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会用这一招,妈妈就不用报警管孩子了
养 育 内 心 强 大 的 孩 子

其实这一篇是我前段时间就想写的(一直带娃“走南闯北”没得空),当时7岁女孩偷东西亲妈报警的新闻铺天盖地,两方阵营争得不可开交。

一边说管孩子是家庭的事,不应该占用公共资源,另一方则认为妈妈做得棒,管孩子是整个社会的事,就应该真刀真枪的让孩子见识见识。

我当时就想,何必呢,闹得这么大动静,估计自己的生活也是被侵扰的一塌糊涂。那些争得面红耳赤的看客也用不着总是上纲上线,教育的事,四两拨千斤最好,总唱高调没意思,对孩子也没用
概括一下整件事的核心:妈妈看出来孩子说谎了,但孩子就是不肯承认,妈妈希望给孩子点教训,也受到以往视频的启发,所以报了警。在警察的教导威慑下(原话:“你知道什么是犯法,你知道坐牢吗?”),孩子终于承认了。
很多家长在思考、争论这样做对孩子心理健康、自尊心的影响。其实从身体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想明白这件事。假如孩子生病了,能自己在家就解决的毛病,你会大动干戈地上医院找医生来一刀吗?我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不会。
我们今天不讨论孩子为什么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为什么没有能力让孩子坦诚这些问题,就说怎么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只要会用这一招,这一切原本可以轻松地解决。
人生如戏,全靠演戏”这句话经常被人挂在嘴边,却没想到用它来引导孩子,实在是太好用!专业的说法,可以叫“假装游戏”,“角色扮演”,“水晶球技术”,“戏剧治疗”等,内核其实很相似,那就是——装。掌握了“装”的精髓,真的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解决许多看起来很棘手的问题。
这里的“装”,并不是大家以为的意思,而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他们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这种行为,但家长并不知道这些行为的价值。比如2、3岁的孩子可能会抓起他们的积木当电话,假扮医生给病人做检查,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夹着根竹竿当马骑,大一点的孩子喜欢扮演超人、妖怪和精灵等虚构的人物角色。
这些成人看起来很幼稚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满足孩子的愿望,为真实的生活做好演练和准备

我女儿的假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等待旅行,旅行,回味旅行
。在出发前的三四天,她就开始整理背包,然后背着包在家里走来走去,脸上挂着美滋滋的笑,嘴里还念念有词,
发现我们都在看她的时候,难为情地笑笑:“我在假装旅行呢。”
假装能让孩子想象不同的可能性。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先给孩子们玩一个带钥匙的音乐播放器。钥匙对了,它就能播放音乐,钥匙不对,它就播放不了。然后实验人员请孩子用积木假装钥匙和播放器,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能够假装真的听到音乐,并且跟着音乐唱歌。他们甚至还能假装钥匙不好使,假装面对假装出来的沉默。

但是实验中没有假装能力的小孩,会说不对,没有播放音乐。在随后的测试中,会假装的孩子能想象出很多可能性来,而不会假装的孩子没有这种能力。

想象不存在的东西,这是创造力的起源,按赫拉利的说法这可是智人的超能力!《园丁与木匠》的作者戈普尼克还专门做了实验,让孩子多玩假装,能激发他们想象不同可能性的能力。

So,为什么一定要把真的警察招来假装就能满足教育功能,我们完全可以pick这个更省时省力的方法。怎么问孩子都不肯承认的时候,他们内心一定也是恐惧的,我们可以一起玩警察游戏,请孩子扮演警察,他们绝对能在不知不觉中透露各种实情。然后进行角色互换,他们也能通过想象体验真正面对警察时的感受,进而调整自己的言行。

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
提高社交中的心智能力
我们最想知道的就是别人心里怎么想,懂得揣摩他人心理,善解人意在工作、交友、恋爱、婚姻中,无疑都是加分项。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是所有人都最值得学的技能。这个能力在心理学中叫“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简单来说就是知道别人的情绪,意图,他是真的还是装的……
一般认为这种能力学习的窗口期是从18个月到5岁,大量实验发现这种能力出现的年龄大约在4岁左右。家里有这么大孩子的可以自己做个简单的小实验,准备一个盒子,当着孩子和爸爸的面,把爸爸的手机放进盒子,然后请爸爸离开,这时把盒子里的手机换成妈妈的,然后问孩子:一、这里面现在是谁的手机?(事实确认问题)二、假如爸爸回来,他会认为这里面装的是谁的手机?第一个正确答案是妈妈的手机,第二个正确答案是爸爸的手机。能答对这两题,说明孩子具备了推测别人想法的能力。
自闭症儿童没有推测别人想法的能力,因而面临巨大的社交困难。研究表明,越是平时爱玩假装游戏的孩子,越能通过心理理论的测试。想要发展孩子理解别人的能力,可以多玩假装游戏

消解压力,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孩子在应对压力时,会刻意地回避自己的情感,有些会不愿意讲自己生气或愤怒的事,有些不愿表达伤心、失望或被拒绝。感到压力时,有些孩子不敢表达愤怒,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愤怒可能会惹父母生气,不再保护他们。每一个儿童的弱点不同,极力回避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这个事件中的小女孩,她有被抓的恐惧(试想一个成年人被逮个正着也会害怕吧),有害怕妈妈惩罚的担忧,也许她也习惯用沉默应对压力,总之,做了错事的孩子,都会产生非常复杂的感受这是他们成长的契机,父母抓住教育机会的方法是提高孩子表达自己的能力,为什么要这么做?感受是什么?后果是什么?真实地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孩子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比道德说教更实用,因为孩子知道偷窃是错误的,他们只是不敢诚实地面对,也没有找到更恰当的解决办法。

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本书中,作者斯坦利·格林斯潘提出假装游戏可以扩展孩子的情感表达范围。比如孩子害怕谈及愤怒,你可以在玩游戏时,扮演坏人抱走好人的小狗,然后问他:“如果我带走你的小狗,你有什么感受并打算怎么做?”这是提供机会让孩子练习说出愤怒的感觉。家长可以假装让洋娃娃诉说自己害怕,从而给孩子做出榜样。

So,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借用两个小玩偶进行角色扮演,先自说自话地模拟孩子的心理过程:

A:“哇,好可爱的小玩具,好想要。”

B:“让妈妈给你买吧。“

A:“妈妈肯定不同意的。”

B:”要不偷偷拿走吧?“

然后求助孩子:“怎么办呢,你来帮帮他们吧?”

……

总结一下,假装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同理心,学会规则意识,塑造良好行为,处理心理创伤等等。大家有兴趣可以看《儿童心理咨询》(第5版)([澳]凯瑟琳·格尔德),里面有不少关于“假装游戏”的应用方法。
能够演练,“玩虚的”实现的效果,就用不着动真格。这才是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更简单、经济、实用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咨询是为了让来访者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从孩子喜欢的颜色看性格,超准!
打了男友一耳光我被迫打掉孩子
每天学点心理学1715:少年警察梦破灭深层次原因探究案例解析
孩子为什么会怕黑、怕鬼?都是这3种心理在作祟
这5句话,宁愿烂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后悔都来不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