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醫基礎理論 第70講 預防與治則

中醫基礎理論 第70講 預防與治則

(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第二節 預防

下面我們講第二節——預防。中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先進的。首先講預防的基本概念。什麼叫預防?預防是指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防範于未然,把這個叫做預防。孫思邈在《千金方》裏明確提出來中醫學的三級預防思想,他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思邈把預防概括為:未病、欲病、已病三類,這個思想和現代預防醫學三級預防的觀點是一致的。高明的醫生是治未病;差一點(的醫生)治有病的,就是剛剛得病,他還行,早期就發現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療;最次的醫生才治真正已經得病那個病。體現了《內經》“治未病”的思想。第二個問題講講中醫學的預防觀念,是中醫學的預防醫學思想,也是中醫學的優勢和特色之一,概括為三個字,叫“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所謂未病先防,是指在沒有發生疾病之前,採取各種措施,做好預防工作,防止疾病的發生。我們前面講的攝生就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前面我們講攝生基本原則下所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調節情志,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應自然,鍛煉身體,這在前面我們(講)攝生原則裏面講到了。除此之外,還強調一個避其毒氣。因為邪氣不僅僅是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而且在一定情況下,對疾病的發生甚至生命具有決定作用。因此,主張要想防止疾病的發生,應該採取各種措施避其毒氣,防止邪氣侵襲。除了這些之外,治未病的方法還有一個藥物,藥物預防,天花免疫。天花免疫在世界免疫史上是中醫學第一次提出來用人痘接種的方法,那不是牛痘,西方醫學就是用牛痘,咱們中醫學講用的是人生過天花的痘,用它來免疫。這(是)在十六世紀提出來的,被世界免疫學界稱為世界免疫學的先驅。提出了好多藥物預防的方法。比如,現在感冒,最近廣州出現了非典型肺炎,主張藥物預防,用清熱解毒的(藥),什麼板藍根、大青葉,來預防,這些都屬於治未病的方法。中醫學積累了許多治未病的方法。將來學習中藥學相關學說的時候都要認真去學習這些內容。來掌握中醫治未病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常用方法。這是第一、治未病。

二、既病防變。

所謂既病防變,是指疾病發生以後,力求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疾病傳變和發展。既病防變的方法。

(一)要求做到早期診斷和治療,就是早期診治,中醫講“見微知著,防範未然”。這就是高明的醫生,就是善於發現疾病要發生的徵兆,迅速按中醫理論判斷疾病的演變的規律,它要演變到什麼程度,儘早地確定診斷,在診斷確定的基礎上要求做到及時正確的進行治療。這樣做的結果,防止疾病的傳變,這就要求我們在理論上要把理論學通,而且要反復地進行實踐,真正做到辨證論治非常純熟,在這個基礎上,採取正確的措施,及時正確的辨證施治,方能達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這個要求。

(二)防止傳變。就是採取各種措施,制止疾病的發展,特別是向惡化方向發展。在中醫歷代文獻裏提出兩種途徑,一個就是截斷,截斷病邪的途徑。根據什麼來截斷病邪的途徑?要根據我們前面所講的疾病的傳變規律,病位的傳變,病性的傳變,特別是病位的傳變。前面我們講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這是它的規律,就是肝有病一定向脾傳。截斷,及時正確地治肝,往下發展,由肝及脾,截斷方法,治脾,提高脾的功能,使肝儘管太過和不及,但是它達不到影響脾的陰陽失調這樣一種程度。截斷疾病的發展途徑。通過這兩種形式,來達到截斷疾病演變的途徑。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實際它和上面是有聯繫的。前面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第二層意義,就是脾沒有病,只肝有病,先安未受邪之地,在你沒有得病之前先提高你的正氣,這就叫做先安未受邪之地。但是這個是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來的,必須掌握臟腑五行生克乘侮的傳變規律,知道某一臟有病,按照母子相傳,它下一臟往哪裡去,按照乘侮相傳,它下一步應該到哪一臟哪一腑。

掌握了這個規律,即使下一個被它抑制、被它累及的臟和腑沒出現病變,也要治那個臟和腑,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直接受累及的那個臟和腑的生理功能,保證邪氣不會住裏傳,這個叫做先安未受邪之地,這就是既病防變的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集中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這是中醫學治療思想一個重大的特色,也是重大優勢。它也體現了中醫學一個立足點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健康為本,而不是像西方醫學那樣以病為本,這也體現了中醫學那個整體觀念,天地人三才一體,以人為本,中醫學的治療觀、健康觀和生命觀。這種思想代表了現代醫學,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現代生命科學、現代醫學已經提出來,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提出來的,醫療的終極的目標也提出來不僅僅是治病了。終極目標是“提高人們的健康水準,提高人的生命品質”,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終極目標就是治病。

這個思想在現代自然科學的指導下,現代的生命科學,現代醫學直到二十世紀才提出來,近期才提出來。而中醫學這個思想早在秦漢時期已經有完整的體系建立起來了,它體現了中醫學的優勢和特色。據此,雖然現代醫學提出來了“擁有健康”,但是當它們用現代醫學來處理臨床問題時,仍然是以病為本來考慮病人。而中醫學即使在治病過程中,它也時時考慮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了中醫學在治療學上“治未病”的思想,預防醫學上獨到的優勢和特色。這種優勢和特色必須是貫徹在你的醫療行為各個過程中,即使在治療過程中也要體現這種“治未病”的思想,用這種思想指導我們自己的醫療行為。這是學習這一節課——中醫的預防醫學思想僅僅是學幾個概念,什麼叫做治未病?治未病的方法?什麼叫做既病防變、未病先防?都採取哪些措施?至於具體的措施,同學們按照大綱規定講的基本的規律,真正做到如何來未病先防,將來養生學進一步詳細來講它。所以,未病先防,這兒僅僅講個規律,講個原則,將來同學們學習中醫臨床課,學習臨床課的著眼點還是“治未病”,而不是就病治病。在你對某一個病進行辨證論治時也必須體現出“治未病”的思想,這樣你的臨床思維才能真正是按照中醫的臨床思維,按照中醫理論,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從事自己的醫療活動。

到現在這節為止,我們講了中醫學養生的基本概念,其中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衰老的概念,衰老的機制,有哪些學說,這種學說理論有啥意義,實踐有什麼意義。防止衰老的目的就是提高生命品質,保證人的健康,使人能夠活到自然壽命,真正做到享盡天年。那麼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起到了未病先防的作用。所以,未病先防的措施和攝生的措施它倆是一致的。至於既病防變的一些規律和措施,將來在學習診斷學、方劑學、治療學,特別是疾病的治療學(的時候)會進一步來體現,我們在這裏就為今後同學們學習臨床課奠定一個思想基礎,建立一個觀念。學中醫要想當上工——高明的醫生,必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還不錯,這個病剛剛發生就被你看出來了;最差那個醫生,技術水準最低的那個下工,患者有了病以後你才想去治療。把這個思想建立起來,這才是真正的中醫的思想。

我們講了養生的概念,衰老的概念,衰老的發生機制,以及中醫學養生的基本原則。此外,我們重點講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這一節,我們接著往下講,講第三節,講治則。

第三節 治則

1 治則的含義

治則的基本概念。首先,講治則的含義。什麼叫治則?治則是治療疾病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在中醫文獻上,習稱法則,又稱“治之大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而制定的正確反映治療疾病客觀規律的準繩,對臨床立法、處方、遣藥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導意義。第二、講治法的含義。治法又稱治療方法,是指在治則指導下,確定的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要把治則和治法嚴格區別開來,治法是指在治則指導下所制定的具體治療方法。那麼兩者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我們看治則和治法的關係。治則,它具有普遍性,就是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是確定治法的根據,具有最抽象的,具有一般規律的法則。如果從方法論和具體方法而言,它具有方法論的特徵。而治法是在治則這個普遍性的指導下,治療疾病的具體方法,表現為特殊性,個性。治法是從屬於治則的,是根據治則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法。所以,從方法來說,是一個具體的手段、措施;而治則是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採取的具體措施。這就是治則和治法它們之間的關係。同學們學習這兩個概念,嚴格區分開來。在中醫歷代文獻當中,常常治則和治法混稱。那麼在閱讀這些文獻的時候,就要注意,看它是從整體上講治療的一般規律,還是指治療某一個疾病的具體方法呢?根據當時的語境來確定,來界定它屬於治則還是屬於治法。

2 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就是治則。這一節,我們重點講治則,而治法,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方劑的時候以及臨床各科進一步去學習。

(一)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既可以說它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原則,也可以理解為它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基本觀念,或者說基本的治療思想。首先講本的含義。什麼叫本?是指治病求本的本,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本,僅僅是指病原而言的。比如我們在講外感病因的時候講這個疫氣,也叫癘氣,追求病原,找出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廣義的本,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本質,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變的部位、疾病的屬性和疾病的發展趨勢,要求把握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勢,最後抽象出來,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本是指此而言。什麼叫求本?求本的含義,求本就是探求疾病的本質和根本。它有兩個含義:1.探求疾病發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病原。2.最重要的,中醫治病求本,是指探求疾病的本質。在中醫歷代文獻中,對中醫這個求本有不同的認識。

第一叫本於陰陽。治病求本,本於陰陽,這在《內經》裏面首先建立這樣一個思想。《內經》反復強調治病求本,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我們讀過,在課堂說幾次了。在《陰陽應象大論》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綱紀,治病必求於本”。治病求本就是求陰陽,本於陰陽,所以《內經》講“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第二種學術觀點,這個本,本于病因,周慎齋《慎齋遺書》裏面明確提出來治病求本是本於病因,這是第二種學說。第三種學說,張景岳在《景嶽全書?傳忠錄?求本論》裏明確提出來所謂本,治病求本,本於表裏、寒熱、虛實,八綱六辨,他提出六辨說。求什麼呢?求表裏、寒熱、虛實。以明確病位、病性、病勢、病因。到了明代以後還有的學者提出來,治病求本,本於什麼呢?《醫宗必讀》就明確提出來“本於脾腎”,本於先天和後天。

從臟象學說,最後從命門學說提出來以後,又有的學者提出來中醫所說的治病求本是本於腎陰腎陽,命門為生命之門,命門的真火真水,也就是腎陰腎陽為人身諸陰諸陽之本,因此,所謂治病求本就是本於腎陰腎陽。綜合歷代的文獻,歷代的學者對治病求本的認識,它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有的從規律、一般的原則講,有的從病因講,有的從疾病的本質講,有的從臟腑講,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治病求本,確定求本的內涵和外延。雖然提出來上述一些不同的學說,本質上實際上就是本於陰陽。這就是求本的含義。那麼重點要掌握本於陰陽。至於說脾腎和腎陰腎陽,最終還是要陰陽揭示疾病的本質,落實到非常具體的陰陽失調上,那麼這個定義,探求疾病的本質,本於脾腎,最後,還要揭示出脾腎的陰陽失調如何?那麼腎陰腎陽仍然是要揭示腎的功能失調是陰陽盛衰虛實,所以本質上還是揭示陰陽。

其次,講一講治病求本的意義。為什麼要治病求本,它有什麼重要意義?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探求疾病的本質,並針對其本質進行治療,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對其他治療原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什麼要強調治病求本?中醫講辨證論治,審證求因,最終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質,而辨證論治的精髓就在於從根本上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治病求本包括求本和治本兩個方面,求本和治本是辨證論治精神的具體體現。大家看這個示意圖,求本是探求疾病的本質,揭示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和邪正關係。辨證的結果就是要求出這個本來,通過辨證這個過程,最後以證候這個形式表現出來,來揭示證候所反映的病位、病性、病勢和邪正關係。

也就是說揭示證候的病機,辨證的結論。推出辨證結論過程就是求本的過程。那麼根據辨證的結論,揭示疾病的本質。本求出來了,那就要治本。如何來治本?中醫講,我們在第一章就講辨證論治,那麼不管什麼疾病,最後都要尋求出它的證候,通過證候來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法。體現為證同治同,證異治異,還包含著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樣一種思想,在具體處理方法上。最後落腳點,針對證候而治,那麼就是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我們前面講第一個學說提出來本,求本是本於陰陽。因此,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為最一般的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治病求本。張景岳在《景嶽全書》裏有個《求本論》,有精力的同學可以念念《景嶽全書》裏的“求本論”,“治病之法,尤以求本為首務。“獨知所因而直取其本,則所生諸病,無不隨本皆退”。就強調從根本上來對疾病進行治療。根本解決了,其他的都可迎刃而解。

(二)扶正祛邪

治病求本是中醫治療原則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也體現了中醫學的治療觀。首先講扶正祛邪的概念。其一、什麼叫扶正?扶正是應用補法,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禦和驅除病邪的能力。其二、什麼叫祛邪?應用瀉法,祛除病邪,以消除或者削弱病邪對機體的損害。其三、什麼叫做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指應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解決邪正的矛盾,促使疾病向愈。對扶正祛邪進行定義的時候,我們把它外延的屬都省略了,它屬於治則。如果把它的屬算上,那就是說所謂扶正是指應用補法,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抗禦和驅除病邪的能力的治療原則,就應該這樣來表述。那麼我們在行文當中可以把屬省略,在同一個學科裏面定義它的時候,記住千萬不要把它理解為治法,治法和治則不一樣的,祛邪,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一般的治療原則,在它的指導下,還可以制定許多具體的治療方法。其次,講應用原則,就是如何應用扶正祛邪的原則?根據我們前面講的中醫學的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的邪正交爭,祛邪是解決病邪的問題,扶正是解決正氣的問題。那麼扶正祛邪體現了邪正交爭的基本思想。因此,扶正祛邪這個原則,就是要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矛盾。那麼具體在運用過程中如何來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矛盾呢?有兩條必須遵循的原則:其一、要辨別虛實。也就是說辨別清楚邪正之間的關係。一般來說,是單純的虛證,還是單純的實證?還是虛證和實證同時存在呢?虛實夾雜呢?前面我們講病機邪正盛衰時講過了。那麼結合前面講邪正盛衰這個基本病理機制的知識,揭示出來病變的本質,疾病的邪正盛衰的本質來。那麼如何來處理它呢?就是正確地運用扶正祛邪這個原則來指導,來解決具體的邪正之間的關係。所以第一必須辨別清楚是虛,是實,還是虛實夾雜,還是虛實的真假?搞清楚。在這個基礎上,根據我們前面講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邪正交爭,根據這個原理多表現為虛實夾雜,即使單純的虛,單純的實,也要正確從邪和正兩個方面來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法。因此,其二、必須分清主次。所謂分清主次,就是要判斷邪正之間的關係,表現為病機上是虛和實。在虛實夾雜的情況下,虛和實孰輕孰重,孰主孰從,分清主次。單純的虛,單純的實我們都強調是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在扶正的同時也注意要考慮實,邪氣。那麼實是以邪氣實為主要矛盾,在祛邪的同時也要考慮正,所以最後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有個最基本的原則,就十個字,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來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那麼第一個原則辨別虛實,虛就要扶正,實就要祛邪。在這個基礎上,區別虛實的主次。區別虛實的主次在處理方法上有先後之別,有輕重緩急之別。在具體處理的方法上,可以採取攻補的先後,或者是輕重的緩急,區分開輕重緩急,時間的先後,來靈活地處理。最終的結果記住一條,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從治療學來說,體現中醫學發病的基本原理,正確處理邪正之間的關係。比如,單純實證,實者瀉之,必須是中病即止,以不傷正為前提,在這個情況下確定,實證熱證,用苦寒的藥進行治療,那麼熱者寒之,但是必須保證處方、遣藥把握一個度,恰到好處,中醫叫中病即止,不可過劑。為什麼強調這個?就是不要傷了正氣。反之,叫扶正不礙邪。虛證要扶正,但是必須考慮到不留邪氣,不阻礙邪氣的祛除。這樣做才叫正確的處理了邪正之間的關係。

在臨床上,具體處理方法,處理它們之間關係,可以分為先攻後補,先補後攻或者攻補同時使用。所謂先攻後補,是先祛邪後扶正,分出來先後。單純的使用扶正或者祛邪,單純的扶正,它的適應證是正虛邪不盛,以正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或者是虛證,或者是真虛假實證。前面我們講邪正盛衰的時候講過,或者是虛證,單純的虛證,氣血陰陽之虛,或者是真虛假實。我們前面講至虛有盛候,它反映出來證候的特徵叫真虛假實證。扶正,我們前面講過脾虛腹脹,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那麼健脾益氣,腹脹自然消失,所以要扶正。祛邪,它的適應證是邪氣盛而正未衰,注意正未衰,它表現的證候特點必須看是以邪實為主要矛盾的病證,或者是典型的實證,或者是真虛假實證。我們前面講那個真實假虛,大實有羸狀,舉了個肝硬化腹水這個例子,大實有羸狀。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祛邪,條件是正未衰,也強調正未衰。現在這樣一個條件是指正氣可以耐受祛邪,耐受攻伐,在這種情況下,暫時可以不考慮扶正,暫時性祛邪,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單純祛邪的方法。並用,是兩者同時用。同時用,以扶正為主叫扶正兼祛邪,它適用於虛實夾雜,以正虛為主的。祛邪兼扶正,它的適用證,適用於虛實夾雜證以邪實為主的。

分清虛和實的主次,扶正與祛邪並用,適用於虛實夾雜證,要首先分清虛和實的主次來確定。扶正兼祛邪就是以扶正為主;祛邪兼扶正是以祛邪為主。最終達到的目的扶正不戀邪,祛邪不傷正。在祛邪扶正的應用上,單獨用祛邪,單獨用扶正或者兩者同時運用。第三種方法就是分清先後,雖然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處理上可以不同時在一個時間點內同時進行扶正和祛邪。就時間而言,有先後次弟之分,這叫扶正祛邪的先後。先祛邪後扶正,簡稱叫先攻後補,它的適用證仍然是虛實夾雜證。在這種情況下,既要解決實,也要解決虛。但是,它的條件是邪盛正虛,虛不甚,可以耐攻,就可以在具體處理上暫時可以不補虛,就祛邪。祛邪前提條件就是機體雖然表現為虛,但是可以耐受攻伐,先祛邪,祛邪之後,隨之就採取扶正的方法進行治療。那就是說,把扶正和祛邪交替使用,交替使用的前提是先攻後補。

我們從虛實真假來看,將來講這個處理方法,比如說祛邪,講這個肝硬化腹水,我們稱真實,高度腹水,形體羸瘦,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真實假虛,把考慮問題的焦點放在氣、血、水三者交相為害,形成氣滯、血瘀、水停,看邪氣實,真實,而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那麼全身正虛,看正虛,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採用單純祛邪的方法,也可以採用祛邪扶正同時並用,那就把握這個度。單純扶正,迅速地讓它把水,急者治標,把水排除,暫時緩一下。那麼為扶正和祛邪並用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那麼穩妥的辦法就是祛邪和扶正都考慮,兩者同時,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比單純祛邪所取得效果可能更好,風險還小一點。那麼怎麼辦呢?就得分清你是先祛邪或後扶正。這個人腹水,高度腹水,雖然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那麼暫時攻邪,並不能夠進一步加劇患者正氣之虛,就是正氣還可以耐受吃瀉藥,攻下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投瀉藥,祛邪的方法,使高度的腹水,使水從體內排除一些,暫緩病勢之急,隨之而來就要扶正。條件是這個人的具體狀態雖然它形體羸瘦,精神萎靡不振,但是它虛的程度還能夠耐受暫時攻,使用攻伐的藥物。在這個條件下,才能夠先祛邪後扶正,先攻後補。反之,就先補後攻。所謂先補後攻,仍然是正虛邪盛。

注意看前面我們講先攻後補是邪盛正虛,這個術語排列順序,那就是邪氣盛當前考慮主要點,而正虛還可以耐攻。那麼先扶正後祛邪,同樣是虛實夾雜,但是正虛較甚,邪氣仍然盛,正虛甚到什麼程度呢?暫時不耐攻邪,仍然以上面講那個肝硬化腹水,中醫叫臌脹為例,當這個形體羸瘦,精神萎靡,正氣之虛,我們經過四診合參的結果,綜合考察,它可以耐受攻,祛邪的藥物,暫時祛邪的藥物不至於危及生命,不至於有損於機體的,有損于這個患者的健康,也就是說不至於傷正。這個時候就可以先攻它的瘀,攻它的水。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臌脹這個病的時候,有許多簡單的有效的方法,急則攻,迅速排水,緩病之急。反之,精神萎靡不振,四肢羸瘦,我們四診合參的結果,以及正虛之極,儘管高度腹水,氣、血、水形成的病理產物高度的積聚在體內,但是它暫時,我們要處理這個的時候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在這種條件下,它暫時不耐攻邪,在具體處理時候,為祛邪創造好條件,使機體能夠耐受住攻伐。在這種條件下,就先扶正,按照氣血陰陽之虛先扶正,隨之而來就進行攻邪,這就叫做先補後攻。

這是中醫學治療學當中處理邪正之間的關係最難處理的。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五臟的時候,要認真體會先補後攻,還是先攻後補。同樣這一個病人,要由醫生根據辨證結果得出結論,來正確分析邪正的主次,輕重緩急。從總的原則來說,必須扶正和祛邪同時進行,既要保護機體正氣,又要祛除機體的邪氣,那麼最基本的原則就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這個臌脹,高度腹水,既有高度腹水,氣、血、水交相為患,又有四肢羸瘦,精神萎靡不振,正氣衰竭,越是到臌脹的晚期,表現越突出。而在這個時候,單純扶正,單純祛邪都不可以,表現虛實夾雜。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醫生正確地處理邪正之間的關係,要考察機體正氣衰竭到什麼程度,來確定整體治療,治療過程是虛實並用。

但是,這個並用,有時間先後的區分。而不像一般的情況下,虛和實不表現這麼突出。一般的虛實夾雜證,既有實又有虛。一般的情況下,是採用並用法,既扶正又祛邪,既祛邪又扶正,也就是扶正祛邪同時進行,勿需有先後之分,在一個時間點同時進行。剛才舉這個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是指在特殊情況下,病情危急,既要祛邪又要扶正,就要把握好從整體治療是扶正祛邪同時應用,都要用,但是具體處理方法上分出先後之別。肝硬化腹水,實在急,高度水腫,甚至可以淩心射肺,患者躺不下,在這種情況下,中醫有很多辦法,可以和大戟,芫花,甘遂,十棗湯,《傷寒論》給我們留的方子,後世發展了好多辦法,比如巴豆,二醜,可以喝進去,可以迅速排水,水排出去,祛邪的方法,但同時也要扶正,就是處理它們之間先後的相互關係。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本質上是什麼呢?補是為攻創造條件,著眼點首先保護患者的生命,保護患者的健康,不損害他的健康,在這個前提下來祛邪,這是學習中醫治療學,在正確處理邪正之間關係時候一個最難最難點。這裏面要求不僅要純熟地掌握中醫理論,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要學會治療肝硬化腹水,這個病人很多,現在很多呀。那都需要在臨床上認真下一番工夫,恰到好處地把握住邪實和正虛的關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能正確處理先攻後補和先補後攻。

這是扶正祛邪原則裏面最難掌握的一個。理論上懂,那麼怎樣來判斷邪盛正虛都存在,而正虛不能耐攻呢?這要結合在臨床科學裏面很好來學習,結合臨床實踐的經驗,正確把握這個度,來決定攻補的先後,這是扶正祛邪的具體應用這個原則它採用的幾種方法。一般來說,單純扶正好理解,單純祛邪也好理解,就是扶正和祛邪。一般情況下,多是扶正與祛邪同時進行的。在特殊情況下,是扶正和祛邪分出了先後。最終,學習扶正祛邪的原則,大家要牢牢記住一條,你所採用的措施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它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保護人的生命,不損害人們健康的基本原則,這是必須記住的。也正因為這樣,中醫理解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這兩句話也是在邪正交爭原理之下而抽象出來這麼兩個原理。就一條,祛邪就是為了扶正,扶正也是為了祛邪。總之,一條,保護正氣,祛除邪氣,以不損害人體的正氣為准。

三 標本緩急。

下面講第三個標本緩急。第一個說標本的概念,講一講標本的概念。在中醫文獻裏面,標本的概念,有哲學層次的意義。標與本,在哲學上,是非根本與根本的意思。在中醫學裏面它是個什麼概念呢?它標示主次、本末,輕重、緩急,具有這個意思。具體在中醫學裏面來分析本和標的關係,那麼看本和標這對矛盾,這個範疇,它倆是相比較而言的,在中醫文獻裏面,大致從幾個方面來分析。比如,從邪正之間的關係來說,我們說邪氣是標,正氣為本。那麼治病必求其本,最後還要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扶助人體正氣。剛才我們講了祛邪和扶正的關係,怎麼祛邪?怎麼扶正?最後強調一條,祛邪不傷正,扶正不戀邪,祛邪即所以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從兩個角度講,表達一個思想,就是要保護人體的正氣。體現中醫學以人為本的思想,中醫學最高的醫學目標,終極目標,就是保護人類的健康,不損害正氣。從病因而言,就是病因和症狀之間的關係。那麼病因為本,症狀是反應病因的現象,標是現象。

從疾病的表裏部位來講,我們講裏病為本,表病為標。從病的先後而言,剛才提到先補後攻和先攻後補,那就有病的先後。一般是先病為標,後病為本。從病的新舊而言,原發病為本,繼發病為標。分析在中醫學裏面標本這個概念,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而言的,它有條件的。處理某些方面的關係,最常用的表現為邪正之間的關係,其次是病因和症狀的關係,再次是病的先後、新舊的關係,最後才是用它來分析表裏,表病和裏病的關係。這個要求同學們把中醫學標本的概念,醫學的概念從這幾個方面來記住如何分析。掌握這個概念的目的就是分析矛盾的主次。實際還是主次,還是強調這個主次關係,誰主誰次,最終分析的結果還是要揭示疾病的本質。這是從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現象來看,邪正之間的關係來看,疾病的緩急來看,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從標本這個概念來分析病變本質的輕重緩急、主次。剛才講扶正祛邪那裏有一句話,即要分清主次,那裏面有個輕重、緩急、先後,實際那是從扶正祛邪的先後關係來講的。這又從標本這個關係來講,最終的目的分清輕重、緩急、主次。

在中醫治療學當中,在臨床實踐中,如何處理標本之間的關係呢?在具體治療過程中,如何具體處理標本之間的關係呢?遵循標本的原則。具體怎麼處理呢?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把這十二個字記住。這就是中醫學在治療學當中,在標本這個原則指導下,全稱叫標本緩急,是處理標本的基本原則,總的標本緩急原則。那怎麼處理呢?處理的方法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這十二個字,就是中醫學在標本治療原則的指導下,具體靈活地處理方法。根據病情的緩急來決定或者治標,或者治本,或者標本同治。第一個講急則治標。急則治標,是指標病急迫,危急生命,或影響本病治療的時候,在這樣的條件下,先治標。那麼從證候來說,有標證,證急,也有症狀急,有的病是先有病急,無論是症狀急,證候急,疾病急,誰急先治誰。這個急,急到什麼程度呢?危及患者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本是什麼,都必須採取應急措施,挽救患者生命,為治本提供條件。這個處理過程,就叫做急則治標。急則治標適用的條件:卒病,就是突然發病,病情危急,也就是暴病,中醫講暴病治療不宜緩,迅速祛邪,使邪氣不往裏面深入。在學習過程中,比較難掌握的就是我們講這個定義。當病情危及生命的時候,或者出現了某些危及生命的特殊症狀,在這種情況下,不考慮病因如何?不考慮本如何?暫時來挽救患者生命,把這個叫急則治標。

曾經多次提到一個大失血的問題,大失血的患者,失血可以因為寒熱虛實而來,它的本,所在的臟腑不同,但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患者突然短時間大量失血,出現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神志昏迷,那麼大失血是表現突出一個症狀,生命出現危急狀態,在這個時候,還是按照辨證的要求辨別陰陽寒熱虛實去治療呢?還是暫時先把血止住呢?中醫講氣隨血脫,大失血,隨之而出現氣脫,氣脫就會危及患者生命。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急則治標,暫時採取迅速止血的方法,可以使氣不繼續脫,避免患者迅速導致亡陽而死亡,血止就為正確地按照陰陽虛實來辨證治療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急則治標。

中醫基礎理論 第71講 治則(二):正治、反治

上一節我們講了標本的含義和處理標本的方式,講了第一個急則治標。急則治標第一種條件是當標病危及生命的時候,不論本為何,先治標,而後治本,即急則治其標。另外一種情況,卒病或者原(來)有疾病,突然得了新病。比如,平時這個人陽氣很虛,脾腎陽虛而腹瀉,突然得了感冒。在這種情況下,感冒急,為了防止這個外感風寒病邪入裡,可以首先祛除風寒,治療表證,這也叫急則治其標。那麼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急則治標。第二叫緩則治本,是指病情緩和,針對病之根本而治,稱之為緩則治本。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在疾病過程中,這是最一般的,病情允許,疾病的狀態允許醫生去求本,而來治本。在這種情況下,叫做什麼呢?緩則治其本。在臨床治療過程當中,你們在將來學習臨床醫學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這樣的。急則治其標,僅僅是權衡之計,臨時的,最終我們講治病求本的定義的時候講就是針對疾病的根本而治。那麼緩則治其本,這是第二。第三、標本兼治。標本兼治是標病和本病都重,在這種情況下,兩者同時兼顧,可以出現標本俱急,也可以出現標本俱緩。總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時來考慮,病的先後也要同時考慮,就是同時來進行處理。這種情況也是在臨床最多用的。剛才我們舉肝硬化那個例子,肝硬化腹水。那麼標病急,水;正虛也急。一種處理方法,先治水後治標,先治水的問題,後來扶正。也可以處理過程當中,先扶正,為逐水、化瘀,給攻伐的方法提供個條件。我們從標本來看,如果站在正虛,機體陰陽氣血極度之虛,導致氣滯血瘀水停。氣滯、血瘀、水停為標,機體的肝脾腎功能陰陽失調為本。

在這種情況下,用標本來分析,我們急則治其標。當高度腹水危及生命的時候,權衡之計瀉水攻伐,回頭來再扶正。緩則治其本,在這種情況下,緩則治其本,既要祛邪又可以扶正。處理方法,單純扶正,提高肝脾腎臟腑的功能,那麼就可以解決氣、血、水交相為患。但多數情況下,注意一點,既要理氣化瘀、行水,又要調整肝脾腎的陰陽失調,補其虛。就是虛實標本同時處理。多數情況下,特別是將來同學們學習方劑的時候,認真讀方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虛實同時處理,標本同時處理的。這裡從疾病的現象主和次,標和本來分析,仍然本質上還是解決虛實之間的關係。多數情況下,就是權衡兩者的關係來處理。那麼標本並用仍然是要分清孰輕孰重,最終的結果還是要分清正和邪之間的孰輕孰重,這是從疾病的現象來看。由臟腑的功能失調來看病表現出來的的徵象,孰標孰本,最後落腳點還是扶正祛邪,還是解決邪正之間的關係。這是第三個原則。我們講了,標本,治標治本。下麵講正治、反治。正治、反治這是這一節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講它的定義。

正治

定義

正治是指逆其證候性質而治。注意“逆治”。逆什麼呢?逆性質而治。什麼性質呢?證候的性質而治。把它高度抽象出來,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習稱正治法。按照我們現在規定的,它屬於治則。我們把它的屬去掉,如果加上屬,那就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治療原則稱之為正治。應該這樣來表述。我們一般情況下表達之,是把它的屬,在特定環境下講它定義,把它屬去掉,就剩其內涵,特性,簡稱逆治。這個“逆”是逆其證候性質。怎樣理解逆其證候性質而治呢?主要指其含義來說的。最基本的性質就是寒熱,證候性質屬寒,寒者熱之,用溫熱方法治療。那麼這個熱的性質就是給予治療的方法所產生的效應——熱,或者藥物的屬性是熱,針灸按摩的屬性是熱,產生的作用還是熱,是針對這寒而去的,和寒的性質相反,“反”稱之為“逆”,這叫做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稱為逆治。

適應證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正治?它的適應證?它的適應證就是本質與現象相一致的證候。我們講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致的。前面我們提到了,在特殊情況下,出現了寒熱的真假,虛實的真假,那具體的處理方法?在正治這個內涵裡面,包括哪些具體的原則呢?

  1. 寒則熱之,它的適應證是指寒證表現出來寒象,用溫熱的方法進行治療。用溫熱的進行治療。這個溫熱不僅是指藥物的性質,還指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效應表現為溫熱。熱與寒相對,熱逆寒象而治,寒者熱之。
  2. 熱者寒之。熱證表現出疾病的現象屬性為熱象,用寒涼以治,用寒性涼性的藥物,或者是各種治療措施所產生的效應表現為有寒涼的效應,來針對熱象而治,這叫熱者寒之。
  3. 虛者補之,虛證出現虛象,扶正以補虛,以治虛,就是扶正以治,這也叫逆其現象而治。虛,就補。
  4. 實者瀉之,實證出現典型的實象,祛邪以治。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屬於正治的範疇。

這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仍然是治則,不是治法。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個原則指導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具體的治療方法。在學到這裡的時候,大家一定把這個概念搞清楚,我們現在講的前提,正治屬於治則,治療原則。它的下面講了有寒熱虛實,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它仍然屬於治則的範疇之內。這個大家今後在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不要再把治法和治則混同起來,習稱我們可以叫治療大法。看過去的文獻說正治,它不說正治,說正治法,這個“法”是指法則而言的,不是指方法而言的,分清楚。這是正治。多種情況下,是針對疾病的本質而治,那麼都屬於正治範疇之內。

反治

第二、最難的是反治。

定義

什麼叫反治?反治是指順從疾病假像性質而治。注意這個定義,他站在這個角度來定義了。立足點,考察疾病的假像性質,是順從疾病假像性質而治,所以又稱“從治”。本質上仍然是正治。學習這個概念注意,定義正治的時候,說逆其證候性質而治。定義反治,是順從疾病假像性質而治,假像是指它的性質來說的。也可以換成順從證候假像的性質。

我們前面講,寒熱真假、虛實真假,這是立足點,不是從本,看它的疾病的本質,而是看那個假像。根據假像的性質來判斷,確定一個原則。那麼和假像性質相一致,這種原則就叫什麼呢?就叫反治,又稱“從治”。習慣上,我們這樣來表達它。記住這個反治是順從疾病的假像的性質,它反映出來的假像的性質。強調那個假像的性質。

適應證

它的適應證就是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不完全一致的證候,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這種大法。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來確定治療方法。疾病的本質與現象不完全一致而出現假像的證候,它適應這樣的證候。正治呢?是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完全一致,屬於這樣的證候。它倆有不完全一樣的地方。下面有四個概念,也就是四個原則。

1 熱因熱用

何謂熱因熱用呢?一記住定義;二記住適應證。定義,用溫熱以治,具有假熱之征,這個原則就叫熱因熱用。把屬去掉。簡單地記就以熱治熱。那怎樣理解以熱治熱呢?就是用溫熱以治,藥物的屬性,針灸按摩的屬性;或者是它們所產生的效應,產生溫熱的效應。治什麼呢?治有假熱之征的,治那個假熱,這個叫以熱治熱。它的適應證,真寒假熱證。我們在前面講寒熱真假的時候提到陰陽格拒,格陽、戴陽。內真寒外假熱,陰盛于內格陽於外,表現出陽虛之極,陰寒內盛,而外面出現假熱徵象。我們使用四逆湯來治療。將來學習《傷寒論》的時候使用四逆湯,它是溫熱藥物,可是,這個患者表現出來的假熱現象或者叫身反不熱,或者是顴紅如妝。這個藥物的屬性,四逆湯,幹薑、附子、甘草。它的屬性,溫熱的屬性和身反不熱這個假像的性質,以及面紅如妝這個性質,熱象相一致。站在假像這個角度來看,這種治療的原則叫做反治。為什麼剛才我們定義講是(反)治還是正治呢?真寒假熱,用溫熱以治那個假熱的徵象,使它的性質和假熱徵象一致。實際上這個疾病的本質是陽虛之極,陰寒內盛,用溫熱來治之,那不就是寒者熱之嗎?所以說,本質上,仍然是屬於正治。只是我們從歷史到今天,傳統上留下這麼一個概念。就是人們思考問題,看站在什麼角度來看。就像下定義一樣,一個術語,可以從不同角度,甚至下好多好多定義。那就看考察問題的時候站在什麼角度,在什麼條件下來揭示這個事物的本質。反治,就是站在事物假像這個角度,來揭示它的本質,給它下定義。

2 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是用寒涼以治,具有假寒之征,這個原則叫寒因寒用,簡稱以寒治寒。它的適應證,真熱假寒。我們在講肝風內動提到過熱極生風。講真熱假寒的時候講到厥,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給用的是寒涼藥物。就舉那個熱極生風,熱深厥亦深,用白虎湯,用大承氣湯,用牛黃安宮丸,紫雪丹,至寶丹,都是寒涼藥物。那麼這個寒的性質和患者表現出來的四肢厥逆,手足不溫那個性質,它倆是一致的。站在四肢厥逆,手足不溫,疾病假像這個角度來看藥物的性質,和它產生效應的性質,兩者相一致。站在這個角度來定義,這種治療原則叫做反治。本質上還是正治。熱者寒之,給的藥物,白虎湯也好,大承氣湯也好,安宮(牛黃)丸,叫三寶,三寶也好,都是寒,寒是針對熱去的,站在假像上看,它倆甚至是一致的。這是這四個概念當中,熱因熱用、寒因寒用是最常用的,也是比較容易學的,好理解的。底下這個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不常用,但是也難理解。

3 塞因塞用

定義,用補益以治,具有假實之征的(病證治法)。這個假實,大家注意,定義裡面加個括弧,叫虛性閉塞不通,強調這個閉塞不通是虛,虛性的閉塞不通。注意:不通,可以因虛而閉,也可以因實而塞。簡稱叫以補開塞。具有不通,類似實,但是是因虛而致,那麼最後用補益以治,就是以補來開啟假實,開啟這個虛性閉塞不通,把這個叫做塞因塞用。它的適應證,真虛假實證。它的病機是真虛假實。那麼產生的證候就是真虛假實證。我們前面在講邪盛正衰,邪正虛實的時候講到真虛假實,多次舉這個例子,脾虛腹脹,脾氣越虛,腹部越脹,站在這個脹這個角度看,脹,氣機不通,屬於實,立足點看這個,但是揭示疾病的本質是因虛而脹。那麼虛就得補,補是扶正的,不是祛邪的。看這個脹,把它當作實,就應該祛邪。而那個實是假實。在這種情況下,用補虛來開塞,最後作用點還是立足於那個虛。看疾病的本質,補其虛,氣滯就通。站在那個不通把它當作實,那麼你要再補的話,就犯了虛虛實實之禍了。本來是實,應該祛實,你還扶正,它倆正好相反。本質上,還是揭示疾病的本質而治。這個定義,是最不好理解的。記住四個字,以補開塞。這個塞,是虛性的閉塞。把那個塞當作假實,當作實,但是它是因虛而導致的。不應該出現這個症狀,那麼它出現了,當作假實,就假定它屬實,這麼規定它。大家看虛證裡面,臟腑之虛,出現氣滯不通的症狀太多了。為了學習這個定義,古人給我們留下這個概念,來這樣定義它,這樣來理解它,就可以了。剛才舉那個脾虛腹脹,最早是從這個歷代醫家注解《傷寒論》太陽病那個壞病來說的。太陽病,下之後,腹脹,講那個腹滿而痛,用健脾益氣的方法來治療,補其脾,益其氣,最後塞就通了。這個補藥所產生的效應和那個假實正好相一致,叫堵。那麼不通,補,還是讓它不通,就這個意義來理解的。這個是最難理解的概念。記住是用補益以治假實,記住它的適應證就可以了。

4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要比塞因塞用還能好理解一點。通因通用,指用通利以治具有假虛,實性通泄之征。把這個原則叫做通因通用,簡稱以通治通。它的適應證叫真實假虛。我們在前面講病機學的時候,曾經提到一個熱結旁流,最早是由《傷寒論》在陽明篇,陽明腑實證,和少陰篇,少陰三急下,提出這個概念,熱結旁流。熱結旁流是胃腸有燥屎和邪熱搏結,實邪存在,可它表現的臨床症狀,如果現象和本質一致,本應該是大便秘結不通。可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它卻熱結旁流。用《傷寒論》的話叫做自利清水色純青,用我們今天的話來理解,應該是稀便有惡臭味。它本來應該是大便秘結不通,恰恰出現了吐瀉症狀,腹瀉,表現為大便粘稠,甚至可以出現稀水,不是清水,有粘稠有惡臭味的稀便。看這個稀便,看這個腹瀉叫做通,它治療的方法是大黃、芒硝,叫大承氣湯,苦寒攻下的結果仍然是讓它通。承氣湯,大承氣湯也好,調味承氣湯也好,小承氣湯也好,是針對這個燥屎和邪熱相搏結,是針對那個去的,是攻下的方法治療的。

本來藥物的作用趨勢,叫它下,讓它排泄,而表現大便的症狀也是通。把這個叫做以通治通。在這種情況下,定它的治療原則,著眼點看大便稀,熱結旁流,實際上是祛邪,攻燥屎和邪熱搏結的。在這種情況下,定義它反治,把它叫以通治通。再舉個例子,將來同學們學習痢疾的時候,痢疾,濕熱痢,裡急後重、腹痛、發熱、便膿血、舌苔黃、脈數,一派實熱的徵象。中醫講無濕不作瀉,講濕熱,前面講大腸濕熱已講過了。在這種情況下,將來學《內科》的時候,老師第一關要過,清利大腸濕熱,清利大腸濕熱是祛邪,使邪氣、濕熱之邪從大腸而去。作用趨勢,從大腸排泄出去。那麼大便表現是瀉,站在大便那個瀉,痢疾那個瀉,看他使用藥物那個趨勢,叫做以通治通。

再舉個例子,這在婦科裡面,這個原則是非常有意義的。子宮出血,比如,將來講病的時候,有一個叫崩漏,叫崩。現在的西醫裡面叫功能性子宮出血,屬於崩漏這個範疇之內。月經量多,流血不止,這是前提,血中夾有瘀塊,甚則色紫暗,判斷出血這個性狀,屬於中醫有瘀(血)。咱們講血瘀的概念的時候,這個致病特徵有瘀塊,標誌著有瘀血,血色紫暗標誌著有瘀血,特別出現瘀塊的時候。那麼大量出血,血中夾有瘀塊,肚子痛,發脹,中醫認識它的病機,揭示它疾病的本質叫因瘀。瘀血不去,因瘀血而導致出血。因瘀而出血。

按照中醫的認識,治病求本的原則,必須活血化瘀,瘀去則血止。活血化瘀,使瘀血從體內驅除出去,這就通,驅邪,通啊。可是它表現的症狀是陰道大量出血,這個症狀也是通,看它那個症狀,把它那個出血那個通那個現象,再回過頭來與那個瘀血停留在體內那個疾病的本質,這個本質和現象,把它那個現象當作假,把瘀血這個本質當作真。就是說,按照一般思考問題,那個體內有瘀血,胞宮有瘀血阻滯,她應該一定反映出來瘀血的一般指征。除了有瘀塊之外,而恰恰要通,出血。在這種情況下,活血化瘀以止血,以通治通。看它的症狀的趨向,把它當作什麼呢?當作反治,以通治通。為什麼剛才強調一句是非常有意義呢?一般沒有經驗的醫生,李老師剛才你講了急則治其標,那大量失血就會出現亡陽怎麼辦?亡陰亡陽怎麼辦呢?那迅速止血,甚至可以使用大量的炭劑收澀藥。將來同學們學習中藥的時候進一步講它,很快止血,中藥止血效果非常好。可是,止血隨之而來的,患者肚子越來越脹,等下一次出血比這一次出血還厲害,瘀不去則血不止。

所以,中醫治療出血性疾病是要止血,後面還跟一句話,慎用收澀藥物。所以唐容川在《血證論》裡面提出來,第一關止血;第二關化瘀,緊接著就化瘀。止血必留瘀,本來已有瘀了,那麼你再止血,瘀上加瘀,瘀不去,下次流血比這次還甚。將來學習婦科,學習崩漏的時候,老師還要反復講,咱們這裡通過這幾個例子,幫幫同學們來理解什麼叫以通治通。反治,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為了講述這個定義,為了講它那個適應證,我們分析的結果,它和正治完全一致,本質上仍然屬正治。就是人們看問題、思考問題的時候,站在另一個角度給這幾個術語下一個定義。那麼我們這裡也是按傳統給我們留下來的講,仍然應用到今天。所以,我們在這裡也給同學們講,正治、反治這樣一條基本治療原則。在特殊情況下,是用反治這個原則來看問題,本質還是正治。實質上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這個反治,這幾個術語要求記住定義,記住適應證。聯繫到我們前面講的病機的虛實、寒熱、真假,把這兩者,將來在學習證候學的時候,虛實、寒熱、真假,把這三者統一起來理解。

正治和反治的關係

下面講一講第三個問題,講正治和反治的關係。就疾病而言,通過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係,從本質和現象來講,一致還是有某些不一致。按照這個來分,以這個標準來分,把治療原則分為正治和反治。當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完全一致的時候,寒證就出寒象,熱證就出熱象,虛證就只有虛象,實證只有實象。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正治,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現象出現某些假像,與本質不完全一致。在這種情況下,用反治來表達它們之間的關係,應用反治的原則。本質上,仍然是正治。人們的思維方式就是從本質到現象。

可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就從假像入手,來看這事物的本質。在這種條件下,我們就使用反治這樣一個術語表達它。習慣上,仍然是正治,我們是從正治來考慮。一定是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句話結論就是病機,就是揭示疾病的本質,你不看它假像,已經定它是假像了。所以,治療方法應該遵從治療原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是,這時候,思考方式和正治的思考方式不同。就這個意義講,在這種情況下,給它取個名,叫反治。無論是正治,(還是)反治,都是遵循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就這個意義講,它們都是治病求本,都是求本而治。

第二、講講這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上述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上來分析,它們都屬於治病求本。無論是正治(還是)反治,本質相同,都是針對疾病的本質而治。處理的具體方法、方式上,有所區別。站在什麼角度來看,逆病象的性質而治,規定它為正治;從病象的性質而治,這個病象是指假像,就叫做反治。具體在臨床運用的時候,按照它一般規律,就是疾病的發展,按照正常規律發展,比較單純不複雜,也就是說,現象和本質完全一致,最容易判斷,這也是最一般的規律。現象一定反映本質,而且和本質相一致,反映的現象和本質的屬性相一致。多數情況下,一般情況下,都進行正治,用正治的概念來表述這個原則。特殊情況下,是指病情發展的異常,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本質和現象不完全一致的時候,僅僅出現寒熱虛實的真假。就證候來說,僅僅四個證候。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也是從本而治,但是作為揭示這種現象,站在另外一個思維角度來看,從假像為考察的目標,來進入疾病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呈這種原則、處理原則,叫做反治,在特殊情況下用。

一般來說,我們一般的思維,按照一般的思維規律,那麼都是正治。極特殊情況下,就是反復強調這種特殊情況下,是人們考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站在什麼(樣的)一個角度,以什麼為考察問題的標誌,來揭示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站在假像這個角度,以假像為考察問題、思考問題的標誌,從假像入手,然後揭示疾病的本質,站在這個角度,本來是正治,本質上正治,我們就這樣規定它又是叫做反治,僅此而已。但這幾個概念又難,不好理解,還得認真去學習,認真去理解。最終理解,正治和反治,本質相同;為什麼古人,中醫歷代醫家都非常強調反治?為什麼要抽象出反治這個概念?這個概念,這個思維的過程、抽象的過程是按照什麼思維路線抽象出來的?理解到這個程度,這個反治,記住這個概念、適應證就容易了。否則的話,背,就很難理解。考察這個概念提出是在什麼條件下?它是怎樣思維,最後抽象出這個概念的?而我們今天學習,就要從它的思維規律入手,看他站在什麼角度來分析疾病的現象和本質。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反治就非常容易學了。它和正治是一個道理。

將來老師講熱極生風的時候,開牛黃安宮丸、至寶丹、紫雪丹的時候,老師可能就不講這幾個字。將來學方劑,就是牛黃安宮丸它有什麼作用?他從正面來說,適應證,其中有一個熱極生風,一個熱厥僅此而已。就不會再從反治這個角度說它是反治。一般情況下,是不這樣的。咱們講基礎,這幾個概念是躲不過去的,非講不可。我們今天講,反復強調他站在什麼角度?按照什麼思維路線,怎樣形成的概念?講這個,旨在幫助同學們來很好地理解反治這幾個概念。這是這一節非常難學的幾個定義。

5 調整陰陽

下面講第五個原則,調整陰陽。這個在陰陽學說裡面講過一次了,在這裡頭再復習一次,從治則這個角度,我們再復習一次。這個在治療原則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你說治病必求其本,求本,本於陰陽。所以,在這個思維路線下,首先講原則,考慮治病的原則就是調整陰陽了吧。調整陰陽基本的病理機制是陰陽的偏盛偏衰,按照這個思維路線下來,陰陽偏盛和陰陽偏衰。第一、那麼陰陽偏盛,就瀉其有餘,實則瀉之。具體言,實則瀉之,還要進一步分,疾病性質的病變性質的寒和熱,還得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個原則來處理。陰盛它表現為寒,實寒證,那就是寒者熱之;陽盛,實熱證,就是熱者寒之,這是一、最基本的原則。

在處理陰盛和陽盛的時候,還要考慮,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也就是說,陽盛必損陰,陰盛必損陽。在寒者熱之,實者瀉之的前提下,還要進一步來分析,按照陰盛則陽病。比如陰盛,那麼損傷人體的陽氣的程度,考察出沒出現陽虛。如果出現,既有陰盛,又有一定程度的陽虛,這個時候,在寒者熱之,實者瀉之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兼顧助陽。這個原則體現了虛實都有了,陰寒內盛是實,它必然損傷人體陽氣,一旦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陽虛的時候,又沒完全轉化,由陰盛轉化為陽虛。那就必須權衡,我們前面講這個標本主次,輕重緩急,兼顧助陽。助陽就補陽,既要祛邪又要扶正。一旦陽虛逐漸地加劇,在一定的條件下,由陰盛就轉化為陽虛,那麼由實寒轉化為虛寒。到那個時候,就是進入陰陽偏衰的條件了。相反,陽盛表現出實熱證,祛邪,實則瀉其有餘,熱者寒之。陽盛必損陰,因此,還要考慮機體陰液損傷的程度。根據(陰液)損傷的不同程度,還要兼顧養陰。

第二、陰陽偏衰。陰陽偏衰,叫虛者補之,也叫補其不足。虛者補之,同樣也要分寒和熱的,也要運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個原則來處理它。陰虛表現為虛熱證,熱證,屬虛,那麼虛者補之,就補陰。補陰的方法兩種:一個是平補;一個是傳統的補法。傳統的補法就叫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又稱陽病治陰。那麼陰衰,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陰衰必然導致陽也衰。所以調整陰衰,補其不足的時候,也要考慮它有陽衰的存在,必然會出現這個結果。即使沒有出現陽衰,採取平補的方法,也是補陰為主,兼顧補陽。把這個叫什麼呢?叫陽中求陰。與之相反,陽衰表現為虛寒證。虛寒證,補陽,叫壯火之主,以制陽光,或者稱之為陰病治陽。同樣,陽虛必然也會累及陰虛。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那麼又抽象出一個原則,叫陰中求陽,補陽稍加滋陰藥物。解釋滋陰藥物,那麼就是陰中求陽。這又出現一個原則。

至於陰陽互損,這個就簡單了,最終的病理結果是陰陽兩虛。陽損及陰,是以陽虛為主;陰損及陽,是以陰虛為主。治療,兩者都兼顧,但是要分清主次。文獻上,也把它們稱之為補陰配陽,補陽配陰。那麼可以不要這樣記,很簡單,既然是陰陽兩虛,那就是陰陽雙補,但是要分清主次。陽虛為主,就是重在補陽;陰虛為主,就重在補陰。最一般的規律就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在這個前提下,實際上,陰陽互損是在陰陽偏衰裡面特殊的處理方法。它也表現了中醫理論的進一步往前發展,重點就是那個平補法的出現。陰陽亡失,又是亡陰,又是亡陽,一個是回陽,一個是救陰,前提是脫陰脫陽,都要加上固脫。陰陽格拒,又回到前面講的反治上去。那麼陰盛格陽,陽盛格陰,陰盛格陽就是真寒假熱,就得熱因熱用;陽盛格陰,表現出真熱假寒證,就得寒因寒用。它屬於反,用反這個定義來說,它就是反治,本質上它還是正治。習慣上,我們把它用反治來定義的時候,就叫反治。

調整陰陽,最重要的是掌握偏盛偏衰它的基本原則,同時要考慮,根據陰陽互根的理論,陰盛要損陽,陽盛要損陰。正確地把握損陰也好,損陽也好,它表現的程度。一旦出現,那就在祛邪的時候,兼顧扶正,或者是滋陰或者是補陽。容易掌握的,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單純祛邪。單純的陰盛,單純的陽盛。難以把握的就是陽盛則損陰,陰盛則損陽。一旦出現陰損和陽損的時候,在治療過程中,在祛邪的同時,必須兼顧陰之損和陽之虛,這個是在學習過程中比較難以掌握的。難掌握,是指在辨證過程中正確地把握、分析。也可能出現典型的實證,實寒和實熱,機體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損陰和損陽的特徵。但是理論已經講到了,必須考慮到。這個曾經反復提到,白虎湯這個石膏,本來是陽明氣分,這個衛氣營血的氣分證,按照六經辨證的時候,陽明經證,是邪熱熾盛,沒有和燥屎搏結。和燥屎搏結,就變成腑實證了。它叫做經證,不叫腑證,是邪熱熾盛,陽明經有邪熱熾盛,出現高熱,口渴,汗出,脈洪數。那麼口渴的標誌,就熱盛必傷津了,也可以同樣用一派苦寒藥。為什麼它必須用石膏呢?石膏既可以清熱,又可以保護津液。既使不口渴,也同樣可以用白虎湯。不一定,也可以,只要是陽明經證的大熱就可以。那就是說,口渴的程度不同,它反映出來的傷津的程度,也可以不出現這個程度。但是也必須用石膏,理論上,已經定了陽盛必損陰,只要陽熱盛肯定要損陰。儘管它可以暫時表現不出來。但是,治療的時候,按照這個治療原則,必須考慮顧陰。這個思想,這個辨證思維的思想,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中藥學的時候,藥物的配伍;在學方劑學的時候,講方劑的配伍規律的時候,它是通過藥物的配伍,和方劑的配,來體現出中醫的治療思想。

中醫基礎理論 第72講 治則(三):調和氣血、調整臟腑、三因制宜

上一節,我們講了正治與反治、調整陰陽。接著,我們講第五個原則——調和氣血。從氣血基本病理機制、氣血失調這個角度看,氣血失調以後,調整氣血的原則是什麼呢?第一講氣病的治療原則。我們在病機中講過氣虛、氣滯、氣陷、氣逆、氣脫、氣閉。我們前面講過正治,逆其證候性質而治。虛者補之、滯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脫者固之、閉者開之。至於這個原則,具體還有好多處理方法,將來同學們在《方劑學》和《中藥學》以及在臨床課進一步學習。這些就是逆其證的性質而治,都屬於正治。第二、血病的治療原則,我們講過基本病理機制:虛、脫、瘀、寒、熱、出血。它的原則:虛者補之,脫者固之、血脫就固脫,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同樣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醫學有一條原則,習慣上叫“見血休治血”。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要根據辨證論治,確定出血的陰陽寒熱虛實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單純止血。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出血性疾患的時候,要進一步來學習出血性疾病的治療規律。特別是注意止血,正確地把握應用止血的藥物、止血的方法。這是單純氣病、單純血病。一般情況下,都是氣血同病。氣血同病怎麼治療呢?

  1. 氣病治血,有氣病而治血病。氣病治血,所以,中醫說“治氣不治血,非其治也”。
  2. 血病治氣。因血病而治氣,也必須治氣。所以,還有一句話,“治血不治氣,非其治也。”

這兩句話合到一起,正確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根據陰陽之間的關係,前面講陰陽,強調的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但是,強調陽氣和陰氣的關係,意思是強調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什麼意思呢?陽氣和陰氣,這兩者相比較,始終規定陽氣是占主導地位的。那麼氣為陽、血為陰。同樣氣和血之間的關係,強調氣為主,血為次。所以,調整氣血,中醫理論有一個基本原則——氣血俱要。氣和血兩者都非常重要。這兩者關係強調什麼呢?治氣在治血之先。將來學習《方劑學》當歸補血湯的時候,老師會進一步講。血脫益氣,為什麼強調治氣呢?就是根據“氣血俱要,治氣在治血之先。”李中梓在《醫宗必讀》裡面還有一句話,說“陰陽並需,滋陰在養陰之上”。這兩句話,體現一個共同的思想:強調陽氣的作用。這也是辨證的,同時又規定了某一方為主。

調整臟腑。我們講臟腑病機、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正確地處理臟腑的陰陽失調,它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中醫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臟系統,人體內部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體。所以調整臟腑,臟腑功能失調,必須遵循這樣一個整體觀點來考察。最基本的: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首先要考慮這個點,首先來調整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這是第一條原則。第二條原則,任何一臟發病,我們講臟腑病機的時候,重在強調,一旦某一臟有病,按照它自身規律,應該怎麼發展;按照臟腑之間的關係,它應該怎麼發展。所以,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第二個重要原則,從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入手,既立足於調整本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同時也考慮這一臟和臟腑之間的關係,它的疾病演變規律來調整。那就是說,把局部和整體統一起來,來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不能僅僅理解為或立足於只調某一臟。把整體和局部統一起來,這是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的最基本的原則。至於說具體處理的方法,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處理方法,下面有幾條原則:

  1. 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在總的原則指導下,記住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 調整本臟的陰陽氣血失調。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陰陽氣血失調。從兩者入手,從整體入手來考慮調整臟腑陰陽失調,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 可以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在調整臟腑陰陽失調時,既要考慮五臟主時,與四時相應、氣化相通。處方遣藥,要充分考慮和緩解兩者之間的關係。

  2. 考慮氣機升降
    要考慮某一臟氣機升降的規律。在選擇藥物、針灸和按摩,它所產生的效應,調整機體的升降出入的時候,其升降出入要充分考慮每個臟腑的特性,它升降的特性。比如,脾升胃降,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那麼治療調整脾,保護脾的升清作用。不過,不應該過用沉降藥物。反之,胃以降為和,這個和,胃多用沉降藥物,順其臟腑的氣機升降特性來定。

    《內經》還有五臟所惡,就是治療某一臟不可過用。和對某一性質,它忌某一性質,就是說怕某一性質。可以考慮藥物的屬性對某一臟的作用。在處方、在遣藥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些要考慮。

  3. 實者瀉腑,虛者補臟
    再一條原則,大家要注意:實者瀉腑,虛者補臟。比如,心火熾盛,心火上炎,這是心之實,臟之實。不治臟,可以治腑。將來同學們學習導赤散,導赤散,說它的作用,能瀉心火,使心火從小腸而出。實際上,是瀉小腸火。那麼心有病則治小腸。虛者補臟,胃氣虛,脾胃相表裡,健脾益氣,就可以補胃氣之虛。虛者補臟。

這是就某一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在這個總的原則下,要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包括它的喜、惡,氣機升降的特性來充分考慮這些要素,來正確處理臟腑陰陽氣血失調。

第二條,就是要求掌握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從總體之間的關係,來調整這一臟。這就要求同學們掌握某一臟、某一腑它的病機的演變規律、自身的演變規律和其他臟腑的演變規律。我們在講臟腑病機的時候,反復強調某一臟有病,它與其他臟腑的關係。第二個處理原則,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就是針對某一臟有病,它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可以涉及哪臟哪腑,調整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調整它們之間的關係,強調在五臟的整體綜合調節,在這個前提下,最常用的就是生剋制化的調節。按照生剋制化的規律,掌握它的演變規律來進行調節。我們前面曾經提過多少次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有病,它要調整脾,至少想到這一臟。

一般來說,生剋制化規律,按照制化規律來調節。今後同學們學《方劑》的時候,認真讀方解,特別是到高年級,讀古代的方書,有的作家就是從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方劑的結構,來體會如何按照生剋制化的規律去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前面講,用五行學說確定的治療原則和常用的方法裡面,提到用相生規律確定的方法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那麼把生和剋結合起來,來調整三臟之間的關係,體現了調整相生和相剋的關係,體現了制化的調節機制。

第三、根據臟腑相合理論,那麼臟病治腑,腑病治臟,剛才提到實者瀉腑,虛者補臟。已經提到了臟腑相合的理論。剛才舉的例子,心火亢盛,治小腸、治小腸。大腸氣機不通而便秘,可以補益肺氣。實證可以瀉肺,臟病治腑,腑病治臟,但一般規律是臟腑同治。這裡面,最重要的注意臟腑的性質和氣機升降的趨勢。掌握這些要素,來遵循著某一臟陰陽氣血失調,調整某一臟。在此基礎上,調整臟腑之間的關係,這樣來處理臟腑之間的關係。最終達到臟腑本身某一臟有病,陰陽氣血,重新建立平衡,用來調整臟腑和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從總體上調整它們的平衡,也就是立足點旨在調整臟腑。一、調整某一臟的陰陽失調。二、調整五臟系統之間的陰陽失調。最終達到以五臟為中心這個五臟系統重新建立起平衡,重新處於正常的狀態,這就是調整臟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們剛才提到要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考慮臟腑之間的關係,特別考慮臟腑的生理特性。那是具體處理的靈活性。前面講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要考慮臟腑本身它的生理特性。在這個情況下,就能正確處理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前面講臟腑之間的關係,特別強調脾胃之間的關係。它倆氣機升降作用趨勢不同,它的性質截然相反,而且兩者常常是交互為病,就是脾胃同病。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它們的關係,一要分清是脾病為主,還是胃病為主。二要分清、處理、調整它們,應充分考慮它們的性質。就氣機升降而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處理兩者的關係,既要用升藥,又要用降藥。所以,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治療脾,按照脾的性質,應該用溫性藥物、辛散的藥物,升發脾陽。而治療胃,至少用甘寒、生津、養胃陰,用喜沉降的藥物。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就叫做什麼呢?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在處理本臟有陰陽失調的同時,考慮臟腑之間的關係。在這個前提下,按照臟腑的生理特性,考慮這些因素來處理臟腑之間的陰陽平衡失調。使病變的臟腑,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重新恢復到健康狀態,由疾病轉化為健康。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又叫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簡稱叫三因制宜。

1 因時制宜

我們前面講緒論的時候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叫宜思維。實際是中國文化的“致中和”的思想、中道思想、中正思想。這個和思想,這種思維方式,反應在中醫治療原則上,強調宜、制宜。所謂因時制宜,它的定義,是指根據季節、氣候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怎樣制定適宜治療原則?1.四季都有慎用藥,也有宜用藥。該用的藥和注意慎用的藥、謹慎使用的藥。四季慎用的藥物,例如,夏季慎用溫熱藥物,冬季慎用寒涼藥物。四季宜用的藥物,春季應該用辛藥和涼藥,那麼夏季應該用解暑化濕的藥物。秋是燥,因此,秋天應該用宜潤、不宜燥的藥物,而冬季為寒水用事,就宜用辛藥和溫藥,這就叫做因時制宜。辨證論治的結果,不管疾病的性質如何,第一要辨證論治,第二充分考慮季節不同,用藥的藥物,慎用的藥物。比如,夏季為陽氣用事,氣候炎熱,雖然得寒證,本應該熱者寒之,由於臟腑和外界陰陽的氣化相通,所以用溫熱藥物,也要求該用,但是必須恰到好處。這就叫做慎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溫遠溫,這個意思,該用必須得用。夏季炎熱,得了寒證,應該是用溫熱藥的。但是又充分考慮夏季這個氣化特點,這就叫慎用。它和冬季寒水用事,冬季得寒病,同樣有寒病,一個在冬季發生,一個在夏季發生,都要用熱藥。要充分考慮夏季和冬季的區別。考慮外界氣候變化,寒、熱屬性的區別。就這個意義講,用慎用藥物,這是考慮季節,實際還強調是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患者得了某一種病,表現的證候的寒熱虛實,特別是寒熱的屬性、陰陽失調的結果,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還考慮外界環境陰陽消長對它本身的影響。你為這個患者重新建立起陰陽平衡,就要通過藥物的作用,又要考慮外界環境對機體的影響。把這兩者因素結合起來,正確地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把這個叫什麼呢?因時制宜。冬天同樣可以得實熱證,也可以有的。那麼熱證必須用寒涼藥物,寒者熱之。可是冬天,告訴你冬天是寒水用事,本身引起陽氣受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苦寒藥物它還有個弊病。一方面能夠清熱瀉火、祛除實熱。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有傷陰傷陽的,用的程度不同,也可以傷陰,也可以傷陽。冬季寒水用事,本身外界的寒邪和人體的陽氣處於一個不足的狀態。一用藥,因為本來冬季應該是用辛溫藥物的,考慮和外界環境氣化相通,可是,現在必須用寒涼藥物,來充分考慮這個季節。冬季慎用寒涼,不是不用,而是恰到好處。這就是《內經》講的四句話:“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涼遠涼”,它的意思就是充分考慮季節的特徵。

2 因地制宜

就是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來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在具體應用上,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這個思想的建立,中醫學形成,是以黃河流域文化,是以河南為中心,河南平原為中心,以它為標準,分為東、西、南、北四方。西北和中原比,氣候偏寒、偏涼,地勢高、偏燥。東南地勢偏低,多溫多熱。這是氣候、地理環境所決定。那麼不同的地理環境,即使得同一個病,由於地理環境的結果,形成了氣候特點不同。那就要考慮確定治療原則的時候,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比如,西北和東南,同樣都得風寒感冒、感受風寒。西北地勢高,氣候寒涼,同樣都需要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解表散寒。由於一個是地勢高,氣候多寒涼,一個是地勢低,氣候多溫熱,那就在西北,同樣用辛溫藥物,應該用重劑;而到東南,同樣用辛溫藥物,都要用輕劑。同樣得感冒,咱們舉麻黃,首選藥,是辛溫發散第一味藥。在廣東,在東南沿海,同樣患風寒表證,同樣使用麻黃,和到東北,到黑龍江,到西北,同樣患風寒表證,使用的麻黃量就應該不一樣。也就是說西北,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形成氣候,它多寒涼,和東南沿海比,同樣一個風寒感冒,應該是考慮地理的因素,那就是西北寒邪盛,東南寒邪微,同樣一個人得感冒,這就決定了使用辛溫藥物,劑量有輕重之區別。將來同學們如果到廣東工作去,到廣東使用辛溫藥物,即使使用麻黃,其劑量要非常小;可到黑龍江去,使用麻黃來辛散解表的時候,那麼使用的量,就顯然是劑量加大。為什麼這樣呢?就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的因素。地理環境的因素,特別是不同地理環境,表現為氣候的特點,根據氣候的特點,看它的寒和熱、濕和燥的孰輕孰重。在這種情況下,來考慮地理環境對機體的影響、對疾病的影響。同樣一個疾病,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使用同一個藥,一定會有劑量的差異。不僅辨證有差異,劑量也會有差異。也就是說,證和病相同,條件不同是指地理環境不同。地理環境,我們這裡面主要強調一個氣候的環境。它還有人文環境,生活習慣不同。如果這些因素都考慮進來,全面考慮起來,這樣的話才能體現出來因地制宜。那麼影響治療,前面講過的因素還有好多。體質因素、人文環境,這些都應該考慮(到)裡面。但是,我們這裡習慣上講因地制宜,主要是考慮各個不同的地理的、自然環境對機體的影響。還是回到天、地、人三才一體,就是人和環境的統一。著重從人和環境、陰陽來考慮,這是因地制宜。

3 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根據個體的年齡、性別、體質等特點,制定適宜的治療原則,這個叫因人制宜。簡單地說,個體差異,也是中醫治療學思想裡一個重要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考慮個體化,就是個體差異。辨證論治體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個體化治療。我們在這裡講治療原則,強調因人制宜則進一步體現出中醫的治療特色——個體化治療。

我們看小孩、青壯年到老年,從年齡的區別,中醫認為小孩氣血未充,他的陰陽平衡最不穩定。所以小孩身體特點是易寒、易熱,易虛易實,他的變化非常快,瞬息萬變。正因為這樣,他又氣血未充,所以治療小孩,慎用峻劑和補劑。也就是說,補或攻都要小心點,特別是補。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容易虛、容易實,變化不定。不像治療成年人那樣,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好把握。這小孩呢!變化不規律,變化莫測。所以該補的時候也要補,該瀉的時候,也要瀉。但是要慎。最忌像成人那樣,實證劇烈地攻伐,這個攻,是指劇烈地攻伐、峻攻。那麼小孩考慮他的體質特點,腸胃氣血未充,常常出現食積。不管出沒出現食積這樣一個表現,治療小孩,常常加消食的藥物,這就充分考慮小孩的特點。劑量呢,小孩的劑量和大人的劑量也不一樣的,都是輕,小孩有小孩的劑量,都是按照藥典規定用藥的標準,那是按照成人劑量算的,有下限和上限。小兒至少都是在下限以下,用藥非常輕的。

到了青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中醫話叫氣血充盛,青壯年得病,可以有虛,也可以有實,由於正氣盛,邪氣作用以後,正邪交爭,表現非常明顯劇烈,所以,青壯年得病多實。那麼用藥呢,就可以按照正常人的藥物,國家藥典規定正常劑量去用。

到了老年,隨著腎精的虧損,各個臟腑系統功能逐漸地衰退,表現為氣血虧虛。所以老年人得病,陰陽失調,邪正盛衰分析的結果呢!多虛少實,多虛證,一般自然規律。所以到老年的時候,常常強調總的治療思想要扶助正氣、補虛。即使有實邪,它的祛邪,也要和中年人,青壯年人分別開來,也要慎瀉。

上一節,我舉了肝硬化腹水,治療30歲、40歲、45歲以下的,25歲到45歲以下的這一階段的肝硬化腹水,同樣一個辨證結果,同樣的病勢區別,病勢的趨勢都是完全相同。一個是60歲的老者患肝硬化腹水,一個是壯年,35歲人病人,由於年齡的不同,那你處理攻邪和扶正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年齡的特點。他倆同樣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或者是先祛邪,後扶正,或先扶正、後祛邪。在處方、遣藥,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是體現出年齡的差異。

其次要考慮性別的差異、性別的特徵。我們前面反復講,講過多次。男性強調重在以氣為主,女以血為主。那麼男性以腎為先天,女性以肝為先天,體現性別的差異。因此,治療男性重在治氣,調整臟腑之氣,而治療又重在落實到臟腑上,重在補益先天、補益後天。而女性重在血上,她的生理特點表現為經、帶、胎、產。所以治療女性的重點,落實到臟腑上,雖然也要照顧到先天、後天,可是重在肝。這就是性別的差異所決定。不同的性別,它的生理特點有所差異,生理特點有差異,病理變化也有差異。同一個病理變化,同一個證,性別有差異,治療的重點就不完全一樣,充分考慮性別的差異。就是性別在不同階段也是如此啊,如女性在分娩以後,出血,那麼在哺乳期,不管得什麼病,要充分考慮失血,易血虛,易有瘀。

按照一般規律,血虛用四物湯就可以了。那麼到哺乳期為什麼首選用生化湯啊?既要補血,又要化瘀,就考慮女性分娩以後,她有出血,出血必留瘀。這就不僅考慮到性別的差異,而且要考慮就性別本身在不同的生理階段,它也有差異。體質的考慮,從總的分類,我們前面講的是偏陽質和偏陰質、陰陽平衡質。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質。那麼陰陽一失調,表現為有點傾斜,有偏陽質和偏陰質。所以我們講偏陽質,不是陽盛,就是陰虛。這種體質,即使應該用溫熱藥物,考慮體質的特點,也要慎用,恰到好處,不可過劑。該用必須用,用到恰到好處,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同樣道理,偏陰質,不是陰盛,就是陽虛。這個體質,即使是應該用寒涼藥物,同樣應該是中病即止,不可過劑,這是慎用。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在這裡充分考慮體質的因素,所以說,全面的考察體質的強弱,強者用藥宜重,弱者用藥宜輕。根據它的正氣的程度,表現為體質強弱的程度,這裡最重要的是考慮體質的寒熱屬性,從臟氣而化,從化的結果,該用什麼藥,就得用什麼藥。但是,偏陽質注意,該用溫熱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麼偏陰質,該用寒涼藥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兩者都應該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反復強調這句話,就充分考慮體質的特點,這就是叫因人而異。體現了中醫學個體化治療。所以辨證論治,不管年齡、性別、體質,都要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的結果,在具體的治療某個證候的時候,治療這個疾病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個體自身的條件、年齡、性別、體質狀況,綜合起來,下決心來進行治療,確定正確的治療原則,採用具體的治療方法,原則相同就是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的差異。在處理上又有靈活性。充分體現出來個體化治療的特徵。既考慮、既強調整體觀念,天、地、人三才一體,又突出以人為貴,考慮人所居住的、所處的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

把這些因素考慮起來,來正確地確定原則和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同樣一個病,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個人,總的治療原則是相同的。應該服從寒者熱之、熱之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是,又由於時間、地點、人物的條件差異,在這個總的原則指導下,在處理上要兼顧上述這些因素,這就叫做辨證論治,這就叫做中醫學的個體化治療。它也從治療原則這個角度,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而在天、地、人三者,尤其強調以人為貴的這個思想。我們最後用一個示意圖把我們這一節總結一下。治病求本是中醫學基本的治療觀念。這不是就現象、就症狀而治,一定是追求疾病的本質,揭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同時還要考慮時間、地點、個體的差異,把這些綜合起來,才真正揭示了疾病的本質——求本,這是最基本的治療思想。在這個基本的治療思想指導下,它一般的原則扶正祛邪、標本緩急。扶正祛邪,體現了正確處理正邪關係。在這個前提下,那麼還要分清輕重緩急,表現為標本緩急這樣一個原則。在這個前提下分清楚了,那麼最後看,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兩者關係入手看,一致,還是出現某些假像?產生了正治和反治這樣一個概念。又要強調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如此。

那麼既要調整邪正的關係,又要分清標本緩急,又要充分考慮時間、地點、環境的關係。那麼具體處理方法上,從疾病的本質和現象入手看,一致稱之為正治;不一致,我們有四個概念,叫做反治,它們屬於同一層次。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條件下,要分清楚邪正之間的關係,要分清孰輕孰重,要考慮時間、地點、條件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疾病的本質和現象一致,我們就採用正治的方法處理、正治原則。否則出現了某些假像,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反治入手,這個思維入手來確定它的治療原則。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那麼具體如何來調整呢?調整邪正之間的關係呢?怎麼來考慮環境這些因素呢?怎麼來處理它們之間的主次、輕重緩急呢?最終落實到人體,無非是陰陽氣血失調最一般的機制,那麼落實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把氣血都納入到陰陽裡面,還是調整陰陽。最後,僅僅知道調整陰陽和調和氣血還不行。必須落實到臟腑上,調整臟腑的氣血陰陽。最後這才確定了,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才能確定這個具體的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法一定體現了臟腑,定位在臟腑上,體現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講的中醫學的幾個基本治療原則。

從它們之間的關係,按照治病求本的思維方式、這個治療思想,把扶正祛邪,實際上最基本扶正祛邪。如何扶正祛邪?要考慮標本緩急、孰輕孰重,要考慮時間、地點、人物的差異。在這個前提下,看疾病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一致,用正治的思維方式來確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現象不一致,本質上仍然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但是考慮問題的立足點,從假像入手來思考。這樣一種思維結果,最後也落實到正治上,我們把這種正治,習慣上稱為反治。在這個前提下,真正體現治病求本的治療觀念,就含了這麼多內涵。在這個前提下,中醫學不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調,疾病乃起嗎?那首先是考慮調整陰陽,其次是考慮調整氣血。氣血可以納入陰陽裡面來講。氣為陽,血為陰。所以最基本的原則,在治(病)求本的指導思想下,最基本的治療原則就是調整陰陽。那怎樣來調整陰陽呢?使抽象的程度越來越降低,具體程度越來越上升,最後落實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最後確定出來具體的治療方法。

這就是中醫治療學裡面治病求本的基本的思想、一般的原則和靈活的處理方法,體現出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體現出了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既強調整體來調節,又充分強調個體的差異。這就是治則裡面,我們通過幾個治則的基本原則,講述它的基本的治療思想。再有一點需要說的,我們傳統來講,調整陰陽,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從《內經》開始,實者瀉之,就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到了虛者補之,不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叫做“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本質上,疾病的屬性,就寒熱陰陽失調而言,就兩個,不是寒、就是熱。按照這個思維,無論是陰陽偏盛,還是陰陽偏衰,都必須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樣一個原則。在這種前提下,去考慮祛邪和扶正。但是,大家看書的時候,包括講《中基》,習慣上都是陰陽偏盛,實者瀉之。往最後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咱們講陰陽偏衰,就是虛者補之。就講“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或者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最後落實不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應該無論是偏盛,還是偏衰,最基本的性質只有寒熱,都要服從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理。但習慣上,從《內經》開始,以至到今天習慣都這樣講。我們今天講完了以後,把它再抽象出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怎麼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是為什麼呢?從疾病的屬性來考慮。這樣來講,就和前面講的陰陽、用陰陽學說它倆就統一起來。不是說陰陽偏衰的時候就不考慮病變性質的寒熱。只是習慣上這樣講,本質上最後還是要考慮寒熱的。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剛才講陰陽失調的那個示意圖,最後歸結的基本的原則處理陰陽,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在這個基礎上,分清虛實而已。

這就是這節課和上一節課我們這一章講的重點內容是治則,那麼其次是養生和預防,重點在治則。學習治則,在治療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概念的基礎上,重要講中醫學的治療學思想來加深對中醫治病求本的認識。這樣的話,把中醫學的基本思想、指導思想,它的基本理論思維方式,從第一章開始一直到最後這一章,都是一個思想,一個觀點,這樣的話,通過不同角度來闡述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系統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方式,體現在不同的範疇,體現在不同的章節裡面。強調這些中醫基礎理論,就是講中醫學的思想、講思維方法。通過《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講述中醫理論的具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來揭示中醫基礎理論,或者是揭示中醫學的科學思維方式。通過這門課,只有達到這個程度,才叫做真正把這門課程學到手了。好了,到此為止,這門課程基本內容就到這裡了。下一節呢,今天下午,下一個單元,我們從總體回顧,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進一步就某幾個問題,進一步來探討中醫基礎理論。把具體問題學完了以後,回頭來再把它抽象出來,再進一步來體會中醫基礎理論,如何來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好,這節課到這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醫張仲景灸法理論
防治原则
中醫名詞術語(12)
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22講
治病求本
醫聖堂*民間中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