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故居(椿森第)
邹鲁故居(椿森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城西28号,始建于清代,是邹鲁先生为纪念父母在 “邹寿庐”原址所重建的。邹鲁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之一,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亲手创办了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该故居对研究邹鲁生平和当地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2020年,邹鲁故居(椿森第)被梅州市政府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邹鲁故居(椿森第)

市保标志
邹鲁(1885-1954),原名澄生,后改名为鲁,字海滨。清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六,邹鲁先生出生于“椿森第”。少年就读于潮州韩山书院和丘逢甲先生在汕头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后成为丘氏门生。光绪三十年(1904),夏秋间与张煊共同创办乐群中学(现大埔中学),从此与教育办学结下不解之缘。
邹鲁先生创办的乐群中学(现大埔中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邹鲁先生加入兴中会。次年考入广东法政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在此期间认定:“革命是救国救民的神圣工作,不容我们用任何理由来推诿;而从事革命,要有学问,要有主张,所以不能不读书。”次年春,在广州创办潮嘉师范学院。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朱执信策划广州起义失败。宣统元年(1909),邹鲁先生到两广方言学堂任教。宣统二年(1910),策划发动了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参加“三·二九”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相关阅读: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邹鲁先生书《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
民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官钱局总办、广东都督驻北平代表、众议院议员、潮梅军总司令、两广盐运使、大总统特派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青年部部长、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
1918年3月,孙中山先生与大元帅府职员合影(前排左三邹鲁先生,前排左七孙中山先生)
民国十三年(1924),邹鲁先生受孙中山先生之托,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先生去世后改名“国立中山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带领中山大学成长为近代中国国立大学中屈指可数的名校之一。抗战时带领中山大学师生内迁,保存教育火种,积极坚持抗日,开展抗战教育。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9月在重庆宴请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同月以身体原因正式辞任中山大学校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去台湾后,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台湾国民党当局资政。1954年病逝于台北,享年69岁。

邹鲁先生像

邹鲁故居原名为“邹寿庐”,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邹鲁先生学成为官后,念其父母养育之恩,在其出生地原址上出资重建,供其父母居住,改名“椿森第”。“椿森”两字代表其对父亲的敬仰与感恩。

椿森第俯视

椿森第坐东南向西北,面宽三开间,三进院落,砖木结构,硬山顶,总面宽11.7米,总进深23.3米,占地面积约287平方米,建筑面积348平方米。门前设有庭院,并建有外斗门,外斗门为牌坊式造型,门额题写有“寿庐”二字,并有“寿为五福始,庐萃一堂春”的对联。外斗门曾在“文革”期间损毁,现已修复。

外斗门

故居大门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砖木结构,用石材作门框,门额上书“椿森第”三字,两侧有人物、山水壁画;门檐梁上木雕狮子、大象,栩栩如生,梁枋彩绘精美绝伦,挂落垂花木柱。

椿森第大门
门额“椿森第”

梁架木雕

墙壁彩绘装饰
进入大门,为下天井,天井中有石铺道路通向中堂。道路上砌有一块石碑,应为旧材利用,上面刻有“将创”字样和捐资人姓名和捐款金额,应原为一块记录捐资人姓名的功德碑。‍‍‍‍‍

下天井

天井道路上砌的石碑‍‍‍

中堂为穿堂式布局,明间建有屏风,次间为两个小房间,是待客之所。现中堂明间内塑有邹鲁先生坐像。中堂后为上天井,为四水归堂式格局。

上天井

椿森第最后一进为上堂,上堂分上下二层,为主人生活起居的居所。一层次间做了复原陈列,是邹鲁先生书房的所在地。书房内仅有一桌一椅一柜而已,墙上挂有“文章千古事”的挂轴,是先生一生著书立说的写照。‍‍

上堂二层

邹鲁先生书房内景

上堂右侧厢廊设有木梯,拾级而上,二层恢复了邹鲁先生及其父母的卧室和生活场景,为典型的客家民居样式,生活俭朴。

楼梯

上堂二层明间
邹鲁先生卧室外

邹鲁先生卧室

邹鲁先生父母卧室

二层屋檐

椿森第内部大部分房间现在都作为“从客家之子到教育家——邹鲁生平专题展”的展览空间。该展览是大埔县政府和中山大学校史馆联合主办的,重点介绍了邹鲁先生创办中山大学、建设石牌新校区、开展抗战教育与抗日活动等事迹,集中展示了邹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成果。‍‍‍‍‍

展厅内部‍‍

长校中山大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历经长期革命生涯的孙中山先生认识到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性,计划创办一文一武两所高等学校,“武”即黄埔军校(相关阅读:黄埔军校旧址),“文”就是邹鲁先生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民国十二年(1923)冬,孙中山先生召见邹鲁先生时说:“你办教育,素来是很有经验的。历来汝对我说话常注意到青年,而且谈到教育问题见解亦很对,现在广东的教育濒于破产,而且未能接受本党主义,还是你出来担任改进罢。”‍‍‍‍‍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第四号大元帅令

民国十三年(1924)2月4日,孙中山先生下达大元帅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同时任命邹鲁先生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2月9日,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即速接管三校,用人行政悉归邹鲁全权办理,俾资事权划一”。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及职务表‍‍‍

同年2月21日,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成立,邹鲁先生正式就职,即着手接管三校的工作,同时聘任李大钊、胡适等35名教育学术界知名人士、广州国民政府要员和社会贤达为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

孙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令

民国十三年(1924)6月9日,孙中山先生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颁布大元帅令,任命邹鲁先生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经过邹鲁先生等人筹措办学经费和校舍,民国二十三年(1924)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在校长邹鲁先生主持下举行盛大的成立典礼,广东省党政军工商各界重要人士都莅临参加,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清等名流在会中发表演说。孙中山先生因北上不能亲临,特手书《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为学校成立训词。(相关阅读:国立广东大学旧址

国立广东大学旧址

孙中山先生手书校训

在成立之前,民国十三年(1924)8月13日,孙中山先生颁布了《大学条例》令,明确规定大学的宗旨:“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之发展副之”,井训令国立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先生“查照遵行”。据此,国立广东大学也颁布了《国立广东大学规程》。

大学条例
国立广东大学规程
国立广东大学组织系统表
民国十四年(1925)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9月邹鲁先生因政治原因卸任国立广东大学校长。为纪念革命伟人和学校缔造者,民国十五年(1926)8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国民政府秘书处关于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的公函
国立中山大学校歌(1932)
民国二十一年(1932),邹鲁先生重长中山大学,按照孙中山先生生前所托,筹集经费在广州石牌地区修建新校园,次年3月正式动工。至民国三十六年(1937),石牌校园规模初具,新校园占地1万余亩,连同林场4万余亩,共建成各类建筑186座,建筑面积之大,有“中山大学校,半座广州城”之说。(相关阅读: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上)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下)‍‍‍‍‍‍‍‍‍‍‍‍‍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新校全图
发电所旧影
发电所今貌
1933年,邹鲁先生(左六)等人于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训石前合影

校训石今貌

自来水厂(今已不存)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国立中山大学只有文、法、理工、农、医5个学院,而各学院中的学系建设也有所欠缺,邹鲁先生重新长校后,积极调整和扩充。同年,学校开始筹备设立工学院。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工学院组织成立,分设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4个学系,开始招收新生。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广东勷勤大学工学院的并入,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
石牌校园工学院旧影
工学院旧址今貌
民国二十四年(1935)4月,教育部批准国立中山大学以及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第一批设立研究院,下辖文科研究所(下设历史学部、语言学部),教育研究所(下设教育学部、心理学部),农科研究所(下辖农林植物学部、土壤学部)三所六学部。邹鲁先生兼任研究院院长。
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影

研究院旧址今貌

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为加强全国师资培养,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文,指令国立中山大学设立师范学院,下辖教育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数学系、理化系和博物系,成为当时设立师范学院的五个国立大学之一。
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旧影
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前,学校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7个学院、23个学系与研究院,另有广东通志馆、天文台和医院等20多个附属机构。学校规模日趋宏大,体制日趋完备。

1936年国立中山大学组织系统图

邹鲁先生第二次长校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在他的指导下,国立中山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始朝着配合抗战的方向转向调整。他意识到必须结合坚持抗战和大后方开发的实际需要,加强工、农等实类学科的科研,除了根据战时急需增设了工学院及相关的学系,还加大了事关国防和大后方建设研究的投入,成果颇著。民国二十四年(1935),教育研究所拟定全国最早的《战时教育工作计划》。文、法、医、工、理五个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率先在全国开设备战课目,并纳入课程体系,给予学分。

国立中山大学备战课目表

为配合抗战建国的需要,邹鲁先生一是建立全校性的抗日组织,身体力行领导并参加师生的抗日爱国运动;二是审查教材,改革教科书,要求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编制备战课目,以适应抗战教育的需要;三是大力提倡国民军事教育,举办军事化训练、体育运动。以期达成学生在国难时期保家卫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民国二十一年(1932)3月,学校成立国立中山大学义勇军,规定“高中一年级以上,及大学一、二、三、四年级之男生均编为本大学学生义勇军受军事训练,女生编为救护队”,“本军之大学队拟定军事学科每周8小时,术科每周4小时,高中队军事学科每周4小时,术科8小时" 。

国立中山大学义勇军编练大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邹鲁
中大“野”史!
话说邹鲁
客家革命先驱邹鲁与中山大学 | 中山大学历史文化展示平台
欢迎报考| “双鸭山大学”的前世今生
1950年前后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