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史前时期
userphoto

2023.12.03 浙江

关注

-

朋友们好,本篇开启一个新的系列推送,来自山东博物馆的「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

山东,岱青海蓝,山海相望。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朴厚的山东人民,沐浴着东海的第一缕阳光,轻挽住黄河奔腾的波浪,谱写出齐鲁文明不朽的华章。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以全省文物为实证,叙说着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祭祀与战争,展示着古代文明发展与近现代奋斗的历程,表现了齐鲁人民奋发昂扬的气概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知古鉴今,继往开来。

按照时间顺序,系列推送将分为4个章节,分别是「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本篇介绍第一章节。

* 注:本篇说明文字来自展览介绍牌

- 史前时期 -

THE PREHISTORIC PERIOD

距今六十万年前后,山东境内开始有了古人类的活动踪迹。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进入青铜时代早期的岳石文化一脉相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东史前文明。作为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黄河下游地区悠久而又神秘的海岱史前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旧石器时代

山东是中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在鲁中南山地丘陵、沂沭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日照沿海和胶东半岛等地区,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比较完整地展示出中国早期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

2. 新石器时代

山东土著居民东夷族创造的史前文化,历经扁扁洞类型、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发展序列完整、自成一系的史前文化体系,这一具有传承关系的文化序列,展现了东夷文化的源远流长,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 陶猪

后李文化(距今约9000—7000年),章丘西河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后李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北麓的山前平原地带,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居民,在环壕聚落内建造起面积较大的方形半地穴式房屋,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从事采集、渔措、家猪饲养等生产活动。整体上属于食物生产的广谱生业经济阶段。

▲ 猪嘴形陶支座

北辛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编织纹底灰陶杯/布纹底灰陶杯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是海岱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孕育出以棺椁葬具、各种礼器等为代表的东方礼制。城址的出现和社会分化的加剧,预示着我国文明之路的开启。大汶口文化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度开展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共同谱写了中华大地迈向文明共同体的史诗篇章。

▲ 红陶兽形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高21.6厘米,长22.4厘米。陶壶巧妙地设计成兽形;四腿直立,短尾上翘,头高昂,嘴大张,是一只动物在荒野中引颈嗥叫的形象。在设计中,制陶人首先考虑的是陶壶的实用性。浑圆的身体能够容纳更多的水;短粗的四肢使器物更加平稳;大张的兽嘴可成为陶壶的出水口。以实用为前题塑造的兽形脱离了它的纯自然形态,而具有抽象韵味的装饰意义。兽背上所安的鋬手和注水口不仅是一个陶壶所必须的,还为此兽增添了装饰效果。这种器物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作,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龙山文化陶器制作中。[1]

礼制初成:原始社会,先民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生老病死现象不理解,产生恐惧敬畏,进而对自然和祖先心生崇敬,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祭祀自然与祖先以祈求福祉和庇佑。祭祀自然神和祖先,逐渐规范和秩序化,进而形成固定的规章制度,礼和礼制相继产生。

▲ 竹节纹黑陶尊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酒与飨食,不单是为口腹自娱,更是一种彰显文化和政治性的仪式行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作为饮食之礼载体的陶礼器组合开始出现,并在中晚期初步发展完善。饮食礼器器类丰富、造型精美,在大汶口文化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 红陶鼎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食器礼器: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农业文明,无论粟作、稻作均有一个特性,即靠天吃饭。向上天祈福,向祖先献祭,祈求丰收庇佑是最初礼的本义和由来。因此食器礼器最能代表古人内心的渴望与诉求。

▲ 盉形陶鼎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酒器礼器:由于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剩余,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大汶口时期的墓葬中出土大量的陶鬹、壶、高柄杯、盉等专用酒器。特别是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用于滤酒的漏缸,提高了酒的纯度,展现了山东地区史前酿酒技术的进步。

▲ 八角星纹陶豆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回纹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图像文字: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图像文字已发现20余例,约有八种个体。这些图像文字发现于大口尊或其残片上,普遍采用单线条阳刻技法,同时附以压印法,大多笔顺工整流畅。大口尊上的图像文字对中国文字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 彩陶鼓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乐礼先声:《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载“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乐与仪式相合,仪式用乐固化,礼乐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有机构成部分。大汶口文化原始乐器的出现证明山东是中国音乐艺术和礼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镶绿松石骨雕筒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骨角牙雕:大汶口文化时期骨角牙器加工得到飞速发展。墓葬显示骨雕筒摆放在墓主腰部,为其生前佩戴之物,獐牙钩形器握在墓主手中,具有辟邪消灾等宗教意义。并出土有象牙梳、束发器、指环等用于日常妆扮的器物,可见人类的爱美之心古已有之。

▲ 獐牙钩形器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彩陶:大汶口文化彩陶1953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滕县岗上遗址,早期阶段的彩陶装饰,主要是在豫中地区仰韶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后来大汶口文化开始反向影响中原乃至关中地区,在陕西杨官寨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特色的彩陶壶。

▲ 彩陶背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 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 涡纹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 网纹彩陶兽背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 菱纹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 彩陶缶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凤鸟崇拜:文献记载“少皞氏以鸟名官”,是一支崇拜凤鸟的古老部落,在山东地区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器、玉器中常见到鸟的形象,如大量的史前陶鬹、鸟喙形足黑陶鼎、鸟形玉饰等,可见鸟的形象是东夷先民重要的精神信仰和族群象征,在东夷文化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传递着东夷先民的文化生活信息,也对后世商人和秦人的族源传说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啊。

▲ 红陶实足鬹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 白陶鬹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至3800年,与古史传说中“唐尧虞舜”时代相对应,是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快轮制陶、玉石器制作、建筑技术等,在同时期各区域文化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时期城邑林立,物阜民丰,龙山文化已全面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并对周边地区的文化演进产生强烈影响。

▲ 竹节纹黑陶盆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安丘景芝遗址出土

磨光黑陶:是龙山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和代名词,具有“黑、光、亮、薄、轻”的特点,代表了龙山文化陶器制作艺术的高超水准,器类丰富多样,涵盖容器、酒器、炊煮器等日常用器。一些特殊的磨光黑陶为礼仪活动和丧葬活动所专有,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制的高度发达。

▲ 鸟喙足黑陶鼎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蛋壳黑陶:“蛋壳陶”通常是指一种陶胎极薄的特制黑陶高柄杯,仅见于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陶胎之薄,无与伦比,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位,一般厚度在0.2—0.3毫米,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重不超过70克。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蛋壳陶”的生产、消费、流通皆被贵族集团直接掌控,是一种专为礼仪祭祀用的器皿。

▲ 蛋壳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

杯高26.5厘米,胎壁最薄处仅0.2—0.3毫米,故称蛋壳陶。器表黝黑光亮,器形规整,质地坚硬,器身有快轮制陶所遗留的细旋纹。[2]

高柄杯的大体形状如一带有长蒂的花朵,上为杯体,中为柄,下为覆盘状圈足座。为不使细高的杯柄显得单薄,在柄中部加一透雕中空的突起,使高柄杯凝重、浑厚而又轻巧秀美。这一器物造型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极盛时期。[2]

▲ 陶鬹形盉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 兽面纹玉圭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

文字伊始:文字的使用是文明的标点之一。中国发现的早期文字大多是刻画符号或是图像,如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图像文字等。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出土的陶文,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阶段,引发了世人对汉字起源的大讨论。

▲ 丁公陶文(复制品)

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3800年),邹平丁公遗址出土,原件藏于山东大学博物馆

丁公陶文:刻于一件陶盆底部,残存5列11字,全文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其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3. 早期青铜时代

距今四千年左右,龙山文化被岳石文化取代,岳石文化分布范围与山东龙山文化大体一致,社会形态是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的延续,农业、手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青铜冶铸业成为最为突出的手工业部门,多处遗址出土青铜制品,山东进入早期青铜时代。

▲ 双孔半月形石刀

岳石文化(距今约3800—3400年),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参考文献】

[1] 珠海博物馆编:《中华国宝大辞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61页。

[2] 门岿、张燕瑾主编:《中华国粹大辞典》,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757页。

- TBC -

图 / 鹤千树小相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观山东博物馆(上)
寻寻又觅觅(2)管窥全豹博物馆藏
知识| 细品中国史前陶器之“杯”
中国古陶长相识”——张朋川先生为《中华古代陶器精华》一书作序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特辑,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篇
原始社会,远比你想的文明发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