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虎故事
摘 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反映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把古代的文言小说推上了又一个高峰。《聊斋志异》中除常见的借花妖狐魅来反映现实外,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中的虎故事也在蒲松龄笔下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聊斋志异》中,除了把虎作为单纯的动物意义的作品外,其它的虎故事无论在创作技巧或主旨寓意上,比以往的作品都有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2062056.htm
  关键词:聊斋志异;虎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5-0000-01
  
  《聊斋志异》中借花妖狐魅来表达作者的理想与爱憎的篇章相当多,但关于虎的故事却也不在少数。《聊斋志异》收录作品近五百篇,其中与虎有关的故事有《张诚》、《黑兽》、《田七郎》、《大人》、《向杲》、《梦狼》、《云萝公主》、《牛犊》、《二班》、《苗生》、《锦瑟》、《浙东生》计十二篇,本文试分类对以上虎故事进行讨论。
  
  一 人化虎故事:《向杲》与《梦狼》
  人化虎故事是中国古代“变形”故事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太平广记》中就广有收录。人化虎在唐前已出现。宋代以降,化虎故事很多,但未脱六朝和唐代虎故事的窠臼。清初的蒲松龄在继承和吸收前人虎故事的基础上,以其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作出了《向杲》与《梦狼》,把人化虎这一传统题材推向了一个无可逾越的高峰。
  《向杲》与前代化虎故事多有关联,但它最直接的继承和借鉴应该是《续玄怪录》中的“张逢化虎” 。向杲的庶兄为恶霸庄公子打死,想官了官府不理,想私了恶霸又有保镖。他的化虎是偶然,但又是必然,否则他无法为兄报仇。向杲所化之虎吃人动机明显,目标明确,这与以前的化虎食人故事不同。《李徵》 中虎吃人是“以饥肠所迫”,《南阳士人》 中虎吃王评事又融入了定数的因素,而向杲就是为报仇才吃了庄公子。
  向杲的由虎化人也是别具一格。虎吃庄公子后,保镖箭射猛虎,虎死而向杲自然复生。试看《齐谐记》中相关记载:“后人射虎,箭带膺,并戟刺中其腹,然不能即死。经数日后,虎还其家,不能复人形,伏床上而死。其儿号泣,葬之如母。”吴道宗的母亲化虎中箭后不复人形,向杲是化虎中箭后立即复生。
  思想内涵。庄公子之流在《聊斋志异》中并不少见,《红玉》中抢冯家妻子的宋氏,《石清虚》中构陷邢云飞的尚书,《成仙》中的黄吏部,这些人都是封建社会的“强梁”。向杲其实是走投无路才以暴易暴。蒲松龄通过这样的故事,表达了刺贪刺虐的思想内涵。就是主人公的名字,作者都颇费功夫。“向杲,字初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杲,明也。
  《梦狼》是揭露封建社会官场丑恶的力作,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梦虎》,因为故事是围绕着白甲化虎而展开的。它的思想内涵就是蒲松龄在文末借“异史氏曰”所言:“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与历代化虎故事不同的是,《梦狼》是化虎故事与记梦故事的完美结合。白甲在白翁的梦中化虎,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可谓天才的创造。其弟奉父命把这一有警示性的梦告诉他时候,他置若罔闻。最终,残害百姓的白甲得到了别样的惩罚。
  
   二 怅鬼与文人:《苗生》
  《聊斋志异》中的《苗生》,描写的是有关伥鬼的故事。《太平广记》收录的《广异记?碧石》 、《广异记?宣州儿》 、《原化记?李奴》 等伥鬼故事,应该是有关伥鬼的最早记载。
  蒲松龄笔下的《苗生》,故事情节则是虎化人与伥鬼故事的结合。在《苗生》中,由老虎幻化而成的苗生是个通文墨的伟丈夫。龚生先以其言语粗鄙,觉得苗生不文,不愿与之结交。行走途中龚生坐骑生病,苗生大展神力帮助龚生,于是龚生又对苗生“惊为神人,沽就市饭,与共餐饮”。登华山联句时苗生才思敏捷,但又对会文联句颇为不耐,当然这也与靳生等人相互吹捧、冷落苗生有关。结果苗生暴怒,露出虎的庐山真面目,“扑杀诸客,咆哮而去”。后半部分仍写吃人的老虎,却以伥鬼的情节展开。嵇生为虎作伥,欲寻一儒服儒冠者自代。蒋生平素就嫉妒尤生,得知此此消息后欲陷害尤生,最终却为虎所食。
  
  三 义虎故事:《赵城虎》与《二班》
  义虎故事在虎故事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赵城虎》与传统的义虎故事相比,情节基本相同。不过赵城虎并不是因为受人恩惠后感恩图报,它是犯了过失为弥补过错而代行子职,最后以全虎之大义而终,并未跳出历代义虎故事的藩篱。
  同样是义虎故事,倒是《二班》由于有幻化等奇异情节和含蓄的结尾而显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良医殷元礼避寇乱窜入深山,被班爪、班牙请去为他们的母亲治口角两赘瘤。二班相待甚诚却只有鹿肉为食物。三年后殷元礼在山中为群狼所困,生死存亡之际二虎骤至,扑杀群狼后消失。殷元礼又遇前妪,在老妪家借宿时了解到二班迎自己未归,同时也觉得老妪“谈饮俱豪,不类巾帼”。小说结尾写到:“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竟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结尾处殷元礼的恍然大悟与惊骇而逃既点破谜团又留有余味,不是老套的以全虎之大义结尾,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反而更让人觉得更合情理。
  
  四 其它篇章中的虎
  除上述几篇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写到虎的篇章,但多是作为单纯的动物的形象来描写。可分为兽斗虎:《黑兽》、《牛犊》、《苗生》,人制虎:《田七郎》、《大人》,虎伤人:《张诚》、《云萝公主》、《锦瑟》、《浙东生》。这些故事中的虎没有文学特征,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猛兽,《牛犊》中甚至是把马错认为虎,只能说故事中提到了虎而已,并不能称作虎故事。只有《黑兽>借虎延颈受死批评缺乏反抗精神的人民,颇有启发意义。
  《聊斋志异》多写花妖鬼狐,相比之下,虎故事在全书中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考察《向杲》、《梦狼》、《苗生》等篇,同样可以看到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向杲》、《梦狼》不但在艺术技巧方面较前代虎故事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表达了刺贪刺虐的思想意蕴。正如作者在《聊斋自志》中所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毫无疑问,《聊斋志异》是有所寄托的,这些故事背后深刻的思想意蕴也是由作者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文以载道的传统决定的。
  
  注解:
  ① 李?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四百二十六卷,第3491页。
  ② 《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第3477~3478页。
  ③ 《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六,第3505页。
  ④ 蒲松岭:《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09年,第340页。
  ⑤ 《太平广记》,第四百二十七卷。第3476页。
  ⑥ 《太平广记》,第四百二十八卷,第3483页。
  ⑦ 《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十卷,第3493页。
  ⑧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09年,第520页。
  
  参考文献:
  [1]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09年。
  [3] 宋·李?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4] 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6]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聊斋”中的虎故事 | 景一屏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写作特色浅谈
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马瑞芳作客《扬州讲坛》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启示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树下摆茶摊 功夫在茶外
聊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