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州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是中国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场所,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南海神庙是中国四大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在对外交通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见证和重要史迹。2013年,南海神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神庙

国保碑

南海神庙所处的位置是珠江的出海口、宋元以前的主要港口——扶胥港。扶胥港北依丘陵台地,南临珠江港湾,珠江的前后航道在此汇聚,江面变宽后向南沿狮子洋直通虎门入南海。宋代以后扶胥港淤积,至明清时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转移到黄埔港,扶胥港逐渐没落。南海神庙因港而兴,中外海船出入广州按例都要到庙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风顺。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南海神庙举行祭典。

扶胥港和南海神庙俯瞰

扶胥港远眺

南海神庙前和西南方现有两座明清码头遗址。南海神庙西南方为明代码头遗址。遗址是2005年底在周边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的,由码头、道路、小桥构成,全长125米,东西宽5.5米,长条形的红砂岩砌筑而成,是广州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码头遗址。

明代码头遗址

明代码头遗址小桥

清代码头遗址位于南海神庙前方,是在建设广场中发现的,码头用麻石铺彻,共九级亲水台阶,通往庙内的路上铺五板麻石,喻为九五之尊。引路的两边留有圆形的“火烧坑”,是昔日信众三更生火烧猪,五更敬神习俗的遗迹。

清代码头遗址
清代码头后即为南海神庙,庙宇建筑沿中轴线展开,由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昭灵宫,两侧有廊庑。但神庙建筑的中轴线并非是一条直线,中部有弯曲,依地势而建。
南海神庙俯瞰
海不扬波牌坊是南海神庙的第一座建筑,建于清代,三间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明代以前为木制结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将木牌坊改为石牌坊。清道光年间广东巡抚叶名琛修缮南海神庙宇,又将牌坊改为麻石牌坊,上刻 “海不扬波”四字。
海不扬波牌坊
牌坊后为头门,头门建于清代,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心槽前后用三柱,梁头、驼墩、托脚等均有雕刻不同图案。屋顶采用绿色琉璃瓦面,陶塑瓦脊上有二龙戏珠、鳌鱼等纹饰。门前立有石狮和石华表。
头门
华表

头门近景

庙门设于头门中部,上悬“南海神庙”匾。头门东西两侧均设塾台,前面两个是外塾台,里面两个是内塾台。外塾台上立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神像,传说天帝命他们下界助南海神管理南海,选址建庙时亦曾建功,他们立于庙门之收集南海上的动静。
千里眼神像

顺风耳神像

头门背面

头门后为仪门,两门之间的院落东西各设一门,院落中立有唐元和十五年(820)《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和宋开宝六年(973)《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

头门、仪门间院落

院落侧门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位于头门之东,立于唐元和十五年(820),为南海神庙现存最早的碑刻,又是庙内唯一的唐碑。碑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撰, 内容为四海之神,以南海神为尊,在北、 东、西海神之上。天宝中,唐玄宗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其庙在广州治之东南扶胥之口,黄木之湾。宪宗元和年间,广州刺史孔戣祭南海神并扩建了其庙。 有学者指出,“海事”(航海技术、贸易货运)一词,最早出于此碑。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位于头门之西,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碑文记载自古交趾七郡贡品从南海沿江达淮,逾洛水到达开封的水上贸易路线,阐述了海外交通与内河交通的关系,及对外贸易在国家收入中的重要性,碑文还提到平南汉后即派员修南海神庙,希望获神佑。“限六夷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即加强朝贡式对外贸易。北宋在广州首设市舶司(即海关)管理对外贸易,让上柱国开国侯潘美兼领市舶使。
《大宋新修南海广利王庙之碑》
仪门,即礼仪之门,建于清代。仪门有三个大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两侧门,体现了古代严格的等级观念。

仪门

仪门的中门上方是一块上书“圣德咸沾”的匾额,意为南海神的恩德普罗大众均可沾光。仪门内东西廊存放着历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御碑及历代重修南海神庙的石碑,据记载,南海神庙内原有碑刻400余块,现存46块,大部分收藏于碑廊中。

中门

碑廊
仪门东侧有著名的“番鬼望波罗”神像。相传波罗国(即古印度)一船员携波罗树种植于庙前,不料来船帆举,其人望船远去而泣,后逝于庙。后人按其生前举左手于额前望船归状,塑像祀于庙内,加中国的衣冠服饰封为“达奚司空”,俗称“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也俗称“波罗庙”,有人考证达奚司空是唐代古印度的朝贡使,是中外海上友好往来历史的见证。
“番鬼望波罗”神像
仪门后为祭祀南海神的核心院落,院落北端为礼亭和大殿,院落中立有明清御碑各一通。

礼亭、大殿和御碑亭

礼亭即拜亭,是安放祭祀南海神贡品、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建于明代,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后毁。1989年仿明代风格重建。

礼亭

礼亭侧视

大殿原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文革”期间被毁,1989年在原台基上重建复原,重塑殿内南海神像。

大殿

大殿后侧
南海神名祝融,本是南方居民始祖,又号祝赤。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而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于一神。历代加封其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俗称广利王或洪圣王。南海神主管海上风云,据云法力无边,凡雷电潮汐,疾风波涛,海产奇珍,旱涝水溢等均属管辖。能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威灵显佑。古代来华朝贡使,中外商人等出入广州都要向南海神祈求庇护,以祈求海不扬波,一帆风顺,南海神管辖区域“远涉重洋”,被誉为“海上外交之神”。

南海神塑像

大殿院落中立有两块御碑,东侧为明太祖御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 ),碑云:五岳四海是为高山广水。 其神必受命于天,非国家封号能加上荣耀的, 因此一律取消前代封号,以山川本名尊其神,如历代所封:“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改称为“南海之神” 。朱元璋声称不敢超越上天封神,实际上是假借上天之手取消了历代封号,以退为进,归结为显其真命天子的权势。西侧为康熙御碑。清初实行海禁、不许商船下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才开海禁,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为皇帝五十大寿,康熙皇帝遣户部侍郎范承烈至祭南海神庙,并御书“万里波澄”匾额安放于庙,范又将御书刻在碑石上,在庙之大门外建亭。原碑已毁,碑按原拓片翻刻复原。
康熙御笔“万里波澄”碑
大殿后为昭灵宫,即寝宫。南海神庙布局严格遵守“前朝后寝”的原则。昭灵宫内供奉南海神洪圣王的夫人沈氏。

大殿

昭灵宫在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硬山顶,覆绿琉璃瓦。1991年维修时,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

昭灵宫

民间传说,南海神夫人为顺德蚕女,姓沈,因祀王甚勤,化为神,夫人为人慈爱,是村民和儿童的保护神。宋皇祐五年(1053),宣宗下诏封洪圣王夫人为明顺夫人,并配殿祀奉。

昭灵宫正面

明顺夫人神像

昭灵宫院落两侧各有一座侧门,样式与仪门院落一致。侧门南还建有关帝庙一座,清代建筑,内供关羽神像。
侧门外
侧门内

关帝庙正面

关帝庙侧面

南海神庙西南有一座山岗,古称“章丘”,三面临水,岗上建有浴日亭,是古代观望海上日出之地。浴日亭为清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宋至明清,州人喜欢夜观泛舟于此。拂晓登亭观日出,一轮红日从海中冉冉升起,天海皆赤,气势磅礴。扶胥浴日成为宋元“羊城八景”之一。北宋绍圣初年(1094),苏东坡途经南海神庙,留宿海光寺。第二天清晨,在海光寺住持陪同下,登上浴日亭观日出,写下了七言律诗一首《南海浴日亭》。苏诗一出,使浴日亭名声雀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浴日亭内现立有苏东坡《南海浴日亭》诗碑及明代陈献章《浴日亭和苏东坡韵》诗碑。
浴日亭阶梯
浴日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月2日千年庙会“波罗诞”终于要来啦!最全攻略来啦!
南海神庙――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重要史迹
【广州】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的由耒
海不扬波赋
南海神庙游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