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课题组在靶向无序蛋白p53的药物设计上取得新进展
userphoto

2022.08.17 北京

关注

无序蛋白作为一类重要的“难以可药”的靶标,其构象异质性使得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策略极具挑战。近年来针对无序蛋白的药物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p53作为著名的抑癌基因,在约50%的癌症中出现突变。在剩余50%的癌症中,野生型p53的活性主要被MDM2、MDMX等蛋白被抑制。激活野生型p53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癌症治疗策略。目前针对MDM2, MDMX等靶标开发的多个化合物正在开展临床实验。多项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靶向MDM2的化合物有肠道出血等副作用。因此发展靶向p53的化合物以激活p53通路十分重要。p53包含N端的转录激活区(TAD),中间的DNA结合区和四聚区,以及C端的调控区。p53 TAD1与MDM2、MDMX结合时为形成螺旋结构,但在自由状态下高度无序,这为针对p53 TAD1进行药物设计带来了挑战。本课题组近期于Chemical 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Computational strategy for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 ligand design leads to the discovery of p53 transactivation domain binding 1 compounds that activate the p53 pathway”的文章,发展了针对无序蛋白药物虚拟筛选的层级计算策略,并获得多个结合p53 TAD1的小分子激活剂。

——虚拟筛选策略——

由于无序蛋白的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针对无序蛋白药物设计的通用筛选策略。文中提出的针对无序蛋白药物设计的虚拟筛选策略(IDPDVS),包含四个步骤。第一步为充分的构象空间采样。作者利用当时最新的AMBER14SB力场,使用了两种采样方式,第一种为常规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起始结构p53 TAD1与p300结合的构象,时长为900 ns;另一种为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模拟,起始结构为无规卷曲,时长为8.5 µs。第二步为梯度聚类。文中对所得构象分两步聚类,首先是基于功能位点(19-26号残基)的局部骨架RMSD值聚类,然后对所得每一类再进行基于全长骨架RMSD值聚类。第三步为挑选可药性构象。文中利用本课题组开发的Cavity程序,对聚类得到的所有代表性构象进行可药性分析。综合构象丰度和Cavity打分判断口袋的可药性,最终作者挑选了8个潜在可药性口袋。第四步是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为了平衡计算成本和对接的精确度,作者首先利用GLIDE-HTVS,分别对8个口袋与所有分子对接打分,从中挑出前50%的分子,再用GLIDE SP模式重新对接打分,挑出排名前1%的分子。然后对这些化合物利用'多构象亲和’策略,结合打分排名和化合物二维结构聚类,从SPECS库中挑选了244个潜在分子进行实验验证。


图1. 无序蛋白药物虚拟筛选策略(IDPDVS)。

——实验验证——

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作者对244个小分子进行了结合能力测试,其中10个具有剂量依赖性。作者对这10个分子进一步用MTT实验检测其对癌细胞的抑制率,所有的分子均显示一定的活性。其中1047号分子最具有潜力(图2A),其IC50为37 µM左右,SPR表明其与p53 TAD1结合的Kd值13.8 µM左右(图2B)。为了验证1047是否可以抑制p53-MDM2的结合,作者开展了SPR竞争实验。结果表明1047可以抑制MDM2与p53的结合,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图2C)。作者进一步验证了该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细胞选择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作者对其进行了基于配体的二维相似性搜索,选择70个化合物进行实验验证。其中5个在野生p53细胞系上具有小于50 µM的抑制效果,其中1050显示了细胞选择性(图2D)。SPR表明其与p53 TAD1结合的Kd值为8.9 µM(图2E),竞争实验验证其可以抑制p53和MDM2的结合(图2F)。另外,1047和1050均不与MDM2结合。

图2. 体外结合实验证明1047和1050结合p53 TAD。

nanoBRET实验表明,1047和1050均可以在细胞中抑制p53和MDM2结合(图3A)。通过评估p53及其转录水平(图3B-D),可以看到p53在细胞中积累,但是其转录没有受到分子影响。这证明了活性化合物通过抑制p53的降解来提高p53蛋白水平。p53含量的提高促进p53下游靶基因p21,puma和MDM2的转录和表达。p21的累积会导致细胞周期的停止,而1047和1050均可以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和G2/M期(图3E-F)。

图3. 细胞实验证明小分子抑制p53-MDM2结合并激活p53信号通路。

——结合模式分析——

作者利用NMR验证p53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以及结合位点。二维1H-1H全相关谱(TOCSY)谱图表明,在活性化合物结合前后有很明显的化学位移扰动(CSP),主要体现在芳香性残基W23芳香环的氢原子 (图4A)。如果打乱TAD1的序列(shuffled p53TAD1 peptide),则CSP均会降低(图4B),这证明配体和蛋白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相较于NMR的结果,MD表明1047会诱导蛋白构象更加坍缩,使蛋白的螺旋含量增加。通过分析1047和TAD1每个残基的接触概率(图4C),可以看到1047倾向于结合TAD1的功能域,并且与W23结合的几率最高,这与NMR结果一致。TAD1自身的接触概率变化表明1047改变了p53 TAD1的构象系综(图4D)。

图4 配体特异性结合p53。A. black为p53,red为结合1047后,green为结合1050后。C. 1047和p53的接触概率。D. 1047结合前后p53 TAD的接触概率变化。

——小结——

本文提出了针对无序蛋白的筛选策略IDPDVS,成功发现了两个靶向p53 TAD1的小分子,这两个分子可以抑制p53-MDM2结合,并激活p53信号通路。根据IDPDVS,针对无序蛋白的药物设计需要充分的构象空间采样,预测潜在的可药性口袋,利用系综对接进行化合物筛选,并且与实验进行紧密结合。此外,文中提出了几条通用规则:疏水程度较高并且含有芳香性残基的区域,更有可能成为可药性位点;基于系综的多构象亲和策略,可以充分考虑无序蛋白的构象异质性,减少结合过程中的熵损失,提高虚拟筛选成功率。这些策略有望加快针对无序蛋白的理性药物设计进程。

参考文献:

Ruan, Hao, et al. “Computational strategy or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 ligand design leads to the discovery of p53 transactivation domain 1 binding compounds that activate the p53 pathway.” Chem. Sci. 2021. 

DOI: 10.1039/D0SC04670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蓬勃发展的大环小分子药物
分子对接-中医药科研路上的点睛之笔
科研工具|虚拟筛选,药物发现的加速器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研究进展
结构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之分子对接
一篇综述剖析,癌症中的 p53 药物:一种蛋白,多种靶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