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2-8病例

精选签名

人間煙火氣

最撫凡人心

世事隨流水
風吹一花新

202-一些胃癌是错配修复缺陷型的。这一个出现在一个林奇综合征患者身上,并且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前驱病变。

203-一名患者在食用生的甲鱼肉一周后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痛和腹泻。实验室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巴赫曼试验呈阳性。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旋毛虫病

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略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

传播方式:食用含有包囊幼虫的未煮熟的肉(尤其是猪肉);粪便-口服(很少)

潜伏期:7-30天

主要特征:腹泻、呕吐、肌炎、眶周水肿

Dx: CB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学

阿苯达唑(albendazole)为首选药物。

204-CD34阴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这种SFT子集可能会提出一个诊断的挑战,因为许多不显示经典形态学 分子遗传学,如甲基化谱,有助于正确诊断 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匹配的SFT和一个单位CNV

该病例也是STAT-6阳性

205-WT1作为肌上皮标志物:乳腺、皮肤和唾液腺病变的比较研究

摘要
背景:WT1免疫染色在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以及正常肌上皮细胞中表达。WT1在唾液腺的非肿瘤性、良性和恶性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在这项研究中,比较了WT1免疫染色和其他肌上皮标记物,以研究WT1作为肌上皮标记物的价值,并描绘WT1在非唾液腺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概况。

方法:对来自乳腺(腺病、硬化性腺病、泌乳腺瘤、乳头腺瘤、管状腺瘤、腺肌上皮瘤和腺样囊性癌(ACC))、皮肤(皮肤混合瘤、汗腺瘤、螺旋腺瘤和ACC)和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和ACC)的正常和病变组织进行WT1、p63和calponin免疫染色。染色的载玻片被数字化,用H&E图像定向,同时用QuPath进行评估。

结果:总共分别包括129、58和56个乳腺、皮肤和唾液腺病变。在所有器官中,WT1-p63和WT1-calponin(κ < 0.1)之间的一致性很差,在正常唾液腺肌上皮和大多数ACCs中没有WT1表达。正常乳腺组织和良性乳腺肿瘤中肌上皮细胞的WT1表达无显著差异。与多形性腺瘤相比,皮肤混合瘤显示较低的WT1表达(p<0.001)。

结论:
WT1是比calponin和p63更不敏感的肌上皮标记物。然而,它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皮肤混合瘤中的独特表达模式有利于良性涎腺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在小活检标本中
WT1 as a myoepithelial mark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east, cutaneous and salivary gland lesions.
Joanna K M Nget al. Hum Pathol. 2023.

206-巨大的鼻腔肿块。 H&Es附上。

Pankeratin positive.

S100,chromo,synapto negative.

CK5 focal (shown)

INI-1 retained (shown).

SMARCA4保留。 p63局部阳性。

 NUT灶阳。 但是……NGS展示了BRD4::NUTM1 这是一个惊喜。

首先认为这将是INI-1缺失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横纹肌样细胞改变。也考虑肌上皮癌伴浆细胞样细胞。

207-宫颈LEEP中的偶然发现

宫颈前列腺组织异位!

208-NR4A3融合是一种独特的腹膜间皮肿瘤,其生物学潜能不确定,具有纯腺瘤样/微囊样形态

摘要

局灶性腺瘤样-微囊性在腹膜间皮瘤中并不少见,但几乎完全由这种类型组成的肿瘤非常罕见,尚未得到很好的描述。一小部分间皮瘤(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年轻人)以基因融合为特征,包括EWSR1/FUS::ATF1,EWSR1::YY1,以及NTRK和ALK重排,通常具有上皮样形态学。在此,我们描述了5例腹膜间皮肿瘤(通过7例组织学相似肿瘤的分子筛选鉴定),它们在形态学上是纯腺瘤样/微囊性的,并且通过NR4A3融合体的存在而统一。患者为三名男性和两名女性,年龄为31-70岁(中位年龄为40岁)。3例表现为多灶性/弥漫性,2例表现为局限性疾病。单个病灶的大小从1.5到8厘米不等(中位数为4.7厘米)。单一病灶起源于小肠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治疗包括手术,单独手术(3例)或联合腹腔温热化疗(2例),以及新辅助或辅助化疗(各1例)。在最后一次随访(6-13个月)时,所有5名患者均存活且无疾病。所有的肿瘤在形态学上是相似的,其特征是广泛的筛状微囊生长,其平淡无奇的扁平细胞排列在不同大小的微囊腔内,缺乏传统的上皮样或肉瘤样成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了间皮细胞的分化,但大多数病例显示D2-40和calretinin表达有限。靶向RNA测序显示NR4A3融合(融合伴侣为三例中的EWSR1和各一例中的CITED2和NIPBL)。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例被认识到,这种形态分子定义的新型腹膜间皮瘤的发病学和行为以及它与普通间皮瘤腺瘤样变异的区别值得进一步描述。

图1 (A)病例1术中大体显示无蒂外生性病变伴有微小囊肿。(B)病例2的大体图像显示,毗邻小肠壁的腹膜肿块呈棕黄色实体状。(C)病例1的整体切片(与A中的病变相同)。(D)病例2肿瘤的低倍图显示边界清楚,非浸润性周围。(E)病变的浅表部分(如A和C)与腹膜表面合并

图2所有病例的典型组织学代表性图像(A =病例1;B=病例5;C=病例4;D=病例2)显示不同大小的微囊间隙(A),内衬扁平温和间皮细胞(B).注意(B)的间质稀疏,(C)和(D)可变的玻璃样间质沉积(最突出的是C;病例4)

图3 (A)两个微囊腺(中间)可见更多具有鞋钉样形态的上皮样细胞。(B)(A).中上皮样细胞的放大倍数(C)病例2显微镜下病灶(1 mm),由微囊性逐渐变为实性梭形细胞生长。(D)实性梭形细胞聚焦的高倍放大倍数

图4免疫组化结果的代表性例子。CR的表达从局部显著的(A)到最小的(B).(C) D2-40仅在极少数微囊中呈阳性。(D)是WT1的弥漫性核表达。(E)HBME1的弥漫性表达。(F)Case2中的梭形细胞病灶强烈表达p63和CK5(图: p63)

图5已鉴定的NR4A3(9号染色体,绿色)融合事件与EWSR1(22号染色体,深灰色)、NIPBL(5号染色体,深绿色)和CITED2(6号染色体,棕色)的读取比对的IGV分屏视图。IGV,整合基因组学观察

图6两个融合阴性肿瘤中的一个(病例6)显示以大囊肿(A)为主,排列有扁平的变薄间皮细胞(B),只有局部可识别的腺瘤样微囊区(C)。另一个病例(病例7)显示为微囊性腺瘤样和普通上皮样间皮瘤区域(D和E)的混合物。区域内明显的胞质空泡与融合阳性病例相似,但其内壁细胞主要为较大和上皮样形态(F)


讨论:
间皮瘤的分子发病机制是高度可变的,CDKN2A的纯合缺失,MTAP和BAP1的失活是大多数间皮瘤的最常见的遗传事件(60%–80%的病例)。此外,Hippo信号通路关键成员基因(LATS1、LATS2等)的拷贝丢失也经常被检测到。在间皮瘤的综合基因组分析中检测到的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BAP1、NF2、TP53、SETD2、DDX3X、ULK2、RYR2、CFAP45、SETDB1和DDX51。TP53、TRAF7、SUZ12和CHEK2突变似乎在BAP1野生型肿瘤中富集,而ARID1B、PRDM1、PBRM1、SETD2、NF2和CDKN2A的拷贝数丢失在BAP1改变的肿瘤中很常见。然而,间皮瘤的遗传景观因解剖部位和组织学亚型而异。在一个大系列病例(n = 1294例)中,与单纯上皮样胸膜间皮瘤相比,肉瘤样和双相肿瘤显示更频繁的MTAP、CDKN2A和CDKN2B拷贝丢失。此外,与胸膜肿瘤(7%)相比,腹膜肿瘤(16%)中PBRM1的变化更频繁。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研究中,ALK重排仅限于腹膜肿瘤。

随着间皮瘤遗传景观的发展,基因融合越来越罕见的病例。除了携带EWSR1/FUS::ATF1融合的肿瘤外,已有携带EWSR1::YY1融合的间皮瘤被报道。这些肿瘤大多数起源于腹膜,它们好发年轻到中年,他们没有石棉接触史。组织学上,这些肿瘤为传统的细胞性上皮样间皮瘤,在纤维间质内显示实性、管状、乳头状、乳头状和小梁状的可变混合,其特征是多边形细胞、嗜酸性细胞质和中央核。没有高级别恶性肿瘤的特征(有丝分裂活性活跃和坏死)。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病例的肿瘤细胞中CR的表达均呈斑片状到阴性,并保留了BAP1的核表达。框内融合转录本涉及EWSR1第7/8外显子和YY1第2/3外显子。甲基化研究显示,EWSR1/FUS::ATF1-和EWSR1::YY1融合阳性间皮瘤与普通间皮瘤相似,表明它们可能是异质性间皮瘤遗传谱的一部分。只有有限的随访时间,提示病程缓慢。

在此,我们扩展了腹膜间皮肿瘤的基因融合谱,突出了一个显著的表型-基因型相关性,这是之前在7个具有显著腺瘤样/微囊形态的间皮肿瘤中有5个检测到NR4A3融合。NR4A3-重排间皮肿瘤的患病率可能很低;由980胸膜和314腹膜间皮瘤的大型基因研究没有发现一例NR4A3基因融合,NGS panels利用当时覆盖EWSR1和其他常见的融合基因但不是NR4A3-如果EWSR1::NR4A3融合存在,它会被检测到。

核受体亚家族4A组成员3(NR4A3),又称神经元来源的孤儿受体1(NOR1),是由NR4A3编码的NR4A核受体亚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位于9q22。该蛋白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包括增殖、分化和代谢。NR4A蛋白是与NBRE基序结合并调节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由易位引起的NR4A3:[t(9;22)(q22;q12;EWSR1融合基因)代表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的致癌驱动因素。然而,NR4A3的作用似乎随着肿瘤的组织发生起源、细胞环境以及其他辅助因子的存在或不存在而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恶性肿瘤中,致癌和肿瘤抑制作用都属于该蛋白。大多数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病例存在典型的EWSR1::NR4A3融合,而<30%的病例可能显示罕见的非EWSR1融合,包括TAF15、TCF12、FUS、HSPA8、SMARAC2和LSM14A。

利用全面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分析,我们最近在98%的唾液腺腺泡细胞癌中发现了复发性重排[t(4;9)(q13;q31)]。高活性增强子区域从SCPP基因簇的4q13易位到NR4A3上游的9q31易位,导致高表达的NR4A3作为腺泡细胞癌的主要致癌驱动因素。IHC可检测到的高表达的NR4A3(NOR1)已被确定为唾液腺腺泡细胞癌的新标记物。然而,与其他NR4A3重排肿瘤相比,腺泡细胞癌的分子机制是不同的,因此NOR1 IHC在诊断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和相关肿瘤中没有价值。这一现象也适用于我们研究中的三种NR4A3融合阳性的间皮肿瘤,因为他们的NOR1检测为阴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衡道丨病例】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OFMT)如何诊断?
CASE 10 F/38,右大腿皮下肿物。
涉及EWSR1基因易位的软组织肿瘤
外阴肌上皮瘤样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概述
【衡道丨干货】皮肤软组织肿瘤的免疫组化和分子研究进展
【图】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详细图解(唾液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