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化猪场的营养管理与饲养策略
杜宗亮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良种猪育种中心
  营养管理与饲养策略是现代化养猪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营养与饲养依赖于合理的日粮配制与科学的饲养方式,即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为猪只提供经济且营养平衡的日粮,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相应饲养策略,以确保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和发挥猪只的最佳生产性能,从而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同时,生产者还应关注现有营养与饲养体系下,动物的产品质量与环保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猪的营养与饲养,肯于接受新的营养观念和采纳新的饲养技术,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养猪业。
佑农生物 — 饲养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者
一、营养管理
  营养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日粮配合,目标是使日粮在猪的任何生产阶段都能准确地满足营养需要,而不存在潜在的营养浪费。这要求生产者或从事饲料生产的技术人员要充分了解猪的生产性能和营养需要量的关系,掌握现代营养学知识和日粮配方技术,熟悉饲料原料特性和使用原则,积极采用新的日粮配合技术。
1.营养体系
理想蛋白质体系:过去猪的日粮配合是在粗蛋白质基础上进行的,粗蛋白质体系多用于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组分的日粮,但当日粮中存在其它原料组分时,这一体系则不再适用。目前正为生产者所接受和采用的是氨基酸基础上的“理想蛋白质体系”,因为以氨基酸为基础进行日粮配合时,赖氨酸与其它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可与猪肌肉组织中的比例相同,与猪的实际需要量十分吻合(Baker and Chung,1992), 从而更有利于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随着营养学对不同时期的生长猪、不同阶段的妊娠母猪、以及不同泌乳量的哺乳母猪理想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结合对不同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生物学利用率的深入了解。人们已经充分确立并广泛接受了按理想蛋白质的概念来提供氨基酸的方法(Cole,1978;Fuller,1991)。此外,合成氨基酸的利用,也为理想蛋白质体系的应用提供了条件,使日粮配合更具可操作性(Pierce,1994;Carter,1996)。
净能体系:营养学通常以消化能和代谢能来表示猪的能量需要量和饲料原料的能值。净能体系则是一种更好的能量体系,因为它表示出可从饲料中获得的实际能量,即表示可被动物利用和代谢的能量。比消化能和代谢能更好地反映了饲料,尤其是农副产品和高纤维含量原料的营养价值。虽然目前净能体系的应用,由于缺乏饲料原料净能含量方面的足够数据而受到局限,但营养研究者一直在进行饲料原料净能值的积累工作,相信不久净能体系将会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普及。
2.日粮类型
  模型日粮:现代养猪生产在形成猪的营养计划时,动物营养模型的利用将会增加,因为营养学家正在利用先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构建一种新的模型用以评估猪的营养需要量。使用营养模型配合日粮的优点在于营养需要量可以与动物的生物学因子结合起来,如猪的日龄、体重、性别、生长速度、妊娠、泌乳等。目前饲料厂家已开始使用专业的营养模型生产产品,希望能给动物提供更准确、更适合的日粮。
  产品质量型日粮:消费者对动物产品质量的关心将继续给现代养猪业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使生产者提供更多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以往对胴体高瘦肉率的追求,使生产者在猪的品种和日粮上都付出了巨大努力;目前消费者又感到太瘦的猪肉会导致较差的嫩度、多汁性和适口性,希望猪肉既有较高的瘦肉率,又可维持良好的风味和口感。生产者将要面对这些新的挑战,给予品种、日粮、饲养体系更多的关注。如日粮中添加某些特异性成分,如脂肪酸(ω-3脂肪酸)可以改善猪肉的品质;采用高能量低蛋白日粮和自由采食的饲养方式,可增加猪肉的肌内脂肪和嫩度。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使产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此可见能够影响和改善猪胴体组成和品质的日粮,将会更多更实际地应用于养猪生产。
  生态型日粮: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粪尿、臭味带来的直接污染和过量有机物(氮)、矿物质(磷、铜等)及抗生素残留带来的潜在污染和危险。因为在此之前,日粮配合几乎并没有考虑营养物质相对过剩及大量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后果。而目前,这些问题正在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营养学家和生产者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探索绿色、环保型养殖的新方法,期望通过提高日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限制某些不利成分的添加和利用,来降低污染和残留。生态型日粮作为解决养猪生产污染和残留的重要手段,将被大力提倡和应用。
二、饲养策略
1.种猪
  现代化猪场的种猪群已经具有了生产水平,高产母猪年可提供仔猪22~25头,这虽然和遗传育种工作有着重要关系,但和营养、饲养管理上的进步也是分不开的。现在生产者已经认识到,种用猪群(包括后备母猪)的营养和管理,以及妊娠、泌乳期母猪的饲养,是获得优良繁殖性能的基本条件。
  后备母猪:后备母猪从断乳到配种这一阶段的饲养,对其成年后的受胎、妊娠和哺乳性能有重大影响,供给足量的优良蛋白质应受到特别重视,因为蛋白质是生产卵子的主要物质。所以除精心挑选后备母猪外,在其生长全程要供给平衡日粮,促使后备母猪生殖系统正常发育,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产仔性能。后备母猪生长后期要注意限饲,避免体况过肥,过肥易造成产仔数少、难产等现象。后备母猪配种期间,应喂给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平衡的优质饲料,以促进排卵。配种之后,再调整日粮成分,或降低其采食量。生产者通常的做法是配种前7天为限饲的后备母猪加料(体况较差的母猪可从配种前21天起加料),以增强猪的内分泌活动及生殖系统机能,进而增加排卵数和产仔数。
  妊娠母猪:母猪妊娠后,应继续喂给优质平衡的全价日粮,为不使母猪过肥,一般都采用定量法饲喂。从妊娠开始至90天,每天给料量1.8~2.0kg,90天到产前,每天给料量2.30kg比较适合,但实际给料量还要视母猪的体况而定。为保证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和提高初生重,妊娠母猪饲料中应含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如叶酸、胆碱等)、矿物质(特别是钙、磷等)。值得注意的是:母猪对矿物质、维生素的需要量和种类与生长发育猪不同,在母猪日粮内添加普通的复合维生素,不能最大效率地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妊娠母猪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强,青粗饲料的用量可以适当提高,以保证母猪的较大胃容积,为哺乳期采食量的提高作准备;妊娠母猪有时饲养过肥,其主要原因是妊娠前期给料量偏高或日粮中能量蛋白的比例不合理。
  哺乳母猪:哺乳母猪是一个猪场管理的核心,它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全场生产效益的高低。饲养策略首先要考虑其营养需要的特点,母猪除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增长体组织外,还要泌乳哺乳仔猪,泌乳量和乳汁成分取决于日粮中营养成分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泌乳量和乳的质量又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和存活率,而且泌乳母猪的营养状况还可以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再生产性能,所以为母猪提供充足的高质量日粮尤为重要。其次,提供哺乳母猪的日粮应根据母猪的膘情和体重、泌乳量和泌乳阶段、哺乳仔猪数以及断乳时可能的体重进行调整。初产母猪在哺乳期间,平均每天约需5.0kg饲料,经产母猪约为5.5~6.0kg,给料范围从3.6kg到6.8kg不等。如果母猪产仔数少于6头,应限制其采食量,产仔数多于6头时,应让其自由采食。一般讲,如果与整个泌乳期饲料供给量的日平均数作比较,那么泌乳初期的供给量应比平均数低30%,泌乳后期应高30%(Pettigrew 和Tokach,1993)。现代母猪在集约化条件下满负荷生产时,泌乳期常常会减轻体重,体内储备有限的母猪还会过度减重,这将应响其自身生长和繁殖性能,使很多母猪在未完全成熟(1~2产)和充分利用时就被淘汰了,造成母猪繁殖潜力的巨大浪费。
2.仔猪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水平的提高,仔猪的断乳日龄不断提前。生产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仔猪日粮和饲养策略与仔猪早期生长和断乳的一系列变化相适应。这要求仔猪的日粮设计必须与其消化生理特点相适应,减少不必要的生理和免疫压力,同时饲养方案还必须与仔猪的日龄、体重、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相结合,以保证仔猪从补料到断乳后的正常发育。为此营养学家提出了高营养浓度日粮(High nutrient density diet, HNDD)的概念,即随后发展成的仔猪三阶段饲养体系。这一体系的优点是能够消除早期断乳后的生长受阻,提高采食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以达到断乳仔猪的最大生产效益,并可较大范围地适应断乳日龄及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三阶段饲养体系的组成为:第一阶段饲喂高营养浓度日粮(HNDD,1.5%Lys,25%~32%乳产品,8%~15%的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颗粒料),一直到体重达7kg时;第二阶段(7~11kg),日粮中含有1.25%lys,采用谷物-豆粕型日粮,其中含有一定量的乳清粉或其它高质量的蛋白饲料(如精鱼粉、浓缩大豆蛋白、喷雾干燥血粉);第三阶段(11~23kg)采用含lys1.10%的谷物-豆粕型日粮。三阶段饲养体系的应用,已成为仔猪从断乳前饲喂高脂肪、高乳糖的液体乳汁向断乳后由谷物和豆粕组成的低脂肪、低乳糖、高碳水化合物的干饲料转变的一种有效手段,被早期断乳和隔离断乳的猪场所普遍使用。
  不稳定的摄食、腹泻和可消化性不良的固体饲料等因素,常是导致仔猪断乳后1~2周生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要使这些影响降至最低,就必须采取相应的营养计划和管理措施,而且从母猪生产的全过程抓起,如母猪妊娠期间饲喂计划合理,以保证仔猪的出生重量;哺乳期间供给母猪高质量的饲料,以保证供给仔猪足够的乳汁,使仔猪一出生就能良好发育;此外要有很好的乳猪补料计划,让仔猪在哺乳期内就能采食一定量的饲料,使其断乳后仍能保持较好的生产速度。综合而言,制定一个好的仔猪饲养策略,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仔猪的断乳情况,如断乳的日龄、体重和发育状况等。(2)营养体系,如日粮的组成和品质、日粮类型和饲喂方式等。(3)管理水平,如管理方案和技术措施、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等。(4)设施与环境条件,如栏舍设备条件、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等。(5)兽医防疫、防治技术与措施。
3.生长猪
   制定生长猪的饲喂策略,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现代营养和饲养技术已充分认识到不同品种之间生长率、成熟体重和组织生长模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直接受着日粮组成和饲喂方式的影响,虽然和环境及管理也有着一定关系。一般讲,经过遗传和品种改良的现代猪,蛋白质沉积能力很强,有的可高达210~240克/天。高瘦肉沉积和低脂肪是相关的,不同肉脂率的生长猪对日粮养分组成和平衡的要求不同。现代养猪生产必须根据生长猪从断乳至屠宰间的生长速度及组织沉积模式,设计合理的日粮以满足每一种情况下的特定需要量。
  虽然可以用析因法计算出猪对能量和赖氨酸的需要量(Close, 1994),但赖氨酸对代谢能的比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日粮必须不断调整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量,日粮越是精确地符合变化中的需要量,猪对饲料的利用率越有效。但生产实际中很难适应这种多变的日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折衷。一种实用的方法是分阶段饲养:一种是高养分标准A日粮,另一种是低养分标准B日粮,分别满足20kg体重和100kg体重时的营养需要,当其体重20~100kg范围内变化时,可对两种日粮的比率进行调整,40kg体重时日粮为75%A+25%B,60kg体重时日粮为50%A+50%B,80kg体重时日粮为25%A+75%B,阶段的划分甚至可以更细;也可提供A、B两种日粮供猪自由采食,猪的确会在两种日粮间自由进食(Kyriaza,1990;Bradford和Gous,1991),但这时它们对氨基酸的进食标准要比需要量高20%。
三、       营养与产品质量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遗传、营养、环境、饲养方式与屠宰等。营养在肉质控制上起着重要作用,日粮的营养和成分不但可以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而且还可以影响猪胴体的组成和品质。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已成为人们关心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生产上用于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措施主要包括: 
(1)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及脂肪水平均可影响猪肉的品质。有研究表明,采食高能低蛋白日粮的猪,其肌内脂肪显著高于采食常规日粮的猪(Blanchard,1999)。日粮的脂肪酸组成可影响胴体脂肪的成分和风味(Wood和Enser,1989),肌肉脂肪也受到同样影响,因此在日粮中添加特异性的脂肪酸可以改善肉的品质。自由采食而非限制饲养可产生较嫩、多汁的肉(MLC,1989),同时在屠宰前3~5周采用高能低蛋白日粮,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该效应。据研究,甲基吲哚和吲哚在猪肉的风味感觉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产生和日粮中的纤维及纤维类型有着重要关系(Madsen等,1990),例如饲喂甜菜浆(其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纤维)可以降低猪肉中甲基吲哚的浓度,从而提高人们对猪肉的喜爱和接受程度(Wood等,1993)。
(2)饲料中使用不饱和脂肪酸,以增加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现在多用的是亚麻酸,它是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原料,而这两种物质对人的保健具有重要作用。人的食物中亚麻酸含量偏低,在猪的日粮中添加1~2%亚麻籽油,育肥猪饲喂8~10周后出栏,可使胴体脂肪的亚麻酸含量由1.3mg/kg脂肪酸增加到3.9mg/kg脂肪酸(Riley等,1998)。
(3)使用改善品质的饲料添加剂。①抗应激类:如有机铬、L-肉碱、色氨酸等。有机铬能提高生长激素的表达,提高猪的瘦肉沉积和饲料转化率,降低胴体脂肪,并具有减少应激的作用。对育肥猪补充100~200ug/kg的有机铬可使眼肌面积增加18%,瘦肉率提高7%(Page,1991)。给生长猪补充200ug/kg的吡啶羧酸铬,可以降低PSE肉的发生率,增加肌内脂肪含量(Kim,1996;Boleman,1995)。还有研究发现,育肥猪出栏前1周日粮中添加0.5%的色氨酸,也可减少PSE肉的发生率和严重性(Ball等,1988)。②调节机体酸碱平衡类:如小苏打,它可提高猪肉的PH值并有缓解应激的作用,研究表明给氟烷阳性猪屠宰前连续4天使用1.2%的碳酸氢钠和0.7%氯化钠溶液进行饮水,可以改善肉的颜色和多汁性(Boles,1994)。③抗氧化类:如维生素E、维生素B2等。饲料中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可以增强猪肉中氧合血红蛋白的稳定性,降低脂类过氧化反应,从而延长猪肉和理想肉色的保存时间。当饲料中添加100IU和200IU/kg维生素E时,猪肉在4℃的保鲜期分别延长4天和7天。④多糖和寡糖:在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和寡聚糖,能够被大肠微生物优先利用,其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能降低大肠内的PH值,使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发酵作用减弱,从而显著降低猪被膘中粪臭素的含量,提高肉的总可接受程度(Close,1997)。
四、       营养与环境保护
  现代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其高效的生产性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来换取生产性能的改善和经济利益的提高的做法将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国外已经进行立法限制养殖业氮、磷和其它营养物质的排放量,使之能够通过土壤被利用掉。目前营养学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营养物质利用率最高日粮的研究上,通过准确预测猪氨基酸和磷的营养需要量,采用多阶段饲养,可显著降低粪便中氮和磷的排泄量;通过利用酶制剂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废物排泄量;利用合成的植酸酶提高谷物和饼粕中植酸酶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磷的排出量;通过利用氨基酸微量元素络合物,提高无机态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从而减少微量元素(高铜、高锌等)对环境的污染。开发应用高效低污染的生态型日粮和某些特定的添加剂以减少现代化养猪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将成为猪营养研究的重要课题。
· 环境管理  2008-11-12
Enviromental Management Robert Easter 博 士 著
华南农大施振旦 译
  环境是影响猪生活的各种因素的复杂集合。环境包括温度、大气、动物社群、空间和物理的如墙及地面材料、大小范围等各种因素。然而食物、病原、光线、噪声和管理人员也构成总环境的一部分。本文将仅限于讨论前两个因子。
  由于猪是生活着的,它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一种或多种环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或受这些因素影响。在许多情况下,环境刺激对于猪的健康是有利的,或许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不幸的是猪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往往产生负面效应并发生猪应激。应激在这里可以定义为诱发出动物生理反射的一种环境因素。一个常用的例子就是“逃跑或战斗”反射。受惊吓的动物能诱发出身体爆发性地产生能量以供逃跑或战斗。恐惧应激造成代谢上的损失,因为用于生产的营养物质被转用于逃跑。
  生理反应允许动物去“对付”应激场面。所不幸的是与伴随这种反应的是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营养素从有用的代谢功能被转走。因此尽量减小动物的应激状态是获得最大生产效率的管理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佑农生物 — 饲养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者
热应激
  猪属于恒温动物,即使处于变幅较大的环境温度中间,它们也能保持一个恒定的体温。为了达到这点,猪发展了产热和与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机制。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热量产生。正常的代谢活动会产生热量,基础代谢率描述一个在温度舒适条件下静止动物的产热速率,通常由公式70×体重(kg)3/4算,以千卡/天来表示。图19.1的经典图形可以用来说明动物热量产生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图19.1  有效环境温度与热量生成的关系
  上图横轴所标的有效环境温度不同于一般所指的环境温度。后者仅仅是温度计对环境温度的简单测量记录,而前者则试图描述动物在这个环境中真正经受的温度。许多因素如温度、风速、地面温度、动物被毛、皮肤的“潮湿度”和环境辐射便是其中几例。关于有效环境温度的计算,Curtis(1983)有详细的论述。 热中性区,有时又叫做热舒适区,是动物产生热量最少的温度区域。在此区内,猪不必要产生更多的热量或依赖冷却机制以保持舒适。当有效环境温度降落到热中性区的下界以下,猪便进入了凉爽区,在此温区内,猪采用改变行为的方式以保持体温。这些包括同圈的猪挤在一起,减少与传导性表面如地板的接触,以及采用尽量减少身体表面暴露的姿势。凉爽区的下界被称为临界低温。当温度降落于临界低温之下,猪便进入寒冷区。这时猪的内分泌会发生变化以增加产热率。如果温度继续下降,猪的代谢活动最终将达到最高(极端代谢)。环境温度的进一步下降将最终导致死亡,因为猪已不再能维持自身的体温。
  当有效环境温度升高到某一点,猪便进入温暖区,象在凉爽区一样,猪首先依靠行为策略以保持舒适,包括增加与传导表面的接触,一个例子就是在地板上采用坐卧的姿势;另一个例子就是打湿体表,即在泥水中打滚,以增加热量从皮肤表面的蒸发散失。在某些温度下,猪不再能够通过这些方法以保持舒适。于是便启动更积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喘气来散热,喘气的目的是增强热量从肺部的蒸发散失。不幸的是喘气是一个产生能量的活动,如果喘气有效,额外产生的热量也将被散发,恒温将得以维持。假如喘气无效,核心体温升高,热应激加剧进而导致更剧烈的喘气。这种情况叫做螺旋式增热现象。体温进一步增加并超过临界高温后(译者加),猪便进入了不可忍受的高热区,除非降低环境温度,否则猪会很快死亡。
  猪在遭受热应激的首先反应之一就是通过减少采食以降低体内热量产生,这将降低生长性能。
猪与环境的热交换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养猪者了解这些途径非常重要。对于遭受冷应激的小猪,管理者关心的是减少热量损失。而对于热应激的大猪来说,目的则是增加散热以使猪凉爽。
  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散失途径有时被叫做感觉性散热机制。传导散热是通过与传导性表面如地板和墙面接触而散热。对流散热是将热量从猪身上转移至象空气或水流等流动介质。辐射则是通过电磁波转移热量。通过辐射,热量可从热表面转移到较冷的表面。例如,人们在晴天站在空旷地表就会感到热量通过辐射从太阳转移到身体上。
  第四种热交换机制被叫做非感觉性散热,因为它是不能“感知”或感觉到的,这就是蒸发。在这种情况下,动物巧秒地利用改变液体水为水蒸汽需要大量能量的原理。在30℃蒸发1克水大约需要579卡(0.579千卡)热能。
在较低的有效环境温度下,主要的热损失是通过感觉性方法达到的。当猪接近高临界温度时,蒸发就变成主要的热量散失途径,最高可占90%。
  最大限度降低热应激的管理:许多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有汗腺,可以湿润皮肤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蒸发。不幸的是猪实际上没有能力出汗湿润皮肤,不过它从肺表面的蒸发却相当有效。也就是说猪象狗一样,为了增加蒸发率即热散失而喘气,当猪喘气时它已经跨过了较高临界温度,并积极地试图散发热量。
  蒸发散热的有效性与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直接成比例。假如猪周围的空气完全被水蒸汽饱和,水就不能蒸发,蒸发这种散热系统就不能运行。猪舍设计必须允许空气流通。因为热应激的猪会迅速地将其周围空气中湿度饱和。除非用干燥空气代替水份饱和空气,否则热应激程度将继续恶化直到猪不再能蒸发水气。更换空气的方法有许多种。用使用风扇的人工通风可以为一个空间有效更换空气,但管理者必须注意,猪舍内的风扇将风直接吹到猪身上实际上起不到作用,这是因为(1)热应激猪通过对流方式散发的热量非常少,(2)并不能达到根本的目的,即用外界较干燥的空气代替室内潮湿的饱和空气。要使猪舍能够顺利通风,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空气交换的基本原则。
  在这些原则中控制气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动物所处的全部区域必需能够经常性的进行空气交换。在通风较差的猪舍内,空气流动于一个从进口到出口“通道”之中。处于这一通道内的动物可得到充分的通风换气,而处于通道之外的动物却仍处于静止的空气环境中。基于风扇的通风系统的有效性,可以用“点烟”的方法很容易地检查。在猪舍内将烟点燃,通过观察烟雾的移动就能很容易检查空气的流动。
  大多数生长和肥育期猪舍是采用自然通风的。这里应该再次遵循一些简单的原理。首先建筑物走向应该与盛行风向相垂直。其次,还应该认真考虑房子宽度和其内的设施布置。空气以某一速度吹人建筑物,当它碰到猪身、护栏、料槽和其它障碍物,其速度就会降低。如果一个猪舍太宽或其内部的障碍物太多,事实上空气就有可能停止移动而变成静止。虽然世界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北美大多数自然通风的猪舍宽度从不超过10或11米。
  记住暖空气会上升的道理也是有用的。热带地区设计良好的建筑可以包括某种类型的屋脊通风系统,这样可以让湿热空气从房顶溢出。这种向上的空气流动造成的真空将允许外界凉爽干燥的空气进入猪舍。即使没有自然空气流动,这种方法也能为动物进行空气交换。
  最后,因为猪不能通过出汗湿润皮肤,它们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湿润皮肤,猪在野外会经常地寻找水坑打滚以达到此目的。在受限制的圈养情况下,由管理人员控制猪和水的接触,“喷雾器”和“淋水器”经常被用来打湿猪的皮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但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如果相对温度已经靠近饱和点的话,给大气增加过多的水份实际上将降低猪从肺表面蒸发水汽的能力。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不能采用打湿猪皮肤的方法。
  降低冷应激的管理:寒冷是仔猪管理中的最重要问题。有人声称冷应激是分娩舍中仔猪死亡的一大原因。发生冷应激的仔猪拥挤在母猪身边,很容易被压死。寒冷抑制仔猪吮奶及获得初乳,这将降低仔猪的免疫保护。冷应激仔猪因为减少了吮吸频率和总的乳汁摄入量,很容易死于饥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新断奶的仔猪,寒冷也经常是一个问题。
让我们首先考虑通过传导发生的热量损失,因为仔猪的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地板这一传导介质上的。表19.1列出了几种常用地板用材的热传导性。
表19.1 不同地板用材料的热传导率
材料
传导率’cal·cm2·sec1·C0-1·cm
静止空气
0.000059
泡沫塑料
0.000100
木材
0.000300
混凝土
0.005800
0.110000
0.490000
摘自Cardias(1983)
  铝自然不是良好的仔猪舍地板材料,钢和混凝土也不能用,较好的选择是塑料和木材。如果必须用热传导强的材料,那也要尽量减少与猪体接触的传导体的量。钢网和扩展金属地板都符合这一标准。用完整的钢板做成地板是不能接受的。但如果猪躺在钢丝网上,那仅有不到20%的身体表面与传导面发生接触(见图19.2),皮肤的其余部份则与传热性很低的空气接触。在钢网或扩展金属地板表面镀上一层传热性低的塑料,可以进一步降低热量损失。
  辐射性热交换有时很难理解,考虑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将你的手置于电炉上方一定距离,手很快会变热,也就是说热通过电磁辐射从电炉传到了你的手上,辐射热转移的前提是一个物体温度必须比另一个物体的高。这种温度的差异常被称为热梯度。当一只体温很高的猪处于墙壁较冷的房舍内时,在猪与墙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热梯度,这也是热量散失的途径。
  可通过尽量缩小仔猪与其环境辐射面之间的热梯度来降低辐射热的损失。简单地说,分娩舍的内墙应保持温暖。如何最佳地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可以再次从热传导原理中找到。假定外面温度非常低,例如-10℃,分娩舍属于水泥或砖石墙壁,内墙面的温度将实际上与外墙一样。因为水泥和类似物质是高传导性物质,内墙获得的任何热量将迅速通过它们转移到外面,并消散于环境中。

 
  从内墙到外墙的热散失可以通过在两墙面之间安装一层热的不良导体而大大降低。这种物质通常叫做绝缘体,泡沫塑料(表19.1)非常适用于这一目的。其它有用的材料包括玻璃纤维和处理纸。这些热绝缘体材料通过在纤维之间维持空气静止而降低导热能力,注意其列于表19.1中的热传导性能很低。图19.3说明这一概念。

 
图19.2钢网地板,猪与地板的接触面积(线条)相对于线之间的面积要小得多。



图19.3  墙内热缘对猪辐射热损失作用的概念图,注意绝缘效果
  对流热损失发生于当猪暴露于一团移动气流的时候,当气流经过猪附近时,热量就从猪身上移到了空气中,猪就被冷却了。表19.2列出了一组这种热转移幅度的数据。其作用是降低有效环境温度使猪温度降低。令人吃惊的是最小的每小时不足2公里的风速所产生的作用相对较大。
表19.2.  风速对有效环境温度的影响1
气流速度,米/秒
气流速度,公里/小时
有效环境温度变化2(℃)
0.2
0.7
-4.0
0.5
1.8
-7.0
1.5
5.4
-10.0
  1 摘自Mount(1965)
  2 有效温度下降的摄氏度数
  发性热损失可以成为仔猪的一个主要问题。只要猪的皮肤是湿的,任何时候它都得靠蒸发干燥。蒸发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猪的身体,这就将减少了猪用于保持自身暖和的热量供应。打湿皮肤造成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由图19.4所示概念来说明。

 
图19.4  保持身体核心所产热量的绝缘层
  热在身体核心或内部器官产生,通过血液循环传到体表,在某种程度上热转移量可以通过降低周边血流量而降低。皮肤和皮下脂肪具有绝缘作用,体表被毛层通过在毛丛中滞留非传导性静止空气发挥热绝缘体的作用。猪通过竖起被毛而使这一绝缘层增厚。这就是经常叫的被毛绝缘层。打湿皮肤不可避免地将被毛平伏于体表,从而摧毁了这一绝缘体的作用。有助于干燥猪身的金属网或扩展金属地板能够大大减少由于蒸发而引起的热损失和失去覆盖绝缘层而产生的冷却。
通风
  猪在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中要产生热量、水份和二氧化碳,排泄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释放出硫化氢、氨和其它有害化合物。如果任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积累,最终会达到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损伤的浓度。户外养猪体系有自然空气流通因而通风良好。对于大多数封闭的环境则必须实行某些通风措施。
  通风系统可以相当简单如一扇打开的窗,或很复杂如由计算机操纵的风扇等。通风系统可以是自然的、机械的或二者的结合。自然通风具有花费少的优点,但较难预测,一般不是十分完美。机械通风比较可靠且易于控制。
  以立方米为单位的通风换气需要量,可以从温度、热量和沼气的产生参数等计算出来。在凉爽的条件下,能够移去水汽的通风量也可排除热量和沼气。在炎热环境下,热量和水份二者都可能是决定所需要通风量的重要因素。
  自然通风系统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主要的设计特点考虑下列因素: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暧空气上升及利用烟囱效应造成的大气压差将空气抽出屋外的物理原理。图19.5中的内布拉斯加单坡面房子是自然通风的一个好例子。北半球的房屋座北朝南。在夏季将后窗打开,南墙也按一定角度打开使盛行的南风吹入,气流穿过猪活动区就达到通风作用。在冬天则关闭后窗,盛行的北风从房顶吹过,在房顶的前缘造成低压区,它具有抽出屋内空气的作用。舍内猪产生的热量使空气变暧,暧空气上升到屋顶的内斜面并沿着斜面向上最终向外流出。


图19.5  内布拉斯加单斜坡猪舍

图19.6  侧墙可开闭建筑

  图19.6是一个更传统的建筑式样,这种建筑具有两个坡面的屋顶和可开闭的侧墙,侧墙可由塑料窗帘或者是具有铰链的窗板覆盖。同样,房子的长轴应该与盛行风向垂直。在设计这种建筑时,特别要注意它的宽度和猪舍之间的距离。房屋过宽会妨碍空气的有效移动使通风受到影响。如果空气流动被邻近房屋挡住的话,风速和通过能力将会降低,这两个参数都取决于盛行风的强度,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咨询当地专家。
  双坡面猪舍的冬季通风是通过屋脊的开口达到的,其结构既利用了吹过屋脊空气的烟囱效应所产生的低气压,又利用了空气在猪活动区受热后向上移动的原理,空气的补充和更换则通过侧墙覆盖物间的细微开口进入。
在热带地区使用这种建筑还需要作些修改。为了有助于空气移动,建筑应比在温带区域常用的要高些,屋脊的通风开口应放大些并由一个顶盖或次级屋顶来保护。
  机械通风系统极其有效并且具有经济效益,但必须设计合理和管理得当。首先要做的决定就是是否采用正压型,即将空气吹入猪舍;或负压型,即将空气排出猪舍。经验告诉我们负压通风几乎总是系统的选择。运用正压系统控制空气分布是困难的,除非采用一个管道系统,要不然靠近风扇的区域通风很好而较远的地方则常常空气滞止。
  负压系统在通风的猪舍和外界之间形成一个大气压差,为达到压力平衡空气流进舍内。通过明智地布置空气进入通道,就可以在舍内使通风气流分布均匀。在通风换气量需要相对较少的地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外墙紧靠天花板下面保留一个开口或槽(注意如果要使这类型猪舍工作有效,天花板是需要的)。进入的气流一开始席卷过天花板,带走水汽,然后随着速度降低而逐渐沉降并与舍内空气混合。水汽和充满废气的空气被风扇排出舍外。
  风扇可以放在任何位置。事实上多个风扇可以并排放置。风扇的唯一功能就是通过空气抽提而制造负压。既然房内压力即时就能达到平衡,从通风的角度上讲,风扇的位置并不重要。然而,位置对于风扇操作的效率却是重要的。风扇的最大效率,即每千瓦电能所移动的空气体积,只有当风扇安装于盛行风向正对面的侧墙上时才能达到最高。假如风扇对空气抽排直接顶着盛行的风力进行,其效率降低将是不言而喻的。图19.7便是风扇和通风槽安放位置的示意。

 
图19.7  风扇和通风槽的安置
  如图19.8所示进气槽分布于建筑两边侧墙上部靠近天花板的地方。图中也显示了一个空气缓冲板,它用来变更槽开口的大小。抽风扇的大小决定了通过风槽流动的空气体积,但进气速度却由开口大小决定。其目的是让空气先沿着天花板急速进入,然后随着速度降低而逐渐沉降到地面。这个过程应在猪舍的中部完成,然后这些空气再被抽风扇排出至舍外。如果空气进入速度太快,空气将简单地沿着天花板流动直到被抽出。如果速度太慢,进入的空气将立即沉降到地面,使水汽和热量滞留在天花板一线。通过变化缓冲板的位置,猪舍修建人员可以控制通过猪舍的气流大小并保证有效的通风。
  近年来已经获得了很多关于风扇效率的认识。在同等单位电能下,一些风扇抽吸的空气量可以达到其它大小相似但结构不同的风扇的两倍。
  对风扇的管理是最重要的,脏物积累在电动马达上会引起马达过热,在螺旋桨、护罩或天窗的积聚物会显著地降低运行效率。最近一项新型的负压通风的建筑设计就是所谓“隧道-通风型”建筑,这一隧道通风概念是专为炎热环境中动物密度高的建筑通风而设计的,其原理是提高蒸发和对流两个途径的热量散失。典型的应用例子是在一个很长的具有固定侧墙的长方形猪舍中,在一端安装一组抽风扇,进气槽则安装在另一端。可以通过设计风扇的大小以使大量的空气进入猪舍。应用中常可改变设计,如将固定的侧墙改成塑料垂帘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能够打开让自然风进入。当必须进行机械通风时,将帘子关闭然后打开风扇。虽然机械通风消耗非常多的电力,但在许多情况下,确实可以使动物在极端酷热的条件下得到可接受的生长性能。
  机械通风系统的设计非常复杂。需要设计一个既昂贵(原文如此,译者)又有效的通风系统时,一定要咨询有关专家。
参考文献
Cardias, S. E.,1993.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Animal Agricultur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Mount, L. E and D. L. Ingram.1965. Effects of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ir movement on localized sensible heat loss from the pig. Res. Vet.Sci.6: 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猪烂尾巴是什么原因?
春季养猪三方法
从猪的饮水、饲料、温度、通风等环节,看如何改善猪的环境?
怎么控制猪舍内的小环境?
猪各生理阶段的的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细节,太全太有用了!
【实用】提高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