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志明||半导体收音机

现在乘坐汽车时,听到车上的广播,都是一些与交通、汽车等有关的内容比较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半导体收音机时代,那时的广播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

七十年代初期,收音机在农村还不是很普及。小时候记得比较早的长篇小说《大刀记》,可能是山东广播电台的节目,当时也听不大懂里面的内容,只是随着大人听着玩。每天节目结束时,一句“下一次接着说”,让所有的听众都充满了期待,期待着“下一次”的精彩内容。

革命现代京剧,那时非常盛行,无论哪个台,都会不定时的广播。当时南斯拉夫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录音剪辑,如果能收听到这个节目,胜过吃一顿大餐。记得上小学时,我们这里是二部制形式。老师把家住得比较近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家的半天,集中在一个同学的家里学习。有一次,我们这个学习小组,听到收音机里传来了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录音,便都集中在收音机旁,比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可要认真得多了。聚精会神,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如果轮到没有收音机的同学家,可就享受不到这样的盛宴了。

当时,很多人家里没有收音机。干了一天农活的社员,回到家里简单地吃完晚饭,便集中在一个有收音机的社员家里,开始享受半导体带来的娱乐大餐。“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杨子荣的唱段,当时传唱度高得出奇。“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这个女人不寻常”,《沙家浜》智斗的唱段,也是人们非常着迷的,以至于传唱至今。这些唱段,人们基本上都是从半导体收音机中自学的。

七十年代,虽然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很差,可人们对娱乐和艺术的热爱,不亚于当今。干了一天活,虽然很累,但半导体带来的精神粮食,足以让人能够消除一天的疲劳。

到了一九七九年,刘兰芳老师的评书《岳飞传》,可谓是风靡大江南北的节目。在生产队干了一天活的社员们,不管有多累,都不能少了听评书这个节目。这时候的收音机已经很普及了,如果评书播音时间到了饭点,可以边吃边听,也可以听完再吃。学生们也一样,放学后,听评书以前,是安不下心做作业的。

后来又播出了《杨家将》,也是刘兰芳老师的评书。那个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省广播电台,都轮番播出,全国几亿人同时收听。有时放学,怕耽误了听评书,就先到离学校近的同学家,听完以后再回家。吃饭、做作业都安排在了听评书的后面。刘兰芳老师的这两部评书,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听刘兰芳老师的评书,胜过任何大餐。

娱乐节目还有歌曲、相声等,都是很受欢迎的节目。红色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南泥湾》,以及后来的《我们生活充满阳光》等,收听率是非常高的。相声节目,不分老幼,全民爱听。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家喻户晓,如果节目一播出,谁也别想换台。快板书、山东快书,也是小时候最入迷的节目。改编成快板书的《西游记》,大人小孩,都不会放过。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这个节目,胜过当今的任何娱乐节目。“故事爷爷”孙敬修的声音,伴随几代人的童年,一步一步地成长。

八十年代,录音机陆续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港台歌曲开始引进大陆。当时的录音机同时也带有收音的功能,所以又叫收录机,单纯的半导体收音机的销量开始下滑。能拿在手中的小型收音机,倒是还可以。在田间劳作时,可以随身携带,既不耽误农活,也不耽误娱乐,一举两得。

后来电视机的普及,使收音机逐步失去市场。再后来,电脑的出现、普及,半导体彻底地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中。现在汽车中的交通广播,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节目也挺好的。有时坐别人的汽车,听着广播,就会想起以前的半导体收音机,以前半导体时代的很多节目,是现在无法收听到的。趴在收音机前收听广播,成为了美好的回忆。

半导体收音机,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现在的电视机、电脑等无法替代的。

作者简介:李志明,文学爱好者,施工一线的建筑工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音机,悠悠岁月里的温暖情怀
乡土文学(38 | 张启超 :回想那些过往的经典
推荐 | 我家的收音机(文/刘胜民)
滕跃堂‖收音机
温国兴:收音机情结
收音机故事之看看我的机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