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心经》看《道德经》和《金刚经》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相传为观自在菩萨自觉自悟所得,得到如来佛祖的赞许认可。中国流行的版本有二,一是鸠摩罗什所译,二为玄奘所译。记载丹道修行历程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非常重视《心经》,专门为它写了出处并录了原文:

——三众进西路途,有个月平稳。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道:“他有些什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但见那——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禅师陪笑道:“欠礼,欠礼。”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脖,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三藏见了,扯住行者道:“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捣他窝巢怎的?”行者道:“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三藏道:“他讲的西天路径,何尝骂你?”行者道:“你那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行者见莲花祥雾,近那巢边,只得请师父上马,下山往西而去。——

从这段书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至少看到6点:一是乌巢禅师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且法力高强。他故意打压孙悟空,让孙悟空知道高人后边有高人。二是乌巢禅师与菩提祖师一样,都是世外高人。他择树而居,上不属天庭管辖,下不归人君调度,一如封神榜中的陆压道人,一部《心经》伴终身,三界之外任逍遥。他现身说法,《心经》是有效的。三是《西游记》视《心经》为最高经典。本书原文照录的经卷只有两部,一部是《心经》,一部为《无字经》,并称《心经》“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也就是说,佛道两家通用的宝书。四是西方如来之说只是修行路径的一种。至乌巢禅师现身,修行之道已经不下五种。即老子之道、菩提祖师之道、乌巢禅师之道、西方如来之道以及取经苦修之道等。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要一条大路走到底。五是孙悟空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确实是得到了老子的庇佑。孙悟空的修为与乌巢禅师相比已经是土壤之别,更何况太上老君?乌巢禅师向孙悟空展示法力,其实也是暗示他,若非圣人爱才,他早已灰飞烟灭。六是乌巢禅师其实是认识孙悟空的。“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他为什么装不认识且不让孙悟空看破他是谁呢?个中缘由,恐怕只有乌巢禅师自己清楚了。

总之,乌巢禅师是个厉害人物,也是个神秘人物。他的出现与表现,说到底就是为了《心经》。要把《心经》传授给他的故人(他显然知道三藏的来历)、未来的旃檀功德佛玄妆法师。而三藏习得《心经》后,在孙悟空的提点下(不愧心猿),勇猛精进,为修得正果奠定了坚实根基。后来,三藏将《心经》翻译成汉文,广布天下,又成就大功德一件。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有关儒释道三教本一研究的最新成果了。我是主张三教同源、三叶同枝的。三教管的都是灵魂方面的事,都是教人如何证得大道也就是天地本源、宇宙真理的,因此也都是哲学范畴的学问。天地本源和宇宙真理只能有一个,只不过寻找的法门不同而已。以老子的《道德经》和释迦牟尼的《金刚经》为例,二者都是探讨天地本源和宇宙真理的扛鼎之作,但在叙事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学问粗浅或眼界狭隘的人,往往会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后又有了谁高谁低之辨。但只要把《心经》与《道德经》《金刚经》联系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心经》是《道德经》和《金刚经》的精华凝练,通过最简洁的语言,把老子和释迦牟尼思想的核心要义勾勒了出来,形成了“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

先说《金刚经》。《金刚经》的叙事方法是排除法。就像是“剥玉米”,将一层一层的皮去掉,留到最后的就是玉米。其基本语式是:非、非、非非。如: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2、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3、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再看《道德经》。他的论述方法基本属于举证法。即:似!何以似?《道德经》开明宗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其五: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其六: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八: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其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其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其十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从中看到了什么呢?看到老子既使用排他法排除不是“道”的事情,也使用“举证”阐述道的特征,还明确指出感知“道”的路径,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却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这一点,老子与释迦牟尼是完全一致的。释迦牟尼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都直指语言的局限性。而《西游记》中的《无字经》,实际上也是告诉后来人,“道”都是不可说的,说也是勉强为之,所以才有“非,非非”,也才有了“似,何以似?”。

把上述联系起来再看《心经》,我们发现什么?发现《心经》的作者是《金刚经》《道德经》的优秀学者。他把学习体会凝练成270个字,就让乌巢禅师修成了世外高人。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佛道本一的正确性。

由此再看《西游记》,是贬佛扬道、还是贬道扬佛?实际都不是。《西游记》记述的是西方取经过程,讲述的是佛道两家共同斩妖除魔,每回的卷首诗词多半是丹道心法,整部书充满着修炼隐喻,老子的化胡为佛有凭有据,《心经》法门陪伴始终,仙圣神佛和谐共存、相互帮衬,这完全是一部宣扬三教融合、同枝同源的书。而这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气象、大格局、大风范,也是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取经路上指引唐僧的是谁?
悟空师父须菩提祖师竟然是那个人!原著中一个字让你恍然大悟
西行十万八千里,唐三藏真正开悟了吗?
他是西游世界最重要的人物,住在树上,隐喻人体的第二套系统
乌巢禅师的出现留下三个谜团,两个一直被解读,另一个却被遗忘
唐僧路上遇到的乌巢禅师是谁?他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出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