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庆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通读字典与纯洁汉语
李承志
说来非常惭愧,我在大学里是学中国语言文学的,却经常在笔下出现错字白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抚摸”,字典上就没这个词。可以是“触摸”或者“抚慰”,但是,用“抚”和“摸”这类义项组合成词时就只能用“抚摩”。再如,表示闲适自得从容不迫的样子的“悠哉悠哉”———报纸或一般出版物经常这样用———也是错的,正确用法是“优哉游哉”,因为字典出于《诗·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我这样才疏学浅,所以大方之家一定会贻笑于我,倒也没多大关系,既非圣贤,且有“无错不成书”的俗理遮羞,知不足而勉求其足就是了。但我在这里想谈的并非上述的笔误是否足以为训,而是由此引发的一点感想———我们读了许多书,可是有几个人通读过字典?———可能我又孤陋寡闻了,但至少在我私下调查过的人们中间,还没有一个人把一本字典从头到尾逐条通读一遍的。我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或专著反复读上几遍,却不肯对字典发生阅读兴趣,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字典是工具书,而工具书只是用来随时查找的。
有人在中学时代曾花大力气背诵过成语词条,有的地方举办过速查字典比赛,有的人只要说出一个字就能叫出它在某部字典的哪一页,这都是令人敬佩的。下过这等苦功的人,文字使用的准确率就会高很多。人们接受教育时期,口传心授是主要方法,而这种方法常有以讹传讹现象。比如,我在中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课堂上教我们背口诀,以区分“已、己、巳”:“张口已,闭口巳,不张不闭是自己”,正好把“已”和“己”弄颠倒了。如果经常向字典求教,类似的错讹就会得到校正。
所谓“知识”,一部字典词书就是最好的宝库。事实上,阅读字典是很有趣味的,就像徜徉花圃或步入一座博物馆,奇珍异卉目不暇接,从前不知道的这一回知道了,从前弄错的这一回恍然大悟。前人的智慧浓缩在一部书里,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华,不但是遣词用字的正宗范本,而且那些词条就是百科全书。我想,能把一个字说出它在字典的哪一页上的人,肯定是个大学问家。
我也是近两年才把《现代汉语词典》放在案头来通读的,虽然这种“基本功”练得完了,总还算是亡羊补牢。通读过程中时常脸上发烧甚至心惊肉跳无地自容,因为那些刚刚被更正了的字和词此前曾被我不止一次错用过,不知造出了多少笑话!再想想那些大会上滔滔不绝作报告的官员们,那些眉飞色舞夸夸其谈的侃爷们,那些浑然不觉还要写文章给人看的作家们,除了脸皮厚这一点让人钦佩而外,剩下的大概只有被齿笑的份儿了。
我这是现身说法,自剖以儆世,当不算是“好人为师”罢。由此又联想到纯洁汉语问题。在17世纪德国即格美尔斯豪生写作《痴儿西木传》的时代,城邦制德国的贵族文化人曾经提出过“纯洁德语”口号。尽管文学史家对这一口号一直持有“抑制民间文学的滋生”和“封闭性”等批判观点,但尊重语言的自身规律并建立一种语言的严格的规范化总还是必要的。当然,评价“纯洁德语”口号不是我在这篇文章中论述的主题,我只是借用“纯洁某语”这种句式来谈我们今天中国社会中的语言问题。
当我们看到满大街千奇百怪错白字成堆的牌匾,听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无偿”读成“无赏”,三岁幼童一连声地管妈妈叫“妈咪———”,一些假新派诗人硬把词性给弄乱了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汉语的纯洁性担忧。我一向赞成语言自身的发展,但正在努力“发展”语言的却多半是那些文盲半文盲———比如广告语言,“让我健健康康”,胡乱叠字;粤语方言“直译”成普通话,歌星们便在台上当作时尚的串连词,“哇———”简直不是一种感叹,而是鸟叫。一场体育比赛,只要只听现场解说而不看画面,你准会以为发生了一场战争或一次殴斗……
智慧过人的老祖宗本来已把汉语弄得艰深难懂了,汉语掌握起来本来就十分困难了,我们还要让它更复杂化而不是简化和规范化,我们的后代该怎么办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世界上最复杂和最简单的语言各是什么?
高兴——雾里看花,说说《现汉》中的那些词
引用 三个相同的字叠加在一起念什么?啥意思?【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新知丨刘钊:说字解词——埱
中文字典词典
有趣的汉语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