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清真先贤古墓

清真先贤古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01号,元代以来,中国境内的穆斯林被称为“回回”,因而这里亦叫“回回坟”。相传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士赛义德·艾卜·宛葛素(也译为“萨阿德·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到广州传教并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后在广州归真,安葬于此。古墓园中还安葬有41位伊斯兰教传教士和众多信徒。作为伊斯兰教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圣地和广大穆斯林的精神依托,清真先贤古墓见证了伊斯兰教早期沿海路传播至中国并在此扎根发展的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中国文化以自身的习俗和传统接纳、融合外来宗教元素的体现。清真先贤古墓也是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墓葬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塞义德·艾比·宛葛素墓

清真先贤古墓

古墓园俯瞰

国保标识

赛义德·艾卜·宛葛素(下简称“宛葛素”)据传为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舅父。相传唐高祖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先知穆罕默德派门徒四人来华传教,宛葛素为其中之一,于唐贞观初年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登陆,开始在中国传教,创建广州怀圣寺(相关阅读:怀圣寺和光塔)。贞观三年(629年)宛葛素归真(去世),信徒营建清真先贤古墓安葬。现存建筑从风格上判断均为明清所建。

先贤古墓道石牌坊

清真先贤古墓前有一条长约四百米的墓道,墓道东北-西南走向,遍铺石板。墓道西南端建有墓道石牌坊,中国传统四柱三间式样,明间石额刻“先贤古墓道”,石额上下和次间均刻有阿拉伯语。中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远涉重洋莅临东土先哲毕生传圣教,阐扬经训理通西域穆民万世仰高风”。牌坊背面石额均为阿拉伯文。

先贤古墓道石牌坊背面

墓道东北端两侧各立有石望柱,望柱为花岗岩质圆形石柱,建在两层石台,柱身上刻“先贤古墓道”。

先贤古墓道石望柱

先贤古墓道

墓道西南端石牌坊后建有一四角碑亭,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第五号广东省长公署布告全文,记述了广州市政厅曾出让桂花岗一带土地,即清真先贤古墓地,后经清真寺阿訇等人交涉,市政厅确认此地为回族同胞公共墓地,后省长公署撤销土地出让并要求标明界碑保护此处。布告签发人为时任广东省长廖仲恺。

碑亭

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碑

宛葛素墓位于墓道中部西侧,庭院式布局。古墓大门为广府传统的寺庙、民居样式,门额书“清真先贤古墓”,青砖砌筑,与围墙、厢房融为一体,门额上的壁画和灰塑均为花草纹样,体现了伊斯兰教不以人物作为装饰的基本原则。

清真先贤古墓大门

清真先贤古墓俯瞰

门内为房屋合围成的庭院,庭院正中建有单檐歇山顶的拜亭,拜亭为典型广府样式,体现了阿拉伯和中国的丧葬习俗、建筑艺术的结合。拜亭内外满挂清朝、民国时期的牌匾。

拜亭

东厢房(妇女礼拜处)

拜亭北“守我清真”匾 民国四年(1915年)

拜亭南“正觉西宗”匾 清嘉庆十年(1805年)

拜亭南“真理恒久”匾 一九八七年

拜亭东“开天古教”匾 民国十三年(1924年)

拜亭西“阐扬是赖”匾 民国二年(1913年)

西厢房“共仰前徽”匾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拜亭后为一道砖石砌筑的牌坊式墓门,中国传统样式,两侧有八字墙。牌坊四柱三间,设大门三道,中门门额书“高风仰止”,东次间门额“贤关”,西次间门额“道域”。

高风仰止牌坊

雍正元年“高风仰止”门额

穿过高风仰止牌坊,是一条两侧设有石栏杆的甬路,甬路的尽头即为宛葛素墓。墓室相传为唐贞观三年(629年)所建,坐北向南,外观上圆下方,穹窿顶,为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圆拱顶建筑,边长约6米,墓室正面开一小门,门额上书“宛葛素墓”,东西墓壁各有一小窗,墓壁极厚。

《中国建筑和景观》 恩斯特·柏石曼【德】1909年摄

宛葛素墓俯瞰

近代以来宛葛素墓的外观经历了较大的拆建,除墓室本体未做拆改外,原附属建筑均已在清末民国时期拆除。墓室周围在建国后广植苗木,清末时可从清真先贤墓遥望越秀山镇海楼(相关阅读:镇海楼与明城墙)的景象已没有了拍摄角度。

宛葛素墓

宛葛素墓室门,可见墓壁极厚

墓室门前拜亭为清代增建,中式抬梁式建筑,拜亭和墓室四周绕以石栏杆,石栏杆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添建。拜亭内外还悬有匾额两块,内为“道通西域”,外为“长瞻景行”。

“道通西域”匾

“长瞻景行”匾

墓室内正中置宛葛素的石棺,石棺覆盖着伊斯兰风格花毯。因墓室内筑成拱顶,作穹窿形,犹如悬钟,在室内诵经或讲话,回声响亮,故又称“响坟”。

宛葛素石棺

宛葛素墓室外为历代有威望的教长墓和“四十一贤者墓”。“四十一贤者墓”相传为唐代前来传教的40位先贤做礼拜时,有一强盗要抢掠财物,按当时伊斯兰教律规定,凡在礼拜祈祷时,绝不能做别的动作,即使刀斧加身也巍然不动。强盗趁他们做礼拜时逐一杀掉,当杀完所有人时,强盗忽生悔念,也自刎死去了。后人殓拾40人遗骸时,亦一并将强盗尸首葬于墓边。

碑廊

先贤墓外东侧有新建的碑廊,碑廊收藏清康熙以来清真先贤古墓内的散落碑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碑

乾隆五十□年捐屋祀奉先贤碑记

嘉庆二十年(1815年)“前杨乡老所送四寺屋新改为铺碑记”

道光十年(1830年)捐屋以求永远祀奉碑记

同治三年(1864年)“祥茂号分送各清真寺功德银碑记”

光绪四年(1878年)“广州府严禁土工毁坟盗卖示碑”

清“广州府正堂赏格”碑和“回教公共坟场奉谕永远保存”碑

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州市政厅保护回教公墓碑

清真先贤古墓周围是历代伊斯兰教徒墓地,主要有回教三忠墓、杨氏家族墓、保氏家族墓等。回教三忠墓位于清真先贤古墓东侧,是南明政权驻守广州的回族将领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3人的衣冠冢。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等率兵征广州。南明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羽凤麒等率领将士奋起抗敌,与清军相持近两个月,终因粮尽援绝,寡不敌众。羽凤麒闻广州将陷,于双门底拱北楼自缢殉国,撒之浮、马承祖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身亡。后广州人为他们建衣冠冢以表其忠,称“回教三忠坟”。

三忠亭

三墓并列,坐北朝南,相互距离约3米。地面建筑为伊斯兰教传统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荡。墓长1.98米、宽1.26米、通高1.31米。墓顶层为一平卧圆柱状,下为长方形棺室,分为二级逐步向外扩大。

回教三忠碑

位于中间的一墓,立有一块红砂岩石碑,高1.24米、宽0.45米,上刻“回教三忠”四字隶书,无上下款,从碑石及文字看,应是清初建墓时的原碑。现墓似是后来重建的。

杨氏家族墓“一门忠孝”牌坊

杨氏家族墓位于清真先贤墓西墙外,墓前立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石牌坊,是为纪念咸丰年间广州驻防汉军将领杨靖及其子杨朝生而建。牌坊坐北朝南,花岗岩砌筑,为三间四柱冲天式,明间上梁置“旌表”石牌,坊心刻“一门忠孝”,次间分别刻“劝忠”、“教孝”。四柱记述了杨氏父子事迹及建造时间,对于研究杨靖和杨朝生的生平具有一定的价值。牌坊背面文字与正面相同。


“一门忠孝”牌坊

牌坊内左右各立一旗杆石,是杨氏后人中举后为彰显功名而立的,上书“乡试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 光绪十四年戊子科 杨琨立”。

举人旗杆石

墓地最北端的杨忠夫妇合葬墓是家族墓中最大的一座,应为杨氏先祖。杨忠墓为抄手墓形制,设两层护岭,护岭正中一层装饰浮雕云纹和阿拉伯文,二层雕“奉天诰命”石牌。墓中设石棺,棺前墓碑刻杨忠夫妇名讳、官职、生卒年月等。山手两边各立一碑,上书“沈阳杨府”应为杨氏祖籍,落款为“光绪九年癸未季夏谷旦 六世来孙朝汉重修勒石”。

杨忠夫妇合葬墓

杨忠墓护岭石刻

杨忠墓前还有其余十墓,均为杨忠后裔。各墓形制相同,均为略呈半圆柱的棺椁造型,墓前镶嵌石碑,刻墓主名讳、官职、生卒年月等。下图为“一门忠孝”牌坊所纪念的杨靖、杨朝生父子的墓。

诰封武功将军中宪大夫讳靖字安民杨公府君之墓

诰封中宪大夫昭武都尉讳朝生字吉士杨公之墓

先贤墓道东北,还有为数众多的穆斯林墓葬,多为家族墓地。

保氏家族墓

散葬墓地

清真先贤墓东北侧还有广州市唯一保存完整的贞节牌坊。“节烈流芳”牌坊为纪念前署陆路提督军门蔡金章的如夫人孙氏而建。牌坊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花岗岩石砌筑,冲天式三间四柱,明间宽2.3米、次间宽0.95米,前后柱子,额坊所刻的对联、文字均一样,明间额坊上竖“圣旨”匾,上额刻“节烈流芳”,次间石额分别刻“铁性”和“冰心”,下额刻“皇清旌表”等有关节妇孙氏的身份、年龄和有关“节烈”事迹。

“节烈流芳”牌坊南面

牌坊明间柱上刻对联“是忠臣家烈妇誓死殉夫日下彤云颁凤诰;真女子中英雄舍生取义岭南青冢荷鸾旌”,次间柱上刻对联“故将军劳瘁捐躯岂料泉台来眷属;如夫人从容就义果然巾帼出英雄”。牌坊装饰简朴,柱前后立抱鼓石。

“节烈流芳”牌坊北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州闹市区,葬着中国第一位伊斯兰传教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清真先贤古墓
印尼华裔青年作家汤顺利 拜谒广州清真先贤墓 (4-1)
清真先贤古墓
昨天我来到于我陌生的穆斯林圣地清真先贤古墓凭吊
4集纪录片《石墓迷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