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高炽肥胖迟钝,朱高煦两次救父,朱棣的选择(明成祖-明宣宗)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朱棣对二儿子说,世子多疾!


1

 
明朝经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两代雄主的励精图治,开创了洪武、永乐年间蒸蒸日上的国势。
 

明帝国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汉族文明再次臻于极盛。
 
最值得称道的,这两代雄主一生宵衣旰食,以极高的工作热情,处理繁重的国事,直至生命的尽头。
 
这对父子都是在战场上拼杀一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极其强势的掌控着帝国。
 
统一天下也并没有消磨他们的进取之心。
 
朱元璋十几次北伐草原,朱棣也五次亲征漠北,彻底消除了北元残余势力对于明帝国的威胁。
 
成祖身后,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一个民生安定、四方宾服、国势强盛的帝国。





2

明成祖朱棣去世前一年,在民间已经暗暗寻访了十几年的胡濙,终于带回来天字第一号的好消息,就是建文帝的最终下落。
 
无论建文帝是否已经去世,但无论如何,他也不再成为对成祖皇位的潜在威胁,朱棣心中的石可以落下。
 
但明成祖仍有一个心结,就是关于皇位传承问题。
 
朱棣有三个嫡子,都是正宫皇后徐氏所生,皇储本来应该是很容易选择的。
 
嫡长子朱高炽,按宗法伦理,自然应该是皇太子不二人选。
 
朱棣的老爹朱元璋,那是坚定的嫡长继承制拥护者。
 
所以朱棣在父亲还在世时,就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这肯定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到了靖难之役时期,朱高炽镇守燕京,以万余兵力阻挡住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围攻,给父亲到宁王处搬救兵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立下大功一件。
 
但二弟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一直跟随父亲身边作战,两次舍身救父,也是战功赫赫。
 
不但积累了功勋,在战场上的同生共死,也使得朱高煦与参与靖难的武将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所以当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登上皇位后,储君之争就初现端倪。
 
永乐二年,朱棣在朝堂上讨论储君问题,这时朝中的文臣武将,就分为两派了。
 
军功派以丘福、王宁为首,要求立战功赫赫的朱高煦为储君。
 
文臣解缙黄淮尹昌隆等则支持嫡长子朱高炽。
 
但毕竟雄主的决策力很强,很快也就下定了决心,还是维护嫡长制,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抛开朝臣们的争端,促使朱棣下定决心立储的,皇后徐氏应该是个关键人物。
 
朱棣的这位皇后,可称为将门虎女。


徐达是开国第一名将,徐氏是徐达的长女。
 
朱棣和徐氏算是青梅竹马,从小徐氏就入宫侍奉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并由朱元璋赐婚给朱棣。
 
婚后这对小夫妻也是情深深雨濛濛,都不用去具体介绍他们的感情,只要看结果就够了。
 
结婚后九年,徐氏就生下三子四女,而在这十来年间,朱棣从未与其他女人生过子女。
 
这七个子女并没有多胞胎,所以是实实在在产了七胎。平均一年多点生一胎,想想徐氏也太厉害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夫妻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生孩子,徐氏在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方面,都是毫无瑕疵的。
 
朱棣就藩燕京,徐氏也跟随北上,管理燕王府事务,教导子女,秩序井然。
 
朱棣后来在诏书中称赞徐氏,“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家政辑宁”,名副其实。
 
在靖难之役时,徐氏与长子朱高炽守备燕京,在李景隆大军攻城时,徐氏亲自登城指挥,组织城中妇女披甲守城,堪称女中豪杰。
 
朱棣对于这位原配妻子,既爱慕,又尊敬,是当之无愧的。
 
所以在选择储君时,朱棣必然会征求妻子的意见,徐氏厚德载物,也不可能给出废长立幼的意见。
 
可惜徐氏天不与寿,在永乐五年就去世了,年仅四十六岁。
 
没有了母亲的庇佑,兄弟之间的争夺就日趋白热化了。
 




3

太子朱高炽肥胖而且瘸腿,不能骑射,与父亲的雄才大略截然相反。
 

汉王朱高煦则英勇善战,两次战场救父。
 
虽然文化修养与政治才能,朱高炽都胜过弟弟一筹,但父亲的心思,还是会偏向二儿子。
 
汉王朱高煦,也不甘心失去皇储之位,所以一直处心积虑,要陷害哥哥,争夺储位。
 
当然父亲的偏爱肯定也激发了朱高煦的野心,当年战场救下父亲,朱棣就暗示他:“勉之!世子多疾。”
 
无疑给了他一个明确的信号。
 
汉王朱高煦与弟弟赵王朱高燧勾结,多次明枪暗箭的攻击太子。
 
在他们的挑拨离间中,朱棣开始打击太子,一代文豪谢缙被逮捕,最后处死。
 
耿通被凌迟处死,黄淮、杨溥、金问下狱,杨士奇下锦衣卫狱。
 
一批倾向太子的文臣都被惩处,可见汉王一党的攻讦十分疯狂。
 
成祖朱棣也对两个小儿子十分溺爱,他们胡作非为的事情很多。
 
终于在永乐十五年,拖延了很多年之后,朱高煦才就藩乐安州。
 
虽然朱高煦被赶出京城,但他的野心仍然没有收敛,一直密谋夺嫡。
 
两个弟弟虎视眈眈、明枪暗箭,父亲对自己又显而易见的反感,太子朱高炽的宝座摇摇欲坠。
 
朱高炽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他恪守兄友弟恭的伦理,在弟弟们的攻击之下,仍然表现出十分大度。
 
还多次在父亲面前给弟弟求情。
 
同时,以皇太子身份监国时,也谦逊谨慎,从未出错。
 
就这样,太子朱高炽战战兢兢的熬过了二十年的太子生涯,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
 
当然在这二十年间,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也为父亲保住储位,立下汗马功劳。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自幼就聪慧异常。
 
按明史记载,他出生就有祥瑞出现在祖父的梦中。
 
祖父朱棣非常喜爱这个孙子,直呼“大明朝之福也”,连发动靖难之役,也是这个孙子给了朱棣以信心。
 
当然这些记载基本都是溢美之辞,不必深究。
 
但朱棣很喜欢这个嫡长孙,是毋庸置疑的。
 
永乐九年,朱棣册立十三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并行冠礼。
 
然后,无论是巡幸燕京还是征讨蒙古,朱瞻基都跟随在爷爷身边历练,深受重视。
 
朱瞻基一改父亲的病容,英气勃勃,所以有这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才更稳固。
 
谢缙的一句“好圣孙”,也是洞悉朱棣的内心,做出的有力劝谏。
 
谢缙虽然因为卷入储位之争最终丧命,但“好圣孙”无疑是朱高炽这边的关键砝码。
 
成祖朱棣是在北伐漠北,回师途中病逝的。
 
这时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监国,而朱高煦仍然在乐安州藩地。
 

朱棣病重时发下遗诏,传位给太子朱高炽。随军的张辅、杨荣秘不发丧,迅速与太子联络。
 
太子与杨士奇在北京,在重臣们的辅佐下,派皇太孙朱瞻基北上迎接成祖灵柩,然后调动京城军队,确保继位万无一失。
 
直到一切准备停当,朱瞻基将成祖灵柩迎回北京后,才公开发丧,并正式登基。
 
本来这次继位是个正常的父死子继,国内外形势也很安定,但朱高炽仍如临大敌,他主要防范的对象还是弟弟朱高煦。
 
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此时在北京,实际就是作为朱高煦的耳目。
 
在皇权更替期间朝廷的情报,朱瞻圻暗中派人给朱高煦报信,一昼夜派出六七拨信使。
 
朱高煦也暗中派人潜伏在北京,伺机举事。这些情况,可见朱高煦一党的异动之剧烈。
 
朱高炽仍然是一贯的以德服人,明知道朱高煦父子的夺嫡之心,但仍然以德报怨。
 
朱高炽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封路,赏赐宝物,然后命朱高煦回归藩地。
 
这次继位,就有惊无险的安然度过,朱高炽登基称帝,是为明仁宗。
 
讲述到此,其实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个疑问。
 
此次夺嫡之争,朱高煦一党各种作妖。
 
朱高炽则一贯以德报怨,纯粹以仁爱之心来对付政敌,最终是邪不压正。
 
之后宣宗朱瞻基与朱高煦仍有一番纷争,也是完全相同的剧本,朱高煦是各种作死,朱瞻基一忍再忍,最终无奈才下杀手。
 
但我们已阅读过数以百计的宫廷倾轧,以德服人这件事八成是靠不住的。
 
最终的胜利者又是历史的书写者,所以史书记载也不敢全信。

朱高煦是否像史书中记载那样十恶不赦,我们将在下篇最后分析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风华:朱高炽和朱瞻基父子情深?也许是假象,朱棣插手有隐忧
朱棣这个儿子勇冠三军,差点问鼎太子宝座,为何最后成了瓦罐焖鸡
明仁宗诚孝昭皇后—鞠躬尽瘁、为大明王朝奉献一生
不讨喜的朱高炽为何会成为朱棣的继承人?好圣孙不是他唯一的筹码
大明风华:朱高炽保住皇位继承人不丢的几点原因,硬实力最重要
文武全才的皇帝朱瞻基,为什么在壮年时突然意外离世?真相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