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彬宇先生论儒

儒家的着眼点是全人类,他把全人类纳入到一个宏大而整体的视域范围内,然后用一个包罗万象的纲常将天下统揽起来,什么叫统揽呢?我曾在多个场合中谈到,就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那什么东西来统揽这个包罗万象的纲常呢?我概括为“道”。如果光是一个“道”的表述过于简单和宽泛,那么还可以是“天道”“王道”。社会自上而下都贯彻了这个“天道”与“王道”。我曾用一个“九统”的理论来阐述这个包罗万象的“纲常”之道,并用孔子的“一以贯之”来形容这个涵盖了“纲常”之道的“九统理论”:

即:道统、政统、学统、体统、国统、传统、正统、建统、一统。

简言之:天为最高之统摄,即规律统领一切,故名“道统”,以道(规律)统摄一切,才能实现大道及民族追求。以“政统”维护并践行道统,以“学统”阐扬道统,以道统修身齐家治国则成“体统”、“国统”;道统不断延续,则成经久不息之“传统”。而使上下不失“正统”,皆因道统;一旦违背道统,必失正统、学统、体统、国统。依据道统重新“建统”,最终以道统实现太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为天下“一统”。

掌握这个“道统”的,就是圣王。圣王以身作则,成为中华民族的万世楷模,中华儿女也向其学习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从而也成为内圣外王之人。所以儒家这套理念,兼三才之道而有之,涵盖了天道、人道,并据此规律而能“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创造出实物器具(地道)。所以儒家文化是无所不包的文化,囊括了诸子百家,同时又立于中道而不偏执于任何一家,吸收了诸子百家全部的优长,又舍弃了诸子百家的局限与不足。

可以说,“百家皆专家,唯儒是大家”。

如儒家本身具有墨家的大仁大义大爱和科学精神,但却顺乎人性、合乎人情,因势利导,因而后世之儒家必将取代墨家,故埋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因子。

儒家本身具有道家的智慧格局与思想境界,却义不逃责、不避祸,勇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运用大道智慧砥柱中流、匡扶社稷,主持社会正义,使社会不倾覆、不隳乱;同时儒家将道家所追求的自由内化于心,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内在的自由,也即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规矩、法度上建立起来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从放浪形骸、洒脱不羁建立起来的自由是南辕北辙的自由,是梦幻泡影的自由,是假相且不持续不长久,必将因此而付出一生的代价。

儒家本身具有法家的法治思想,却以中道、仁道与忠恕之道来加以调和,使社会有诗书礼乐,有文明教化,不至于严刑苛法、民不聊生。

儒家本身具有名家的思辨能力与思辨智慧,主张立功立德立言、大功大德大言,而名家的思辨相对于儒家而言,对社会的帮助不大,徒有雄辩,不能积极促进社会发展,所以儒家用其长而舍其短。

儒家本身具有农家与时偕行的智慧,但却不是仅仅停留在农事生产上,“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只为了吃饭”。儒家造福人类,不仅仅是从物质与粮食上,更要从精神和思想上满足人类的需求。所以儒家创造了天文历法,同时肩负起历代修明历法的重任,却不以躬耕稼穑等细末之事为主。

儒家本身具有阴阳家的神秘智慧,却坚持“显诸仁、藏诸用”的精神,坚持“不语怪力乱神”,唯恐天下人误以为儒家仅仅是弘扬天人感应思想、宣扬奇谈怪论的门派,所以儒家深谙此道却认为不过是小术小道而毫不热衷,坚持“立天下之正位,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弘扬大中至正的王道圣道与大道。儒家洞明天命却罕言天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能安身立命也能乐天知命,更能“制天命而用之”!

儒家本身具有纵横家和兵家的谋略智慧,却认为皆非大道,合纵连横和兵家之谋都不是长久之计,只是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的权宜之计。说穿了是“自强”有余,“厚德”不足,一旦机关算尽,到头来必定自误误人,“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历史上有许多能文能武的儒将,虽然用兵如神,却不以兵法谋略名世。

儒家体一立而万用齐至,所以重视“知行合一”“理一分殊”,注重“以道制器”“器以载道”。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天下观倏一建立,即能触类旁通、广闻博取进而融会贯通,还能取舍自如。所以儒家强调“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儒家本身就具备杂家的博大,却比杂家精深,同时将一切作为自己的注脚,成为支撑自己实现王道社会的方便法门。儒家的文化对于全人类和全社会而言可以有的放矢,而驳杂的杂家却不能构建完整的社会纲常以及培养层出不穷的大人君子。所以杂家虽有千簇万矢,却对社会而言都只能是资料的堆砌与无的放矢。

儒家本身具有医家的医道与妙术,历史上诸多大儒都是大医,而医者也必定首先要具备大儒的精诚与仁心。医家的摄生、卫生、养生之道,在儒家均有体现。儒家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摄生;儒家的诚正修身,就是医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卫生;儒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注重五味调和,言行得体、举止有度则是医家的养生。儒家只医一人还嫌不够,必以拯患救世为己任,以五味入五脏,以五常统五味,以中道立身,以正道治国,以至道立言立极,以大道化天下。视天下为一身,视兆民于一体,有胸怀天下、民胞物与之慨,故儒家为医家之升华,大到治国、中到治人、小到治病,更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匡扶世道人心。

人心正则气运正,人心和则家国和,人心光明则天下光明。儒家功于万世而德被万宇,儒之时用大矣哉!儒字由“人”和“需”组成。来自《易经》的《需卦》,我曾在《平心平天下》一书中形容儒家的三重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文化儒,儒家文化是人类的需要,它好比阳光、空气和雨露,它给人类揭示了一条正确而光明的道路,我们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获得成功,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圆满的成就。这是文化儒,人类之需 。因为这个《需卦》,是讲天下干旱很久了,云彩聚集起来,大家渴望一场甘霖,所以它代表了渴望、代表了需要;

第二个境界,儒是需要你做人,这是君子儒。孔子对儒家文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着眼点在人,一切从人性出发,一切合乎人性。他一上来不是让我们做神,因为一旦做神,可能有人会打着神的招牌出来装神弄鬼,就可以来操控我们的思想,把我们变成傀儡,所以中华文化不是神的文化,是从信仰天道,演化出了天文,然后演化出了人文,然后演化出了规律、规则、规矩(即礼义)。这就形成了人本主义,从人性出发。

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出来一个合格的人的标准,叫做君子,君子以下叫做小人,君子以上叫做圣贤。一旦成为君子,当下就已经脱离了小人,马上就不再是小人;一旦成为君子,他就把各种要求变成了习惯,就不再是要求,因为要求很难做得到,而成为习惯后,他不这样做反而会难受,甚至看到别人做不好,他也会难受,他想帮助别人做得更好。所以一旦成为君子,要求就变成习惯,很快他就会有更高的要求,于是很快就会成为圣贤。所以,一旦成为君子就不再是小人,一旦成为君子,很快就会成为圣贤。君子很容易做,他尊重人,也受人尊重。君子温文尔雅,他很优美,所以儒家倡导君子文化,这是君子儒,需要你做人。

第三,做社会需要的人,这是大人儒,这是儒家文化的第三重境界。我们儒家文化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是要培养大人君子。这就是大人儒。

为什么说儒家文化到了汉代的时候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因为《易经》提出来了,中华民族的追求是要实现太和社会,“太和”这个词语到了《礼运·大同》里面就变成了大同了,这是对“太和”的发展。到了汉代的时候,汉武帝和思想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实现太和社会呢?只有这个社会像尧舜禹,像孔子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太和社会就接近实现了。所以我们把天下太平叫做“致尧舜”,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充满像尧舜这样的人。所以,只有儒家文化的着眼点是人、是培养人,只有儒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太和社会。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社会像孔子、像范仲淹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个社会,就接近于实现太和社会了。

中华文化就是为实现太和社会的文化,它作用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成为了我们的人文,就成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成为了我们的人文智慧和我们的人文关怀。到社会上来的时候,他就是实现太和社会的文化,就形成了道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来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的体统,在文化上来的时候就形成了传统。这个东西没有变,所以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这是错误的,这是黑格尔不懂中国的历史。为什么不懂?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一个伟大的永恒的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实现人类未来的太和、未来的光明,只要一天没有实现,即使国家亡了,不怕,另外一个政府起来,继续总结前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继续朝着太和社会的道路前进。

所以我认为过去批评儒家是错误的,有待商榷,我个人并不认同。儒家文化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太和社会的文化,它可以把我们每一个人培养成圣贤之人,可以把我们的社会培养成圣贤的社会,就是太和社会。所以儒家提出来叫天下,它没有国家的概念、没有国家的局限,它是天下主义,天下主义是什么?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指向的。

所以,儒家文化是培养大人君子的文化,这个文化非常重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只有儒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太和社会。但是问题来了,中国过去历史的循环是怎么产生的?一拨有圣贤追求的人带动许许多多有圣贤追求的人建立了国家,他们怀着这种初心要把这种圣贤的精神传递给所有的人,开始发展这个国家。但是由于家天下的制度局限了、决定了太和社会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呢?每一个朝代几乎到了中晚期以后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因为他的皇子皇孙生下来就是做皇帝的,他脱离了大众,脱离了人民,他活在天上,听不到真话,养尊处优,锦衣玉食,所以容易忘掉初心。到了中晚期之后,由于不会体恤民情,越往后就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另外一拨有圣贤追求的人起来推翻了这些剥削阶级,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历史的循环又开始了。所以我们就发现一个特点,初心忘掉了,历史新的循环也开始了。

再谈谈儒家最根本的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我概括成一首小诗:

春秋一统,易穷造化。

书香四海,美育华夏。

诗教中国,礼安天下。

儒家六经,皆是融文史哲于一体,合体相用为一如。但又各自有所侧重,囊括了一切学问。

属辞比事的《春秋》。什么叫属辞比事?就是社会现实与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与事件都能在《春秋》中找到相应的历史故实作为对应参照,并能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现实的正向发展,以充分而丰富的史实为证,客观、充分地证明了圣人之言与圣人之道的伟大。后世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也是仿此思想而作,成为现实生活的历史镜鉴。

《春秋》的视野是“四海皆兄弟,苍生共一家”。陆九渊所谓“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同心同理,则能同志同德,以文化成,终能天下一统、世界大同。所以这个“一统”的含义是以“一”统领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的现象其背后的本质为一,我在《廖氏太极图说》中概括为“以一统的精神实现统一的追求”。这就是《春秋》之教,也是中华民族的天下观。

洁净精微的《周易》。什么叫洁净精微?洁净就是至诚,精微就是至道。以至诚之心而能成就至道。易学思想,至广大而尽精微,天上天下,无所不包。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大道至简而又包罗万象。用今天的话说,易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包含了宇宙人生的基本原理并能普遍联系一切。人们通过对易学的学习而能心怀敬畏,从而自净其意,并能格物致知,最终获得大道成就。这就是使人成就终极智慧的《易》教。

疏通知远的《尚书》。疏通知远,其义有二。疏通即通达,通达于大中至正之道,明于此道,则能洞明世事。知兴替之所由,明盛衰之所变。虽历万世而不易也。故名之曰“知远”,此其一也;圣人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儒家文化兼三才之道而用之,即推天道、序人伦、大一统。人又为三才之本,至为重要。离开了圣王的人治,仅靠法制都是靠不住的,其境界也是有限的。圣王是融政教于一体,有政有教。一旦政教分离,这个社会的格局境界必将整体降低。政者正也,正其心(教育)、正其义(法度)、正其命(权利),如何正之?曰“文”也。以文化而能导归于正。故慎终追远,以法先王往圣之道,继古开今,故名“知远”,此其二也。

庄俭恭敬的《礼经》。礼法天象地而来,在天为道,在人为礼。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礼义难证大道。礼法乎天、达乎人,达乎人而成乎天,则谓天人合一;礼者理也,理存乎内则礼行乎外,则谓内外合一;礼者行也,于事上磨而能知,则谓知行合一;礼者安分守中,安时处顺,息妄想,绝妄为,则合于道。以道制器,以器载道,谓之道器合一;存心恭敬,则所制之器物厚重;存心浮躁,则所制之器物陋劣,是何居心,则成何事物,此即心物合一;重情不重理则糊涂,重理不重情则无趣,两者和之以礼,则谓情理合一;礼之愈诚,则德之愈厚,长养性天,以礼修身,可以立命,可以达命、可以造命。此之谓性命合一。

广博易良的《乐经》。其中包含着美育思想。时至今日,可引申为一切艺术领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最终才能游于艺。这个游,即“游刃有余”也,含驾驭之义。即通过艺术来陶冶性情,升华性灵,培养嘉德,传递温情,匡扶人心,净化社会。乐而不厌,乐而不淫,乐而不荒,皆雅乐大乐真乐也。凡不能导人以正的艺术,皆为淫声,非是艺术。

温柔敦厚的《诗经》。时至今日,可引申为诗教与诗思。华夏乃诗之国度,继承《诗经》精神并光大其义,就形式言,后来又演变出汉徘、魏晋古风、唐诗、宋词等等,我曾有《论诗》一文,并有友人王杰先生所撰《五学九维一情怀》为记录我诗教理论的文章皆可参看,此不赘述。

五经通九统——《易》为道统兼建统;《书》为政统兼国统,《诗》为学统;《礼》《乐》为体统、正统兼传统;《春秋》为大一统。

《易经》启智,《尚书》体仁,《春秋》弘义,《礼》《乐》存养,《诗经》开信。此五经者,五常也。全体大用而体用大全。

作者:廖彬宇,华夏文化促进会驻会主席、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明以止 生息与共 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泰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讨
李中华:六经综论
张新民教授:道、学、政三统分合视域下的古今道统之辩
敬凌 | 忧患意识与士人精神
中道原无所知障,良知自有大光明
立身行道之《论语》——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