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郗鉴嘴里含饭救活两儿是真是假?
                郗鉴嘴里含饭救活两儿是真是假?
                                   叶之秋
  看《世说新语》有如下一段文字: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就是郗鉴,曾经和王导等人共同推举司马睿在江南为帝,是东晋开国元勋之一,名气很大。上文说,郗鉴在永嘉之乱时,回到故乡,家里很穷,可是村民们因为郗鉴很有名气,又有德行,于是商量好了,每家每户都分别请郗鉴吃饭。于是郗鉴就带着侄子和外孙两个小孩子一起去吃饭。可是主人家说,我们都没什么粮食,饿得很呢,只是因为你很有名望,因此一起救济你啊,恐怕不能再照顾你家两个小孩了。郗鉴无奈,只能一个人前往吃饭,可是吃饭的时候,在两颊各自含着一口,回到家里吐出来给两个孩子吃。结果两个小孩都熬过了饥荒,后来一起渡江,还当上了大官。
  关于这段故事,在东晋人所撰的《郗公别传》也有记载,可是细节却不相同。如下:
  永嘉末,天下大乱,饥馑相望,冠带以下,皆割己之资供鉴。
  在这段记载中,同样是永嘉年间,同样是天下大乱,人人都没饭吃,可是,从那些士大夫以下,人人都拿出自己的钱财,分给郗鉴,郗鉴于是就有钱了,既然有钱,自然就可以养活两个小孩,又何必在嘴里含着饭呢?
  在《晋书·郗鉴传》也有记载,奇怪的是,竟然出现了第三种说法。如下:
  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
  原来,当时出钱给郗鉴的不是村民(乡人),而是州里的一些士人(读书人,官员,士大夫之流),也并不是所有的士人人人都出钱,而是一少部分,之前曾经受到郗鉴照顾,郗鉴对其有恩义的的一些人。大家一起拿出一些钱财,来救助郗鉴。而郗鉴果然很有德行,在能够养活自己家里老小的前提下,又把多余的一些钱财分给自己的亲戚,和乡里的一些没有父母的或者没有儿女的一些人。许许多多的人,因为郗鉴的帮助得以活命。
  三本书,三种记载,到底那件事情才是真的呢?
  首先说,《郗公别传》的记载最假。冠带以下,“皆”割己之资供郗,“皆”,是根本不可能。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历代确实不乏虽然贫穷依然坚守节操的君子,但是多数人却做不到这点。更不要说在自己穷困的时候,还要分出自己的口粮来救济别人。据学者考证《郗公别传》是和郗鉴同时代人的记载,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之所以有这样的记载,无非是要告诉世人,郗鉴的德行如何了得,竟然让天下所有士大夫都纷纷解囊。
  那么,《世说新语》和《晋书》本传中的记载孰真孰假呢?
  现代大学者余嘉锡认为,《世说新语》当中的记载当是谬传,他认为,既然郗鉴都有能力把钱财来救助乡里,让很多人得以活命,自然有能力养活一家人,又何必在嘴里含着饭才能养活两个孩子呢?
  可是,《晋书》本传中的记载未免过于冠冕堂皇,永嘉年间,晋怀帝被匈奴人俘虏,天下大乱,人人自保尚且困难,并且郗鉴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人物,最高官职不过是担任赵王司马伦的属官。当时朝廷司空东海王司马越曾经征召郗鉴,郗鉴和司马越不和,拒绝出仕。北方的乞活军的领袖陈午也四处抓捕郗鉴,希望推举郗鉴做首领,后来陈午兵败,郗鉴回到乡里。在这样的情况下,州里的一些士大夫怎么可能公开救济郗鉴,怎么可能拿出许多许多钱财(能够让郗鉴救活许多乡人)给一个毫无政治前途,被朝廷权贵和民间乱军共同仇视的人呢?
  于是,只有《世说新语》一段文字最为可信。正因为郗鉴有德行,曾经在外面为官,乡里的那些老百姓(并非权贵豪门),不忍心看着村里的大名士活活饿死,于是从自己的口中省下一点点饭食来让给郗鉴,或许郗鉴本人,也不过一天一两顿,每顿小半碗米饭而已。于是,乡人说只能救活郗鉴,不能兼顾两个孩子,就可以理解了。并非是乡民狠心,实在是大家太穷,在乱世,老人和小孩往往是首先放弃的对象。于是郗鉴在两颊含饭,勉强救活二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郗公值永嘉丧乱阅读答案
【古文经典】《世说新语》德行篇(24)郗公值永嘉丧乱
《世说新语》精读精练(2)
含饭哺乳
阅古感今
202206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