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万物原本无贵贱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既然“道”产生万物,那么无论万物是什么样,它都是结合着“道”的。天“清”是道的结果,天浊也是。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律,那么风和日丽是自然,暴雨雷电也是自然,都是遵循“道”的表现。
天不以清为目的,地不以宁为目的,山谷不一定为装水,生物不能总保持生,这些都是“道”里既有的。“清”、“宁”等都是我们认为的“美好”状态,想必是人们期盼的,可事实上,若没有“地动山摇”、没有乌云闪电,地球上根本不会有生命,没有死亡也不会有新生。老子说“道”“玄之又玄”,但他却又把“道”的作用想得非常单一。
将自己心中对“美”的认识反过来用来理解自然,基于喜好的选择性动机过于强烈,我们就会把“不喜欢的”忽略掉。老子显然不喜欢混乱的社会状态,于是便认为“道”中只有安稳宁静。事实上,井然有序的社会是因为群体的行为和选择符合自然(社会)规律产生秩序的条件,混乱也是因群体中个人或子群体行为的矛盾无法得到缓解而发生的。
今天的宇宙学更支持万物走向“无序”的理论,但是在其中又有共振、同步和自组织等产生秩序的现象。这看上去挺矛盾的,但我猜测局部秩序的产生很可能是“为了”加速整体的无序化速度,比如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身加速了能源的耗损和环境的破坏,尽管人类的力量相对于大自然依然还是微不足道的。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的活动是超乎人类想象的,有人不免为人类的未来担忧,认为人类实在是太渺小了。虽然如此,但回看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的未来却也无法限量,谁也不知道人类明天能达到什么水平,人类确实也是伟大的。
自然(或“道”)不分渺小和伟大,万物本也没有贵贱之别,这些都是人类群体生活产生的抽象概念。由于人类群体继承了动物时代的等级制度,在描述和解释不同等级时,自然会用高低贵贱等词语来区分它们。这些描述又会推进不同等级的差异,并且强化人们的认识。
老子很可能有意要模糊这个差别,改变人们对“下”和“贱”的“偏见”,于是从反面来说“贵以贱本”、“高以下基”。这倒确实有助于使人的认识更符合大自然的本貌,不知道这是不是老子道德理论生命力的源泉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读《道德经》(48)—— 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探花专栏 | 花下之思:良知的智能动源
第三十九章 要明白和懂得道路和规律
浅谈《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具体是指的什么?之问题的终极答案 耿閣(鸣天士君)著
明白了《道德经》的基本原理,理解《道德经》简直不要太容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