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解技能要素及其操作要点
userphoto

2024.06.10 河北

关注

​讲解技能要素及其操作要点

原创 常雪鹰 桃李微教育 2022-11-10 12:00

本文来源 | @ 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 (点击了解)


讲解技能解读


1.讲解技能定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口头语言及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类教学行为。

2.讲解技能说明

从讲解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讲解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讲解的手段是口头语言及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讲解的任务是阐释事实、揭示事物本质;讲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已经摒弃了单纯的讲授、讲述的方法,但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即使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今天,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的时代,讲解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显示它独有的优越性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前,有人认为讲解技能是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讲解技能不应该再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有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叙述、描述、解释和推理、论证,讲解技能不可或缺,掌握讲解技能仍然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只不过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忘记学生,讲解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还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讲解任务。

讲解不同于讲授和讲述,它是针对学生对内容认识的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运用叙述、描述、解释、说明、分析、归纳、演绎等推理论证、概括等方式,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现象、发展变化,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讲解技能是教师根据不同类型内容采用不同的讲解程序,使讲解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讲解不是照本宣科不脱离教材,讲解是对内容的说明、讲清道理,引导学生的认识,澄清学生的认识。讲解技能是把对教材中需要学生学习的每一个事件的讲解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仅要考虑内容的清晰、正确、科学,更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过程,如何引入、认识、反馈和结束。

讲解是教师用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想象,利用逻辑推理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解技能是把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呈现出来,把隐藏在方法背后的思考显性化,即按照不同的讲解程序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学会学习建立一套编码系统,实现讲解的目的,发挥出讲解的作用。


讲解技能要素


讲解过程是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师生互相用语言、表情、手势等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传递师生的情感,加强师生之间感情的联系。

讲解技能使学生参与其中,把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的思维自然、和谐、流畅,并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效果。教师的讲解技能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1.讲解目标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是对讲解的基本要求,是讲解技能的指导性要素。课堂教学的讲解与平时的讲故事、说相声、谈心等不同,虽然这些活动都需要“语言表达”,然而与教学中的讲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讲解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讲解。

2.讲解结构

讲解的结构是教师在分析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讲解过程框架的安排。这一技能要素是整个讲解教学活动成功的基本保证。

3.讲解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的讲解又和一般的交谈、辩论、宣传、鼓动、谈判、交涉、演讲等说话有所不同。作为讲解技能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讲解语言清晰、条理清楚、快慢适合学生。心中要时刻想着:我讲的话要让别人听得清、记得住,并且好作笔记。这是讲解和其他各种说话形式不同之处。

4.普遍联系

在讲解中教师要把知识前后之间、学科之间、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讲解出来。然而,这种联系有时并不是在教材中明确地表现出来的,有时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去领悟,需要教师去引导、挖掘和创造。讲解技能建立普遍联系的要素就是要教师在讲解中明确这些联系,使学生很好地建构起知识网络,牢固地掌握知识。

5.共同思维

共同思维是教师和学生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离不开学生,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讲解是师生共同思维的过程。

6.得出结论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如果缺乏让学生回忆、整理、联系旧知识或实践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在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总结和归纳,以得到明确的结论。


讲解技能要素的操作要点


1.讲解目标的确定方法

(1)根据教学活动确定讲解的内容。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安排的整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各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以下几点确定讲解的内容:

一般说来,下列情况需要教师讲解:

  •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而学生又缺乏对背景的了解时;

  • 学生在预习中有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不能解决时;

  • 有些知识学生只了解表面现象,或某些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容易混淆时;

  • 知识之间衔接、联系学生缺乏认识或难以理解时;

  • 学生自学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点拨、指导、提升时。

而下列情况下教师不需要讲解:

  • 教材中已经阐明,学生自己可以看懂,或通过讨论能解决时;

  • 教材虽然未阐明,但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或讨论即可以理解时;

  • 课后补充的事实材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时;

  • 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为新学知识打下基础时。

(2)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讲解的目标。

通常需要讲解的内容大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重点是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确定,即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而教学难点是从学生认知结构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内容的讲解,其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讲解某个知识点,学生达到理解、应用或分析等不同的认知层度。

对于教学难点内容讲解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因为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不一定都是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所面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知识点对于多少学生来说是难点,同时,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确定讲解的目标。

2.讲解结构的设计

(1)确定讲解内容的知识类别。设计讲解之前教师要分析要讲解的内容是属于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还是元认知知识,不同类别的知识内容适宜用不同的讲解方式,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根据知识类型确定讲解方法。由于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学生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也不同。因此,要想使讲解促进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对不同知识类型的认识过程进行讲解,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3)设计讲解结构。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讲解都应该有合理的结构和思路,这种结构和思路,既是对知识内容的合理组合和解析,又是符合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的讲解清晰高效地在大脑中建构起来。

3.讲解语言的设计

讲解语言的设计有些类似于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是为了有效地表达内容、情感,引起学生重视,并对语言进行加工,进而引发学生的思维过程。

讲解语言设计的重点是:

(1)讲解语言类型的设计:何时用描述性语言,何时用叙述性语言;何时用归纳的语言逻辑,何时用演绎的语言逻辑,何时用类比的语言逻辑等。

(2)讲解语言变化的设计:何时通过语言的变化来实现强调的教学效果。如:是音量变化、语调变化、语速的变化还是身态语的变化;何时沉默、沉默多长时间、沉默要达到什么效果等。

(3)讲解语言与肢体语、板书、多媒体的结合设计:讲解的过程中何时出现PPT,何时播放视频、动画或音乐,何时写板书,何时演示或实验等等。

(4)结论语言的设计:讲解概念、规律、法则、事件等得出结论时如何对语言进行提炼,使语言表达精炼、精辟,一针见血地道出问题的本质,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普遍联系的设计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打破学科界限,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结构,做到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统一,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普遍联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新的课程内容在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践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如提出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地理等。有时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主动地联系起来,有时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把这些联系明确出来,为学生将来能够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2)学科之间知识联系设计。知识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而学科是我们人为地划分的,因此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无处不在的。例如,语文课与社会的联系,与历史的联系;物理课与数学、生物、化学的联系;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的联系,以及这些学科与环境、资源的联系等,都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确地体现出来,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学科内知识联系的设计。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基本的、大量的,是学生掌握一个学科的基础。如学科内各年级内容之间的联系,材教同一中章节之间的联系;概念、规律、法则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之间的联系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联系,才能很好地掌握一个学科,是教师必须通过引导、指导或讲解,使学生掌握的。 

5.共同思维的方法

讲解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离不开了学生,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教师为主体,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认知过程。讲解中学生虽然是处于被动的状态,然而教师清晰的思路、有逻辑的推理和分析、不断提出的问题,确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前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讲解中指导学生思维的设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 语言配合板书有条理的讲解;

  • 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归纳、演绎等)引导学生形成概念、规律,认识事物;

  • 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认识的模糊点等提出问题进行强化;

  • 使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或媒体等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 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使讲解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多种形式,如阅读、练习、讨论、探究、实践、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等。讲解中学生的参与是教师引导下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因此,在设计讲解的过程时要注意:

  • 按讲解的线索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 以多种媒体辅助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视、听)活动;

  • 为使内容易于理解,讲解中适当地组织学生的阅读、讨活动;

  •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 为有效地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展示活动等。

6.得出结论的方法

讲解过程中如果缺乏让学生回忆、整理、联系旧知识或实践的过程,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只会形成杂乱无章的知识。在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时,为巩固、拓展学生的学习,应有效地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起整体印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最佳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讲解结束时,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简明地交代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也就是不仅要使已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形成的概念在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要能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更高一级升华。好的结束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使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教学技能大全(共七项)
引用 【转载】教师教学七项技能之二:导入技能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手册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
教师教学七项技能
课堂讲授的有效性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