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 五:《孟子》 - 讀書網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正文·五:《孟子》

  "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江山為重"

  關于《孟子》一書的作者,歷來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這種觀點的,是東漢趙岐,他在《孟子題辭》中說:"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后來,宋代的理學家朱熹從文章風格前后的一致性來論證《孟子》為孟軻自己寫成的。他說:"觀七篇筆勢如熔鑄而成,非綴緝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認在著作過程中有弟子參加。清代的閻若璩也認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種意見認為,是孟子死后他的門徒萬章、公孫丑共同記述的。最初發表這種議論的,是唐代的韓愈和張籍。韓愈說:"軻之書,非軻自著,既沒,其徒萬章、公孫丑相與記軻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張籍書》)后來,宋人蘇轍、晁公武也附和這種觀點,但是,他們都沒有舉出有力的佐證。清代的崔述也持這一觀點。第三種意見認為,是孟子與萬章、公孫丑師徒一起記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闡明這一觀點的,是太史公司馬遷。我們認為,司馬遷的話是可信的。他是西漢人,他所處的時代較早,當時所見到的史料,所聽到的傳聞,比后人豐富而且確實,我們從時間上來考察,也可以進一步說明《孟子》一書不是孟子死后,其門徒的共同記述。孟子從62歲結束周游生活,一直到84歲去世,還有20年左右的閑居生活。他除繼續講學外,沒有像孔子那樣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書是寫他自己和學生的言論和活動的,類似于現代人寫回憶錄那樣,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說,孟子生前與學生萬章、公孫丑一起完成《孟子》一書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縣一帶)人。孟子生于何時,眾說紛紜。一般認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說法,較為合理。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張,對于發展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度,實現全國的統一是起了進步推動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在后來封建社會歷史上,對于反對暴政,反對橫行暴斂,要重視人民的穿衣吃飯問題,有好的影響。他主張尚賢,重視修養,提倡為臣的要以仁義規勸君主,反對阿諛奉承,這有益于培養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骨氣,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為。他提出的"人皆可以為堯舜",被人們發展為不迷信任何權威的主張。他的"井田制"理想,為后來進步思想家作為限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的依據。他的仁戰思想,啟發人們反對非正義戰爭。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為后人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

  孟子從30歲到44歲這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44歲時,孟子便帶領著學生開始周游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他先后到了齊、宋、滕、魏、魯等國。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各國諸侯互相兼并的戰國時代,各國統治者只講爭霸爭利,怎么會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呢?孟子在實踐中不斷碰壁之后,"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荀列傳》)

  司馬遷說"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卻說:"《孟子》十一篇"。那么,《孟子》到底是幾篇呢?東漢趙岐為了弄清這個問題,便給十一篇分列真偽,他在《孟子題辭》中認為,十一篇中的《性善辯》、《文說》、《孝經》和《為政》,這四篇《外書》是贗品,因而不給它作注解。《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上下篇,《公孫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離婁》上下篇,《萬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盡心》上下篇。《孟子》一書的篇名和《論語》一樣,不過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幾個重要字眼來命名,并沒有別的意義。本來《孟子》七篇并沒有分上下兩篇,到東漢趙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后來加以沿用。

  《孟子》一書以問對、答辯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它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全書35000字,說理精辟,文字流暢,語言形象,不僅是一部儒家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

  儒家經典。《孟子》一書是"擬圣而作",它既吸收《論語》中的精華,也接受了《大學》、《中庸》的一些特點。在《孟子》一書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義思想。仁是儒家學說的中心,孔子常講仁很少講義,孟子則仁義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義"。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被視為輔翼經書的傳記。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并列。到五代時,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書《易》、《書》、《詩》、《議禮》、《周禮》、《禮記》、《公羊》、《谷梁》、《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這是《孟子》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理學家朱熹在《禮記》中取出《大學》和《中庸》兩篇,認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釋《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書,即趙岐的《孟子章句》,朱熙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以上三部書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書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

  優秀散文。孟子為人耿直豪爽、潑辣大膽,這一性格在《孟子》一書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例如,他教導學生說: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盡心下》)他見了梁襄王之后,對人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梁惠王上》)以上這些語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所以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孟子的形象,這是《孟子》散文的一個重要藝術特征。

  語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構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極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國古代的語言巨匠之一,《孟子》首先給人的印象是,明白曉暢,深入淺出。例如,孟子勸說梁惠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話: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精煉準確是《孟子》語言的另一特色。例如,孟子勸說梁惠王不要好戰時,描述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說了這樣的一段話: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這好像是一幅畫卷,把2000多年前社會階級對立的情景再現于我們眼前。《孟子》還特別注意細節的精工鏤刻。有一次,孟子和齊宣王談論管理國家時,他問齊宣王:"假如一個國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國君的該怎么辦呢?"宣王被逼得無話可說,《孟子》一書對這種窘境,只用了"王顧左右而言他"七個字,既不寫臉色,也不記言語,只用了一個"顧"字,真是畫龍點睛。這一描繪,把宣王理屈詞窮,只好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的心理活動,暴露無遺。

  孟子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創作,并且對后世影響很大,唐宋時的散文大師,幾乎都以孟子的文章為典范。所以《孟子》一書,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

  孟子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同樣應該批判地繼承這份遺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孟子》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行文之美
【《孟子》整本书选读】张琦:我眼中的孟子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600个文学典故(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