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首诗这么多“的”,《诗刊》评论竟然没看出来?
“著名诗人”作家刘益善被《诗刊》评论推荐的一首“的”字诗,你怎么看诗歌和他们的评论……?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诗刊,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仼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仼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武汉东湖学院驻校作家:刘益善
  《小镇》是《诗刊》评论推荐的作品,同时,它也是一首“由远及近”的“写生式描述体”诗歌。
    事实上,这种“由远及近”的分节式景象描述方式,我们也可把它归类为一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①“由远及近”是指一种空间顺序的表现手法。
②“写生式描述体诗歌”是指对物景或画面以直接描写和叙述的诗体形式。
③“写生式”实际上是绘画的一种手法,而,在诗歌中,它更多偏向于粗线条的概念性表达,虽有整体效果感,但却忽略了对局部或细节的渲染,容易给人产生出思维上的断裂与不连贯。
④“移步换景”表示为空间顺序状态下的不固定描述,属于一种动态式“镜头语言”表达。]
    从构建关系的角度来说,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表达的简练,间接地提升了画面的层次感以及避免了流水账式的繁冗、啰嗦。
    但是,它最大的问题,也是因为过度的“简洁化”(语言表达),造成了“物景”之间(句式衔接)的脱节和分裂,使得整体上给人营造出了一种散化感。
[切记,“分节式的散化”与意象存在着差别化,“分节式散化”只注重于描述性表达,缺乏逻辑性,忽略客观感知力,指“形散而意散”。
而“意象”则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富有潜在的主旨关联关系,也指“形散而意不散”。]
   另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写作上的基础性问题,就是大量“的”字与形容词的连续性运用(全诗16句,无“的”字句,仅有3句。),不但,无形之中加剧了“主观性描述”的比重,而且,也使得“诗感”在不断的停顿、断裂中变得异常僵硬、无柔性。(句式衔接、诗体形态“违和”)。
——虽然,在诗歌这种特殊文体的背景之下,无论什么样的写作,我们都是可以遮蔽的理解为一种“诗化”语言的表达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资深”老诗人来说,像这样大量(无节制、过度)的运用,无论其出于什么写作目的,这都是一种自我贬低的表现。
[我们曾在《会不会写诗,看二点就够了!》一文中,对“的”字过度运用做了如下解释:
“的”字是起到一种词组(句式)间的关联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语气类助词,如果,通篇拥有大量“的”字使用,就会造成“句式的断裂、停顿与不完整窒息感”。]
下面,我们就围绕《小镇》来展开一些研讨,希望可以为读者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实质性参考。
[这首诗实际上可以分为“景与情”两部分来:第一部分(前三节)对“景”的描述,第二部分(第四节)为“情”的表达。]
“绿褐色的山水/流泉绕着白练/粗心的画家/遗下的浓墨一点/”
    第一节中“绿褐色的山水/流泉绕着白练”是以“比喻”的方式对“远景”做了描述,这里的“绿褐色”是指山间景致,而,“流泉绕着白练”是一个比喻句(“白练”是指白色的绢布,此处喻为颜色),这里意思为“远处的瀑布或泉水流动的样子(颜色、画景)。
    然而,“粗心的画家/遗下的浓墨一点”,虽看似与景的关联性不大,但是,它却存在着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写实性描述(指局部区域画的色泽过于厚浓),第二种是隐喻性表达(指对某种情感的眷顾或不舍)。
第二、三节,“青的屋瓦/青的砖墙/燕子的翅膀/翘起的飞檐/一截小街/三家铺子/杂色的鹅卵石/铺成凸凹的路面”
    这里对“近景”(指小镇街景)作了非常具象的描述,虽然,从描述中能感受出“小镇”的“小”(一截、三家),但是,有了“青的瓦屋、砖墙、飞檐、街、铺子、鹅卵石路面”等古朴元素的融入,进而也提升了“小镇”厚重的历史底蕴。(此处“燕子的翅膀”虽只是一种画面应景的渲染,但也可引申为季节性与一种思想表达。)
第四节,“在遥远的山里/坐着的老祖母/黑色的衣衫/慈祥的笑颜/”
    从“遥远的山里与老祖母的形态”展现中,我们可以感受出,这一节,并不是对“所见之景”的描述(指画面元素),它只是一种“由此到彼”的情感表达(指以景语情)。
   而,“遥远山里、坐着的老祖母、黑色衣衫、慈祥的笑颜”则是表达出了一种“记忆中”(思念)的情感,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一节理解为诗人是因为小镇景象(画面)而想到了老祖母以及记忆中的某些往事。
    这一节从前面的“景”突然跨越到了“情”的表达,并以此来作为全诗的结尾句,说实话,这种处理(大跨越)给人感觉非常的平庸,当然,即使它也能为读者留下一些意识上的想象空间,但是,这种想象,其实,并不是文学艺术中的“诗意留白”,倒像是一种语言状态的无感结束(指描述状态的结束)。
综上所述,从诗意的层面来说,《小镇》所展现出来的“景”,其实,就是一幅“毫无生气”的“死景”(指缺乏意识感知,表达过于抽象化,失去了诗意的灵动性,从而导致画面单调和死板)。至于诗歌中的一切“景语”,或许,那也只是一种“借景”的渲染吧!(指直观状态下的想象和衍生,简单来说,也可理解为一幅画或某种景象所产生出的种种联想)
——虽然,我们并不排除和否定,《小镇》是诗人对“老祖母情感以及其生活所在地的一种追忆性表达”。
但是,无论诗意构建的背景是什么(指情感层次与直观状态,或某种理由),我们认为,其都无法遮蔽,这首诗在文本结构上,所表现出的浮浅和平庸。
[  从诗歌的角度来说,刘益善这首《小镇》存在的问题,并不算太严重,甚至,某些问题也能“自圆其说”,那么,为什么我们还会选择这首诗来研讨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小镇》,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对《诗刊》评论文章的肤浅加以指正(一个诗歌“殿堂级”的平台,却刊发与之严重不匹配的评论文,实在是有些让人无语至极,真不知是诗人的悲哀,还是诗歌的悲哀!),当然,也希望“著名诗人们”别忘了高格的“诗心”,一定要慎重对待公开发表的诗歌作品,千万不能以“玩儿”的态度糊弄编辑(大多数编辑对诗歌认知不足,选择作品容易被著名诗人头衔左右)以及误导读者的审美。
第二点就是可以多为读者在写作中提供不同形式、风格的解读性参考。]
:『图为《小镇》部分评论
◎资料来源:诗刊社,评论作者系:​彼得·休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好诗 | 与山书
潘志光诗30首 / 跟上队伍
白孔雀诗刊丨最高栏目【懿】首好诗第02期纸媒重磅栏目推荐作品
《诗刊》:我只管发诗,诗坛的兴衰荣辱与我有什么关系?
诗人样本||山子推荐:“写给远方的亲人”清明专题上辑
诗虽小,意无穷,评张二棍诗歌《在乡下,神是朴素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