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历史记忆 见证时代变迁,六十吨报纸期待有缘人

在张店区科技苑橙香村的环翠路上,有一家藏报馆,报馆的主人牛廷福老先生是淄博著名的老报纸收藏家,他的个人藏报馆收藏报纸2万多种,数量达到200余万份,是全国6个五星级家庭藏报馆之一。他以集报的形式收藏历史记忆,见证时代变迁,他收藏的六十吨报纸也期待遇到有缘人,能够帮他建一座报纸博物馆。

快乐集报 服务社会

牛廷福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百度百科。


的确,报纸对现代人类历史的进步功不可没,所以,马克思说:报刊是促进人民的文化和智育发展的强大杠杆。
报纸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上千年漫长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记录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载体,大多数喜欢它的人也只是看后即弃之。多少年来,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报纸的命运无非是这么几种:擦窗子玻璃、包装东西、糊墙……甚至是某些人擦屁股的供品。尤其是近些年来,除去有些老年人,很少有人看报纸了,也不再用报纸做那些事了,大多数单位的报纸怎么来,怎么去,没翻几下,就去了废品收购站或造纸厂化为纸浆;更有甚者,有人把它当成垃圾。这并不奇怪,因为报纸放错了地方。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子媒体信息量更大、更快捷方便。
与多数人不同,我反其道而行之,这辈子,报纸成了我的最爱。 
46年前,我高中毕业,有幸成了一名亦工亦农的临时工。单位订了《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几份报纸,这是我以前很少见到的。报纸上林林总总的信息让我目不暇接,工作之余,看报成了我最大的乐趣。通过报纸的引领,我学会了制作养猪用的发酵饲料、土霉素,细菌农药;学会了种平菇、猴头菇……。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把人们看过的报纸收集并珍藏起来。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一名交通民警。这时,单位的报纸更多了,尽管工作比较辛苦,那些报纸却让我眼界更加开阔,精神更加富足,集报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以至于成了癖好。搬家时,生活家当没有多少,书报刊却装了几十箱子。

 再后来,单位的报纸已经满足不了我收集珍藏的热望,便开始四处淘宝:废品收购站、造纸厂、旧货市场、古玩市场等等,成了我闲余时间必须造访的宝地。很少旅游的我,为了收藏到心仪的报纸,多次奔波于西安、石家庄、北京、贵州、海南、大连等省市。迄今为止,我收集的报纸大约两万多种、200万份(总重量约60吨)。
集报越来越多,资金投入经常让我捉襟见肘,为此也曾跟爱人发生过争执。争执让我开始理性思考:明知这些老报纸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如何对它们进行价值重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若只是让它们“睡大觉”,岂不是明珠暗投?从此,我开始研究、利用这些报纸。十多年来,我先后编辑出版了《历史的记录——老报纸珍藏版》《解放——解放战争报纸号外》《百年报纸看淄博》《老报纸记录的抗战》《日本报纸记录的侵华史实》《老报纸记录的中华民国》《老报纸记录的新中国》等,数以万计的人收藏了这些图书,许多人把这些书当成了工具书、伴手礼,而且我还因此成了网红,虽不能说我的朋友遍天下,全国各地都有我的朋友和粉丝并非虚言。因为它们,与社会各界许多仁人志士结识并且成为好朋友。
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老报纸的价值,发挥老报纸的潜能,我把几百册价值数万元的这些书赠给了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等学校图书馆,以及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莱芜战役纪念馆,淄博市、潍坊市档案馆等几十家单位和相关人士,填补了这些大学、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的一项空白,获得了受赠单位和个人很高的褒奖。
除去用老报纸编辑图书,我还在淄博市图书馆、文化艺术城、市民文化广场等举行报纸展览若干场,参观展览的人都觉得看到了未曾看到的历史的“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价值,无不为之拍手叫好。同时,我还为包括“香山革命纪念馆”在内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报纸资料数万份,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者的各式需要。令许多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把我的报纸也当做了伴手礼。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人们利用老报纸进行党史教育的需求,我从上百万份报纸和我的纸质藏品中选择了几百份,编辑成“老报纸记录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建党60周年”“”等几个系列挂图、图书,作为党的寿诞献礼,深受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大众百姓的普遍欢迎。
另外,我在2003、2010年先后在淄博的张店和周村古商城开办了生日报馆,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了他们出生那天的报纸,成为人们珍藏的一份特殊“生日礼物”。在我的报馆, 100年以来任何一天的报纸几乎都能找到。


四十多年了,我几乎倾其所有,才收集珍藏了这么多报纸,既有风雨兼程,又有不尽的乐趣,正所谓甘苦自知,曹操《观沧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正是我报纸收藏心路历程的写照。 
其实,报纸收藏,我并不是独行者,我的集报行为曾经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淄博电视台、人民日报、淄博日报、鲁中晨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在我看来,他们不单单是宣传我个人的集报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报纸,尤其是老报纸的意义和价值。2016年9月,在中国报业协会开展的“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案例评选”中,牛廷福藏报馆的“老报纸的开发与利用”获得三等奖。(全国唯一个人获此殊荣者)。先后荣获“淄博市首届幸福家庭收藏之家”“山东省首届十大集报家”“全国首届纸品收藏十佳人物”等荣誉称号。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政协全国委员会原常委、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对我的集报成绩高度评价,不仅为我题写了馆名,还为我题写了《老报纸记录的抗战》《日本报纸记录的侵华史实》《百年报纸看淄博》《老报纸记录的中华民国》《老报纸记录的新中国》《老报纸记录的中国共产党》等书名;中国新闻史学会原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方汉奇先生,称赞我“您在集报活动上,自始就十分到位和用心,(你的这些书)其中有不少都是堪称传世之作。您为集报事业所作的贡献,不仅嘉惠今天的集报爱好者,对后世的集报人也将有重大影响。其中有一些对新闻史的研究也将起到重大的参考作用。”能够得到两位德高望重老专家如此的肯定和奖掖,让我更加自信,感觉几十年来的汗水没有白流,对老报纸的痴心——值!
几十年的集报路,说起来轻松,孰不知其中的波折甚至是挫折也屡见不鲜。但是,每每看到人们从我这里找到他们需要的报纸资料而心满意足的神态,想到数以万计的人收藏了我的书,无数的人在看我提供的报纸资料举办的展览。我个人的报纸收藏变成了公众分享、万人收藏的时候,集报过程的不愉快便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我骄傲,我自豪!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累,并快乐着!


现在,我已年逾花甲,退休也已几年,成了“自由人”,自以为我的第二个青春刚刚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集报事业已经成为可能。不断发现挖掘抽绎出老报纸不为人知的价值,编出更多的中国好故事,通过出书、展览等多种方式把百年中国百年世界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发现老报纸的价值,也正是我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只是余生短促,想起愚公年且九十,尚不畏太行王屋之高,率儿孙移山不止,感动上帝,我比愚公年少三十,何苦集报不能大有作为?
如果上帝能帮助我建造一个报纸博物馆,我愿以残年之余力,让老报纸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淄博市张店区橙香村  牛廷福  135053393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子26年收集6000余种报纸 欲办报纸博物馆(图)2013年09月19日
迈向“集报3.0”阶段 ——“集报大王”苗世明筹建报纸博物馆
三十年代初上海媒体,走进时兆报馆
寒酸与阔绰——淄博城市建筑举隅
25@365
英国曾经有一条街,被100多家媒体「占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