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权谋家管仲的争霸谋略

应会员强烈要求写一下“管仲这位大管家”此篇文章整理了一天,现在才发,很久没碰这种长篇历史题材了,有点吃力。

前言:

《史记》有述: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 谋也。齐桓霸业的成就,得力于管仲的争霸谋略,史上已有定论。管仲的争霸谋略,  展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各方面。本篇文章侧重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来解析。

正文:

贵轻重、慎权衡—运用权谋的精髓

贵轻重、慎权衡,是管仲争霸谋略的精髓。管仲之所以能辅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在军事上审度时势,重视谋略,是一个重要因素。

《汉书.艺文志》有述:易曰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耀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 是其遗事也。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由此可见,春秋之前, 天下一统,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中,战争手段是使对方服从为目的,而非彻底消灭对方。因之,所强调的是以德服人的仁义之师,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及至战国时期,诸侯以强并弱,致使军事战略思想产生显著变化。从强调仁德的基础,一变而重视权谋、变诈。这种变化,当然是由局势所决定的。

春秋之前,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当时的周天子,尚有能力控制诸侯各国间的攻伐、兼并。逮及春秋,诸侯纷争时,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局势。

《史记.周本纪》 有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诸侯兼并,争战不息,各国为争强取胜,势必重视权谋,保全自身利益,于是权谋、变诈并作, 是时局遽变的必然现象。春秋初期,管仲敏锐地掌握时代变局的特质,率先重权谋,成为贤相,也成就为最有建树的军事家。

《史记》记载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 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沬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史记正义》释曰:轻重谓耻辱也,权衡谓得失也,有耻辱甚贵重之,有得失甚戒慎之。

这句话,更凸显出管仲为政的特点,即擅于权衡利弊得失,从权达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尤其,《史记》所举出的三例:因桓公袭蔡而伐楚、因北伐山戎而令燕修政、齐鲁 柯之会不背曹沬之约等,当是指运用在军事及外交上的谋略。

《汉书.艺文志》有言: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管仲的军事谋略,正符合兵权谋家的特点;将军事置于争霸的总目标下,结合政、经、外交,从整体角度审视军事,而非单纯依赖武力。管仲的定民之居、成民之事、整肃吏治、礼法并重,就是以政、经来以正守国的策略。管仲的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义于名而有利于实,则是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的策略。管仲坚持先修内政,交好四邻,再择乱而征,乃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 的周密军事权谋。

特以伐山戎一例,来说明管仲运用权谋的精审。

桓公二十二年(西元前 664 年),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 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左传》有载: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

又: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为了消除燕国的戎患,齐桓出兵伐山戎。举兵前,先与鲁庄公商议,谋求鲁之支持。 齐遇有大事,总先会盟诸侯,聚集力量,遂行目的。诸如,桓公十九年为伐卫与鲁庄公会于城濮,桓公二十七年为救郑与鲁、宋会于柽,桓公二十九年为伐楚与诸侯会于阳谷。桓公三十一年为巩固周襄王太子之位,和安定周室,与诸侯会于首止,桓公三十九年为迁杞与诸侯会于咸等是。由是说明,齐桓称霸非自恃其力,乃擅于集诸侯之力以为己用。

如《春秋三传.庄公三十年》集注所述:与公会城濮而后伐卫,与公会鲁济而后伐戎, 以是知桓公之霸不自恃也。用人之能以为能,集人之功以为功,遂能力正天下,泽及生民。先定交,然后图所求,正是管仲辅佐桓公对外争霸,用兵举事的基本谋略。鲁济之会,齐、鲁商定共同出兵伐山戎,但鲁许出兵又不果。次年,齐独自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历艰险大获全胜,解除山戎讨燕之威胁。燕庄公感激,而亲送桓公至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 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足见齐桓在伐山戎展示兵力的同时,亦注重仁德感化诸侯。救燕有功,又无骄色霸气,甚至以礼相待又赠地。在这基础上,趁机义正辞严地要求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向周天子尽诸侯之责。齐桓争霸天下,又礼遇诸侯,不计小利,树立霸主的威望,难怪诸侯闻之, 皆从齐。为伐山戎,鲁许諾又不出兵,齐桓不怨,又以德报怨。《春秋.庄公三十一年》所载:

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管仲让桓公越礼而为,不但藉以显示齐国威势, 又表达交好的意愿,巩固霸业不仗恃武力,其谋略之精审由此可见。《说苑.权谋》亦记载此事:齐桓公将伐山戎、孤竹,使人请助于鲁。鲁君进群臣而谋,皆曰:师行数十里入蛮夷之地,必不反矣。于是鲁许助之而不行。齐已伐山戎、孤竹,而欲移兵于鲁。管仲曰:不可。诸侯未亲,今又伐远而还诛近邻,邻国不亲,

非霸王之道。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者,中国之所鲜也,不可不进周公之庙乎。桓公乃分山戎之宝,献之周公之庙。明年,起兵伐莒,鲁下令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此之谓也。

齐桓的越礼,正是管仲通权达变的奇谋策。霸业的巩固,关键在诸侯的亲附、信服。管仲交互运用军事、外交的手段,一方伐戎狄,征讨不顺,另一方面以仁德感召, 利益相赠,结合军事与外交的运作。

《说苑》所述及的明年,起兵伐莒,鲁下令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便是管仲足智多谋的效应。因之,管仲的贵轻重,慎权衡,正是其权谋运用的精髓。

以予为取—争取民心,巩固霸业

《史记.管晏列传》所述: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 于周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沬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  予之为取,政之宝也。予之为取,乃是管仲为政的基本策略。

所谓予,就是给与。即是把某些利益主动给与民众或诸侯,使民众或诸侯得到利益上的满足。所谓取,是取得。亦即从民众或诸侯那边取得利益。所谓以予为取,即透过给与民众利益,而换取国家更大的利益。或经由给与诸侯利益,而使齐国获得更大利益。予和取原是对立的事物。

但在《管子》中,阐释得很清楚:民而忧劳,我佚乐之;民而贫贱,我富贵之;民而危坠,我存安之;民而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 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由是可知,欲要取之,必先予之。予中有取,经由予而达成取,而不能一昧取。也就是说,把取置于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使他们愿意贡献回报, 从而使国家获得利益。

以予为取的政策,管仲对内坚持与俗同好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他如,均田之力、相地而衰征、平准物价、赈济贫民、举贤使能等等,都能令顺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达成国富民强的目标。

对外,则采取交好诸侯、亲近四邻的外交政策。如委派使者和游士,交好诸侯、返还邻国侵地、关市不再征等等政策,赢得诸侯对齐国霸业的归心,为巩固霸业奠定基础。以齐、鲁关系为例,管仲运用以予为取的谋略,获得成功。齐、鲁原为兄弟之邦为周王室的屏障,且齐、鲁世代通婚。

但在齐桓公即位(周庄王十二年、鲁庄公九年, 西元前 685 年)前后,两国关系一度而化。而化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齐襄公杀鲁桓公(周庄王三年,西元前 694 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赴齐,文姜与異母兄齐襄公私通。事泄,齐襄公遣公子姜彭生杀鲁桓公,鲁国上下强烈不满。

二、鲁国支持公子纠争位失败(周庄王十二年,西元前 685 年):齐襄公十二年襄公被弑,公子纠奔鲁。公孙无知被杀,鲁护送公子纠归国即位,公子小白捷足先登。齐鲁  干时之战,鲁师败绩,公子纠被杀。齐桓公即位。

三、齐桓公初年,接連对鲁国用兵:如桓公二年(西元前 684 年)伐鲁,战于长勺, 齐师败绩。同年六月,齐又与宋聯兵伐鲁,宋兵败,齐无功而返。

从齐襄公四年(西元前 694 年)到齐桓公二年的十年间,齐、鲁不睦。鲁不支持齐国的会盟诸侯,齐桓五年(西元前 681 年)北杏之会,鲁亦不參加。其时,鲁是比邻齐国的大国,在诸侯中自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齐国霸业的成就更有重要的影响。因之, 管仲以争取鲁国为盟友,视为重要政策。管仲采取以予为取的策略,争取鲁国。

一、齐、鲁柯之会:齐桓五年,首次于北杏会盟诸侯,鲁不与会。同年冬,齐伐鲁。

鲁师将败,请求献遂邑以平,齐、鲁盟于柯。鲁大夫曹沬劫盟,要求齐还所侵地,桓公许之。桓公又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劝阻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 皆信齐而欲附焉。。自此年起,管仲着手辅佐桓公,对外盟会诸侯,寻求霸业。这即是以予为取策略的绩效。

二、平定庆父之乱:齐桓公妹哀姜为鲁庄公夫人,与鲁公子庆父私通。庄公卒,庆父接連弑鲁君公子斑与鲁闵公,(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齐桓公二十六年、西元前 660  年),国人大愤,群起暴动,庆父奔莒,自杀。齐桓为平定鲁内乱,召回哀姜杀之,又派高子至鲁,助鲁立鲁僖公,平定庆父之乱,并助鲁修復城防。《国语.齐语》有载:

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公羊传.闵 公二年》有载: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此三君死,旷年无君,……桓公使高子将南 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

平定庆父之乱,为鲁修復城防是予,赢得鲁国上下的拥护是取,对巩固霸业  有重要作用。平庆父之乱,在鲁产生极大影响,犹望高子之成语,即出于此。

三、献戎捷于鲁周公之庙:齐桓二十三年(西元前 663 年),为救燕伐山戎。齐大获全胜,回国后向鲁献戎捷。《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载: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 非礼也。《说苑.权谋》有载:管仲曰: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者,中国之所鲜也,不可不以进周公之庙。齐以德报怨,向鲁献戎捷,既显示齐之威力,又表达与鲁交好的愿望。献捷是予之以利,但取得鲁之愧疚与信服,且得予小取大之成果。管仲谋略之精审,于此可见。

《史记.管晏列传》所述: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令燕修召公之政。《太史公世家》: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足见割地给燕是予,  令燕和天下诸侯归心是取。

又如齐桓二十七年(西元前 659 年),救邢,迁邢于夷仪。二十八年(西元前 658 年),城楚丘而封卫。四十年(西元前 646 年),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等存三亡国的例子,都是先予,而后诸侯归之的取。

由此可知,管仲以予为取的谋略,一可缓和齐国内部问题,又可取得诸侯的支持,对巩固霸业有正面的作用。如《論语》所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正而不谲,概括齐桓霸业的特点,且与管仲以予为取的谋略,有直接的因果关

系。

尊王攘夷—维护宗法,保卫华夏文明

在争霸的谋略上,管仲以尊王攘夷为旗帜,来号令、团结天下的诸侯。管仲争霸的两个基础策略,对内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尊崇周王室,以之为天下共主,且自觉地匡扶王室,维护其权威。所谓攘夷,就是以保卫华夏民族为号召,加强内部团结,共同抵御夷狄入侵中原。管仲明确地指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又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匿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而相恤之谓也。管仲尊王攘夷的主张,乃在团结诸侯,尊崇王室,防止異族入侵,建立霸业。一如钱穆所述:霸者标义, 大别有四:一曰,尊王。二曰,攘夷。三曰,禁抑篡弑。四曰,裁制兼并。管仲尊王攘夷的谋略,精确地审度时势,展现贵轻重,慎权衡的特点。因为,当时的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宗主的地位仍然稳固。而诸侯纷争,秩序大乱中,人民  渴望有稳定的局势。管仲打出尊王的旗帜,号召诸侯,取得霸主的地位,假王命以 示大顺。从攘夷角度而言,各国诸侯皆为周王室所封,而且都因宗法关系紐结在一起, 自视为华夏正统,周边民族视为夷狄。因之,抵御夷狄,成为诸侯共同的利益与要求。随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的维系亦日渐松驰,抵御夷狄的力量,不断减弱。夷狄入侵中原,带给诸侯覆亡的威胁;管仲攘夷的大旗,正符合诸侯的根本利益。对无力抵御狄侵扰的弱小诸侯而言,攘夷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当然坚决地支持。就如燕、鲁、 晋等大国,甚至于周王室深受夷狄侵扰之苦。所以,期能在攘夷的旗帜下团结,共同御敌,解除夷狄之患。于是,攘夷得时顺势,成为华夏诸邦迫切的要求,亦是桓管霸业牢固的基础。

再从尊王的角度言,齐桓争霸一开始就以此为号召。齐桓四年(西元前 682 年),宋国内乱,宋南宫万弑宋闵公。齐桓五年,桓公与宋、陈、蔡、邾等国会于北杏,谋划平定宋乱。桓公六年,宋人背北杏之会,齐与诸侯相谋伐宋。《左传.庄公十四年》有载:

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请师于周, 就是争取周王室的认可与支持。当年夏,周王室单伯会同诸侯伐宋。当年冬,单伯与齐桓公及宋公、卫侯、郑伯会于鄄,如《左传》所载:冬,会于鄄,宋服故也。这即表示,齐桓召集平宋乱的军事行动,获得周王室的支持,周王室也认可齐为盟主的地位。齐桓公以尊王为号召,对成就霸业确有重要的意义。因之,第二年春,齐、宋、陈、 卫、郑再会于鄄,《左传》即称为:十五年春,復会焉,齐始霸也。此后,齐桓霸业得以逐步巩固。

齐桓八年,(西元前 678 年)冬,齐与鲁、宋、陈、卫、郑、许、渭、滕等九国同盟于幽。会盟之国,明显增多,且凝聚力更强。《公羊传》说:同盟者何?同欲也。

《谷粱传》说:同者,有同也,同尊周也。由是可知,齐以平定宋弑君之乱为契机, 以稳定周王室宗法秩序为号召,取得周王室的认可与支持,借尊周来号令诸侯,从而登上盟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此后,齐继续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不断巩固和发展霸业。如齐桓二十二年(西 元前 664 年),伐山戎,为燕解除山戎之患,并命燕君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再如齐桓三十年(西元前 656 年)伐楚,管仲以夹辅周室为己任,责楚不贡包茅,后与楚盟于召陵。成功地扼制楚国北上之势,巩固齐国在中原  的霸主地位。

又如齐桓二十七年,率诸侯筑夷仪以迁邢。齐桓二十八年,率诸侯城楚丘而迁卫,  存亡继绝。齐桓三十五年,葵丘之会。周天子使宰孔赐胙,都表现了周天子对齐桓称霸  的信任与赞许。《谷粱传》有载: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葵丘之会,盛况空前,显示齐桓盟主的威望,达到霸业极盛的标识。

简言之,齐桓在霸业的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以尊王攘夷为谋略方针,也是管仲  审度时势,确立争霸战略的成效。

管仲确立尊王攘夷的谋略,是争霸战略的总原则,不容诸侯公开地违背。以下  四例,就可证明:

一、齐桓二十五年(西元前 661 年),北狄伐邢。桓公耽于安乐,不愿救邢。管仲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而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邢是小国,其兴衰存亡, 对齐桓霸业影响不大,但应与诸夏同而相恤。因此,管仲请救邢,坚决的打击戎狄的入侵,显示管仲坚持尊王攘夷的策略。于是齐人救邢。

二、齐桓三十五年(西元前 651 年),葵丘之会。宰孔赐胙,明确转达天子旨意,让桓公不必下拜,桓公意欲从之,但管仲劝桓公下拜受赐。《国语.齐语》有载:为君不  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承天子之 命曰尔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升受命。……诸侯称顺焉。

葵丘之会后,齐桓志得意满,提出封泰山、禅梁父的非分之想。《史记.齐太公世家》 有载:……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足见与尊王攘夷策略背道而驰的举动,管仲坚定反对、阻止。

三、齐桓二十九年(西元前 657 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蔡国将蔡姬改嫁,桓公大怒。桓公三十 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齐桓借诸侯之力,以报私怨,确不符霸者之道。当  时,管仲力劝桓公不可伐蔡,说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  无以此为稽也。但桓公不听,管仲于是借伐蔡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管仲将齐桓伐蔡报私怨的举动,转而为夹辅周室,不但扼楚北上之势,更稳固齐国盟主的地位。

四、齐桓三十八年(西元前 648 年),管仲平戎于周。《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载:三十八年,周襄王弟带与戎、翟合谋伐周,齐使管仲平戎于周。周欲以上卿礼管仲,管仲  顿首曰:臣陪臣,安敢!三让,乃受下卿礼以见。管仲在齐尊为齐相,贵为仲父,对  周王室又有平戎之功。但他自觉应尊让天子之二守国、高,坚持只受下卿之礼,充分表  示对周王室的尊敬。所以,《左传》也载: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

管仲的尊王攘夷,在齐桓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顺应局势的要求,更增强称霸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其效应不仅维护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定,保卫华夏文明,从而使齐国霸业建立不朽的历史勋业。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公羊传.僖公四年》也说:南夷与  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足见,齐国尊王攘夷的策略,  成就历史绩业,受后人尊崇。

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成功的用兵策略

据《国语.齐语》所述,管仲辅佐桓公治齐国霸的策略,采取四个层次的步骤:

首先是定民之居,成民之事,致力改革内政,发展经济。

其次,是隐军令于修内政之中, 富国的同时达成强兵。

再其次,是亲邻国,使四邻大亲。然后,是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由是可知,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征之,乃是管仲为齐确立的对外用兵策略。择乱而征的用兵策略,也反映管仲贵轻重,慎权衡的特质。而且,与尊王攘夷的总策略相呼应,所采取的对外手段。尊王,除尊崇周王室的宗主地位外,更维护当时以礼义为重的宗法秩序。所谓淫乱,除指荒淫无道,致社会混乱的意涵外,还指不尊周室、礼乐崩坏的特定意义。因之, 实行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的用兵策略,使齐国对诸侯的军事行动,建立在符合道义的基础。师出有名,不仅能争取民心,且有利取得周王室和诸侯各国的支持。对诸侯的号召力,与争取霸权、巩固地位都有相对的影响力。

 此外,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的用兵策略,合乎胜于易胜的用兵原则。管仲对外用兵,虽建立在国富民强的基础上,但不恃强硬拼,陷于穷兵黩武。管仲择乱而征,乃在使敌方处于虚弱、被动的劣势。而己方则掌握用兵的主动权,处于无不胜, 势不可挡的优势,从而使用兵有必胜的保证。

《国语.齐语》有述,齐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  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一战帅服三十一国的说法,年代久远,史籍阙如,已不可 考,但其择乱而征的策略,可以下列事例为管窥一斑:

一、平定宋国弑君之乱:齐桓四年(西元前 682 年)秋,宋大夫南宫长万弑宋闵公, 杀大夫仇牧、太宰华督,更立子溺为宋君。诸公子借曹军反击,杀子游,更立御说为宋桓公。南宫长万奔陈国,宋引渡归,醢之。

宋国内乱,正是齐国用兵争霸之时,乱中的宋国,自然成为齐国用兵的目标。而且,臣弑君大逆不道,为周王室和诸侯所不容。于是,为维护宗法秩序,周王室及诸侯皆支  持齐国的军事行动,齐桓五年,与宋、陈、蔡、邾会盟于北杏,安定宋国内乱。桓公六  年,宋国背北杏之会,齐与陈、曹伐宋。齐请师于周,周派单伯助齐伐宋。冬,单伯会  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齐请师于周,周派单伯会同诸侯伐宋,正说明齐桓争霸  已经获復周王室的支持。

齐桓七年,桓公与诸侯復会于鄄,齐遂被尊为霸主,霸业初成,并以尊王攘夷  为政治号召。其时,遂与鲁不听号令,拒不与会,齐攻遂,灭之,鲁服。由此可知,齐  平宋乱,一战而服数国。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择乱而征的用兵策略,在齐桓霸业发 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平定晋国之乱:晋献公二十一年(齐桓三十年,西元前 656 年),晋献公宠驪姬,欲立其子奚齐为君,诬陷太子申生。申生自缢死,次子重耳奔蒲邑,三子夷吾奔二屈, 埋下晋国内乱的种子。晋献公二十六年,献公卒,奚齐嗣位,大夫里克杀之。大夫荀息又立悼子,里克又杀之,迎立夷吾,是为晋惠公,然晋国内部大乱。齐桓闻晋乱,率诸侯至,值秦国发兵送夷吾归国。齐桓命隰朋配合,送夷吾即位。《左传》有载:夏四月, 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齐在这平定晋乱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之前,晋国未曾參加齐桓的会盟。据《左传》、《史记》所载,齐桓三十五年葵

丘之会,晋献公因病未能及时到会,但途中曾遇宰孔。秋,复会诸侯于葵丘,益有骄色。周使宰孔会。诸侯颇有叛者。晋侯病,后,遇宰孔。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从之。

然可知齐桓霸业范围,已伸及晋国。齐桓三十八年,隰朋平戎于晋,正说明齐国势力已影响及晋国。齐以平定晋乱,重建齐、晋关系,足见择乱而征用兵策略的成功。

义于名而利于实—名实兼顾的原则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微,已无力掌制天下,不再有西周初期征者,上伐下也, 敌国不相征也。的局面。这一段时期,是诸侯争强并弱的战争。因之,管仲辅佐桓公建立霸业,一方面要抑制诸侯的兼并,团结和率領诸侯共同抵御外来的侵扰,维护华夏中原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壮大齐国自身的力量,维系霸业的持久。齐国自身的壮大, 是巩固霸业的基础,也是争霸的根本目的。管仲也为之确立义于名而利于实的用兵原则。

管仲义于名而利于实的用兵原则,强调义于名与利于实的相呼应。义于名是为了利于实,利于实是为了义于名。任何行动,兼顾义与利, 以义为号召,以利为实际目的。

管仲辅佐齐桓,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以尊崇周王室,维护宗法秩序,抵御夷  狄入侵为号召,团结、号令诸侯。管仲的尊王,是上尊天子以便于下令诸侯。尊天子 是义于名,号令诸侯是利于实。其攘夷抵御夷狄入侵为义于名,增强对诸 侯各国的凝聚力,是利于实。

在齐桓争霸的过程中,管仲义于名而利于实的用兵原则,曾运用在一系列的军  事行动中。诸如:

一、齐桓二十年(西元前 666 年):《左传》有载: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返。齐国受周惠王之命伐卫,数之以王命,是义于名,

取赂而返是利于实。

二、齐桓三十年(西元前 656 年):《史记》有述: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管仲声称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 实际上,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遏制楚国北上扩张,以巩固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所以,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是义于名,制楚国北上扩张是利于实。

三、齐桓二十五年救邢、齐桓二十六年城楚丘、齐桓三十九年城缘陵:齐桓在征伐、平戎狄的同时,存邢、存卫、存杞最受人赞颂。因之,存亡继绝的存三国是义于名,而齐桓同时兼并小国,则是利于实。

而且,管仲在坚持义于名与利于实的同时,若有义、利相冲突时,  则及时行动,予以阻止。诸如:

一、齐桓三十年,桓公怒而南袭蔡。桓公因一已私愤,以强凌弱伐蔡,管仲力谏不从,乃借机挥师伐楚,责楚贡包茅不入。从而使师出有名,掩饰桓公因私愤伐蔡,并成功地遏止楚国北上扩张。由此可知,管仲精审地运用义于名利于实,补救桓公的过失。

二、齐桓五年(西元前 681 年),齐、鲁盟于柯,鲁大夫曹沬劫盟,要求归还鲁国侵地,管仲劝桓公守信,不可弃信于诸侯,桓公从之。自此,桓公之信着乎天下。管仲寧可放弃眼前利益,以取信于诸侯,且赢得诸侯的亲附。如《公羊传》所述:要盟可犯, 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足见柯之会对桓公霸业的重要性,显示管仲高瞻远瞩的谋略,确实非凡。

三、齐桓二十三年,齐伐山戎救燕之后,以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为由,将  燕庄公送行所至之地,拱手送燕。齐国放弃自身利益,乃为了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  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齐桓借机命燕纳贡于周,在当时确具有重大意义,也增强  齐国的威望,显示尊王攘夷的霸者风范,真如《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述:诸侯闻 之,皆从齐。

上述事例皆说明,齐国虽牺牲眼前利益,但对树立霸主威望,巩固霸业确实有助, 更符合齐国的根本利益。齐桓三十年,桓公因蔡姬伐蔡事,《韩非子》有述: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 而有报仇之实。如《韩非子》所载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一事,先伐楚后,因蔡不以兵从而袭蔡,虽与史书不尽相符,但管仲义于名而委于实的用兵原则,已影响到战国时期的战略观念。

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结合军事、外交的手段

据《国语.齐语》所载,管仲辅佐齐桓公谋求霸业,对诸侯采取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的策略。足见管仲不主张纯用武力征服,而是以武力示警,用利和信,拢诸侯。 亦即运用军事和外交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武力威慑,另一方面以利益引诱,互为补充, 从而实现不动兵革,也能使诸侯亲附的目的。

据《管子》书中的〈大匡〉、〈小匡〉篇所记述,管仲重视交好诸侯,在对外用兵之前,都先致力于交好工作。他先派使者从事结交或监视的任务,曹孙宿处楚,商容处宋, 季友处鲁,卫开方处卫,匽尚处燕,审友处晋。其次,再以利、信手段,引诱诸侯亲附。

《管子.大匡》有载:管仲又请曰:诸侯之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桓公许諾,行之。管仲又请赏于国以及诸侯,君曰:諾。行之。 管仲赏于国中,君赏于诸侯。诸侯之君有行善事者,以重币贺之;从列士以下有善者,  衣裳贺之;凡诸侯之臣有谏其君而善者,以玺问之,以信其言。

管仲就是依藉与诸侯的密交往,并以利益吸引,建立霸主的威望,同时,管仲亦重视与四邻的交好,强调先亲四邻,才能对外用兵。

如《国语.齐语》所述,管仲争霸的步骤,先修内政;其措施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隐军令于修内政之中。其后才对外用兵争霸;其主要策略为亲四邻,征淫乱。亲四  邻,则是以利与信交好邻国,使邻国亲附。征淫乱,则是诉之以武力征服之。

如《国语.齐语》所载,齐在修内政之后,桓公与管仲曾研商对外用兵之道: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 则亲邻国。桓公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场,而返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

足见管仲的策略,不仅以物质利益引诱四邻,还要返其侵地,来取得诸侯的信任。 如此,一旦用兵,当可获得更多诸侯的支援,从而夺取更大的利益。此外,管仲也主张结交邻近大国;南以鲁为主,西以卫为主,北以燕为主。齐与邻近大国结成同盟之后, 便可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达成辅王成霸的目标。

管仲辅佐齐桓公争霸的过程中,屡屡可见以利、信、武结合运用的谋略。 诸如:

一、齐桓二十二年,齐人伐山戎救燕,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又献捷于鲁。

二、齐桓二十五年,救邢。齐桓二十七年,为邢迁夷仪。齐二十八年,为卫城楚丘。齐桓四十年,为杞城缘陵。

三、齐桓五年,齐桓与诸侯盟于北杏,以平宋乱。当时,鲁、遂不至。六月,齐与师灭遂,示之以武。齐对鲁,则以利、信 、武待之,是年冬,盟于柯。《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载齐、鲁柯之会: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 寡人之生,则不若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愿曰:君许諾。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齐、鲁柯之盟,齐并未威逼。即使在曹沬劫盟情况下,管仲仍劝桓公守信。自此, 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足见管仲的坚持,是捐小利以收鲁,从此鲁国成为齐国的主要盟国。因之,《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柯之会后,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由此可知, 柯之盟对桓公霸业的特殊意义。柯之盟,也充分显示管仲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谋略的成功。

管仲辅佐桓公以利、信、武的和平手段,得以盟会诸侯,号令天下,且获得相  当成效。

《国语.齐语》说,齐桓公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

《谷粱传.庄公二十七年》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兵车之会四, 未尝有大战也所谓乘车之会、衣裳之会,都是和平方式的会盟。未尝有歃血之盟,足见桓 公至高威望,诸侯对信服。尤其,齐桓三十五年(西元前 651 年)的葵丘之会,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盟誓不用歃血,足证诸侯对桓公信任的程度,桓公以和平方式 主盟,充分显示盟主的威望,与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交互运作,谋略的  成功。

孔子亦曾称赞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35不以兵车,是从儒者的观点,强调仁义之师。实际上,也肯定管仲利、信、武相结合的争霸谋略。 因之,《国语.齐语》曾说,这种争霸谋略,使诸侯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大国惭愧,小国附协。

《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载,齐桓公说: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伐、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东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返。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南征北伐,诸侯莫违,建立辉煌的霸业,与管仲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的称霸谋略,当有直接的关系。

终上所述:

齐桓公霸业的成就,实得力于管仲争霸的谋略。管仲展现在军事、外交方面的谋略

有六:

一、贵轻重,慎权衡:管仲擅于审度时势,权衡得失,重视权谋,因势利导,是运  用谋略的精髓。

二、以予为取:管仲为政的基本策略,乃在先使民众或诸侯获得利益,再换取国家  更大的利益,巩固霸业的基础。

三、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尊王攘夷是管仲争霸战略的总原则。尊王,号召诸 侯,取得霸主地位。攘夷,团结诸侯,共同御敌,巩固霸业。

四、择天下之甚淫乱者而先征之:择乱而征,是管仲对外用兵的策略,使齐国对  诸侯的军事行动,有符合道义的基础。

五、义于名而利于实:管仲义于名而利于实的用兵原则,强调义与利  的兼顾和相呼应。以义为号召,以利为实际目的。

六、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管仲利、信、武的策略,是结合军  事和外交的手段,得以盟会诸侯,建立霸主威望。

总而言之,管仲辅佐桓公,审度时势,其用兵策略与外交手段交互运用,确为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重要凭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案例,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千古名相 成功男人背后的男人
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上真实的管仲故事与评价
为何齐桓公一死,齐国就让出了霸权?并非内乱所致,而是另有原因
从小白到霸主,齐桓公是这样炼成的(下)
典故说春秋29:“北杏会盟”,齐桓公霸业初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