,同學們可以用這個,既用中醫的形神合一來考察自己,也可以用這個來考察自己,健康不健康,我看現在按這個指標,壞了,第三條可能你我都有問題,休息不好,睡眠也不怎麼樣啊,至少用這一條,在當前這個狀態,大家處於不健康狀態,不能夠說是健康,或者是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什麼是亞健康?後面再講,它提供這個標準,結合這個標準,我建議大家,今後注意閱讀世界衛生組織所發表的,考察生命質量,也就是生活質量,確切是生命質量的那些指標、清單,大概翻譯出來十幾頁,咱們中醫學,有咱判斷生命質量的標準,也正在建立,但總的思想,就是上面我們講健康的標誌,形神合一,從形神合一來建立自己的生命質量的標準,這也是咱們中醫理論當前研究的課題,也希望同學們注意學習這方面知識,將來也參與這方面研究,建立我們中醫學自己的生命質量的考核標準。

第二節 體質的形成

現在講第二節,體質的形成,從體質的概念,我們可知,體質的形成,與先天、後天有關。

一、先天因素

(一)先天的含義

首先講講先天的含義,請大家注意,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面,先天的含義和後天的含義,它有哲學意義,也有我們自己的醫學意義。

  1. 先看哲學意義,在哲學裡面,有先天、後天對稱,中國的傳統哲學和西方的哲學,都認為先天等同於觀念和理性的認識,在哲學上,把觀念和理性的認識稱之為先天,而後天,等同於經驗的認識,就是後天是指經驗,先天是指理性,理性抽象出來,形成一種對某些問題的認識,成為一種觀念,大家在閱讀中醫文獻的時候,就要搞清楚,這兒指的先天,是指什麼說的,是指人的理性思維說的,理性認識說的,還是指人的經驗說的呢?把先天、後天搞清楚,是哲學上的先天和後天呢?還是醫學的先天和後天呢?這是第一個含義。

  2. 在中醫學上,先天我們定義為,指個體出生之前的胚胎時期,稱之為先天,就人來說的,個體的形成,我們在前面講臟象學說,都講到了,決定於父母,決定於父母什麼呢?指父母之精,男女交媾,胎孕乃成,那就是說,個體的先天,第一決定於父母之精,父母之精交媾,為個體胚胎形成奠定了基礎,胚胎發育完成,從出生開始,到死亡,這一段生命歷程,我們規定為後天,就是以出生為界限,出生之前這一階段,生命的個體發育階段,就個體而言,人而言,我們規定它為先天,出生之後到死亡,我們規定它為後天,在中醫學裡面,先、後天是指個體出生前,和出生後生命歷程而言的。
(二)先天因素的含義

在體質學說裡面,什麼叫做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大家注意,這兩個字,或者再往前推,這四個字,一切特徵,先天因素,什麼樣的一切特徵呢?是指個體出生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在中醫體質學說當中,所謂先天因素,是指個體在出生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就是由母體所給他的,一切生物特徵,靠父母陰陽交媾,父母之精結合,形成胚胎,那麼,一般意義上講,就是男精女血,實際都是通過天癸這種物質,女性以月經為標誌,男性以精氣溢瀉為標誌,意味著生命形成,有了必要條件,那麼男精女血交媾,形成了生命,個體形成,胎孕乃成,那麼這個胚胎,就是個體形成以後,在出生之前的發育過程,要靠母體通過精血,不斷地給它提供營養物質,保證胚胎正常發育,這裡面有幾個因素呢?

  1. 父母媾精的精,用現代語言講,具有遺傳因素,轉換成中醫的體質學,中醫理論叫稟賦,或者叫稟受,遺傳換成稟賦,中醫所學那個稟賦,我們今天理解,具有遺傳的含義。

  2. 營養狀態,那麼個體在出生之前的營養狀態,主要來源於母體,母體所含有的生命物質,或者說腎所藏的精,和五臟六腑之精,就是母體在孕育過程中,她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經過各種途徑攝取到來,轉化為自身的生命物質,不僅供給母體自己需要,它也要供給胎兒的發育的需要,所以我們所說這個個體出生前,在母體所稟受的一切特徵,(1)稟受的遺傳特徵,(2)稟受了由母體所供給的,各種各樣的營養。

  3. 生活方式,是指什麼呢?母體,她的生活行為方式,對母體自身的身心、形神有重要的影響,通過母體自身神的改變,影響了母體,對胎兒供養營養的狀態,從而影響了胎兒的生長發育,它也影響了胎兒從母體所稟受的這些特徵,中醫學非常強調女性在孕育期間,不僅要有充足的營養、合理的膳食、適當的運動,最重要,強調七情和合,用現代語言說,就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女性的情緒、精神狀態,直接影響胎兒的發育,所以中醫非常強調,在胎孕期間,孕婦要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不吸煙,不喝酒,這都屬於社會生活行為方式,因為這一些都會影響到胎兒,我們要求生活行為方式正常,也有的女性在孕期,她的生活行為方式不是良好的,她就會影響了胎兒。

    比如在現代社會裡面,在我們中國,表現還不是那麼突出,比如,性傳播性疾病,叫性傳染性疾病,如果母體患了這種疾病,那屬於社會行為方式異常所引起的,它就會影響胎兒的發育,那麼胎兒在出生前,就要稟受她的特徵,出生之後,就會表現具有遺傳性的疾病,將來後面我們講發病的時候,進一步講,中醫叫胎傳,那麼現代醫學叫遺傳性疾病,它不僅決定於遺傳因素,將來同學們去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時候,它由DNA所決定的,叫基因,中醫叫稟受,社會行為方式不良,導致母體為胎兒輸送的營養發生異常,那就影響了胎兒這個遺傳因素,稟受,那麼導致的結果,它就會具有這樣的特徵。

這就是中醫體質學說所說的先天因素的含義,還是強調從先天和後天相統一這個觀點,來看待先天因素,它和現代的西醫學所說的,先天因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那麼現代從分子遺傳學來看,說一個人的體質,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就是由基因所決定的,這個基因決定了這個人的體質狀況,但是呢,現代的分子遺傳學,已經認識到遺傳基因,它要受環境的變化的影響,這個基因如何表達,表達的數量和頻率如何?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那不僅體內基因和基因之間的關係,還要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從這個意義講,從現代分子遺傳學來講,實際上強調遺傳的時候,實際還是從先天獲得,後天調養這兩個角度來講,在這一點上,中醫學講定義先天的時候,從內經開始,就建立起這樣的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咱們中醫學就比現代的分子遺傳學,在理論上高明,認識是一致的,現代分子遺傳學,經過漫長的道路發展到今天,才認識到,先天因素不是絕對的,它必須還包含著後天因素,而中醫學在數千年,在內經開始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同學們學習中醫,學習先天因素,這裡面講先天因素,定義先天,是個體出生前在母體內所稟受的一切特徵,這是一,理解這個定義,必須在先天、後天統一的條件下來理解,中醫學強調先天與後天對稱,在先天與後天相比較而言來理解,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先天因素的含義。

(三)先天因素與體質

這些先天因素,和體質是個什麼關係呢?回答這個關係,用一句話來回答,說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這個結論,大家要記住,是體質形成的基礎,就行了,怎樣理解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呢?大家看這個示意圖,先天因素,父母的精血交媾,形成胚胎,受稟賦母體的營養狀態,母體的社會行為方式,這些因素,構成了先天因素,那麼男女媾精以後,通過它的生殖之精,形成了胎孕,有了胎孕,形成形,最後神,形神合一,生命乃成,有了個體,有了生命,就這個意義說,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也就是說,父母生殖之精的盛衰,決定了子代稟賦,決定了子代的體質,在這裡,強調的是先天因素,決定了體質的形成,那麼父母之精的盛衰,使子代在體質上,用中醫體質學說的術語來表達,有剛柔之分、強弱之別、有肥瘦之異、有長短之差,概括起來,決定了體質屬陰屬陽,這是由先天因素所決定的,就是父母生殖之精交媾以後,形成了生命,形神統一,形成了一個具體的、有生命的個體,因此,父母之精的盛衰,決定了子代體質的差異,表現特徵的差異,什麼特徵呢?剛柔、強弱、肥瘦、長短的差異,把它抽象出來,得出結論,就是父母之精氣盛衰,決定了體質的陰陽差異,把體質的表徵用陰陽來分類,分陰分陽,那就有陰陽的差異,就這個意義講,先天因素,是保證個體體質的特徵,我們講體質是相對穩定的特徵,是保持體質穩定性的決定條件,建議同學們,尤其在學內經的時候,認真去讀靈樞經.壽夭剛柔這一篇論文,從學術的源流,從內經的記載去理解,我們強調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

二、後天因素

後天,我們在講先天的含義的時候提到,在哲學上,後天是經驗的,與先天相對。

(一)後天的含義

在中醫學上,後天是指人從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歷程。

(二)後天因素的含義

後天因素是指人出生之後,賴以生存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它的外延就是各種因素的總和,它的內涵是人出生以後,賴以生存的各種各樣因素,綜合起來稱之為後天因素,後天因素,我們大體可以分為,機體的內在因素,和外界的環境因素兩個方面,機體的內在因素,是指個體的性別、年齡、心理因素等等,外界環境因素,什麼叫做環境,我們在這裡面,從環境所包括的內容來定義它,取這個義項,從環境的構成,來定義它,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和健康,不僅是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是中醫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命題,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環境與健康這個問題,也是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生命科學的重大研究課題,同學們回憶,我們前面講過的整體觀念,中醫學強調天地人三才一體,人最為寶貴,那麼人賴以生存的天和地,就構成了個體的環境,中醫學非常強調,天地、自然、社會、環境的陰陽消長變化,對於人體的影響,那麼三者必須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人才能正常的生存,我們轉化為現代的語言,把天地理解為環境,就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就可以表述為人與環境的統一,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非常強調天地、自然和人,健康和疾病的關係,而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生命科學,在當今時代才認識到,環境對生命的健康,對疾病有重大的影響,才開始關注環境的問題,開始關注環境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咱們現在國家正在開發大西北,首先要改變大西北的生態環境,為什麼這樣呢?我們從體質學說來理解這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種要素的變化,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環境因素也是當前,也是現代中醫理論研究的重大課題,古人已經講到了,人與環境是個統一體,那麼在現代環境下,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下,中醫學怎樣進一步來論證,進一步來說明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怎樣保持天地人三才一體,在內經時代的環境,和當今時代的環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當前,特別是同學們學習中醫以後,也要參與中醫學的環境醫學研究,也是中醫理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的各種要素,對體質的影響,現代理解,自然環境不僅僅從總體上理解,人和自然環境,要保持陰陽相通應,從現代意義理解自然環境,包括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或者說生活環境、生產環境,也包括了攝取食物這個狀態,用現代語言講,叫食物鏈的環境,將來講病因上進一步講,叫合理的膳食,怎麼樣攝取食物,就不僅僅包括氣候、地理、地質等,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也包括食物鏈這樣一個概念,就是所謂現代的自然環境,把人和自然陰陽相通應,進一步來具體化,理解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對體質的影響。

咱們中國叫神州大地,同學們都有這個體驗,說北方首先強調是男,說彪漢,大家看電視,蒙古,看蒙古族,北方人,男子漢,彪悍,那麼再回過頭來往南看,到兩廣,男性都非常苗條、秀氣、小巧玲瓏,我們前面講過體型,體型是衡量體質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個測量標誌,為什麼南方、北方,就有這樣的差異呢?自然環境使然,前面講緒論的時候,講中醫學的特點要辨證論治,講整體觀念的時候,也講說不同的自然環境,人的陰陽的變化不一樣,那是從陰陽講,我們今天從體質講,就是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於人的體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決定於先天稟賦,但是在後天過程中,在後天自然環境影響,對於人的體質,具有重要的作用,社會環境是指,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倫理道德這些要素對體質的作用,我們國家現在正在處於不斷地高速向前發展,隨著我們的生產水平的不斷地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斷在提高,因此,在現代,在我們國家出現了,過去曾經沒有過的疾病,現在有的人在這個高節奏、快發展,這樣一個社會的前進步伐中,在這種狀態下,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難以適應這種社會發展,表現為心理狀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異常。

現在有個病叫做:1.叫抑鬱症,老少皆有。2.有個慢性疲勞綜合症,這兩個西醫的病名,它的主要特徵表現為,人的精神心理,不同於正常狀態,那麼這個精神心理,按照體質學的概念,我們把它歸結為心理特徵的範疇,那麼在現代社會,表現為,這個心理特徵,不能與社會環境發展相適應,表現為心理特徵的異常,不適應,按照我們上面講的那個,體質健康的標準,達不到那個標準,這就是不健康狀態,盡管有的沒有表現為突出的疾病狀態,這個現象,至少用現代語言說,處於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屬於健康狀態,這是現代社會環境,對體質的影響,這是心理特徵。

再看從形體特徵的,由於不注意社會行為方式,攝食結構不好,不能夠有合理的膳食,動和靜不能按照中醫學的要求,叫動靜互涵,正確處理動靜之間的關係,就是運動和休息之間的關係,休息和工作之間的關係,現在胖子越來越多,這個體質的改變,他生下來的時候,身體很苗條,就是體型勻稱,可是為什麼現在卻胖起來了呢?不良的社會行為方式,就屬於社會環境,除了心理狀態之外,在社會環境中,不良的社會行為方式,導致體質發生改變,這就是體質在後天的過程中,又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它們之間的制約,可以影響體質的形成,體質的形成決定於稟賦,但後天在一定條件下,對體質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並且在一定的條件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先天體質稟賦不好,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改變先天所帶來的缺陷,注意,這個缺陷,是體質發育過程中的缺陷,不是指分子遺傳學,這個意義來說的,至於說從現代分子遺傳學說,如何通過後天,來改變先天遺傳基因的缺陷,那是屬於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研究的範疇。

將來同學們要學習,我們這裡講,從先天、後天的關係,來說明人的體質的形成,是取決於父母之精氣的強弱,可是在後天發育過程中,後天的因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於體質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這個觀點和我們前面講臟象學說,說「腎為先天之本,為人體諸陰諸陽之本」,強調是腎的精氣,在個體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換句話說,在生長壯老已過程中,它的重要作用,而又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在後天脾胃的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就是後天對於先天的培育作用,我們講臟腑之間的關係,講脾和腎,講「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我們沒有用先天決定後天,從遺傳學、從體質學來說,可以這樣講,就體質形成而言,就是先天決定後天,但是後天養先天,可以彌補、完善先天腎氣的盛衰,調整先天腎氣的不足,前面是從臟象學說,脾腎的關係,我們在這裡,講先天和後天,把它轉換成體質的形成,這兩種思想是一致的,統一起來,講後天因素的作用,是與先天因素相比較而言的,必須是在先天和後天統一的條件下,來理解後天因素和先天因素。

(三)後天因素與體質

在體質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後天因素具體而言,對體質的影響。先天因素是體質的穩定性,記住一句話,後天因素是體質的可變性,就是剛才講的思想,就是後天因素,(1)承認後天因素是體質形成一個重要因素。(2)後天因素可以彌補先天因素之不足,使體質發生改變,由原來的瘦弱的體質,可以經過後天的培育,可以由瘦弱轉為肥胖,也可以由瘦弱轉為胖瘦相當,就是從不健康的體質,經過後天的培育,也可以轉化為健康的體質,這就叫做後天因素,對體質的可變性,人的體質,講到這裡,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對人體之影響,我們現在理解體質概念,體質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不是靜態的,就是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穩定性強調的是先天的稟賦,可變性是強調後天對先天的影響。

一個母體生幾個胎兒,按照咱們現在國家政策是一胎,那麼也可能生兩胎的,在少數地方持殊政策下,少數民族可以多生,同樣是一個母體,父母之精氣,生出來幾胎,他們先天的稟賦是相同的,可是在後天過程中,幾個小孩發育可能不盡相同,為什麼在體質上出現差異了呢?就是後天因素對他們影響的結果,也有的小孩,剛生下來表現為體質瘦弱,可在後天的發育過程中,他才逐漸由瘦弱轉入正常體質,體現了體質的可變性,這樣一個思想,和現代分子遺傳學的學術思想。注意啊,是現代分子遺傳學,不是指近代分子遺傳學,也不是指最早的遺傳學的認識,中醫學關於體質的形成認識,從先天和後天兩者,既有區別又統一起來,來考察體質這樣一個學術思想,是一致的,這也再一次說明中醫學的理論,盡管它是傳統的理論,但是它某些學術思想,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與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向相一致的,前面,通過這個具體內容體質學說,也進一步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優勢和特色。

中醫基礎理論 第42講 體質:形成(2),分類 體質學說的應用(1)

現在開始上課,上一節我們講了體質形成的因素,就是強調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在體質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再一次強調,重要的是正確理解體質的概念,體質、素質、氣質之間的關係,有的同學提出來,是否將中醫的體質學說,改為中醫的素質學說,還是強調體質、素質、氣質,在中醫基礎理論當中,首先,我們強調,在中醫文獻中,氣質、稟賦、體質都是混稱的,在中醫文獻中,在古代文獻中,素質這個概念,在現代的漢語當中,現代的體質學中,心理學中,政治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常常提到素質這個含義,這個素質是一個廣義詞,或者叫多義詞,它包括了我們講體質學說的內涵,但是它的內涵和外延,卻又大於我們在講體質這個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建立中醫學的體質概念,是基於中醫學運用體質的概念,去解決什麼問題,去說明什麼問題,從第一章講到現在,從第一章導論到陰陽、五行、氣一元論到臟象、氣血、精、津液和經絡,反復強調一個思想,都體現了整體觀念下的辨證論治,強調了個體,強調生理因人而異,病理的證候因人而異,治療因人而異,從這樣一個思路,就是中醫強調體質的不同,表現為生理功能有一些差異,特別是表現在病理變化的證候上,有差異,因此決定了治療因人而異,基於中醫這樣一個學術思想,我們從實踐入手,回過頭來理解,體質在中醫學當中的應用,解決什麼問題,從這個實踐的需要,為了說明這個客觀事實,用中醫的理論,如何來界定體質的概念,如何來闡述體質的學說,把理論的闡述、說明,和實踐的指導,把它統一起來,是基於這樣一個思想,我們才這樣定義體質的概念,素質的概念,體質和素質之間的關係,就是只有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在這樣一個學術思想下,在本門學科才是這樣定義的,體質、素質可以有不同的定義,這裡並不意味著概念的混亂,我反復強調,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在某一個學科,這個概念而言的,因為體質這個概念和氣質的關係,在咱們中醫文獻中,文化史上,在中醫學裡面,歷代文獻,沒有做嚴格的區分,把內涵、外延劃分清楚。

我們這本教材和我今天講的觀點,是基於我上述從中醫用體質這樣一個概念、體質這個原理,是說明什麼,它怎樣去指導實踐,把理論的說明部分和理論的實踐部分,統一起來,來建立和界定體質的概念,和素質的概念,處理體質和素質的關係,那麼後天因素,我們前面講到,它既是體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又可以強補先天稟賦的不足,它體現為體質的可變性,具體怎樣理解後天因素,在體質形成的作用呢?

● (1)我們看飲食營養對體質的影響,中醫學強調,叫五味俱全,前面講五行酸苦甘辛鹹,五味俱全,用現代語言翻譯過來,叫膳食結構合理,這樣才能保證人在後天的發育過程中,有充足的營養,才真能保證氣血生化之源,才能保證在後天過程中,使體質按照健康的發展,得到充足的營養,將來我們在講病因的時候,再進一步講它,這是第一,要合理的飲食營養,注意,飲食對體質形成是至關重要的,怎樣叫做合理的飲食,中醫叫飲食有節,不僅結構合理,那麼節律也要正常,後面我們再進一步講,在這裡面簡單提到,飲食營養對體質的形成有關,養成一個好的飲食習慣,對體質的形成,在後天發育過程中,彌補先天稟賦的不足,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醫有句話,飲食結構不合理,說「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就是說吃高熱量、高脂肪的東西,不能代謝,消化不了,可以長瘡、長癤子,這句話說的呢,就是瘡和癤子而言的,其中之一就是由於膳食結構不合理,現在的肥胖,現代病的高脂血症,肥胖,原來的體質不肥胖,現在肥胖,用西醫的觀點看,檢查一看,血脂非常高,是過多食高脂肪、高熱量造成的結果,這就叫做不合理的飲食營養,它就改變了體質,體質的可變性,原來身體勻稱,現在突然變成個大胖子,肥胖,血脂非常高,這就是改變了原來的體質。

● (2)勞動和運動,中醫學強調勞逸適度,怎樣叫勞逸適度,勞而不倦,適當的體力勞動,經過休息可以恢復過來,就就叫勞而不倦,在這種條件下,有助於體質的發育,動形要求這個形體要不斷地運動,它體現了中醫學關於生命的本源,那個氣的運動特徵,但是,這個運動又要求是動靜結合,動靜統一,要求勞逸適度,勞而不倦,過勞和過逸都會影響體質的發育,中國古書,中醫學引用這句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用現代的話說,強調生命在於運動,適當的、合理的運動,是保證健康體質一個重要的後天因素,它影響體質的形成。

● (3)年齡,年齡也與體質有重要關係,因為不同的年齡,在生、長、壯、老、已過程中,人體臟腑的陰陽,氣血的盛衰,就影響著人體的生理功能,影響著人體的體質特徵,比如小孩,中醫將來在學習兒科的時候,老師們會進一步講,說小孩叫「稚陰稚陽」之體,稚,沒有成熟的意思,它和壯年,陽氣和陰氣非常充盛相比較,它發育不成熟,這就體現出來,小孩的稚陰稚陽之體,這個體質特徵,和壯年的時候,陽氣和陰氣發展到鼎盛時期的體質特徵不一樣,它表現為幼年的發育狀態,那麼到中年又體現了中年的發育狀態,我們前面講腎的精氣,與生、長、壯、老、已的關係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到了老年,人體的陽氣和陰氣,腎的精氣都在不斷地衰少,因而體質表現出衰老的特徵,這就是年齡與體質的關係。

● 性別,由於生理的特性,女子以血為先天,以血為主,或者叫以血為先,男子以氣為先,所以男子以腎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為先天之本,由於這樣一個生理特點不同,性別的差異,決定男性和女性在體質的表徵上,有顯著的性別差異,中醫這樣一個思想,所以中醫強調在疾病狀態下,男子多在氣分,女子多在血分,那麼多在氣分,多在血分,是通過生命表徵表現出來的,表現出症狀的不同,它也反應了兩者性別的體質上的差異。

● 地理環境,在現代意義上講,地理環境,又叫做自然地理環境,從地理學來說,它包括廣義的地理環境,包括了整個地球的外売,地売,而狹義地理環境,僅僅是指人類社會周圍的環境,就是人賴以生存的環境,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等,各種自然環境,從體質學來說,人就是生活在這樣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受水土的性質、氣候類型、人文環境、生活習慣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體質,上一節我們舉例,南方和北方,舉一個男性的體質,北方多彪悍,男方多瘦小,小巧玲瓏,這種體質的差異,就是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所致,中醫學強調環境對人體質的影響,強調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強調環境在治療學上的影響,不僅前面從性別、年齡,強調人的個體化,那麼從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也再強調地理位置的不同,人的個體的體質不同,也強調治療、辨證、認識健康疾病的個體化,中醫學把這個叫做因地制宜,因地質不同,表現為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健康和疾病治療都有所差異。

● 心理因素,在現代心理學,所謂心理,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性格、能力等的總稱,心理因素,用中醫學的認識,屬於神的範疇,我們講形神合一,形質神用,中醫學強調辨證地認識形神的關係,有形才有神,而神反過來又影響形,在這裡面,我們講後天的心理因素對體質的影響,就是指神在後天發育過程中,體質的形成過程中,對體質的影響,理解這一點,仍然要從形神合一這個角度去理解,心理因素對人的體質的影響,中醫強調人的精神意識,特別是情感,要做到「貴乎中節」,我們在講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時候,叫「致中和」,強調一個「中」,何謂中呢?無過、無不及,用無過、無不及把它簡單地抽象出來,稱之為和,我們在前面講各個章節,反復強調中醫的基本觀點,要對立、要統一,貴在和,和諧,那麼在後天發育過程中,人的心理因素,就是精神狀態,必須是處於一個中和狀態,這樣才有益於體質的形成和發展,也就是說,人的正常的情感,喜怒憂思悲恐驚,既不可以太過,也不可以不及,保持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叫做正常的心理狀態,才對體質的形成有益,總之,我們講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對體質的影響,強調先天因素在體質形成過程中,具有決定作用,它決定體質特徵的相對穩定性,而後天因素,強調出生以後,人的體質的形成,受後天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它可以改變原來不好的體質、不良的體質,它體現了體質的可變性,體質的可變性是在後天因素的影響下,彌補先天因素的不足,使體質筒人們理想的方向發展,保證人們有一個健康的體質,這個中心的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強調先後天的統一,在這個思想下,來強調中醫學體質的形成的因素,來建立中醫學的體質學的基本思想。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 陰陽分類法 — 本教材的分類根據此。
  • 五行分類法
  • 臟腑分類法
  • 肥瘦分類法
  • 勇祛分類法

從內經開始,中醫對體質的分類,就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分類方法,比如內經裡面就有陰陽分類法,有五行分類法,後世的醫家用臟腑分類、用氣血分類,有眾多的分類方法,也有按照體型的胖瘦來分類,也有按性格的勇怯來分類,我們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採用的是最一般的分類方法,採用的是陰陽的分類方法,同學們將來進一步來學習中醫體質學的時候,再進一步去了解,怎樣用五行來分類,怎樣用臟腑來分類,怎樣用體形分類,怎樣用稟性來分類。

二、正常體質的分類

我們這裡,僅僅講陰陽的分類法,就是說,從「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這個觀點出發,初步建立了正常體質,包括陰陽勻平和偏陽、偏陰,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類,我們這本教材和我們現在講課時,就是根據陰陽分類法來進行分類的,同學們看書就參考這個表,我們從形體、面函、消化功能、心理狀態、自我的調節能力,及病因和病證易感性,從這幾個方面為指標,這幾個要素為指標,來區分陰陽平和質,陰陽勻平,我們這裡叫陰陽平和質,就是說處於陰陽勻平狀態,在這個前提下,那麼陰和陽之間,有稍微偏移,偏於陽質和偏於陰質。

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偏陰質
形體身體強壯
胖瘦適度
形體偏瘦
但結實
形體偏胖
容易疲勞
面色面色明潤含蓄面色偏紅面色偏白
消化食量適中
消化正常
食量較大
消化旺盛
食量較小
消化一般
心理性格隨和開朗性格外向性格內向
自我調節自身調節和適應力強自制力差自調節適應力一般
易患病證不易感邪,
易於自(治)癒
易感風、暑、熱邪
易生熱證實證
且易化燥傷陰
易感寒、濕之邪
多從寒化而生,
陰盛、陽虛之證

1.從形體看,陰陽平和質,他身體強壯,胖瘦適度,體型比較勻稱,而偏於陽質,形體與平和質比較,偏瘦,但非常壯實,偏陰質,形體偏胖,但是不耐疲勞,容易疲勞。

2,從面色看,陰陽平和質,表現為明潤含蓄,就是他的面色不紅不白,白裡透紅,叫明潤含蓄,偏陽質,面色與平和質比,偏紅,偏陰質,面色與平和質比,偏白。

3,消化,脾胃為後天之本,我們用它的消化功能作一個考查體質的指標,陰陽平和質,食量適中,運化功能是正常的,而偏陽質,一般來說,與平和質比較,食量偏大,稍微大,運化功能旺盛,而偏陰質的食量,與偏陽質比,較小,運化功能看,屬一般狀態,理解這個一般狀態,是指不旺盛而言,那麼又有含什麼意思,含稍微低於正常,就是和陰陽平和質比,要稍微低一點,運化功能稍微低下一點,但是這個低,注意,沒達到病理的程度,表現為病理變化。

4,心理狀態,就是神的狀態,神的狀態限定在心理因素,主要從性格來判定,陰陽平和質,這個人性格隨和開朗,非常隨和,既不表現為突出的內向,也不表現為突出的外向,而偏陽質,一般來說,與平和質比,表現為外向型性格,多為外向,而偏陰質性格,多表現為內向。

5,自我調節。自身的調節能力,通過自己心神來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調節對外界環境的反應,自身的調節能力,平和質,表現為自我調節能力強,適應環境能力強,而偏陽質,自制的能力差,就是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比較差,偏陰質,自身的調節能力、適應能力,與偏陽質和陰陽平和質比,一般,但是還不是病理狀態,在正常狀態下,表現為不是那麼顯著突出,稱作一般。

6,易患病證。上述這幾個指標,是從正常生命過程來區別三者的,最後一個指標,就是從不同的體質,最容易受什麼樣的邪氣侵襲,在病理狀態下,最容易表現出什麼樣的證候,最容易得什麼樣屬性的疾病?就這個而言,來區別三者,這易患哪些病和證,表現為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對病邪和病因、病證的感受能力。

陰陽平和質,一般來說,不易受邪,也就是說這個人正氣很旺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旦有了病,通過自身的調節,容易治癒,可以不治而癒,也可以經過治療以後,向好的方向發展,總之,這個自身的調節能力很好,陰陽平和質,就是健康狀態,處於陰陽平和質這樣的健康體質,它具有這樣一個特徵。

偏陽質,①對邪氣的易感性,表現為容易感風邪,暑邪和熱邪。②對病證的易感性,易產生熱證和實證,什麼叫熱證?什麼叫實證?什麼叫風邪、暑邪、熱邪,我們將在病因病機這一章去講解,現在同學們理解的風、暑、熱,這個熱證和實證,用陰陽來分類,它屬於陽的範疇,偏陽質,這樣理解就可以了,它一旦有了病以後,病理變化的趨勢是個什麼樣子,容易化燥,容易傷陰,就是容易傷及人體的陰液,何謂化燥?都將在後面去講解,而偏陰質,容易感受寒邪和濕邪,病理變化在證候上,多易生陰盛、陽虛之證,病理變化的趨勢,多易從寒化、從濕化,這個對病因和病證的易感性,與偏陽質相對,偏陽質總的屬陽的範疇。

偏陰質,這些特徵都屬陰的範疇,對病因和病證的易感性,將來在後面再進一步講,要求同學們記住,從正常狀態下,這個指標是如何判定陰陽平和質,和偏陽質、偏陰質,這是對我們這本教材,還在中醫基礎理論,一般都採取概括性最強、最一般的分類方法,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還有許多具體分類方法,同學們自己將來可以參考文獻,去讀王琦主編的中醫體質學,可以去讀中醫的內經,和歷代的文獻,各種各樣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方法,是從臨床最適用這個角度,來大致區別的。

為什麼採用陰陽分類法呢?因為中醫學,剛才講了,學習中醫體質的概念、體質的原理,是從中醫學,用陰陽學說做指導,來判定健康和疾病的問題,無論是判定健康,無論是判定疾病,在中醫的科學思維當中,最一般的抽象,首先要過屬陰屬陽,在此基礎上,才進一步用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去做具體的分類,只要掌握了體質的偏陰、偏陽,陰陽平和,就為我們將來認識體質在病理過程中,在治療過程中,它的作用,提供最抽象、最一般的思維規律,也就是最一般的判定標準,所以我們在這裡,在這門課程裡面,採用陰陽分類方法,同學們在這門課程掌握用陰陽,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點,大致能把體質分出來,什麼叫做陰陽勻平,陰陽平和質,那麼偏陰和偏陽與平和質相比較,它們在某些要素有什麼微細的差異,這種分類的指標,僅僅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難以用定量的指標來考核它們,如何來掌握這些指標,如何來學習它呢?同學們就按照我們陰陽學說,前面講過,對事物屬性的陰陽判別的標準,來大致區別開上述的指標,這就可以了,前三節,我們講了體質的概念、形成和分類,這將中醫體質學說的,最基本的概念、最基本的知識、最基本的原理,講完了,那麼這些體質學說這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在中醫學當中,怎樣應用它呢?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僅僅要求同學們作為一般的了解,作一般的掌握,因為這在後面的課程當中,在臨床課程會進一步來講述它,來強調體質在證候、在疾病當中的作用,尤其在治療學的作用,它在病因學裡面的應用。

一、體質與病因

(一)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

  1. 偏陰質,對濕邪和寒邪易感,對寒證和濕證易患。
  2. 偏陽質,對暑邪、風邪、熱邪、燥邪易患,對熱證、燥證易患,尤其熱證,寒熱是最能標誌陰陽屬性的,大家記住,寒熱,偏陽質,易得熱證,易感具有熱邪屬性的邪氣,而偏陰質,易感具有陰性屬性的病因和證候,記住偏陰質,易感寒邪,易得寒證,易從寒而化,表現的屬性是陰,而偏陽質,易得熱邪,易得陽證,這是偏陰質和偏陽質。
  3. 肥胖質。從臨床最常用的出發,我們又選擇了肥胖和瘦弱,就是胖和瘦,前面我講了一句話,瘦人多火,肥人多痰,這是在中醫病理學當中,體質病理學當中,最常用的一句話,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原理,說肥胖的體質對痰濕最容易感受,最容易得的病,中醫叫中風,西醫也叫中風,血壓高,突然倒了,多半是大胖子,血壓很高,突然血壓高了以後,腦出血了,或者是腦血管栓塞,最後這個人偏癱,嘴也歪了,眼胜也歪了,甚至半身不好使,中醫把這叫中風,將來同學們在學臨床課的時候,學中風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授,其中某一個表現證候類型就是痰濕,肥胖的體質容易患中風。
  4. 瘦弱質。瘦弱型體質,叫多虛火,與肥胖相比,瘦人多火,叫多虛火,將來在講病因的時候,病機的時候,再進一步講虛火和實火相比較而言的,就是瘦人多火,簡單的記,那麼易生癆、嗽,癆就是病下加一個勞動的勞,中醫文獻管這叫癆,癆是指的癆瘵,病下加個祭字,祭祀的祭,叫癆瘵,中醫學那個癆瘵,相當於我們現代西醫疾病的結核,將來同學們在學西醫臨床課,學內科、傳染病的時候,講結核病人的體質多半是瘦型,瘦小體質,結核人表現的重要特徵就是兩顴發紅,到午後的時候,兩顴發紅,體溫上升,兩顴發紅,中醫學把兩顴到午後發紅,作為虛火的一個判定指標,就這個現象,中醫稱為多虛火,是從這兒來的,也就是說,瘦弱的體質,多表現為陰虛、血虛,陰虛到一定程度,前面講陰陽學說解釋,在這個病理的時候講到,說陰虛陽亢,現在轉化為虛火,代表陰虛陽亢,陽亢到一定的程度,相火,虛火,容易生癆嗽,就是結核,肺結核,特別是肺結核,這就是從臨床的適用出發,講了肥胖和瘦弱的體質,偏陰質和偏陽質,容易感受哪些邪氣,最容易得哪些疾病。

二、體質與發病

體質正氣實不易發病
正氣虛易發病
第二講體質與發病的關係,1.發病,就是疾病的發生,在病因作用之下,能不能發生疾病,我們前面多次提到,邪,邪氣,中醫把它稱之為致病因素,就是邪氣是各種致病因素的概稱,把人體的抗病能力定義為正氣,反復強調,能不能發病,決定於邪氣和正氣兩者鬥爭的結果,至於具體的發病學原理,我們將來在病因學、病機學中進一步講,這裡,要求同學們知道,1.能否發病,決定於邪正之間的關係,鬥爭關係,用規範的術語叫邪正交爭,那麼這個歷氣和體質有什麼關係呢?正氣盛,或者強,用中醫的術語講,叫正氣實,注意這裡的實,是指強的意思,在中醫學裡面,實和虛是一對範疇,用文字來說,是反義詞,它有不同的含義,在這兒是指體質的強弱而言的,那麼體質弱,正氣虛,抵抗能力差,體質的強和弱,決定了人體的正氣的實和虛,決定了人體與邪氣鬥爭的結局,就是體質強,正氣實,邪正交爭的結果,正氣居於上方,而邪氣居於下方,1.不受邪,2.通過自身的調節,可以驅邪外出,最終結果,使正和邪之間處於平衡狀態,那麼正氣占主導,邪氣難以侵襲機體,因此就不容易發病,注意,這是指一般原理而言的,體質強,正氣實,與弱、虛相比較而言,2.體質弱,表現為機體的正氣不足,虛,抵抗能力差,在病因作用下,這個正氣與邪氣交爭的結果,最後邪氣多占上風,在這樣的條件下,邪氣就可以侵入機體,於是這種體質在這樣的條件下,就容易得病,容易發病,這就是體質的強弱,通過正氣的虛實反應出來,而正氣和邪氣交爭的結果,不同的體質鬥爭的結局不同,體質強,正氣盛實,與邪氣交爭的結果,最後正氣戰勝了邪氣,於是邪氣不能夠侵襲機體,就難以發病,同樣的外界環境下,感冒,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刺激,有的人體質強,就可以不感冒,能夠和外界環境取得平衡,那麼體質弱就容易感冒,這是體質和發病的關係,體質在發病當中的作用,記住,體質的強弱,是通過機體的正氣體現出來的,而機體的正氣,決定能不能夠發病,是通過與邪氣之間的交爭的結果來決定的,它體現了中醫學的發病的最基本原理,叫「邪正交爭」四個字,這一節我們講了體質的形成因素,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在體質形成的作用,歸結到一點,先天因素決定體質特徵的穩定性,是指稟受了出生之前,稟受父母的,由父母的精氣盛衰所決定的,它保持著體質的特徵的穩定性,而後天因素,在出生之後-死亡,這個歷程中,人生存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若干因素,對體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現為:1.可以使體質始終保持著健康的狀態,體現出健康的特徵,也可以使體質原有稟賦不足,缺陷,能夠彌補先天稟賦的不足,使體質仍然按照健康體質的發育發展,表現了體質在後天因素影響的可變性,也可以表現為先天因素,保證了個體出生之後,具有健康體質的基礎,但是由於後天不良因素的影響,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主觀的、客觀的,又會改變先天提供的健康體質的基礎,使體質由健康的體質轉化為不健康的體質,中醫學,體質學基本原理,對體質形成的基本原理,就從先天和後天統一這個角度來認識它,集中體現了,中醫學形神統一的生命觀和體質觀,中醫學在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中,根據中醫學的陰陽學說,陰陽的兩分法,大致把人的正常體質,分為陰陽平和質和偏陰質、偏陽質,相比較而言,處於陰陽勻平狀態,所表現的那些體質特徵,我們稱之為陰陽平和質,在此基礎上,有陽的特徵表現為突出一些,和平和質比較,我們稱之為偏陽質,而陰的屬性特徵表現為多一點的,突出一點的,我們稱為偏陰質,旨在這一門課程當中,在中醫理論當中,旨從陰陽屬性來判定體質的表徵,大致做這個分類,至於說體質在病因、病機、治療的具體應用,只做一般的了解,我們這裡講了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對某些病證的易感性,在發病當中的作用,能不能發病,決定於體質的強弱,反應出來對病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發病的物質基礎,形體的基礎,至於對某些病因和病證的易感性,決定體質的陰陽屬性,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講的主要內容,現在下課。

中醫基礎理論 第43講 體質學說的應用(2)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體質學說,在病因學和發病學當中的應用,體質在病因學當中的應用,是指體質對某些病因和某些病證,具有特殊的易感性,體質在發病學當中的應用,是指體質的強弱,決定人體的正氣的盛衰,而人體正氣的盛衰,決定機體抗邪能力的強弱,從而決定在邪氣的致病條件下,能否發病。

三、體質與病機

接下來我們講,體質在病機學當中的應用,在這裡面簡要地介紹一下病機學,將來我們在下一章的時候,進一步講病機學的詳細內容,在這裡面只要求同學們,為了聽這個課,初步理解、認識中醫病機學裡面,最常用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制,請同學們注意,看有的教科書,看雜誌,看過去的文獻,常常把機制,中醫習慣稱為機理,自從國家文委發布了漢語的規範以後,從此以後,機理一律規範為機制,在中醫病機學裡面,最常用的概念,上面我們講那個邪正的概念,分析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機制,最常用的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這是最一般的概念,同學們先掌握這幾個概念的大致意思,在病機學裡的陰陽,是指機體在病邪的作用下,所反應出的病理現象,按照陰陽屬性分析它屬陰,還是屬陽,它通過證候體現出來,看這個證候的屬性是屬陰、屬陽,就病理現象和證候而言,它的屬性的陰陽,是通過寒和熱這兩個指徵體現出來的,表和裡是指疾病的部位相對而言的,虛與實體現了正氣與邪氣交爭的結果,疾病表現的趨勢是亢進的,還是低下的,表現了疾病的發展趨勢,初步掌握了這樣幾個概念,來聽體質在病機學裡面的應用。

3.1 機體與病機從化

從化,從字面理解就是順從、變化,順從什麼變化,順從體質的屬性而變化,說疾病的演變過程中,表現為病理變化的寒性和熱性,表現為虛,還是實,常常與體質相關,把它稱之為病機從體質而化,主要是指病變的屬性的寒和熱,和機體的反應能力,它的發展趨勢是實還是虛,最重要的是寒和熱,抓住病變的性質變化,從體質而化,那麼具體和體質有什麼關係呢?偏陽質,常常病變的性質順從陽而化,表現了病變的性質為熱性,這就叫體質對病機的關係,決定了疾病病變性質向哪個方向變化,偏陽質多向熱性的病變而變化,我們在前面講陰陽失調的時候講過,陽盛則熱,陰虛則熱,偏陽的體質,1.化熱,常常表現為陽盛則熱,偏陽質也可以表現為陰虛則熱,常常同樣表現為熱的趨勢,就是這個熱的病變性質,是與陽的體質相一致的,熱屬陽,體質屬陽,這就叫做病機順從體質而化,偏陰質,易感受寒濕之邪,偏陰質用陰陽來理解,不是陰盛就是陽虛,所以這個體質,一旦得了病以後,它的發展方向多表現為病理變化,屬於寒性,用規範的術語說,叫從陰化寒,偏陽質,它就從陽化熱,上面講這些,都是講這個寒和熱,受體質的影響,和體質的屬性相一致,解釋什麼叫做病機,這個寒和熱順從體質的屬性而化,最後同學們記住結論,從陽化熱,從陰化寒,這就是體質和病機屬性的關係,由此,我們看,不同屬性的體質,一般而言,一旦這種體質發生病理變化的時候,病變的屬性,常常是和體質的陰陽屬性相符。

3.2 體質與病機傳變之間的關係

傳變,將來在病機這一章裡面,我們還進一步去講,在這裡,同學們簡單地理解,病機就是病理變化規律,是什麼個規律?這是從病變,病理變化,從動態來考察向何種方向發展,把它規範叫做病機的變化動態和趨勢,從總體上,這樣理解,叫病機的傳變,傳變是指的變,變化,傳,依次相傳,既是動態變化,又是一定的趨勢,這個趨勢,按照中醫病機學,它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把它概括起來,抽象出來,用傳變兩個字作為術語,來說明病機的演變趨勢,那麼這個病機的傳變,與體質有沒有關係?與體質也有關係,它傳變的規律,也和體質的屬性相符,偏陽質,無論原來它的病變的性質屬寒,還是屬熱,如果病變的性質屬熱,那麼偏陽質也從陽化熱,即使原來偏陽質的患者,他病變的性質是寒,它的趨勢也易於最後由寒轉化為熱,這就叫做體質和傳變的關係,同理,偏陰質在從化上說,易於從陰化寒,以寒邪的性質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特徵,那麼,一旦有了病,這個病變的演變規律呢,1.如果病變本就是寒,那麼體質屬性和病變的性質一致,可以沿著這個方向向下傳變,2.寒性的體質,偏陰質的體質,即使得了熱性病變,它在傳變過程中,也易於轉化為寒性病變,把這兩者歸納一起,就病機傳變而言,偏陰質易於從陰化寒,偏陽質易於從陽化熱,把病機從化和傳變綜合起來,我們會得出一個什麼樣的結論呢?偏陽質的體質,它病理變化的屬性和病機演變的趨勢,最終我們判定,無論是症狀表現的陰陽屬性,還是證候表現的陰陽屬性,一般情況下,多與體質的陰陽屬性相一致,這就是我們在講體質與病機的關係,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關係是通過證候而體現出來的。

四、體質與辨證

體質與辨證,第一同學們記一個結論,說體質和辨證是什麼關係呢?在一般意義講,體質是辨證的基礎,體質常常決定證候的屬性,不管病因如何,最終證候的屬性與體質密切相關,看看它們是什麼關係呢?如果體質強,就證候來說,虛實來說,強多表現為實證,弱多表現為虛證,從強弱判定,從屬性判定,偏陽質多表現為熱性的證候,偏陰質多表現為寒性的證候,比如,一個人得了感冒,同樣是感冒,按照中醫的話說,都是感受風寒之邪,那麼,邪氣,同學們注意這個寒字,感受寒的寒邪,邪氣屬性屬寒,同一個致病因子,作用在不同體質的人的身上,那麼這個人得了感冒以後,它表現出的證候的屬性就會有不同,體質強,作用於偏陽質者,就是外界的寒邪侵襲機體以後,引起感冒,發冷、發燒、咳嗽,用中醫來認識,作用於偏陽質者,證候常常表現為熱的證候,比如發冷、發燒,那麼他可能偏陽質者,多發燒甚於發冷,用中醫術語講叫「發熱惡寒」,既有寒又有熱,同時存在,偏陽質者多表現為熱甚於寒,就是發熱重惡寒輕,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性質呢?就是由體質所決定的,同樣受到寒邪的侵襲,這個人的體質是偏陰質,那麼同樣的寒邪引起的感冒,反應出的症狀叫「發熱惡寒」,兩者孰輕孰重呢?惡寒重發熱輕,為什麼出現這種差別呢?就是體質所決定的,前面我們講的體質與病機的從化、傳變,它決定了證候的屬性,就這個意義講,體質是辨證的基礎,就這個意義講,體質常常會決定證候的屬性,主要是寒熱的屬性,這就是體質學說,在辨證當中的具體作用,因此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強調個體的特徵,個體的差異,我們在這裡從體質學說進一步來理解,體質,所以強調個體的差異,強調辨證論治,其中體質是決定辨證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五、體質與治療

5.1 因人論治

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時候,學習診斷學,乃至治療疾病的時候,同樣一種疾病,體質的陰陽屬性不同,在治療上,就充分考慮這種體質的差異,用同樣的一個方子,同樣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同一個治療原則和方法,在具體處理上,就要考慮體質的偏陽質,還是偏陰質,考慮它們的差別,比如前一段時間,咱們中國,無論是東西南北中,感冒非常多,同樣受寒邪引起的發冷、發燒、咳嗽,原有體質是肥胖體質,體質學說告訴我們,肥人多痰濕,那麼在治療感冒的時候,用發散藥物,用辛溫藥物,寒用偏溫辛藥物,就是用解表來治感冒的時候,必須考慮原有的體質基礎,多痰濕,因此在治療的時候,那就要注意祛痰濕的藥物,從體質入手,用健脾燥濕祛痰的藥物,為什麼要這樣的考慮呢?就是體質所決定的,如果這個人非常瘦小,瘦人多虛火,同樣是寒邪侵襲而發生的感冒,與肥胖體質的感冒相同的地方,他們表現的證候,寒熱屬性都屬寒,屬表,都用辛溫解表法治療,可是這個人是瘦小的體質,體質就多虛火,那在治療用藥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不傷體內的陰,避免進一步傷及體質的虛火,使虛火更盛,這就是同樣一個病因,表現在不同體質上,盡管是同一個證候,同一個疾病,特別是同一個證候,在治療上就有差異,不僅證候有差異,而且治療上有差異,這就是體質在辨證當中的作用,這些體質的基本原理,同學們都要牢牢記住,將來學習診斷學的時候,在臨床治療疾病的時候,望診,望形體,就應用體質學說這樣一個理論,去判斷體質,他屬於偏陽質,還是偏陰質,肥胖質和瘦弱質,來進一步分,還有什麼瘀血質等等,還有好多,將來在臨床課,診斷學,可能還進一步涉及到,我們這裡僅僅從偏陽質和偏陰質,對同樣一個病因作用不同體質的人,它易於在證候上出現陽性證候呢?還是陰性證候呢?它表現病變的性質,是屬寒還是屬熱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從這個角度來說的,初步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5.2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中醫有一個最重要的結論,也是原理,叫「同病異治」,剛才我舉這個例子,己經牽涉到了,說同樣一個風寒的感冒,由於一個表現為陽證,一個表現為陰證,那麼一個是肥胖體質,一個瘦小體質,表現屬性不同,那麼治療方法就不同了,說體質是辨證的基礎,與證候所表現的寒熱屬性、陰陽屬性有密切關係,同病異治,剛才舉這個例子是感冒病,體質不同決定了同一個感冒表現的證候:1.可能屬熱,2.可以屬寒,那麼治療方法就不一樣了,同樣一個病,為什麼會表現出不同的證候屬性呢?我們在講體質學的時候說,說它和證候的屬性和體質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得出這個結論,從體質學來理解,同病異治。

二、異病同治,這個病,注意,主要是指「證」來說的,或者至少叫「病證」,這是指證來說,同樣表現一個寒證,還用剛才我們提到這個例子,同樣表現一個寒性的感冒,由於體質的差異,一個是肥胖體質,一個是瘦弱的體質,換句話說,一個偏陽質,一個偏陰質,因此表現出來的證候不同,盡管證候不同,但是他們同樣一個人,一個共同的特徵,假如都是肥胖體質,它可以表現為寒,也可以表現為熱,雖然證候的屬性不同,但他們有個共同的體質,就這個意義講,治療異中有同,在這裡,從體質學來說,就理解到這個程度,叫「異病同治」,體質不同,決定了證候表現的屬性不同,現在體質相同,可以表現為不同的屬性,在治療的時候,共性,在這裡從體質學來理解。異病同治,將來講辨證的時候,進一步來理解「異病同治」的概念,說體質是辨證的基礎,因此,證同治療方法就相同,那體質相同,在治療過程中,它們就有共同的地方,說證異治異,說體質不同,同樣一個病,治療上有所差異,證異治異,這個結論,從體質學上來理解,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就是體質與治療有密切關係,要充分考慮體質的作用。

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就在體質方面表現出來,體質,就人而言,中醫強調因人論治,這個因人論治,主要是從體質來考慮,體質受年齡、性別、生活條件、地理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中醫根據體質學說在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視年齡的差異、性別的差異、生活條件的差異和地理環境的差異,比如性別的差異,同樣一個證候,同樣一個疾病,治療女性要注意血質,治療男性要注意氣質,這就是從性別角度,考慮體質的性別特徵,要因人論治,在因人論治的基礎上,最後得出的結論,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從體質學來理解,則強調體質決定證候的屬性,因此,它們在治療上有共同的基礎。體質在治療學的應用,一是個體化治療,就是因人論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5.3 用藥宜忌

中醫處方遣藥有宜有忌,就是應當怎樣用,這是宜,說不應該這樣用,就是忌,同學們都聽父母的話說,有中醫講,叫忌口,忌什麼?咱們在用藥上,就是有的應該用,有的不應該用,這個不應該用、應該用,與體質密切相關,我們前面曾經提到,在第一章曾經提到,藥物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這樣的屬性,我們看性味,偏陽質的體質,無論他得什麼病,如果得了熱證,偏陽質的多熱證,可以用苦寒藥,這是一,這個慎用,就是可以用,要恰到好處,把握分寸,假如說這個偏陽質患者,得的是寒性病變,我們必須用辛、用溫的藥物治療,那麼藥物的屬性和患者體質的屬性相一致,在這個時候,用藥充分考慮體質的屬性,藥物學講辛味藥物和發散藥物,它的副作用能夠損傷人體的陽氣,還能損傷人體的陰液,偏陽質的患者,如果出現熱證,辛散藥物和體質的屬性不相一致,即使得了寒證,也必須它原有熱的基礎,至少是想到辛散藥物的用的度,要比偏陰性質程度不同,將來同學們在中藥學,講藥物配伍的時候,會進一步來講,所以提出叫慎用,叫宜用。熱證必須用寒藥,這是正確的,同時要想到那個寒藥,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還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假如說這個偏陽質的患者,是瘦弱的體質,瘦人多虛火,苦寒藥物,能夠損傷人體的陽氣。另外,苦寒藥物過多,還會同樣傷人體的陰液,使陰虛體質更加陰虛,這個道理,簡單地知道就可以了,因為只有通過將來藥物學的屬性,講藥物的配伍規律,才進一步來理解它,偏陰質,如果說他得的病證候的屬性為寒,那麼當然宜用熱藥,如果他患的是熱性病變,那麼用苦寒藥物去瀉火,是符合中醫辨證治療規律的,可是因為體質的關係,他這個寒性體質,盡管必須用苦寒藥物,也同樣要把握一個度,苦寒藥物畢竟有損傷人體陽氣的作用,他本來就是寒性體質,通過藥物治療,把握度不好,結果使這個體質的特徵,表現更為突出,這就是體質和選擇藥物酸、苦、甘、辛、鹹,寒、熱、溫、涼屬性的時候要注意的,這就是為什麼中醫治療,強調用復方來治療。將來學習方劑的時候,還必須用君臣佐使來配伍,旨在調整藥物之間的屬性,達到使藥物的屬性,正好和體質的屬性相合,和反應出來的證候,符合治療的規律,這就叫做宜,是指在正常的情況下,按照中醫治療學的規律,中藥學的規律,應該選擇什麼屬性的藥物。2.忌,是指在這個前提下,由於體質的不同,要慎用,這個忌,不能理解為絕對不可用,所以這裡面用個慎用的意思,用慎用。第二、體質與藥物劑量的關係,體質強,正氣盛,那麼藥物的劑量,無論是用寒性藥物還是熱性的藥物,總之用的劑量可以稍微大一點,而體質較弱,那麼較弱的體質,就可以用藥稍輕微一些,這是劑量的選擇,也有差異,老人、壯年人、小孩用同一味藥物,由於體質的不同,它用藥的劑量,就有差異的,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學的時候,每味中藥都講它的劑量,而且每個劑量都有個範圍,突出要記,在小兒科學習的時候,那麼同樣一味藥,兒科用多大劑量,在內科的時候,既要考慮體質強壯的人用的劑量,也要考慮老年人的劑量,為什麼呢?這和體質密切相關。

5.4 善後調理

就是指治療以後,逐漸恢復健康的時候,或者說在我們平時體質不同,我們在選用合理的膳食結構的時候,也要考慮這個關係,我們用補的時候,來進行延年益壽,煲湯,服保健品的時候,也要考慮體質的特徵,調理,中醫非常強調食補,通過改變膳食結構,來增強體質,這是一,是指病後而言,病後,病已治癒,善後調理,最後達到康復的狀態,這是一,把善後去掉,日常的調理,我們選擇,在養生過程中,選擇飲食的屬性,或者選擇藥物的屬性,將來學習中醫學的營養學,學習中藥學裡面,專門供食用的,藥食同源的中藥,過去的著作裡面叫「食療本草」,這本書是專門論述可供人食用的中藥,它也要按照中醫的道理來應用,辨證用藥,就體質學說而言,它要充分考慮體質,我們這裡面只講偏陽質、偏陰質,因為我們這門課程在這裡體質,從陰陽來劃分的,沒有講再細,就陰陽體質而言,無論是善後的調理,病後的調理,或者平時採取預防的方法,提高機體的能力,延年益壽,用食補的方法,偏陽質,有條基本原則,慎食辛溫、辛辣之味,現在這個也很風行一時,吃四川火鍋,小孩要吃麻辣燙,按照中醫看,這些都是屬於辛溫、辛辣之味,年青人偏陽質,體質很壯實,不宜多吃,恰到好處,比如在年青的時候,面部有痤瘡,就是長小痘,習語說叫青春痘,用中醫的話說,青年到壯年這一段,血氣方剛,火盛一種表現,如果從體質看來呢?不管原來是瘦的還是胖的,中醫說這個體質的傾向,表現的狀態,多熱、偏陽,按照這個道理,天天吃麻辣燙,吃辣子,就會使臉上的青春痘越來越厲害,在調理和平常生活當中,醫生也好,父母也好,都會告訴你少吃辣子,少吃麻辣燙,根據什麼來的呢?是根據體質和平時調理的關係,體質和飲食藥物屬性的關係,反之,偏陰質要慎用滋膩、酸收的食品,具有這樣屬性的食品,有滋膩屬性的藥物,中醫藥物學,中藥學認為它屬於陰的範疇,有酸收屬性的藥物,它也屬陰的範疇,這屬性屬陰,體質已經屬陰,那麼用這個藥物滋膩結果,它不僅屬陰,它還能夠損傷人體的陽氣,在這種情況下,偏陰質,用屬性來說,不是陰盛,就是陽虛,表現為寒性體質,所選用的食物,它本身還能夠損傷人體的陽,就會加重這個體質,陰性體質更加突出,就是和陰性體質,它本來的屬性,就違背了,所以在飲食物的選擇,就要注意這一點,這就是把體質的屬性和飲食物的屬性,結合起來,要根據體質的屬性來選擇適當的藥物,調整膳食結構,保證體質始終處於陰陽平和的狀態,將來同學們在學習本草的時候,老師會講,哪味藥可以吃,比如枸杞可以吃,五味子可以吃,講到每味藥的時候,講它的屬性,那麼老師會告訴你宜和忌,這味藥物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那麼應該在什麼情況下忌用和慎用,忌在這裡無非是強調慎用,該用還得用,用得恰到好處就可以了,忌不是絕對的不用,那麼用什麼來判定,用得恰到好處呢?就看調整膳食結構也好,處方用藥也好,最終的目的,是不是能夠保證體質處於陰陽和合狀態,對疾病來說,最後由陰陽的不平衡,使之逐漸地重新建立起陰陽和合的平衡狀態,就體質而言,在病理狀態下,考慮體質的屬性,那麼無論是偏陽質、偏陰質,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想建立起來陰陽和合,陰陽勻平,這樣一個體質狀態,陰陽勻平謂之健康,所謂宜和忌,是就這個意義而言的,以最終使體質保持正常的體質狀態,以這個為目標的。到現在為止,我們將體質學說這一章已經講完了,體質這一章,在中醫基礎理論當中,內容和前面講的,雖然不像那些講得那麼多,但是,是最難學的一章,也是比較生疏的,它涉及到我們前面講的

中醫基礎理論,那麼體質的應用又涉及到我們當沒有學習的基本內容,所以在這一章,要求同學們掌握:

  1. 掌握體質的概念,什麼是體質。
  2. 體質是怎麼形成的,在體質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後天因素,各起什麼作用,把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統一起來,來認識在體質形成當中的作用,聯繫我們前面講過的臟象學說,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從這個意義來進一步理解,在體質形成過程中,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各自所發揮的作用。

其次,正確地把握中醫體質學的概念,和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一定按照形神合一,或者是形神統一這個中醫學的生命觀,那麼中醫學的體質觀也是形神合一,將形、神統一起來,來認識體質,我們現在講到體質,著重從形體講,不要孤立地將體質與神分離開來,就體質論體質。

最後關於體質在中醫學的應用,我們講了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這些內容都是在後續章節要講到的,在體質這一章裡面,只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使同學們了解中醫學在病因、發病、病理變化的機制,乃至於辨證治療,都要充分考慮體質,強調個體化,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這節課就到這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下)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与分金
(406)[转载]先天與後天是一對陰陽
玄空大卦概論
五行與十神的先天與後天
《皇極易數》先天數起例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