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付铁道部大院回忆录100- 百篇有感

不知不觉,这个《老付铁道部大院回忆录》系列已经写了整整一百篇了,回过头看看,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一百篇文章都是我写的吗?咋没觉得怎么费劲,就这么唰唰唰地写了三十多万字呢?

回想起来,当初决定写这个系列回忆是因为一次老同学聚会。

前年夏天,老同学谢红从国外回来探亲,在北蜂窝的一家饭店请我们几个老同学吃饭,那个饭店离我们的母校铁路五小不远,大家边吃饭边回忆往事,你说一段,我说一段,小时候的那些有意思的事被一件一件地回忆出来,真是又可笑又温馨,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丫头、小小子现在都是临近退休的老人了,大家不禁感慨万千。

老同学石云对我说:“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了几篇写咱们会城门铁道部大院的回忆文章,看着挺亲切的。美中不足的是作者不是咱们的同龄人,写的事情咱们也不大熟悉。你不是作家协会的吗,有空也写几篇回忆,把咱们小时候的那些事都写出来,让老同学们看看。”我觉得写几篇儿时回忆不过是小菜一碟嘛,趁着酒兴,就满口答应下来。

起先以为,小时候那点事,写个七八篇文章也就差不多了,谁知一写就收不住了。写了张三又想起写李四,写了这件事又勾出那件事,就这么一篇一篇地写下来,脑子里总是有好几个故事争先恐后地要钻出来和大家见面,我必须给他们排个先后顺序,集中精力写其中一个,不然的话这些回忆就会搅合在一起,形成谁也看不懂的“意识流”了。

我从事写作已有很长时间了,之前曾发表过两个长篇小说和几十个短篇小说,也写过话剧和电影剧本,过去感觉写作是一件既快乐又辛苦的事情,从立意构思、设计人物、搭建结构、列出大纲,到查阅资料、深入访谈、动笔写作、后期修改等,要动员大量的脑细胞加班加点地工作,而且时常会遭遇瓶颈,写不下去,苦闷、失眠……那个感觉是很不好受的。可是,写这个“铁道部大院回忆”系列时,我觉得特别轻松,只有快乐,毫无压力,这一篇写完了,下一篇自然而然地就从脑子里冒出来了,只要抽时间把这些冒出来的故事敲到电脑里就是了。那感觉,就像是在咱家后院打了一口深井,不用摇辘轳费劲地提水,只要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就自然而然哗哗地流出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写的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吧。写这种文章不用费劲构思情节,不用挖空心思设计人物性格,故事都是现成的,原汁原味写下来就是了,生活本身往往比我们绞尽脑汁设计的情节更加精彩!而且,因为并不考虑出书发表啥的,所以也不用考虑是否符合主旋律、是否高大上、领导是否喜欢、出版社会不会接受、审查会不会通过等等麻烦事。喔,我第一次感觉到,这种民间式的写作原来是这么轻松的事情。

有朋友问我,你每星期都要写几千字,每周五准时发出,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年,动力是什么呢?

是啊,做什么事都得有个动力,不然怎么会坚持下来呢?如果没有动力,写个七八篇也就歇了,怎么会连着写一百篇呢。那么我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以前还真没认真想过,简单琢磨一下,也许是以下三个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应老同学之约,把我们共同经历的儿时回忆写出来,把我们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学习、游戏、淘气、犯傻等统统写出来,让大家看了高兴。

第二个原因,是想写出来给自己留个纪念。写作的过程就是个回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一个很特殊的年代,在《煤气罐》当中我说过,我们这代人经历了祖辈们想象不到的科技飞跃,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其实不仅是科技方面,我们这一代还经历了中国政治方面很多的“第一次”,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文革”这十年,剧烈的社会动荡,翻天覆地的政治变革,让人眼花缭乱的风云变幻,走马灯一样的政治人物沉浮……说实话,很多事情直到现在我脑袋里还有点转不过磨来呢。利用写回忆的这个机会,把自己这一生看到事情重新捋一遍,记录下来,收存好,等我再老一点时候,也就是歌里唱的“老的那也去不了坐在轮椅慢慢聊”的时候,我再静下心来,好好看着自己写的这些回忆录,把那些往事好好琢磨琢磨,啥是真善美,啥是假恶丑,孰是孰非,心里有个数。人活一世,不能迷迷糊糊的来,又迷迷糊糊的走,您说是吧?

第三嘛,是想写给下一代看。我这人喜欢和年轻人交往,从他们那里学习新的知识(如电脑网络啥的)和新的理念,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在与年轻人的接触中我也发现,他们对几十年前中国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有些方面甚至是一无所知。

有一次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找东西,怎么找也找不到,我就随口念叨了一句:“一个人藏的东西,一万个人也很难找到。”这是当年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日本鬼子鸠山的一句台词,我们这代人都非常熟悉,也经常说。没想到话音未落,一个年轻人就赞叹道:

“您这句话真是精辟!”

我赶紧解释说:“这不是我说的,是鸠山说的。”

年轻人问:“鸠山是谁?”

我说:“就是《红灯记》里抓李玉和、找密电码的那个日本宪兵队长。”

年轻人问:“《红灯记》是什么时候的电影?李玉和又是谁?密电码是做什么用的?”

我说:“李玉和是李铁梅她爸,抗日时期搞秘密工作的地下党员。”

年轻人问:“李铁梅是干什么的?”

我当时简直快崩溃了!这是当年几亿中国人天天要听要看的“革命样板戏”啊!这是我们小时候每句台词都能倒背如流的《红灯记》啊!这是中国百姓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啊!才区区几十年,现在的年轻人竟然对此一无所知了。

我就曾经在网上看到有年轻人发帖说:“听说文革的初衷是反贪官、反腐败的,既然如此,我希望再来一次。”我听了不禁毛骨悚然!所以我要把我所经历的文革写出来,把真实的记录留给年轻人,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写这一百集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同学、老朋友以及一些素不相识的读者朋友的关注和支持,让我很感动。

有朋友总夸我记性好,五十年前的事情还都记得,我哪有那么好的脑子啊!其实,有很多故事并不是我想到的,而是朋友们提醒我写的,他们给我发微信或者是在网上留言:“老付啊,我觉得啥啥啥那个事可以写一些啊!”“老同学,某某某那个事你咋不说说呢?多有意思啊!”他们帮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很多其实已经淡忘了的事情,所以说这一百集故事也是大家集体创作的。

还有不少朋友帮我纠正文章里的错误,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有些细节难免记不清楚,会有些谬误。比如说我在《飘香的水果大棚》里说,小时候吃黑蹦筋西瓜,一刀下去,就看到红红的瓜瓤和黑色的瓜籽,有老同学就给我留言:“嗨,你啥记性啊?黑蹦筋是黄色的瓜瓤红色的瓜籽好不好?”起先我还不服气,后来问了好几个同龄人,都说是黄瓤红籽,我才知道确实是我记错了,赶紧更正过来,避免了让同代人笑话。

还有我在《矿石收音机》里写到,我做的矿石收音机不响,老爸看了后说我的电阻装反了……。当年我们班的“理科状元”纠正我说:“电阻没有正负极之说,所以不存在装反了的问题。是不是你记错了,是二极管或是其他什么东西装反了吧?”我当时觉得很羞愧,因为上学时我的数理化都不好,作业经常是抄别人的,所以才闹出这样的笑话,同时我也非常感谢这些帮我纠正错误的同学,只有认真看了我的文章同时又关心我、不想让我闹笑话的朋友才会这样做啊!(公众号里还有其他朋友也指出了这个问题,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还有一件事我很感动,一位老邻居给我留言说,他八十岁的老母亲经常让儿子把我的文章念给她听,听得很仔细,一边听还一边点评:“嗯,当年就是那个样儿!”“你们那时候还小,这些个事你们不清楚。”她听得高兴时还问:“这是咱们院谁家小子写的?真好!”儿子告诉她:“是付大爷家的小子写的。”“哦。”老太太一个劲点头,也不知道她老人家还能不能想起我当年的模样啊?

每当我有时感到有些懒惰、不大想写了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这些可爱的长者和朋友,想到他们在等着看我的文章呢,于是我立刻抖起精神,在电脑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起来。

我写这些文章时感情是非常投入的:

有时写着写着就哭了,哭得泪流满面。

有时写着写着又笑了,笑得阳光灿烂。

有时写着写着郁闷了,陷入深深自责。

有时写着写着停住了,灵魂出窍,走进了回忆中的情景,久久走不出来。

我的这一百篇文章水平如何咱不敢说,但绝对都是怀着真挚的情感用心去写的。

虽然写到了一百篇,但我想讲的故事远远没有写完。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我才只是写到了初中阶段,以后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呢:

高中时期,我进入了躁动的、反叛的、想入非非的青春期,对周围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

到部队,我在解放军这所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在训练场、在部队农场、在师部文艺宣传队、在中蒙边境的演习场……难忘的军旅生活故事多多,很多故事与《芳华》相似但又不同。

退伍进了银行,在金融大潮里学游泳,看到了多少是是非非,经历了多少外人无法想象的大事件,值得一写的事情太多了。

随手拉了一下提纲,竟然又列出一百多个故事题目,而且这些故事的梗概都已经基本成型了。

小学毕业后,我分配到西城三里河的铁三中去上学,我走出了会城门新六栋铁路宿舍这个小天地,进入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新空间,以后的故事也不应该再叫《老付铁道部大院回忆录》了,干脆就叫《老付说故事》吧。

不过,下一个一百集我准备过一段时间再写,因为第二个一百集我不想再简单地讲故事了,我应该把对事情的深入思考以及体会到的人生哲理也写进去。我需要认真思考,需要整理,也需要调整和休息。我想这个休整期不会很长,到时候欢迎各位好朋友继续观看。

好了,一百期感言就说到这。从下周五开始,给大家隆重推出我写的关于“中国父子关系”的家庭问题长篇小说《望子成龙》,每一节还会有我亲自画的插图,希望大家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付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文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影子行长》、《父与子的战争》,长篇报告文学《金融大潮冲浪人》、《舞动的K线图》、《重塑的丰碑》,中篇小说《我爸是行长》、短篇小说《贷款》、《假币》、《收债日记》、《一根筋》、《邻居》等。2012年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全国总工会、文化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铁道部大院 | 通公交车的大院
经典《红灯记》背后的故事
两代李铁梅《红灯记》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中国故事》 又见《红灯记》
两代李铁梅《红灯记》背后的故事
老付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