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见天地

今天我们要分享:《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二十三--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我们首先要摆正姿势。共有四种姿势,叫做:站神仙--顶天立地;坐神仙--脊柱挺直;睡神仙--放松心智;走神仙--逍遥游走。

姿势摆好之后,还要让我们的呼吸逐渐变得深长、均匀、缓慢,经历从肺部到腹部再到脚底的过程。然后让身体放松,让五脏六腑放松,从头到脚、从脚到头反复地游走放松。

之后,我们要从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穿越洞天福地,和我们今天的《道德经》内容相匹配。因为我们说过,《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呢?讲得是精神世界,而我们这个身体呢?每天考虑的事情都在物质世界里面追逐,我们一切的痛苦烦恼都存在于物质世界。

我们要想摆脱这些烦恼,就要先让自己进入精神世界,而物质世界的束缚在到达精神世界之后,就会慢慢地逐渐地消融瓦解,从有到无。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今天的《道德经》原文。我们看一下,它今天又准备对我们进行什么样的开示呢?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段原文很费解,我们要想理解它,首先就要贯通前面的《道德经》。《道德经》已经从第一章到达了第二十二章,都讲过了,我们把它串起来,就像一串项链,每一颗珠子它是独立的,但是一根线把它串起来又是融为一体的。

我们学习《道德经》,也有这么两条线路,即每一章个体的独立与上下文之间的串联,这样我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两千五百年来,人们对于《道德经》注解的方式是非常多的,当然都是大同小异,他们主要倾向于一种文字相--直接从文字直解;而两千五百年来的我们一线单传是从文字中穿越它、打破它、击碎它,然后进入文字之下,再从文字之下进入更细微的地方,最后把这些全部打破之后进入“无”,在“无”里面我们来理解第二十三章,我们会有更深的感触。

因为我们讲的是领导力,而《道德经》对领导力讲的非常精深。我们先把整个二十三章的顺序打乱,先讲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叫什么?我们看看大自然会有些什么变化?春夏秋冬,为什么变化?既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大作。

我们把自然现象放在最前面,作为老子的观察。因为老子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这个“见天地”。“见天地”就是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思维模式去想。

希言自然

今天首先就提出了“飘风不终朝”,这个“飘风”是什么呢?比如龙卷风、狂风、不寻常的台风,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飘风”。

这个“飘风”来得非常猛烈,可以说是无法预知的,但是它有个特点:你既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到来,你也搞不清楚它什么时候会跑得无影无踪,来去都是难以揣摩的。

另外一个自然现象叫做“骤雨不终日”,狂风来了之后紧接着是暴雨,往往暴雨的来和去也是难以预知、难以揣摩的。

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经过观察发现这个自然现象,就引起了老子的思考,他深深地去思考里面的道理,就发现这个道理在人间可以给我们带来两重的思考。

第一重的思考:这个来无影去无踪代表的是我们人类的情绪,我们人最难以揣摩的东西叫情绪。我们好多情绪的来去就是来无影去无踪的。但是由于没有深深地去反观自照,我们很难理解我们自己。

那么在一个家庭里面就会大乱,因为在家庭里,父母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他们每个的性格都不太一样。虽然同在一个家庭,但是他们的思考角度、情绪发作有可能完全来无影去无踪,这样家庭就会被搞得一团糟。那么一个家族、一个村庄、一个国家、一个天下同样如此,这是老子站在自然的角度在思考这些情绪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重的思考:是不是情绪只有危害呢?他发现从领导力的角度我们继续上升,当我们能够抓住它的源头与去路的时候,我们能控制住情绪。我们能理解它的时候,它却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领导力。

这个领导力叫什么呢?叫做“心要慈悲刀要快”,什么意思呢?就是指我们为人处事,或者我们在一个领导岗位上,或者我们领导一个家庭,我们的心要慈悲,要仁慈、要善良,要去理解周围团队的每一个人的背景、想法。

但是刀要快,为什么刀要快?当他犯了一些错误、违背了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出手、及时地提醒、及时地制止。甚至当他完全违背了重大的规则、触碰了红线的时候,可能直接就有很严重的惩戒。

这就是我们从自然现象里面提出来的两条规则,这两条规则对我们每个人意义非常重大。

知道了这个自然现象之后,我们再看第一句叫希言自然,老子在表达什么?

“希言自然”我们很多人会觉得就是指少说话嘛,这很容易理解,其实这只是文字相。如果我们回到《道德经》,前面几章讲了一个“希”,希”是什么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希不是说话少,它是我们想听却听不到,它是什么?

它是道的语言,天道在发出一种语言,这个“言”是“语言”,就是一种声音,我们听不到。其实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多的是,现在科学就已经知道,比如说次声波,我们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超声波我们也听不到的。

那么,有没有科学研究完全揣摩不到的我们人类用仪器、用任何方法都得不到的一些声波?当然肯定有,可能还占百分之九十五,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我们人类是无法知道的这种声音,比如我们说的天籁之声,我们都听不到。

“希言自然”,老子是想把它作为一个纲领放在第二十三章,让我们知道用我们的耳朵、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我们可能就感知不到更高维度的声音。那么怎么办?我们还要探索宇宙、探索真理,我们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我们要“见天地”。

老子把总纲提出来--“希言自然”,立即就讲了一个“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自然现象。老子写文章不是乱写的,是有他的特殊的安排,前面提出“希言自然”,后面立即给我们一个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我们用耳朵去听,听不到;我们用眼睛去看,看不到。那么怎么办?我们就只有一个办法--去探索宇宙真理。我们要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的变化,比如龙卷风、大地震、什么暴雨等等,这些老子给我们提出的,这叫什么呢?这叫方法论,是我们怎么探索真理的一个方法论。

然后他就发现天上的这个风一会就过去了;然后那个暴雨呢?一会儿就过去了;大地震呢?一会儿就过去了,“孰为此者”?谁造成这些自然现象的呀?天地。

他提出了他的一个结论,也就是他观察之后,通过思考,发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的《道德经》不会只讲天道的,他讲天道的目的是要用在人的身上。所以说老子《道德经》是非常人性化的,有道有术有方法。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本工具书,每个人都需要,中国14亿人每个人都需要,唐朝就是这样做的。那么全世界呢?地球村呢?80亿人每个人都需要,放在自己的书桌前面。每个学生放在那里,作为什么?工具书,它是工具书。它让我们认识宇宙,认识真理,最后用于我们自己身上,用于人道。

道、德、失

“而况于人乎”?这是开始在讲我们人该怎么做,接下来就开始讲人的做法,这就是他提出的方法。我们人该怎么做呢?我们看到了这个自然现象,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这就是我们人该怎么做。我们从事于道,我们就同于道;我们从事于德呢?同于德;从事于失呢?同于失。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搞不懂这是什么,懵了!这是什么?这是讲了三条路径。第一条路径叫“道”,第二条路径叫“德”,第三条路径叫“失”。这三条路径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了解宇宙天道、了解真理而让自己不荒废一生的方法论。

要么你就同于道,要么你就同于德,要么就同于失。你只要同于道,你就“道亦乐得之”;同于德呢?“德亦乐得之”。我们去追随道,最终我们就会与道合一,所以说“道”就跟“道”合为一。

怎么应于人事呢?我们来看《封神榜》。《封神榜》里面什么是从事于道者呢?十二金仙(元始天尊的弟子、老子的弟子,这些就是道者。比如云中子、广成子,还有玉鼎真人、黄龙真人、太乙真人等等很多真人,他们叫什么?他们叫“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些是什么人?这叫大罗金仙。

我们能达到吗?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达不到啊!我们没办法达到。我们就是芸芸众生,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我们从头到脚满身是缺点,所以说我们能一下子就同于道吗?没法同于道。老子只是跟我们讲了第一条路径是最高级的--直接同于道,顿悟了,“啪”上去了。达不到怎么办?认清自己,我不是那块料,我达不到,我不可能一下子就是大罗金仙。

老子给我们提出第二条道路、第二个方法论叫做“德者,德者同于德。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这是什么?第一等的我们达不到那个境界,广成子那个境界没办法达到,怎么办?我们可以去学习他们的第二代,比如说《封神榜》里面,杨戬神通广大,他们又忠诚于姜子牙这边,忠诚于天道,然后替天行道;还有什么?哪吒、金吒、木吒;还有什么?托塔天王李靖;还有什么?还有姜子牙;还有其他的很多的,比如雷震子等等;这些叫什么?这叫“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然后我们作为听众,我们听了一天,哇!这些人都是神通广大,直接拜大罗金仙为师。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达不到啊,我们还是不行啊,我们要扪心自问了。这是老子指的第二条道路给我们,只有极少数凤毛麟角可以直接上来德行圆满,可以直接上来道行圆满。我们芸芸众生感觉还是达不到啊,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无路可走了吗?

老子提出第三条道路,叫做“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是第三条路,这是给谁指的路呢?给我们芸芸众生,给师父指的路。

失是什么?失就是缺失。我们“啪”嗷嗷落地来到人间,我们缺失这个道,我们跟这个道就断开了。从那个下来之后,拍拍屁股一声,然后嗷嗷哭出来,然后把脐带“咔嚓”剪开,我们就从先天落到了后天,我们就失去了道。然后我们开始要吃奶,要生存下来,我们要抢夺这个资源,我们失去了德,我们开始不断地在失去。

然后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失去什么?我们失去了耐心。很多人学习,玩玩具,想要他那个玩具互相打起来了,我们失去了耐心,我们失去了友谊。然后我们还会继续失去,我们还会失去什么?失去好多好多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是有缺失的人,我们就变成了芸芸众生的这个人,人的特点就是有缺失,缺道、缺德。

那么有缺失是不是很可耻?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没希望了?老子告诉我们:不是的!缺失之中恰恰透出光明,缺失之中恰恰是我们可以追逐的方向。所以这个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它是一条修炼的路,修炼我们的德行,修炼我们的道行,修炼我们的领导力,就是靠这个“失”。

它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就是首先知道我们有缺失,我们就是有缺失的,我们要认清自己。比如师父自己,如果有一天有人说:“你们那个师父有三大罪状,八大缺失,一百零八个错误。”

你要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我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什么?因为我们认清了这一点,我们知道自己是有缺失的,我们先要认,要认账,这个很重要!

比如说师父从小很自大,我记得我小时候很自大的。十多岁老是觉得别人是错的,只有我一个人最正确,别人一说我就觉得都是傻的;我自己呢?我自己好聪明。这是什么?这是缺失啊,缺智慧啊,缺德行啊。

然后随着年龄增长,哇,感觉问题太多,不断修正自己。然后再大一点,又感觉到什么呢?感觉到这个人间的追逐啊,众生追逐啊,追逐钱财。发现哇!那个钱财是好东西,天天想追逐、追逐、追逐。这是什么?这是缺失,在精神领域的缺失。我们都慢慢地掉下去了,掉到物质世界去了。

然后有的人呢?众生会追逐权力、官运。天天追逐、追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那么这也是一种缺失,会出很多很多的问题,人间的争斗都出自于此。

然后我们会有什么?看看孙悟空,有嗔心。我们会愤怒,我们会对不同的不满足于自己的一些现象进行愤怒。

然后呢,悲伤。很多事情让我们悲伤,悲伤的事情太多了,家庭、社会、工作、学习。这些都是缺失,我们先得认清,要买账,要认账,认自己有问题。

80亿众生,每一个人如果有一个缺点的话,师父认,认什么呢?就是每个人一个缺点,师父身上都有他们的缺点。为什么?因为师父就是众生中间的一个分子,一员。所以14亿中国人,每个人身上有一个缺点,那么师父身上显出来的或者隐藏着的就有14亿个缺失、缺点、错误,在那里潜藏着的。

也许我露出了一部分,还有东西潜藏在里面,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这叫做什么?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缺失。

师父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就明白一点,任何人告诉大家,说你们那个师父有什么什么缺点,你说:“你还说的有点少,你才说了一百零八条错误,师父他觉得他有14亿条缺失。”

认清这个之后,我们才能理解老子《道德经》在第二十三章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到底见到了什么?

第一,见到了缺失,要认这个账,我们每个人都有缺失,要认账。

第二,认账之后怎么办?难道就这样了吗?要修。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的缺失。我们在整个众生身上看到每一条缺失,就知道我自己也有这个缺失,我就要修、修、修,这就是失。

失是什么?失去它。第一个失是我们的缺失,我们的错误,我们的缺点,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缺德、缺道。

第二个失是什么?失去。我们修行之后,第一个失去了自高自大。所以师父看到那些聪明人,不喜欢,一个都不喜欢。为什么?因为看到他们,就看到自己的缺失!

小时候自高自大,觉得自己好聪明,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才是最愚蠢的时候。那么现在呢?失去了。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对自己的标榜过去老是觉得自己很牛,现在失去了这个东西。

失去了愤怒,过去看到任何的不平等、不公平、黑暗,我非常地愤怒,像一个愤青,现在失去了,我把它失去了。

我修、修、修,每天失去一点点,每天失去一点点,只要生命不止,失去这些情绪就不能停止,这就是老子对我们的启迪。

我们这第二十三章最关键的就是这个“失”,要失去。我抑郁,好多时候我郁郁不得志,我想有一个什么梦想,有个志向,我无法实现。现在我慢慢地失去了抑郁,我慢慢地保持了一种平静,我进入了一种先天的道德的状态,我失去了这个

还要失去什么?失去对外面的那种羡慕。哇,好羡慕啊!有一个人搞了一个名牌,一只瑞士手表三百万,哇,太羡慕了!还有一个什么大别墅,一亿,啊,羡慕!我失去了它,失去了羡慕,因为我知道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

我学习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它指引了我,让我知道对物质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说它没有任何的价值。为什么没有价值?我们纵观几千年的古今中外,我们发现那些大富豪不仅带不走,甚至在活着的时候也留不住这些东西,所以说我们还是继续让它失去。

所有的物质世界没有一个东西是我们的,没有一个,只有精神世界属于我们的,我们要在精神世界打造什么?打造一个摩天大厦。而物质世界呢?完全不在意。只有这样,我们才与“失”者同在。而“失亦乐得之”,我们失去了一切的对物质的追逐,失去了大量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我们反而得到了平静,得到了宁静




信不足焉


最后才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是得出了最后的结论。

回到我们曾经讲过的前面两章,第二十一章讲的什么?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是什么?信是象、物、精,信,就是最深最深的那个最小的道。

所以这个“信”它不是说信任,也不是说相信,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前后文必须把它串在一起,我们才理解这个“信”是指的这个孔德之容,是在一个针眼小的那个眼里。

那个点再小,它是什么?它也是空,它也是无,它也是一个精神世界,是最小单位的精神世界。

我们只有进入那个针眼之中,让我们的灵性,让我们的精神进去,我们才能最终走向那个圆满。

这就是老子在第二十三章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我们不进入精神世界,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一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了解它,我们就会豁然开朗,人间值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微学精讲【3】第23章——希言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二到第二十四章(9)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心得
心观《道德经》(45)
老子五千言之旨归
高恒解《老子》之二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