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治之于未乱,应该但不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


在问题或困难刚刚萌芽的时候就着手处理它,是比较容易成功的,这似乎有些道理。治之未乱,当社会有走向混乱的端倪,若群体(国家)管理者能够找到矛盾的原因,更容易实现公正处理,因为在问题之初,利益受损并不很严重,较容易达成妥协和补偿。
若矛盾当事者中没有权势者,“治之于未乱”确实不难。倘若权势者的侵犯是冲突的原因,公正便成了奢望。如此,要么弱势者一次次被迫接受伤害直至忍受的极限,要么进行生与死的决斗。结果,人们都失去了对公正的期盼,群体秩序走向崩溃,乱不可避免。
其实,无论是老子、孔子或其他先贤都意识到,能够导致秩序崩溃的不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纷争,而是权势者在竟逐公共资源和权力的过程中,将矛盾扩散到整个群体。
在国家这种群体模式中,权力和公共资源总要由人来掌管。另一方面,避人耳目窃取物资是人在动物时代既有的天性,掌握公权力的人有强烈冲动假公济私便不足为奇,这与国家机制是否完善无关。国家存在的目的和条件是为大家提供公共事业和安全保障,如果公共资源都被窃取了,国家存在的根基便不复存在,社会定然会瓦解。
不过至少到现在,国家这种群体形式依然广泛存在,人类整体上还算过得不错,说明还有其他对抗力量在起作用。首先,就像天性中便有因素会破坏群体一样,人天生还有反混乱的需求和能力。作为生物,生存是第一要务,若群体状态危及到个体性命,厌恶的情绪和对抗的反应都是自然表达出来。每当社会走向混乱时,总有人会站出来,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在今天看来,尽管历史上许多国家机制有数不尽的“缺陷”,但它们仍可以存续很长时间。
当然,我们更为人类获得的另一道力量而惊奇,那便是抽象世界的力量。曾经,矛盾总以一方的完全失败为结局,其过程往往充满血腥,而冤冤相报让混乱不断重复。于是对侵害者施以重罚便成为防止伤害发生的办法,但正如我们所知的,权势者总有办法逃避惩罚,所以最终人们思考如何限制权势者滥用权力。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引出更多的问题,并激发人们继续寻求解决办法,最终便形成关于治理国家的抽象世界。抽象世界既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文明本身。
《道德经》显然是中华文明中国家治理抽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像大多数古圣先贤一样,老子也没有意识到国家权力和公共资源是群体发展的产物,本质上不属于任何个人。在老子的时代,权力就是掌权者的,没有人有任何疑问。为实现和平,他们只能从道德上进行劝解,于是道德修养是历代统治者的一个基本要素。
治之于未乱确实是人类可以采取的治理思路,但却不能防止混乱的发生,因为前面总是会有问题出现。每个人的能力有限,而且每个人都被捆缚在他的本能之中,人和群体本身就是问题之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溪谷| 《道德经》通往无为与自由之路
【为什么说“静为躁君”?】老子说:“道冲...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背后有深意
属牛宝宝名推荐:《道德经》风流倜傥的新生儿名,好听又独特
《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18---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道德经 |18章| 坏世界与好东西相生不相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