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说红楼与玻璃

 闲说红楼与玻璃

                       李一之

玻璃、玻璃制品,在当今生活中,极为普遍,十分平常,并不能引起人们过多注意的眼光,也不会当成什么珍稀宝贵的东西。尤其是房屋门窗上的玻璃,汽车玻璃,柜台橱窗上的玻璃,举目望去,玻璃几乎无处不在,没有玻璃反而是令人意外的事情。可是如果把时间向前推回三百年,在清王朝时,事情便远不是如此平常。玻璃作为欧洲、阿拉伯传入进来的先进神奇“洋货”,在清代初期,还是极为稀罕、相当珍贵的西洋贵重物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被视为宝物,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用。据清史记载,在清初当时的市价一块不足二平方尺的平面玻璃,竟然等于三间瓦房的价格,大约三百余两银子钱。可见,玻璃这种“舶来货”,在当时甚至比黄金的价格还高,更不用讲用玻璃制作的透明艺术工艺品了,更是身价百倍,自是寻常百姓望而生畏的。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    

正因为这样,在宁荣二府这样的贵族王公家庭中,才会出现大量的玻璃珍奇物品。书中几乎到处重笔描写了许多玻璃器物,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是绝不为过的。

“进入堂屋……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盆。”(第二回)

“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酙琥珀杯。”(第五回)

“那贾容请了安,笑回道:‘我父亲打发来求婶子,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儿请个要紧的客,略摆一摆就送来。”(第六回)

“晴雯冷笑道:‘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第三十一回)

“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栅,将羊角、玻璃戳沙、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第五十三回)

“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金玻璃小扁盒儿来,递给宝玉。”(第五十二回)

“凤姐道:‘共十六家。有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刻丝‘满床笏’,一面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还有粤海将军邬家的一架玻璃的还罢了。”(第七十一回)

“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第十八回)

作为高档珍稀艺术品,玻璃艺术品的地位相当高,与古青铜器、玛瑙玉器身份相差无几,备受青睐。品种、样式也繁复多样,仅品种就有玻璃镜、玻璃缸、玻璃杯、玻璃风灯、玻璃屏风、玻璃绣球、玻璃盆、玻璃盒、玻璃珠、玻璃盘、玻璃窗、玻璃鼻烟壶等等。用《红楼梦》书中的话形容“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为什么玻璃工艺受到如此重视,被看得这么宝贵呢?为什么在清王朝之前和之后的时代里,玻璃制品的身价又变得不那么突出呢?这是与当时的社会科技水平有关,也是同人们的时尚追求分不开的。元明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阿拉伯备受器重,西方从未见过如此精美、华丽的瓷器,无论是盘、碗、杯、瓶等异国的造型,东方华丽的色彩,晶莹平滑的器皿,让西方世界惊讶不已。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另类的“宝石”,是万里之外神秘国度的神奇宝贝。不仅价格昂贵,还是艺术与身份的化身,只有少数贵族才能买得起,用得上。据史料记载当时西班牙的商船,经过半年,甚至一年海上航行,出发时的十几条船,回到家乡港口那怕只剩下一条船,船上的瓷器、丝绸的价值,也可以让船主买下半个城市。所以才引发了后来,在几百年间欧洲人对东方中国的追逐探险。源源不断的商船、驼队奔走在欧洲到中国的海上,陆地的旅途上。同样如此,在那个时代里对西方成熟的玻璃工业、玻璃器物,中国人也极为看重。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

天然矿物、水晶石是透明的,但是难以制成工艺品,更难以制作大型日用器物,如镜子、窗户、屏风。所以当西方玻璃一旦进入中国,立即引起轰动,当作水晶宝贝,身价陡增。不过西方玻璃来到中国时,它们材料配比、制作工艺并没有随之进来。人们并不知道,玻璃究竟是如何造出来的。因此,中国瓷器在本方,欧洲玻璃在中国,都经历了同样神秘而高贵的阶段,也分别成为了互相认识对方,担当了技术文化交流的工艺物质大使,都有过各自辉煌的历史。

西方人员、文化、器物之进入中国,在古代以汉唐为始,后来,又以元代比较频繁。现在北京城市的地域规模,皇宫的基本布局,均是在元代奠定的,明代又进行大的补充完善,清代基本上承袭明代未变。元代虽是蒙古少数民族统治,却是没有多少封建等级和封闭观念,因此对汉文化接受较快较多,对阿拉伯,甚至欧洲的文化艺术也不拒绝。结果吸引了大批欧洲等地的外国商人和探险家来华。当时仅在京城生活过的西方人,就不少,还有一些人成为元朝官员,“忽必烈以刘秉忠、张文谦,王鹗为谋士,网罗杨惟中、姚枢等人,采用汉法,立足燕京,以图南进,统一中国。”《北京历史纪年》。忽必烈会见高丽国王。召大食国人也黑选儿,设计皇宫建筑。任命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克·波罗父子为朝官。旨准意大利传教士孟德高维奴,在皇宫西门西外修建教堂,允许罗马教皇设总教于北京大都等,都对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起过一定的作用,玻璃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可惜由于运输等因素,玻璃品虽然已经传入中国,但数量极小,价格极贵,并没有推行开来。后来明代封疆禁商的政策,使得中西贸易一度萎缩,在明朝甚至见不到有关玻璃的记载。直到明末清初,南方广东,沿海山东,才重又开始一定的海外贸易,东西方交流也多了起来。

                              蓝玻璃戗金花卉纹蜡台

正如《红楼梦》中特意描写的许多“洋货”,外国器物,都反映了在这个时期的欧洲、亚洲各国与中国的来往状况。如波斯国、茜香国、真真国、俄罗斯国、日本国、(倭)、暹罗国、高丽国等。正象王熙凤自为得意的话“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是有外国人来,都是我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洋货都是我们家的。”(第十六回)显然,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甚至远至欧洲人波斯、意大利、俄罗斯、希腊都有频繁互利的贸易,外交往来。当时,英国王室多次派员到清王朝,还馈赠钟表、鼻烟、机织布匹等物。曹家在江浙一带专门负责皇宫内府所需物品的征集、制造,替朝廷接待海外商船,以及外来人员。因此对亚洲、欧洲、非洲的特产、工艺制品,势必见得很多,也十分了解,来自欧洲的玻璃器皿,当然也在其中。

与西方玻璃制品较为相似的,有中国的料器和琉璃制品。从元代进入中国的西方玻璃是以二氧化硅为基质,添入钾、钠金属元素的物质,可以独立成型,制作器皿。而中国琉璃是以二氧化硅石英为基本材料,加入铅、钡等金属元素的物质,呈现为一种釉料性质,经烧制后形成半透明的釉质膜,不耐高温。料器则是加进更多的铅、钡、铜、铅等元素,不透明,更不耐高温,但是制成料棒后,再经过加热、火炙抽、拉、抻等工艺,可制成瓶、花朵、鸟兽等立体小件。

琉璃、料器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古老艺术。琉璃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先民发明创造,还研制出许多种类的器物和首饰,距今至少有三千余年的历史。琉璃制品的大量应用,主要是在建筑上,如屋顶的瓦、筒瓦、瓦当、仰合瓦、脊瓦、脊兽等。还有墙体的墙花装饰、影壁等。至于小件则是珠子挂件和小型立体动物。后来,又学习西域的配料方,经改进使得琉璃,无论从色彩,还有器型都有长足发展。古代琉璃,又称作“流离”、“流苏”、“陆离”、“璆琳”等。《倚晴阁杂钞》曰:“按汉书西域传,国有琥珀琉璃;师古注引魏略云:大秦国出赤、白、黄、黑、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此盖自然之物。考北史,魏太武时,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有五色琉璃,於是採石矿中铸之,光泽美於西来者,今厂中(指北京琉璃窑厂)所炼,大约本月氏人遣法也。”

到了清代,时琉璃厂的琉璃制品,大约分为六大类:一脊瓦,二鱼瓶,三琉璃片,四葫芦,五响葫芦,六铁马。正因为琉璃始终处在釉料的阶段,与陶器、瓷器的釉料状况差不多,所以也始终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都走出来,仅仅是作为其他工艺品的装饰涂料而存在。

                            黄套红玻璃荷花纹缸 

这一点,琉璃的发展远不如玻璃的地位。玻璃由于它耐高温,不易破碎、断裂,尤其它的透明性、稳定性,使得玻璃迅速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消费材料;由它而制作的工艺器物具有透明、防风的重大功能,而极受欢迎。特别是以玻璃制作的门窗,使得传统的糊纸、糊绢的窗户一下子豁亮起来,解决了室内室外视线沟通的生活要求,而得到广泛应用。用玻璃制作的器皿,如杯、碗、盘、盆、瓶、灯等,不仅防水、防风、透明,还可防酸、防碱,非常美观、玲珑、剔透。玻璃器皿一诞生,便很快顶替了过去用玉、瓷、陶、琉璃所制的器物,倍受青睐。又因为西方玻璃制作,采取工业化生产,一反中国传统的手工方式,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迅速排挤了传统的手工琉璃、料器的制品。

这种历史的重大转变,恰恰是在中国明末清初的这个阶段发生的。曹雪芹正是生活在这种西方近代玻璃工艺大量涌入,中国也开始模仿学习玻璃制作的时期。所以《红楼梦》中出现林林总总的玻璃器物,并不算是意外。清王朝特别重视玻璃制作。根据《大清会典》载,在康、雍、乾、嘉时期,除了设立琉璃窑,监督、掌管监制琉璃制作之外,内府还设立专门制作玻璃的作坊,为皇宫制作玻璃鼻烟壶等料器、玻璃小件。当时,清代的玻璃器生产主要在山东、广州,是一些玻璃小型作坊。总的来讲在清代玻璃的国内生产制作,虽已出现,只是作坊小,人员少,制品不多。主要的玻璃工艺品,还是依靠海外进口。

也许,因为琉璃、玻璃两种东西在产地上的历史差异,使得中国传统工艺品出现了等级明确,制作和使用严格限定的倾向。如琉璃制品的使用,就与官职、地位、等级紧密相关。皇宫建筑可以使用琉璃、琉璃脊兽仙人,数量是九个,颜色是黄色。亲王、郡王府宅只允许正房厅堂可以使用琉璃瓦,琉璃立兽不得超过七个,琉璃颜色只许用绿色。皇家寺庙、太庙琉璃瓦顶可用蓝色,其他民间寺庙不得用琉璃。一般官员如公爵以下的官吏,不得采用琉璃作建筑屋顶。违者降级剥爵,甚至获罪抄家。你再有钱,都不得置办琉璃物件用于宅府装饰。在这里琉璃装饰成了地位、特权的显著标志。相反,玻璃作为“舶来品”,就没有那种令人生畏的权威气息和等级限制。似乎只要你有钱、你富贵,就可以占有。这一点不仅玻璃是这样,好像许多“洋货”,都是如此。如外来珐琅、地毯、服装、裘皮、鼻烟、钟表、都没有明确的等级、官位限制。有时反而是民间先用、先有,皇帝是后来感兴趣才使用。尤其是江浙、广东沿海的商人、富贾,当地官吏,他们首先接触西洋奇物,首先自己使用,后来又上贡皇帝。这样,封建制的法典就不容易严加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只得任其传播。这一现象,从客观上反映了不仅是西方货物的输入和交流,客观上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形式和科技,也潜移默化的进入了这个古老封建的帝国大院。西方某种民主意识和理念,也在人们欢天喜地的消费中,悄悄来到了他们的生活中。

                      玻璃胎珐琅彩仕女图鼻烟壶

所以,延续上千年的传统的琉璃,并未在宁国府、荣国府若大宅府中出现,一片琉璃瓦,一件琉璃工艺品也没有。而玻璃工艺品、日用品、灯、屏风、窗户、盏、盆、缸、杯、盒,却到处都是。正如晴雯所说:“先时候儿什么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显然反映了在玻璃器皿上不存在严格等级观念和封建禁律。虽然仅仅是两种不同材料所制的物品:一个本土的,一个外来的。却因为来源于不同的国度,它们分别折射出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东、西方社会制度,反映了两种不同国度社会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从玻璃与琉璃上可以看到东、西方当时的经济交往,思想意识互为影响的某些影子。对人们分析理解,为什么在17世纪前后,明清的中国会出现萌芽状态的民族资本,以及某种现代民主意识的环境因素,从中或许能够找到些蛛丝马迹。对理解在《红楼梦》书中能出现那么多强烈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青年典型,似乎也能够窥视一斑了。

随着现代工业和社会和发展,在清代视为与玉和青铜器一样珍贵的玻璃器,早已不被人们那么稀罕了。现代生活中,玻璃、玻璃工艺美术品,早就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器物。一些现代青年甚至不能理解,《红楼梦》为何那么器重玻璃用具,这当然是因为“历史的时差”造成的,完全可以理解。也没有必要去讪笑曹雪芹。事实上,人们应当满怀热情地感激他,是他用文学艺术的具体形式,生动而清晰的向三百年后的人们,诠释和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使现代的我们,有可能进入到原本无法返回的那个历史时代和家庭中,从那些真实形象的历史生活中,弄清和懂得一些现代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为此《红楼梦》中玻璃的透明,好似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不少被人为模糊的过去,也能够发现许多被时空的流沙磨损了的历史面貌,这或许是闲谈《红楼梦》时给我们的一点乐趣吧。

 

 

2009.1.2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琉璃收藏之美:老琉璃价格不俗
皇家琉璃成收藏新贵 料器精品身价数千万(组图)
<中国传统琉璃>节选
玻璃盒子
料器,逐渐淡忘的文玩
《红楼梦》中的外国物品——玻璃制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