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石雕石刻杂件
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后期 虎纹石磬
打击乐器
1950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其中有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编磬。这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收获渔猎画像砖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出土
高36厘米、宽42厘米
此砖画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弋射图,两弋者张弓仰射,其所使用的短矢上系着缴,另一端连接在磻上,磻被放置在半圆形机械中;湖池中荷叶遮掩,莲花吐芳,鱼鸭游弋,空中飞雁成行。弋射是指人们以丝缕系矢射鸟的活动。弋者所用的短矢叫“矰”丝缕叫“缴”,其另一端系着可以滑动的磻,图上的磻被装在一种半圆形的机械里。
下图为收获图,描绘了肩挑稻捆、用手镰掐穗和用钹镰刈除稻秆的场面。左边3个割穗人单手使用手镰,右2人用大钹镰除去禾杆。这块画像砖把当时的农、渔、猎等生产情况统统表现了出来。
汉代的收获农具有铚、镰等。铚用于掐禾穗,即上述收获图中所用的工具,相当于现代的爪镰。钹镰是汉代较先进的农具,装上木柄,刈禾面积宽,功效高,四川新津牧马山汉墓曾有实物出土,与收获图中的钹镰相似。。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市楼画像砖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四川省广汉县出土
高28厘米、宽48厘米
砖面形象刻画了当时城内“市”井商肆布局的一角和商贾交易情况。画面左侧有门垣,隶书题记为“东市门”,右侧为“市偻(楼)”,楼上挂一悬鼓。一人在门垣内侧灶前操作,且回首与人呼应;市楼内对坐两人,似为宾主交谈;门和楼之间为市井,有六人两两交易。根据画面可以看到商人交易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市”内进行,楼为“市”井中最高建筑,击悬鼓以示开闭市门。画面紧凑,笔法简练而传神,人物意境古朴而生动。
这时的市肆必须设在城内的固定区域,有垣墙环绕,与居民区(里)隔开,整个市设一市门,定时出入。汉代各地的市都由政府派官吏管理,管理市肆的官吏名叫“市令”、“市长”或“市丞”,其官署称为“市楼”。在每日开闭市内活动时,于市楼上升降旌旗,故亦称“旗亭”。市楼是市中最高大显著的建筑,在上面可以观察并监视市内各隧的活动。市楼上又悬鼓,击之以开闭市门。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庖厨画像砖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宽40厘米、高25厘米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汉墓中都发现有庖厨图,主要内容大致相同,仅有详略之别。这反映了汉代这些地区庖厨饮食习俗的基本一致性。从许多庖厨图看,汉代对肉食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炙和蒸煮,炊具主要是灶、釜和甑。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舂米画像砖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5年四川省彭山县出土
高25厘米、宽39厘米
汉代加工谷物有了新的发展,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以外,先后出现了脚踏碓(“践碓”)、畜力碓和水力碓,劳动强度逐渐减轻,而舂米效率却大大提高。脚踏碓在汉代应用已很普遍。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桓谭说脚踏碓的效率十倍于手工的杵舂。这块画像砖完整而精细地刻画出脚踏碓的结构和操作景象。此砖上部是一座立在四根粗桩上的干栏式粮仓,左下部两人立在矮架上踏碓舂谷,右下部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飏风除糠。
关于谷物加工,汉代已有足碓、水碓和畜力碓的发明和运用。为了簸去糠秕以取得精米,西汉末年还发明了装有机械装置轮叶的扇车。此画像砖中使用的是足碓舂米的方式,即利用杠杆原理,足碓者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起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所用除糠秕的飏扇也是手工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酿酒画像砖
汉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1954年四川省彭县出土
高28.4厘米、宽38.3厘米
此画像砖反映了酒肆酿酒和销售的情景。画面正中是一妇人正在大釜旁操作,其右一人似在协助。灶前有酒炉一座,内有三坛,坛上有螺旋圆圈,连一直管通至炉上。左侧残缺,根据四川新都所出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可知,左侧上部是一推独轮车者,车上置酒,其下一人正挑着酒朝店外走去。
汉代的酒多为粮食酒,酿酒时必须先使粮食的主要成分淀粉分解为简单的糖以后,然后再经过酵母的作用,使糖转化为酒精,而饼曲的使用可使上述糖化和酒化两个过程交替进行。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九酝”的新酿造法,促成酒的醇厚和度数的提高。大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云:“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过于三觞,醉酗生乱。”就是当时酒度数提高的佐证。这一时期还出现糟床这种先进的滤酒器具,使酒糟和泛滓得以清滤,成酒更为纯净。
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当时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这块画像砖上有酿酒使用的瓮形酒具,有一大瓮待以出售的成酒,还有售酒者、买酒者、运酒者,再现了当时小酒肆作坊生产与销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汉代饮酒风气之盛和四川酿酒业的发达。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 石辟邪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 石豹镇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宋 开芳宴图彩绘砖雕
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 双凤麒麟石
元 公元1206年-1368年
1966年北京市桦皮厂西部明代城墙墙基出土
纵105厘米,横120厘米,厚13厘米
该石雕画面主体使用了四连弧的开光装饰形式,中以缠枝纹衬托双凤戏珠图案。双凤头如锦鸡、嘴如鹦鹉、身如鸳鸯、翅如大鹏等体征都一致,但有两处不同:一处是下方的凤头上有像灵芝一样的冠和缕束状的颈羽,而另一只没有,第二处是下方的凤有五条浪草纹尾羽,而上方的凤是卷草纹尾羽,这应该是雄性和雌性的区别。开光之下是两只追逐嬉闹的麒麟,背景是海涛纹。石雕两侧以缠枝纹为装饰。
公元1272年,元朝政府将今天北京一带命名为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开启了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700余年历史。元大都始建于公元1267年,7年后宫城落成开始投入使用,公元1276年宣告建成,全部建筑完工是在公元1283年。大都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外城东墙长7590米、西墙长7600米、南墙长6680米、北墙长6730米,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城中居民有10万户,约50万人,是13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大都的兴建集合了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杰出人士的力量,其中石工的主要负责人是来自河北曲阳的匠人杨琼,大都城中多数宫殿、寺观、园林、桥梁都是杨琼带领着5000多名石工完成的。这件石雕布局美观大气、手法娴熟自然,是元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应该是皇宫或者皇家园林内的丹陛石。
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夏 绿釉鸱吻
宋 西夏
建筑构件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遗址出土
高152厘米、宽92厘米、厚32厘米
此物为建筑构件,形体高大,呈龙首鱼身状,龙首与鱼身系分别烧制成型,通体饰鳞纹,施绿釉,釉面光亮,威猛生动。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现在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就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地,方圆约50多平方公里,内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余座、陵邑1处。
西夏陵出土的鸱吻有琉璃和灰陶两种,造型均呈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状。汉代以前的宫殿正脊两端高高翘起,其形状似凤鸟展翅,后来演变成鱼身状,名“鸱尾”。在南北朝至隋唐的石窟壁画中,受印度“摩羯”鱼形象的影响,鸱尾造型作月牙形。到了唐代,鸱尾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因此多叫做“鸱吻”。在宋代,鸱吻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形象被固定下来。西夏陵出土的鸱吻与同一时期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鸱吻、山西大同华严寺金代薄伽教藏殿鸱吻均属同一类型,与宋代鸱吻造型相同。
除鸱吻外,西夏陵出土的脊饰构件还有摩羯、吼狮、四足兽、立鸽、套兽、迦陵频伽等造型,这些构件无论是灰陶,还是琉璃制品,都是先泥塑模制后再用手工细雕花饰成形,放入窑内焙烧而成。这种用模具和手工雕制结合生产出来的建筑构件,虽造型基本相同,但每件成品又有所差异。
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 胡人牵驼图模印砖
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 安济桥石栏板
建筑构件
1952年河北省赵县安济桥址出土
长212厘米、高84.5厘米
此物为安济桥栏板构件,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
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又名赵州桥、大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5公里处,横跨洨河之上。唐玄宗时宰相、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被贬为幽州刺史的张嘉贞所做《石桥铭序》称:“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其石拱跨度大(37.37米),坡度小,便于车马通行。大拱两端肩上各有2个小拱叫做“敞肩拱”,水大时可以分洪,减弱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又可节省石料,减轻桥身的重量。在13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安济桥经受着洪水、地震、车辆重压和风雨剥蚀,依然稳固地横跨在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座敞肩石拱桥。
此物是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所得。当时总计从河床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但拼接较为完整、有雕刻和铭记的石头不多,包括栏板、狮子、仰天石、望柱、桥面石等,另有唐修桥记铭刻1块、明修桥记石碑2块及有题刻的残石6块。有雕刻的栏板20余块,分属于隋代原物、唐五代、五代宋初和金时期。其中,各式雕龙栏板计7块,本栏板是其中之一。此类栏板,石质青白,龙的形态生动有力,根据其造型风格及《石桥铭序》“其栏槛华柱,斵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睢盱翕歘,若飞若动”的描写,被认为是隋代安济桥的原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 安济桥石栏板
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 安济桥石栏板
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 突厥石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梁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同光元年(公元924年)
墓室装饰图像
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2000年美国纽约安思远先生 捐赠
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处直其人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均有传,生前官拜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后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软禁,忧愤而死。夺权后,为了脸面和名声,王都请来了最好的工匠为其养父修建陵墓,进行厚葬。王处直的墓葬保存了大唐遗风。墓室修建在一块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之中,为前后两室的双室墓,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奉侍、山水、花鸟、云鹤、星象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尤其用18块曲阳汉白玉石浮雕出了武士门神、生肖、散乐、奉侍等几组雕刻,装饰于墓室各壁。墓门后的甬道两侧正是两块威严的彩绘武士雕像;前室四壁上方有惟妙惟肖的12生肖像;在后室的东西两壁,则用两块浮雕表现了列队侍候主人和乐队吹奏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94年5月,王处直墓中镶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10块浮雕被盗走。2000年,一件被盗的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出现在美国纽约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该武士一身戎装,头顶凤鸟含珠,脚踏牛形怪兽。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2001年5月,美国海关总署在纽约世贸中心将其归还中国。同时,纽约大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将这块肩卧青龙的武士石雕捐献给中国。历经重重磨难,这对彩绘武士石刻终归团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愧是中国琉璃之乡,在山西处处可见古代琉璃,其中这3处让我惊喜
齐东方名家讲古(组图)
砖雕: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
大理石栏板景区石雕
永乐宫 报道
当“永乐宫”遇见“大运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