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语义论》笔记整理(3)

第十章  蕴含和预设

 

一、广义蕴含和狭义蕴含

 

蕴含(entailment)有广义、狭义之别。

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说,如果有甲就必然有乙,就说甲蕴含乙,或说甲以乙为蕴含。这是广义的蕴含。

甲乙相互蕴含,是同义关系。如:猪比牛大——牛比猪小。同义句间可能有风格色彩、感情色彩等差异。

狭义的蕴含不包括预设,一般也不指同义关系。

 

蕴含关系实际上是上下位关系或整体局部的关系。

如:我看了一场京剧——我看了一场戏。下位蕴含上位。

   他到过天安门——他到过北京。局部蕴含整体。

还有相反的情形。

上位蕴含下位:什么戏他都爱看——京剧他爱看;

整体蕴含局部:他浑身湿透了——他头发湿透了。

其规律是,在两相对比的部分,如果上位词语是全称性的(什么戏),那么上位蕴含下位;反之亦然。在两相对比的部分,如果整体的词语强调周遍性,那么整体蕴含局部;反之亦然。

 

可对狭义的蕴含作如下规定: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来说,有甲就必然有乙,且两者是上下位关系或整体局部的关系,就意味着甲蕴含乙。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1)在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的基础上,需要有关于词语间上下位关系或局部整体关系的知识的帮助。

2)还须有甲乙两端相同词语指称的同一性。如前后“我”须指同一人。蕴含与语境不能说毫无关联,但关联仅此而已。

 

一个句子的蕴含往往不止一个,一个稍微复杂的句子可以有很多。

原因有二:一是上下位或局部整体关系是相对的,上位还有上位,下位还有下位。这样蕴含可以形成一个序列。如他是日本孩子——他是日本人——他是人。

        二是同一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蕴含。如他是日本孩子——他是孩子……

 

 

二、蕴含和预设的区别

 

预设(presupposition)概念最早由近代逻辑的奠基人之一、德国哲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但直到1950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1969-1976年间,预设研究出现一个高潮,与生成语义学的发展有关。

目前,预设已经成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只是对它的认识还很不一致。

 

预设与蕴含都是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都是有甲就有乙,这是共同点。

有的学者用形式逻辑常用的“前提”(premise或premiss)翻译presupposition,取代“预设”。其不妥之处在于“前提”并不是话语自身表达的意义,或者是不能由话语义推知的。

预设与蕴含都是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然而蕴含包含在话语的断言范围之内,预设是话语的非断言部分表达的背景意义,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昨晚的戏演的非常好——昨晚的戏演的好(乙在甲断言范围内,蕴含)

昨晚的戏演的非常好——昨晚演了戏(乙是附带表达出的背景意义,预设)

 

预设虽是话语的非断言部分表达的背景意义,在交际中却不是无足轻重的,个别时候它的作用甚至比断言义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如果以无根据的假定作为预设进行言语交际,那便是强加于人,或无理取闹。

 

三、关于“否定检验法”

 

通常人们用“否定检验法”来鉴别预设与蕴含。看否定某一端时另一端有什么样的反应。

否定乙时,两种反应:或即否定甲;或不能定肯定甲或否定甲

否定甲时,两种反应:或无法断定肯定乙或否定乙;或肯定乙

有前一种反应是甲蕴含乙;后甲预设乙。

 

例1:我看了京剧(甲)——我看了戏(乙)

否定乙:我没看戏——否定了甲:我没看京剧

否定甲:我没看京剧——无法断定肯定乙或否定乙:我没看戏/我看了戏………………蕴含

 

例2:昨晚的戏演的非常好(甲)——昨晚演了戏(乙)

否定乙:昨晚没演戏——不能定肯定甲或否定甲:昨晚的戏演的非常好

否定甲:昨晚的戏演的非常不好——肯定乙:昨晚演了戏………………预设

 

“否定检验法”来鉴别预设与蕴含简便易行,特别是否甲看乙的反应,经常为学者所用。但也不可夸大其作用。

首先,特指问句(带疑问词的问句)和选择问句都不便用否定检验法。

有的无法否定:你是哪年进大学的?——你不是哪年进大学的?

有的肯定式的预设和否定式的预设恰好相反:你为什么迟到了——你迟到了;你为什么没迟到——你没迟到

这类句子的预设怎么寻找?顺着问话回答,一切可能的答案所共同具有的命题,就是这个问话的预设。前为“你进了大学”。

再者,正如对利奇的批评那样,对陈述句有时候否定检验法也不适用。

如我见过鬼——有鬼;我没见过鬼——有鬼/没鬼,是蕴含关系的反应,但是是预设。另如我在老张家看电视的否定不能确定老张家有电视。

另外一种类型如:

他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他不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是预设关系的反应,但是是蕴含。

以上是从否定甲看乙端的局限。

从否定乙看甲同样有局限。

如:什么戏他都爱看——京剧他爱看

京剧他不爱看——什么戏他都不爱看/他爱看别的剧种

是预设关系的反应,但是是蕴含。

 

六种情况:

预设关系:甲——乙 则否定甲——乙:肯定式与否定式有共同预设 

         甲——乙 肯定式的预设在否定式中不成立,如我见过鬼——有鬼;我没见过鬼——有鬼/没鬼;

         甲——乙 则否定甲——否定乙:肯定式与肯定的预设,否定式有相应的否定的预设,如宝玉为什么爱林妹妹,什么戏他都爱看

蕴含关系:甲——乙 则否定甲——乙:肯定式与肯定的蕴含,否定式以肯定式的蕴含为预设,如他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甲——乙 肯定式的蕴含在否定式中不成立,如我看了京剧——我看了戏

         甲——乙 则否定甲——否定乙:肯定式与肯定的蕴含,否定式有相应的否定的蕴含

 

四、预设与语法结构以及触发词

 

预设通常由话语的某个局部加以体现。

主语部分往往体现预设: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天上有星星;

宾语部分往往体现预设:他忘不了九岁看的那部影片——他九岁看过一部影片。

在结构复杂的话语中,预设还体现在附加部分,包括修饰语部分和丛句部分。

 

体现预设的话语局部,有时候直接体现预设,有的预设好象直接从话语中“摘”出来的。

不过大多数情况,体现预设的话语局部需由非命题形式转化为命题形式。如“天上的星星。。——天上有星星”

有些词,它直接联系的词语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话语的预设,这些词叫预设触发词(presupposition-trigger)

如他后悔喝了白干儿——他喝了白干儿;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之前他的心脏在跳动,另如“忘”,“虽然”“了(五毛一斤——本来不是五毛一斤)”疑问词“哪天,哪里”等等。

表推断义的词不是预设触发词。如“我以为他来了”

 

五、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又叫逻辑预设。

语用预设是涉及语境的那些预设。

说预设是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是强调预设的实现不依赖语境。而语用预设涉及语境,是指其中一部分反映一定的语境:或者是交际者之间的某种关系,或者是某种情景;另一部分可因特殊语境的出现而不成立——就后者说,是小有矛盾。这两部分的差异形成两种语用预设。

前一种如给张建军写信,抬头可有各种写法,反映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不同关系。如“闰土哥-老爷”;反映某种情景如“请开门”。

后一种如他是单身汉,有[男性][成年][没结婚]的语义成分;否定式他不是单身汉只否定[没结婚],仍肯定[男性][成年]。但2岁男孩也可以这么介绍,故个别语境不存在是成年男子的预设,这是语用预设。另如五毛一斤了,也可以原来比五毛便宜。他爱过她预设现在不爱了,但也可能爱过然后不爱然后现在又爱了。故为语用预设。

 

需要注意的是,语用预设必须是通常情况下成立的。如果此时意味这样,彼时意味那样,没有常规非常规的区别,那就不在预设范围之内了。

 

 

第十一章  寓义

 

一、什么是寓义

在很多时候,话语的字面意义可能就是它所要传达的意义。更多时候,话语表达的却是超越它的字面意义的意义。

话语所表达超越它的字面意义的意义,就是寓义(implicature)。

 

最早提出寓义概念的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1968年,他的论文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应当把说话者所用词语表达的意思与他在特定场合下通过该词所表达的意思区别开来。如小偷说“警察来了”实际表示“我们快离开这里”。说话者通过说出前一句话来表达后一句话的意思,而前一句话本身不含有后一句话的意思。

 

寓义是否与戏剧、电影的行话“潜台词”相当?只是部分相当。因为潜台词包括表示人物思想活动的内心独白,不一定要别人知道;而且在不说任何一句台词的时候也有潜台词。寓义虽然超越字面意义,却一定要通过一定的话语表达出来。

寓义自然也不指用手势眼神等非语言手段表达的意义。

 

二、规约寓义和临时寓义

规约寓义指社会有共同理解的、固定的寓义。如狐狸表示狡猾的家伙。汉语的歇后语分引语和注语两部分,注语实为引语的规约寓义。如买布不用尺——瞎扯。

临时寓义指并非社会约定、只是在特殊语境中表达出来的特殊寓义。如他是只猫,没有固定寓义:也许是说此人性格温顺;也许是说此人喜欢奉承不爱批评(喜欢从头到尾顺着摸毛,否则会发火);也许是说此人爱吃腥的;也许是说此人有本事,镇得住邪(老鼠都怕猫)。是临时寓义。

 

规约寓义可能由临时寓义发展而来。如“迎风吹喇叭——哪里哪?”有一个转化过程。

这两种有时不好划分。

有的规约寓义用时间长了,人们可能忘记它的寓义性质。如goodbye原为God be withyou的简便说法。一般人们意识不到寓义,这样就成了字面意义,失去了寓义的性质。

 

三、临时寓义的特点

比较临时寓义与预设(兼及蕴含)

1)寓义是超越字面意义的,预设、蕴含都是话语自身表达的意义。

2)凡有寓义的,表达寓义是交际的直接目的,预设、蕴含则不然。

3)临时寓义内容难以预测难以列举,预设、蕴含可以预测,预设并且是可以列举的。“上课了!(回教室,别说话了,闲杂人员出去)”然而,交际中实现的临时寓义只能是其中之一,预设、蕴含全部都是实现了的。

4)临时寓义可取消,甚至规约寓义有时也可以取消。就是说,有时可以无任何寓义。预设、蕴含句子一般必须具备。

有些学者认为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是寓义、预设共同具有的,肯普森不主张预设取消说。

她指出这是由于否定句歧义造成的。在通常意义上,仅仅否定regret,是在肯定后悔内容的背景下进行这种否定的,这种背景就是预设;在另一个意义上,是对整个述谓部分否定,是说后悔什么这件事情根本不存在,当然不会有前一意义上的预设。如Atleast John won't have to regret that he did a PhD(至少约翰不会为得到博士学位而后悔)。

一般人都承认英语分裂句(cleftsentence)的that子句是预设的所在,但这个“预设”存在却最后被否定。欲擒故纵。

5)寓义完全依赖于语境,不能说预设与语境无关,但联系毕竟有限。

 

四、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临时寓义得以实现的条件。

格赖斯仿照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从四方面说明合作原则

量:要有足够的信息

质:努力使说的都是真的。第一,不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的话;第二,不说缺乏证据的话。

关系:要有关联,不无故转移话题。

方式:要求表达清楚明白。第一,避免晦涩,第二,避免摸棱两可,第三,避免罗嗦,第四,避免条理混乱。

 

例1:双亲健在否?母亲在去年去世了。寓义是父亲健在。有时发话人故意违反量的原则以表达某种寓义。作文评语:结尾写的很好。表示对总的评价不高。

例2:我今天见鬼了。不可能说虚假的话——遇见不顺心的事了。

一般都有关联,寓义便得以在看似无关联的对话中发挥作用。

例3:你今天买衣服了吗?我买了很多书。寓义没钱买衣服了。

并非一切交际都能顺利进行。有时对话中另起话题是为了克服交际中的障碍。从小范围看无关联,从大范围看却有关联。

如:“你是病号?”“我还不知道你是哪部分的”,老兵以问为答。

有时顾左右言它表明对方不愿谈论此话题。当第三者面说话含糊意味着不想第三者知道。

特意罗嗦有特殊的寓义。鲁迅的两棵枣树。

 

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是一般情况;一方有意违反同时让对方理解这种违反的意图,也是一种合作。

如违反但又故意隐瞒意图或无法让对方理解,那么是对合作原则的破坏,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如将某人妻子说成一个女人愚弄谈话对象。

 

礼貌原则在实现临时寓义中也起一定作用。

说话讲究礼貌,远不限于几个礼貌用语的使用。它有多种表现方式。委婉而让意图表达于寓义之中,就是重要的一种。“手头宽裕吗?”谢绝时道出原因让对方体会比直接拒绝礼貌。“我家务太多了”强于“不能奉陪”。

对丑女问及容貌问题可以说“你的眼睛很美”。

 

寓义,主要是临时寓义,因为密切涉及语境,而语境千变万化,所以寓义是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是极其初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论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之争
赵彦春论语:隐喻与词义变化
教学中的语境含义思考
流行语 | 今天,你“夺笋”了吗?
解题·历史 |基于自然语言逻辑的目的意图类选择题解题策略
【咬文嚼字】俞思义︱句子的预设及含义——兼谈“言外之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