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间之轨

四时光阴(摄/华迅)



你从何处延伸来

又要去往怎样的终点?

循了你冰凉坚硬的躯干追问

在昏暗的甬道

你拐了弯

消逝的灯盏撒下一排谜样的沉默

你吝于告知

却在停靠的间隙泄露了秘密

希冀,追逐,奔赴……

在你躯体上翻滚沸腾,散落出

冬的热忱

夏的汗珠

春的困顿

秋的声声叹息

——晨昏交接的位移间

命运的交响铿锵起伏

关于承载

像大地背负山河川泽

母亲同时扛起期许与重负

你托起一整条轨道的

倦怠与坚毅,赤诚与叹息

托起佝偻褴褛的担负

埋头低徊的啜泣

从不拣选贵贱高低

你指向一个方向

同时敞开所有去向

你承载一个重量

又载起额外的能量

在开动与停靠的奔騰里

悲欣交集的多幕剧

日日呈现生活的本意

你以亙久的坚毅

诠释延伸与承载的意义

伴月归(摄/拈花小佛)


附文:

日复一日挤地铁上下班,日子久了,便走出了一个固定的挤地铁的路线。大概除了毛驴车、自行车与敞篷车外,我几乎晕所有机动车辆。

于是,当别人都在挑选上车最快、换乘最近的线路时,为确保人相对少点儿,我只能反其道行之。

而每天三小时的通勤时间,使我不得不考虑如何省时——换乘时多以狂奔来弥补因并不优化的换乘线路所耗费的时间。

在16号线换往4号线时,我通常会径直奔往4号线地铁的尾部,那里上车的人相对较少。

汹涌(摄/华迅)
而经验告诉我,直到海淀黄庄下车再次换乘,我都没有落座的可能,于是每次挤上车,我便更自觉地往列车员所在的那扇门边靠去。
正因为这条线路的选择,使我近距离看到了双向驱动的地铁驾驶室内景——驾驶室的门带有一长条窗户,透过窗户可以清晰地看到布满按键的室内,以及视线越过室内投向更远处的甬道。

地铁尾部驾驶室(摄/华迅)

裹挟在喧嚣的人潮中来回翻滚,时日一久,我对周遭的一切习以为常。

某日,当被熙攘的人群涌动着推上车,尚未站稳的我正腾挪着找合适的落脚地,艰难转身后便对着了那一长条玻璃。当我再次戴好耳机,心境瞬息迥然于前。

窗外的一切与我置身的车内截然相左——漆黑的甬道、冰凉的铁轨、昏黄的灯影、空旷的静寂,以及回旋于耳际的《昔影》流水般的叮咚声里变得影影绰绰的一切。

将思绪与视线拉进车内——通亮的车厢、拥挤的人群、地铁的轰隆、混沌的热气……串起了这极为清醒的现实主义白描的一隅。

下一站,海淀黄庄(摄/华迅)

地铁在长长的甬道里呼啸而行,我无法将视线从窗外的空洞处抽离。望着眼前离我渐行渐远的一切,我不自觉地想到同样漆黑模糊的另一端。

如穿梭于时间的黑洞之中,经由一根冰凉的铁轨和一排昏黄的灯影引着,我们兜兜转转伸向各自要抵达的远方……

铁轨·灯影(摄/华迅)

好奇宝宝(摄/华迅)

铁轨只有一个既定方向,却在日复一日里延伸出车内所有人不同的人生方向;铁轨只能承载一个既定的重量,却担起了一个无法用以称量的能量场。

在那些迥异而巨大的能量的支撑下,生活便呈现出了其生机勃勃又热气腾腾的那面。

在这个现代化气息如雾霾般浓郁的大都市,生活的帷幕在首班地铁的轰隆声里渐次拉开,随着末班地铁停运的播报提醒,一整天的舞台剧便缓缓落下大幕,熙攘与嘈杂仿佛被掩于幕下,待次日清晨被再次掀开,隆重上演。

人间烟火(摄/华迅)

 打烊~23:00的地铁口(摄/华迅)

铁轨从不同起点载着无数的熙攘奔往各自的终点,日出而作,戴月而归。在周而复始的折返间,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空洞与硬度,也在其夹缝中窥到了渐变的自己——慢慢成熟,亦或单纯老去。
时间的轨迹可以铁轨长度度量,也可以通勤方式来寻迹。此前单程通勤需换乘五趟地铁外加一趟公交;工作变动后,情况略有好转——换乘三趟地铁外加一段骑行。折腾虽少了,所耗时间却增加了。

闲置的大块时间里容易滋生焦虑。为尝试将通勤时间用起来,晕公交着实厉害的我改乘地铁。在地铁凉风的照拂下,我调试着状态陆续翻了几本闲书。

《椰壳碗外的人生》 本尼德克特·安德森
虽说通勤时的阅读效果与闲来无事静坐家中时不可比,但在安抚心绪缓解焦虑方面确有疗效。几本书折腾下来,倒是总结了几条晕车体质的人长距离乘车时的翻书经验。

挑喜欢的书,否则过多动脑易晕,后续翻书便无法持续;清风不识字,地铁里乱翻书,为避免书页纷飞,易选精装本,这样单手按压翻动的书页要比平装本方便很多,你说为何不双手拿?另一只欠揍的手总会按奈不住地要在书页内涂涂画画;涂画时尽量带弹簧笔,因为带帽的笔没几天帽子就不知所踪了。带两支,以便备用。

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发漫长的通勤时间。近来一口气憋着看完了BBC于2018年拍摄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Dynasties,而后又发现了依旧由BBC于今年10月拍摄的另一部饕餮之作Seven Worlds, One Planet

终日奔忙于钢筋水泥铸就的丛林中,我们对自然万物多是一知半解,远在巴西轻颤的一双蝶翼就可引发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如何能抗拒这个星球上神奇美妙亦或摄人心魄的动人瞬间——纪录片是了解万物生息的一扇绝佳窗口。

若不晕车,你也可以啃专业类的书、看专业类的充电视频。我曾看到有人在地铁里备考,有人在看讲课视频,还有人在放声读英语……

曾有人跟我说,在北京地铁的茫茫人海中挤久了,你会清晰地看到微若尘芥的自己,并因此产生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而当我看到拥挤的人群中埋头刷单词的某个身影,举着平板分析报表数据的某个身影,当我听到不厌其烦地给客户讲解系统操作流程的某个声音时,作为路人甲的我,内心会因此充满力量。我知道,这便是他们在此阶段的人生轨迹。

我喜欢并深信有迹可循,而以翻闲书、看纪录片或其他方式丈量通勤时间,踪迹便留存在了承载这段时间的媒介上,而其中的“迹”便是看不见的那条轨。恰似车行于道,内心踏实。

时间之轨迹,还可以轨道的适时切换来绘出。或因懵懂无知,或因力有不逮,在我们的人生中,或有多次换轨之举而不自觉的时刻。

在我意识到并深刻地觉知这一客观现象或主观选择对我的影响时,已是工作后了。

自大学始逐渐养成的跑步习惯一直陪我步入职场。而在工作后的次年,无知的我因一次排解情绪的10km,自此和近七年的跑步习惯说了拜拜。彼时跑完的心情确实净化一新,而后则是漫长的灰颓。

检查、静养、康复训练……最终得到的大夫建议是换游泳。

不能跑步的日子,生活像少了点火装置,似乎再无任何事能如跑步一般,作为某段时间节点的仪式得以调动该有的热忱与激情。

对跑起来依旧心存侥幸的我,将一双跑鞋默默塞进了去北京出差的行李箱。得知同行的一位同事碰巧也是跑步爱好者,兴奋之余一呼一应,在当晚到达大风漫天的北京后,我们相约跑奥森。

又是一年北马时·2019(摄/菩提老祖)
抗震跑鞋、护膝、臂包、运动耳机、动感音乐、导汗发带……似乎一切都已准备停当,只差热身,起步,跑出去。

仿佛这一刻等了很久,我像将要获得新生一般,充满了对重新跑起来的无限期待,满富仪式感的热身后,开跑……

此后我才明白,凡事抱持一颗平常心有多重要,否则在开跑不到八百米处因膝痛被迫停跑时,我就不会难过到流泪。

想着这条很久以来都被我当作纾解心绪、排遣压力亦或振奋精神的通道就此封死,而我尚未找到比这更好的通途——如同一个重要的能量口被堵上了,内心除了低落,只剩紧随无力感而来的焦虑。

低迷的心绪持续了数月,终于在表妹来西安看我时有了转机。一直健身的她听我提及不能跑步时的懊恼后,建议我尝试健身。

“换轨”过程并不顺利。我无法从基础的健身项目中找到跑步时那种与自己持续对抗力竭胜出时的优越感、探索体能边界略有突破时的振奋感,以及完成既定目标后无可替代的清晰感与满足感,像被刷新或重置后获得了升级版的自己,重新赋能,内心笃定。

驶入(摄/华迅)

驶离(摄/华迅)

而基础健身并不能为我带来这一切。欣慰的是,我的精神状态似乎比以往好了一点儿。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我开始尝试接纳健身,即使它带来的改变微乎其微。

我将几乎不需要膝盖参与的平板撑按一日三餐的标准安排,见缝插针地靠在任何可倚靠的墙面上做静蹲,等公交或等朋友时适量来几个深蹲,下班进门先以三组Burpees伺候,接着开始自我定义的“常态”训练。

You just need to believe
当肘关节下磨出的血痂逐渐退去后,我已清晰地感受到了身体的微妙变化。

看着它日渐恢复以往的生机与活力,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动画片的自己。

那时我天真地认为,生活绝对不能少了动画片——我也曾边跑边默默地以为,离开跑步的生活将无法正常进行。如今,转换“跑道”后的我似乎比以往更加热爱生活。

在全然接纳健身之后,我将六年未动的“当你跑起来,每天都是好日子”的签名改为了“当你动起来,每天都是好日子。”——切换轨道似乎没想象中那么困难。

我也清楚,沿着这条轨道一直往前走,时间的轨迹终将慢慢刻进我的每寸筋骨与肌肉里。

此次换“轨”是客观条件制约下的有意识选择,它让我认识到,当下的路行不通时就要主动寻找新通途,而非终日笼罩在沮丧的阴霾中自我损耗。推此及彼,亦复如是。
在既定轨道上行进久了,因惯性而来的安全感和对外界陌生环境潜在的戒备心理,让换轨这件时看起来并不轻松。

的确,任何离开舒适区的举动都不会一蹴而就,但当我们意识到“殊轨同归”,一切注定归向消逝与虚无,或许会多一份尝试的勇气去够一够悬在头顶那个并不太远的彼处。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够一够”的触碰中,我们不停地寻找并试探自我与这个世界最佳的契合点,而后定位,快速适应,这便算是完成了一次换轨行动。

随着时间永不停歇地向前滑行,生命中会出现无数阡陌纵横的轨道,我们也必将面对无数次自觉或不自觉的轨道转换——换居所、换职业、结婚、生子等等。

而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我们一条道走到黑还是适时换轨,最要紧处依旧是认清轨道,有迹可循——条条大路终将造就罗马。

那些清晰的轨迹终究会以不同方式刻在时间轴上,随着人生的延展越走越深,直至渗进我们生命的褶皱与肌理中。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们以眼下的轨迹看时间如此走过,时间也终将如光影一般反观我们一生的轨迹。

晚归偶遇(摄/华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火车轨道有石头而地铁没有?你一定不知道
【全新招标】!德国柏林地铁轨道车辆采购项目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开跑:智慧感知路径
华盛顿的地铁为我静等了6分钟
男子与人争执将其推下铁轨 后跳轨拦车救人
这个90后地铁探伤工,誓要做南昌的一代宗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